对二次调查土地利用现状成果变更调查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一、我省土地调查基本情况 .............................. 1 二、目标任务 (2)(一)总体目标 ..................................................................... . (2)(二)主要任务 ..................................................................... ...................... 2 三、实施原则 (3)(一)坚持国家统一标准 (3)(二)充分利用已有成果 (3)(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 4(四)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 4 四、工作内容和责任分工 .. (4)(一)工作内容 ..................................................................... . (4)(二)责任分工 ..................................................................... ...................... 5 五、农村土地调查 (7)(一)调查比例尺 (7)(二)遥感影像资料采购 (7)(三)调查界线及控制面积的确定 (7)(四)权属调查 ..................................................................... . (8)(五)地类调查 ..................................................................... .. (10)(六)耕地坡度分级 .................................................................................. 11 六、城镇土地调查 .....................................12(一)调查范围和比例尺 ..................................................................... . (12)(二)初始地籍调查 (13)(三)变更地籍调查 (13)(四)统计汇总 ..................................................................... .................... 13 七、基本农田调查 (13)(一)基本内容 ..................................................................... .. (13)(二)基本方法 ..................................................................... .................... 14 八、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14)(一)基本内容 ..................................................................... .. (14)(二)基本方法 ..................................................................... .................... 14 九、专项用地统计调查 ................................. 14 十、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15) 1(一)建设目标 ..................................................................... .. (15)(二)总体要求 ..................................................................... .. (15)(三)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16)(四)省、市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16)(五)省、市、县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 16 十一、统一时点变更 (17)(一)基本要求 ..................................................................... .. (17)(二)主要内容 ..................................................................... .................... 17 十二、成果汇总 (17)(一)数据汇总 ..................................................................... .. (17)(二)图件编制 ..................................................................... .. (18)(三)成果分析与文字报告编写 .............................................................. 19 十三、主要成果 .. (20)(一)县级调查成果 (20)(二)市级、省级汇总成果......................................................................20 十四、更新调查成果与二次调查的衔接 (21)(一)衔接原则 ..................................................................... .. (21)(二)衔接内容及要求 ..................................................................... ........ 21 十五、检查验收 .. (22)(一)自检 (22)(二)预检和验收 ..................................................................... ................ 22 十六、实施计划 ......................................... 