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各国革命
- 格式:pptx
- 大小:579.17 KB
- 文档页数:40
★音乐综合论述题★1.结合你所熟悉的音乐作品谈谈你对音乐欣赏的理解答:音乐欣赏,可分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即官能的欣赏,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
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是比较浅薄的欣赏。
要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领略,来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要从官能,感情和理智三个方面全面的欣赏音乐作品,要具备以下三个反面的素质:1.要不断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了解音乐的构成要素及表现功能:2.要熟悉作曲家的创作个性,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风格特征:3.要不断加强历史,文学和其他诸方面的文化素养,因为音乐作品的灵感常常来自人类文明开展的最深底蕴之中。
除此之外,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提高音乐欣赏水平所不可缺少的。
作曲家用想象创作音乐,欣赏着靠想象欣赏音乐。
作曲家以不同的乐音组合向听者暗示,欣赏着用自己的联想还原补充,去开展、丰富作曲家的创造,这就是三度创作。
例如:贝多芬的作品《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交响曲、歌剧、钢琴奏鸣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
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潮流了。
《命运交响曲》里有旋律,节奏节拍和声曲式,是器乐演奏中合奏交响曲的一种。
5.举例说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成就:答:浪漫原意是罗曼语文学中的诗或传奇,最主要特征是冒险和放纵的想象,浪漫主义最初是指作品的取材构思和风格上的冒险性质,19 世纪,浪漫主义者被用来指艺术和思想的一种潮流,浪漫主义音乐是指19世纪初叶至中期半个世纪,发生在欧洲的一种敏的音乐潮流和创作风格,影响延续到19世纪后半叶。
1.从风格上看:作品强烈地张扬主观情感和个性特征,每个作曲家的作品都带有个性化的烙印。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历史上,工业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
这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工业革命的发生,首先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英国是第一个发生具有世界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
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解放了生产力,革命打击和削弱了保王派大封建主的势力,进一步消除了各个地区之间的隔绝状态,加强了全国经济上的联合。
英国征服苏格兰后,取消了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的边界交税,实行了统一的税制,从而大大地扩大了国内市场。
封建时代各国重农抑商,人们以经商为耻。
而革命后由于资产阶级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影响,英国上层社会不以经商为耻,许多贵族、地主都乐于在银行和工商业中投资,积极参加海外殖民和远征等。
由于宗教信仰比较自由,许多人改信清教。
清教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工商业中的进取精神深入人心。
相比英国而言,欧洲大陆上封建统治还十分严重,宗教限制与迫害时有发生。
在大陆上无法生活的新教徒纷纷逃到英国,带来了先进的纺织技术,英国的企业对其善加利用。
在政治上,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建立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君主立宪政体、两党制和内阁制,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关税,促进商业、航运和工商业的发展。
制定合适的对外政策也是政府维护商人和工业家在海外利益的手段。
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保海外商路的安全,保证原料的来源,开拓英国商品的销售市场。
革命后,英国还把殖民扩张和对殖民地的开拓作为一项国策,到了18世纪,殖民扩张已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革命后,政府为促进流通,扶植银行信贷业的发展,地主、资本家手中积攒的财富在商业中得到了有效利用。
工业革命需要大量金钱。
在资本主义初期,资产阶级对金钱的聚敛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这是工业革命的基本前提。
而英国原始积累所包括的两个方面——大量货币集中被少数人占有,大量自由劳动力出现——的实现方式是圈地运动、国债税收、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
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教学实践分析——以《工业革命》为例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各门课程对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有了更深的认知度,在此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尤其是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本文将以《工业革命》为例,以时间为依据、以空间为基础,对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进行总结和阐述,从而对确立的教学培养目标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希望可以对高中历史教学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教育意义是重大的,而时空观念又是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一部分。
由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已经是历史教学的热点,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又是很抽象的内容,教师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成为当前历史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实践面临的一种挑战。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课“工业革命”教学为例,阐述“时空观念”素养目标在该课中的落实。
一以时间拓展空间的培养路径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对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地图,精确指出那些开展工业革命国家地理位置。
首先让学生知道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英国始于18世纪中叶,截至19世纪上半叶;法国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发展蓬勃期是19世纪20年代,完成时间是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9世纪中期;德国在19世纪早期开始工业革命;日本和俄国差不多,都是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展开工业革命的。
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示意图,让学生准确指出开展工业革命国家的地理位置。
二以时间为依据以空间为基础的培养路径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内容是:根据发生的时间了解工业革命发展的里程;以空间为论点,阐述为什么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