22 十七、保障措施 (23)(一)组织保障 ..................................................................... .. (23)(二)政策保障 ..................................................................... .. (24)(三)制度保障 ..................................................................... .. (24)(四)技术保障 ..................................................................... .. (26)(五)经费保障 ..................................................................... .. (26)2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要求,为全面组织实施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方法一、技术路线围绕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农村土地调查按照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调查成果,采用无争议的权属资料,运用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和数据库及网络通讯等技术,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形成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获取全国每一块土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信息,建立连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城镇土地调查,严格按照全国城镇土地调查的有关标准,开展地籍权属调查和地籍测绘工作,现场确定权属界线,实地测量界址和座标,计算机自动量算土地面积,并以调查信息为基础,建立城镇地籍信息系统。
二、技术方法1.以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农村土地调查将以1:1万比例尺为主,充分应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及时获取客观现势的地面影像作为调查的主要信息源。
采用多平台、多波段、多信息源的遥感影像,包括航空、航天获取的光学及雷达数据,以实现在较短时间内对全国各类地形及气候条件下现势性遥感影像的全覆盖;采用基于DEM和GPS 控制点的微分纠正技术,提高影像的正射纠正几何精度;采用星历参数和物理成像模型相结合的卫星影像定位技术和基于差分GPS/IMU的航空摄影技术,实现对无控制点或稀少控制点地区的影像纠正。
2.基于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农村土地调查以1:1万主比例尺,以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在GPS等技术手段引导下,实地对每一块土地的地类、权属等情况进行外业调查,并详细记录,绘制相应图件,填写外业调查记录表,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准确、可靠。
以外业调绘图件为基础,采用成熟的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识别相结合的信息提取技术,对每一地块的形状、范围、位置进行数字化,准确获取每一块土地的界线、范围、面积等土地利用信息。
城镇土地调查以1:500比例尺为主,充分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等现代化测量手段,开展大比例尺权属调查及地籍测量,准确确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等信息。
浅谈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内外业核查的方法数字遥感技术的动态、宏观、及时以及能够得到同一区域时间段上影像系列等优点,结合计算机迅速处理的特点,是传统土地利用动态调查技术所无法比拟的。
文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内外业实施的具体方法,重点为内业遥感影像判读,疑问图斑的提取和外业地类认定。
标签:地类认定;图斑;核查;地物特征1 概述为做好2011年度土地利用变更,监测年度用地情况,国家根据各地土地利用变化特点、管理需要,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高程数据等控制资料为基础,充分利用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数据,以区县为单位,制作覆盖全国的最新土地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图,与2010年遥感影像图叠加分析,通过前后时相的对比,提取监测变化信息,及时下发地方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变更调查成果核查,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提供基础资料。
2 核查内容2.1 监测疑问图斑核查(1)图斑位置、范围界线、地类认定等的正确性以及与影像的吻合情况和套合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对图斑地类与影像不符或疑似错误图斑地类进行重点标注,以待外业核查。
(2)新增建设用地类型核查。
一是往年“批而未用”土地建设情况;二是2011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分为“本年批准本年建设”、“本年批而未用”、“本年未批先建”三种类型)2.2 权属界线的变化核查(1)应核查其位置、走向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2)应核查其资料的齐全性和程序的合法性,是否有界线双方应依法重新签订土地权属协议书,土地权属性质分为国有和集体。
2.3 非国家监测图斑变化核查(1)建设用地核查(2)非建设用地核查2.4 非建设用地流量流向异常核查。
(1)耕地变更为其他地类(耕地减少)的核查(2)其他地类变更为耕地的核查3 核查方法3.1 内业核查方法将2011年调查单位提交的基础库与省厅下发的正射影像图及监测图斑叠加套合,使用ARCGIS软件首先检查数据库中有变化的图斑,再利用目视判读逐图幅进行核查,将地类和实际不符的图斑记录作为野外实地核查的依据。
第二次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及200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会议提纲(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一、工作目标1、开展二次调查成果复核2、以二次调查初始调查成果为基础(2009年3月),将二次调查成果统一更新到2009年12月31日标准时点。
3、查清2009年度各类土地变化情况,完成200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
二、工作任务(一)、开展二次调查成果复核根据省市要求,自2010年起我省全面启用二次调查数据。
为做好二调数据启用前的各项工作,查缺补漏,最大限度的减少我们在二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完善我们的二次调查数据库,因此,就很有必要开展二调成果的复核。
复核主要做好以下几点:1、各所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对二调图纸进行全面复核。
主要是看图件地类和实地是否一致?是否有遗漏和错误调查情况(如实地为建设用地,图件为其他地类)?重点核实新一轮规划范围内的地类情况。
对有疑问的图斑,各基层所进行详细记录并填写二调复核需修改图斑一览表(疑问图斑涉及行政村、所在图幅号、图斑号、变化前后地类等)。
2、各所对图件上标绘的行政村名称、道路、河流名称和单位名称等文字注记等进行复核,看标注是否正确?有无别字?3、参照分幅现状图、卫星影像和行政村界线,对行政村界线进行复核。
由于更新调查影像分辨率的原因,原更新调查时确定的各级权属界线套合到二次调查影像上有偏差。
为此,需对现有的行政界线走向说明和行政界线套合到影像图的位置进行对照核实,看有无上图偏差,有无明显切割影像地物现象。
各基层所通知各行政村负责人,到国土所(参照放大的影像)对权属界线进行再次确认。
这次复核,只是对县内的界线进行核实,不涉及县界。
国土所根据各行政村的复核情况对需要调整的界线在分幅图纸上用铅笔进行标注。
对相邻村在图纸上不能确认的界线经实地确认后确定。
各所将权属界线复核情况于12月3日前报县局地籍管理科。
县局将根据各所对界线的复核情况,配合济南四维公司的技术人员更新数据库。
土地变更调查现状及其问题与对策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地广物博,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土地的利用情况,国土管理部门需要定期对土地变更进行调查。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各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调查工作的工作量和难度都在不断增加。
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土地变更的调查进行了较为科学的探讨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更有效的技术手段,将大大提高其工作的效率。
文章从我国现行土地变更调查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现行的土地变更调查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如何制定更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对策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土地变迁;调查状况;问题与对策引言土地变更调查是在土地变化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年度土地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的动态调整和变化,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确保国土部门日常使用和信息查询。
同时,通过对土地进行调查,可以有效地增强国家对土地的认识和掌握,从而实现对国有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土地资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缓解人地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现行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程序和环节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从而影响到调查工作的工作效率。
1.土地变更调查的工作流程及关键环节为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专业性、系统性和时效性,从2010年开始,国家国土普查工作实行"一张图",使用统一的遥感影像装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土地普查,重点对照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资料,每年进行一次普查。
1.1基本信息(1)遥感监测成果:国家国土资源部采用最新的卫星图像技术,对全国重点区域的土地进行了卫星遥感图像采集,并将这些数据与地籍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
同时,通过叠加图获取新的地图板块,并对其进行每年的遥感监测[1]。
(2)基本的数据库和数据:以历年土地变动情况为依据,通过对年度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获得年度耕地面积、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并制作相应的影像资料。
1.2实地考察一般情况下,变更调查都是以每年的最后一天作为时限的,在此期间会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相关的类型进行调查,按照年度变更调查数据,来对土地的相关数据以及所有权来进行掌握。
⼟地利⽤现状更新调查数据地类转换技术⽅案附件:⼟地利⽤现状更新调查数据地类转换技术⽅案⼀、⽬标任务1、按照《全国⼟地分类》(过渡期间适⽤)(国⼟资源部,2002)与《⼟地利⽤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对应关系,对⼟地利⽤现状更新调查数据进⾏地类转换,将更新调查《全国⼟地分类》过渡分类(以下简称旧分类)转换成《⼟地利⽤现状分类》规定的新分类(以下简称新分类)。
2、地类转换中具有“⼀对⼀”(旧分类对新分类,以下同)和“多对⼀”(旧分类对新分类,以下同)对应关系的可直接转换;“⼀对多”(旧分类对新分类,以下同)关系的情况要进⾏标识,然后进⾏详细内业核实,需要外业核实的要进⾏补充调查;最后修改⼟地利⽤现状数据库地类码和数据字典,对转换后的成果数据进⾏统计汇总、表格输出和成果分析。
3、对2005年度⼟地利⽤现状更新调查,按《关于2006年⼟地变更调查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资电发…2006?43号)⽂件要求修改前后的两套数据库成果,分别进⾏地类转换和成果汇总,最终都要根据变更调查数据,将汇总成果修改到2007年10⽉31⽇统⼀时点。
⼆、作业基础和技术依据作业基础:1、以2005年10⽉31⽇为时点的县级⼟地利⽤现状更新调查数据。
根据《关于2006年⼟地变更调查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资电发…2006?43号)要求修改后的县级⼟地利⽤现状更新调查数据。