第一点,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尼纺纱机,掀起了棉纺织技术革命,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1785年发明了瓦特改良蒸汽机,大大推动了动力革新,开启了蒸汽时代,工业革命进入崭新阶段;1870年美国的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开启了交通运输革命的序幕;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国和美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一、课标要求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浪漫主义音乐兴起的背景和特点。
(二)难点:现代主义音乐发展对于时代的反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巨大变化。
不同的人们怀着惊奇、喜悦、迷茫或者痛苦的眼光,观察着这个变动中的世界。
那些目光敏锐、思想活跃的文学家、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文字、音符、色彩和光与影,表达了他们对社会变动的深刻思考。
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和影视艺术更是如此,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我们在学习本课内容时,既要理解社会发展和时代背景如何影响着音乐与影视艺术,也要认识到这些艺术形式对于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所产生的作用。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了解19世纪以来音乐与影视艺术怎样丰富了人类历史。
(二)新课教授第一目19世纪的音乐(浪漫情怀与民族乐派)活动一首先课件上先呈现上述内容,以图片和文字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考引入到18-19世纪音乐的发展状况,并且作如下引导:“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音乐的形式非常丰富,到18世纪,人才辈出,古典主义产生并走向繁荣。
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贝多芬被认为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它跨越了世纪和不同的音乐风格,给后人留下的不只有杰出的作品,更有优秀的品质和不凡的人格。
”接下来请同学们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思考,19世纪音乐流派风格发生改变的社会原因或者背景有哪些?课件出示文字材料材料一19世纪上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意志、意大利、奥地利等国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推动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力量壮大。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音乐艺术逐渐从封建主义的束缚和教会的压抑下解放出来,开始走向更广阔的社会阶层,更深刻地表现人性,反映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知识点 1【★第1课鸦片战争】1.英国鸦片战争的根源: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2.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3.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
4.列强侵华罪行: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第三课收复x疆】1.左宗棠收复x疆: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x疆军务。
1876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x疆。
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签约,中国从_里收回伊犁。
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x疆设立行省。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1.时间:1894年(旧历甲午年)2.重要战役:①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②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3.《马关条约》的签订①时间:1895年②地点:日本马关③签订者: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④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增辟通商口岸等。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1、第一次浪潮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
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也是第一个“世界工厂”。
当时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在19世纪前70年里,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1/3到1/2,世界贸易的1/5到1/4。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出地是英国,目的地主要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以及北美。
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
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又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使“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先在北美殖民地尔后又在美利坚合众国遇到了肥沃的土壤……到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上大约有200个造铁厂,年产铁约3万吨。
超过它的只有英国本土、法国、瑞典和俄国”。
正是对这次来自英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美国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美国对英国的产业转移的承接或承接的力度不是足够大,那么,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时间就要推迟,产生的影响力就要大大缩水。
美国以承接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为历史前提,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为技术基础,才推动了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当之为愧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的第二个“世界工厂”。
可以说,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一次变迁。
2、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转移。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美国国内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美国之所以将国内的部分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首先是处于冷战状态下的国际政治格局所决定的。
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华益中学中考历史全真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 浙江良渚古城(距今约5200-4500年)遗址发现了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夏王朝二里头遗址有宫殿建筑群和手工业作坊,安阳殷墟有商王和奴隶主的大型墓葬区等。