2、2006、2007年度⼟地利⽤现状变更调查数据技术依据:1、⼟地利⽤现状分类 GB/T 21010-20072、第⼆次全国⼟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4-20073、⼟地利⽤数据库标准 TD/T 1016-20074、《全国⼟地分类》(试⾏)(过渡期间适⽤)(国⼟资源部,2002)5、《关于2006年⼟地变更调查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资电发…2006?43号)6、⼭东省第⼆次⼟地调查(农村)技术细则(试⾏)三、技术路线以⼟地利⽤现状更新调查成果为基础,按照《全国⼟地分类》(过渡期间适⽤)与《⼟地利⽤现状分类》的对应关系,采⽤属性连接的⽅法,进⾏地类转换;“⼀对多”关系的情况要进⾏标识,待逐⼀进⾏核实、外业补充调查后确定;然后修改⼟地利⽤数据库地类码和数据字典,在此基础上进⾏统计汇总、表格输出和成果分析,技术流程如图1。
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为了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我国进行了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
在这次调查工作中,我们深入各地开展调查,全面掌握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这次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中,我们采取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走访、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等,全面了解了土地资源的分布、质量和利用情况。
通过这些调查方法,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地区的土地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土地资源的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比如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土地整治和保护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这次调查工作,我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下一步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大对土地资源的整治力度,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监督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为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ZIYUANDAOKAN顷(24万亩),占0.19%。
(见表1)全省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耕地537.15万公顷(8057万亩),占65.57%,无灌溉设施的耕地282.05万公顷 (4231万亩),占34.43%。
(见表2)三、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我省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省耕地819.20万公顷(12288万亩),比基于一次调查逐年变更到2009年的耕地数据多出25.95万公顷(389万亩),主要是由于调查标准、技术方法的改进和农村税(下转第12页)关于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通知的意见》(豫政〔2007〕35号)要求,河南省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于2009年12月31日结束。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以国家下发的省级调查控制界线为调查区域,依据国家规程、标准,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统一到2009年12月31日标准时点。
二次调查首次采用统一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首次采用“政府统一组织、地方实地调查、国家掌控质量”的组织模式,首次采用覆盖全省遥感影像的调查底图,实现了图、数、实地一致,全面查清了全省土地利用状况,掌握了各类土地资源家底。
根据国家总体部署,经省政府同意,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一、全省主要地类数据耕地:819.20万公顷(12288万亩)。
其中,水田75.90万公顷(1138万亩),水浇地461.25万公顷(6919万亩),旱地282.05万公顷(4231万亩)。
全省基本农田678.39万公顷(10176万亩)。
园地:23.10万公顷(347万亩)林地:350.69万公顷(5260万亩)草地:67.99万公顷(1020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5.24万公顷(3079万亩)交通运输用地:42.91万公顷(644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5.43万公顷(1581万亩)另外为其他土地。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主要内容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指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的过程,旨在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情况,并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四个方面来介绍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调查目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土地利用功能的变化等情况,为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和规划提供参考。
二、调查内容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调查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面积、土地利用结构等情况。
2.土地利用变化调查:调查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土地利用功能的变化等情况。
3.土地利用影响调查:调查土地利用变更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4.土地利用规划调查:调查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三、调查方法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其中包括:1.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和测量等方式,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
2.遥感影像解译: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解译,获取土地利用信息。
3.统计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统计数据,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4.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了解群众对土地利用变更的看法和意见。
四、调查结果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结果是对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情况的客观描述和分析。
调查结果可以用图表、文字等形式呈现,具体包括:1.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分布图:展示不同类型土地的分布情况和面积占比。
2.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分析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和土地利用功能的变化趋势。
3.土地利用影响评价:评价土地利用变更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4.土地利用规划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建议和措施。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变化调查、土地利用影响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查。
第二次土地调查与以往土地调查的差异分析调查内容及方法对比一、调查内容第一轮土地详查仅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及权属调查两项目任务。
调查内容单一,且后续管理均采用纸质图件进行管理,不便于土地利用数据的更新及汇总。
2009年以前开展的年度变更调查是在第一轮土地详查的基础上,采用全省统一的年度变更调查软件进行面积变更及汇总上报。
但由于详查时间跨度大、数据更新不及时等因素,造成变更数据累计误差越来越大,加之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土地开发整理、退耕还林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资料(图件、数据等)与实地有较大差距。
第二次土地调查除完成农村土地调查任务外,又增加了基本农田调查、坡耕地调查、开发园区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等诸多领域。
因此,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较详查时更加丰富和全面;全部成果一律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对今后科学化、信息化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础资料对比第一次土地详查采用的基础图件,是由各县(市)到测绘部门收集。
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要跑多个部门才能购买到,而且很多影像数据是1980年—1987年期间拍摄的不同比例尺的普通航拍照片,同时第一次土地详查绝大多数单位的外业调查是九十年代初进行的,中间间隔了五六年,资料现势性差,大大增加了外业调绘的难度和新增地物补测的工作量,影响了调查进度的质量。
针对第一次土地详查基础数据存在的各类问题,为了有效保证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国家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对遥感数据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处理、统一制作下发遥感正射影像图的基本方针,从基础数据源头上确保了调查基础图件的精度与质量的全国一致性和规范性。
这种措施一方面减轻了地方负担,另一方南确保了基础资料精度的可靠性、时效性和统一性,为按质按时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奠定了坚时的基础。
第二次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及2009 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会议提纲(二00九年^一月二十四日)一、工作目标1、开展二次调查成果复核2、以二次调查初始调查成果为基础(2009 年3 月),将二次调查成果统一更新到2009 年12 月31 日标准时点。
3、查清2009 年度各类土地变化情况,完成2009 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
二、工作任务(一)、开展二次调查成果复核根据省市要求,自2010 年起我省全面启用二次调查数据。
为做好二调数据启用前的各项工作,查缺补漏,最大限度的减少我们在二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完善我们的二次调查数据库,因此,就很有必要开展二调成果的复核。
复核主要做好以下几点:1、各所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对二调图纸进行全面复核。
主要是看图件地类和实地是否一致?是否有遗漏和错误调查情况(如实地为建设用地,图件为其他地类)?重点核实新一轮规划范围内的地类情况。
对有疑问的图斑,各基层所进行详细记录并填写二调复核需修改图斑一览表(疑问图斑涉及行政村、所在图幅号、图斑号、变化前后地类等)。
2、各所对图件上标绘的行政村名称、道路、河流名称和单位名称等文字注记等进行复核,看标注是否正确?有无别字?3、参照分幅现状图、卫星影像和行政村界线,对行政村界线进行复核。
由于更新调查影像分辨率的原因,原更新调查时确定的各级权属界线套合到二次调查影像上有偏差。
为此,需对现有的行政界线走向说明和行政界线套合到影像图的位置进行对照核实,看有无上图偏差,有无明显切割影像地物现象。
各基层所通知各行政村负责人,到国土所(参照放大的影像)对权属界线进行再次确认。
这次复核,只是对县内的界线进行核实,不涉及县界。
国土所根据各行政村的复核情况对需要调整的界线在分幅图纸上用铅笔进行标注。
对相邻村在图纸上不能确认的界线经实地确认后确定。
各所将权属界线复核情况于12 月3 日前报县局地籍管理科。
县局将根据各所对界线的复核情况,配合济南四维公司的技术人员更新数据库。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河南省××县二调文字成果××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农村部分)组织实施单位:××县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程承担单位:××××××科技有限公司二〇一〇年四月目录一、概述 (1)(一)县域概况 (1)(二)土地利用特点 (1)二、农村调查成果 (2)(一)外业调查成果 (2)(二)数据成果 (2)(三)图件成果 (2)(四)文字成果 (3)(五)数据库成果 (3)三、成果分析 (3)(一)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分析 (3)(二)土地利用权属结构分析 (6)(三)区域分布规律分析 (7)(四)与前成果对比分析 (7)(五)成果应用前景分析 (16)四、土地利用的经验及问题 (17)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和建议 (18)六、挖掘土地资源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0)(一)向居民点要潜力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21)(二)向违规用地要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1)(三)向低效土地要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2)七、结论 (22)一、概述(一)县域概况××县位于豫东平原,…………。
(二)土地利用特点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县全县未利用地仅有3161.64公顷,土地开发利用率高达97.77%,土地垦殖率70.65%。
2、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量少××县人均耕地量已接近土地承载极限。
××县总人口131.56万,人口密度为896.28人/ Km2,是河南省人口密度(554人/Km2)的近一倍,人均土地资源量仅为0.11公顷(1.65亩);人均耕地量为0.08公顷(1.20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量(0.11公顷)的72.73%,河南省人均耕地量(0.09公顷)的88.89%。
3、城镇村及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大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2110.58公顷)比重较大,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41981.39公顷)的15.57%,高于河南省平均比重(11.08%)约4个百分点;纯农村居民点用地19993.4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08%,人均居民点用地0.0171公顷(171m2),远远超出了《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的农村居民用地标准。
第32卷第1期2009年1月现 代 测 绘Modern Surveyi ng and Mappi ngVol.32,No.1J an.2008基于更新调查的土地二次调查方法探讨郭亚仁1,郭亚俊2,徐 云3,孙 琦4(1,3,4江苏省测绘工程院,江苏南京210013;2江苏省阜宁县水利局,江苏盐城224400)摘 要 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实践,探讨在土地更新调查基础上的二次调查技术原理和实施方法关键词 更新调查 DOM 土地二次调查 数据采集中图分类号:P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097(2009)01-0022-021 引 言二次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2 二次调查基本方法综合调绘法是土地调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是内业解译(判读、判译、预判、判绘)和外业核实、补充调查相结合的调绘方法。
首先在室内直接对影像进行解译,也可直接利用已有土地利用数据库与调查底图(DOM)套合解译,依据影像对界线进行调整。
将认为能够确认的地类和界线、不能够确认的地类或界线、无法解译的影像等用不同的线划、颜色、符号、注记等形式等都标绘在调查底图上,然后再到实地,将内业标绘的地类、界线等内容逐一进行位置、地类、界线的核实、修正、补充调查。
最终获得能够反映调查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状况的原始调查图件和资料,作为内业数据库建设的依据。
3 技术原理311 对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进行坐标系统转换,由1954年北京坐标系向1980西安坐标系转换; 312 对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的土地分类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进行转换;313 将转换的数据进行标准分幅,并叠加最新D OM 影像数据,获取更新调查以后新增变化的信息;314 回放叠加数据作为外业补充调查工作底图; 315 在调查底图上对境界与勘界资料进行核对,对权属界线进行核查,对行政区划调整、变化或发现错误的进行修改;316 利用调查底图在外业进行逐个图斑核对调查,对可疑图斑和一对多的地类图斑进行外业补充调查;317 根据外业调查的成果进行内业数据修改和完善,形成二次调查成果。
浅谈对二次调查土地利用现状成果变更调查方法
摘要:全国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启用后,每年仍需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一次更新调查,确保土地利用数据库现势性。
本文以宁夏土地利用现状为例,谈谈二次土地调查如何有效地开展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工作。
关键词:土地利用调查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4-098x(2012)07(a)-0120-01
1 历年来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方法
每年9月底,国土资源部下达土地利用年度变更任务后,土地部门在10月至12月组织人员集中时间实施年度变更调查,主要以上一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重点查清本年度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包括以前批准本年度建设、本年度批注本年度建设、本年批准本年末建设、本年度未批先建情况进行变更调查。
核查耕地变化情况,包括查清当年度实际耕地增加和减少的变化情况,建设占用减
少耕地、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以及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补充的耕地情况。
调查工作通常程序为: (1)外业地类调查。
以上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图、最新影像资料,为工作底图,实地逐一查找变化地类图斑,采集、标绘变化图斑范围线,外业工作量大小取决于当年变化量及图斑分散度。
(2)外业权属调查。
对当年因征地、行政界线调整、撤组等引起的权属界线、权属性质变化的调查,根据调查规程凡发生变化的要
请双方指界确认,签订权属界线核定协议书,将变化后的界线标定
到工作图上。
(3)内业数据处理。
根据外业地类调查、权属调查和本年度实地变化数据、各类建设用地审批文件实施农调数据库变更,并填写《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
(4)数据统计。
通过外业调查,内业数据处理,使土地利用现状的实地、图、数三者一致后,进行各类土地利用数据统计,包括宁夏建设用地数据统计,耕地增减的来源去向等统计。
上报统计年度变更数据,编写年度土地利用分析报告。
2 年度集中变更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认为传统的变更调查方法野外调查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内业工作复杂、程序多、面积量算、统计易出错,工作周期较长,成果应用慢,成果质量检查难度大,产
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如下:
(1)变更内容容易遗漏。
全年建设用地、农业结构调整等引起地类变化量大,分布不均,全年各个时段都可能发生,而每年一次性调查时间有先后,先调查的地块调查之后如再发生变化就很有可能漏调查。
用地批文下发通常有迟后,特别是12月底批准的用地文件如不能及时转发到数据变更部门,这一部分用地就可能漏变更。
(2)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
变更内容多年底集中进行地类、权属调查,必然要动用很多技术人员才能完成,而土地部门年底有正常
工作较忙,再要抽调大量的技术人员完成变更调查工作必然影响其
他工作的进行,而每年靠临时请专家队来完成,作业成本高。
(3)成果质量缺乏可靠保障。
成果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每年集中变更调查,各调查单位大多请专业队实施,而各专业队实际投入的技术人员有限,一些新作业人员没有工作经验,边学边干,对各项技术掌握不透,外业调查遗漏判定不准,数据处理经常出差错。
3 变更调查方法探究
通过二次土地调查,历年漏变更的权属、地类进行了完整的调查,所有地类和图斑得到了进一步确认,今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工作就是当年用地变化土地的调查,按统一时点到每年的12月31日的要求,将该时点之前发生变更各类用地调查、变更、统计、上报,工作要求比较明确。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供有关土地管理部门决策参考。
(1)采用手持gps采集变更数据。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门交叉学科,随着测量学、技术及制图3s技术、计数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理论和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重大突破。
将高精度的手持gps接收机数据采集系统引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今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执法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利用手持gps具有采集、传输信息这一高科技手段,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还能有效地对建设用地实时监管,尽早地发现土地违法违规占用,便捷、高效地实施土地案件现场核查。
(2)结合土地执法巡查,使土地变更调查及时化。
每个乡镇土地管理所工作在土地管理最前沿,他们对辖区土地是否要征收、征收干
什么用、那些地块改变用途、那些村组行政界线要调整、是否存在违法用地等情况最有发言权,发动每个土管所的工作人员,学会操
作手持gps接收机数据采集的方法,在执行土地巡查的同时做好更新调查数据采集工作,真实反应土地权属、地类、基本农田变化情况,变化一块,调查一块,数据采集一块。
(3)土地利用实时调查方法。
每年初,各区县数据中心负责将最新的地形、权属、地类图斑套合后,出一套工作底图发给各土管所,土管所工作人员实行“以图管地”发现变化,及时采集变化信息。
土管所工作人员对辖区发生的地类图斑、权属界线、权属性质、地形地物调查变化范围,变化内容标绘到工作底图上,再用手持gps接收机对新的图斑界线、权属界线、地形变化外围线等进行数据采集,记录相关属性数据、拍摄变化地块相片,填写《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将上述一并传输到数据中心。
(4)变更信息的处理。
数据中心根据各土管所传输的变化信息,安排专业人员将变化的地类图斑、权属界线等信息数据加载到数据库中,查找相关批文,用地红线等材料,凡符合变更数据库条件的信息及时变更数据库,并填写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对情况不明的先标注到当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暂不作变更处理。
(5)年底数据汇总。
年底请各土管所将年初下发的工作底图上交到数据中心,由数据中心根据新的影像资料、收集的各类批文,工作底图、采集信息进行逐一比对,核查有合法用地手续各类建设用地、耕地复垦、农业结构调整等变化图斑是否已实施数据库变更,对有
采集信息,无批文地块确认其是否属未批先用,少批多用。
对批而未用与工作底图再一次核对。
4 结语
以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基准,统一的标准时点,技术要求、精度要求进行变更调查,各地应根据地区用地特点采用合理的调查方法,建议在有条件发达地区,特别是已建立cors基站网络、系统内建立了局域互联网络的地区,由乡镇土地管理员负责用地变化情况及时调查,采用公安科技产品手持gps接收机及时采集变更数据,数据中心负责数据库变更和统计上报,明确职责分工,节约变更成本,保证成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