这些考古成果共同反映了()A. 早期人类的进化和演变规律B. 奴隶制国家形成和分封制确立C.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组织能力D. 阶级社会内部权力和财产分配2. 汉武帝时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至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三省作为中枢由皇帝直接掌控。
材料表明()A. 对地方的控制加强B. 君权不断强化C. 完善对百官的监察D.扩大了用人范围3. 魏晋南北朝的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但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
这一时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有()A.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B. 贾思勰撰写《天工开物》C.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D. 祖冲之精确推算圆周率4. 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是比较大的,而且影响比较广泛;宋元时期主要是航海外交模式;明清时期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但是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中外民间交往。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A. 由积极开放到逐渐封闭保守B. 清王朝不再与别国进行民间往来C. 汉唐是开放、最繁荣的时期D. 总体呈现为开明与落后并存局面5. 古代并无“中华民族”的名称,近代伴随着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中华民族”的观念由此萌芽并发展。
结合材料,以下符合史实的是()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农民阶级践行“扶清灭洋”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萌发B. 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举起“民主”“科学”旗帜推动中华民族意识觉醒与解放C. 北伐战争中进步青年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民族意识得到升华D. 抗日战争中爱国群众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促使国共团结御侮民族意识空前高涨6. 准确掌握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
史学概论[填空题]1意大利史学家()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的基础。
参考答案:克罗齐[填空题]2意大利史学家克()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参考答案:罗齐[填空题]3史的初意是()和任这种官的人。
参考答案:官职[填空题]4历史科学参考答案: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填空题]5兰克学派参考答案: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
在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
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
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的“新史学”诸流派。
[填空题]6客观主义史学参考答案:兰克倡导的客观主义史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以“如实直书”为基础2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3以史料批判为保证。
客观主义史学积极参与了19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这是它的基本贡献。
除此之外,客观主义史学家们积极倡导和运用的史料考证方法继承和发展了自瓦拉以来到博学时代的史料考证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
一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1.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浪漫主义文学、音乐和美术产生的背景。
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了解浪漫主义文学、音乐与美术的特点及成就。
3.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工业革命时代浪漫主义艺术抒发的个人情感和追寻理想世界的思想,体会工业革命时代的奋勇前进的气息。
知识点一心灵的激荡1.浪漫主义文学出现的背景(1)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迅速向欧美各国扩展。
(2)19世纪上半叶,在法国革命的冲击下,欧洲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世界处于剧烈的变革与震荡之中。
(3)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与当时的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一种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由此产生。
2.概况英、法两国成就最高,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拜伦、雪莱和济慈等;法国的雨果;俄国民族诗人普希金;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霍夫曼、海涅等。
3.英国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就体现在诗歌方面。
拜伦是其杰出代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
长诗《唐璜》是拜伦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其最辉煌的作品。
4.法国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将美与丑融为一体。
而《悲惨世界》是一部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作品。
浪漫主义文学体裁并非只是讴歌和赞美,更多的是对丑恶现实的揭露,“浪漫”只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
知识点二浪漫乐章1.概况19世纪在欧洲兴起。
浪漫主义音乐富有诗意,注重情感的表达,并且充满了幻想。
德国和奥地利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摇篮。
2.德国(1)贝多芬是音乐史上一个承前启后式的人物,既将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又开创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①前期:作品充满了时代精神,蕴涵着革命的力量。
德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没有结束时,德国又开展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今天给大家找来了德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德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普鲁士带动下,德国全境竞相修筑铁路,对煤炭、铁轨、机车、车厢等产生了巨大需求,有力地推动了采煤、冶金、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扩建,掀起了创办企业的狂热。
几十家银行相继开业,股份公司纷纷建立。
在短短的二十年里,仅普鲁士就出现了资本总额达24亿马克的295个股份公司。
同时,比、英、法、荷等外国资本也源源不断涌入莱茵区和其他地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
铁路建造成为5、6年代工业革命的龙头产业。
到187年,全德半数的铁路收归国有,私营铁路也受各邦国政府控制。
德国统一后再次出现兴建铁路高潮,开始进入第二个铁路时代。
187年,铁路长达18667千米,到191年达593千米,1914年增至61749千米[3](P241)。
到8年代,密布的铁路网已经形成,长度超过中、西欧等国,密度超过所有欧洲国家。
从1879年起,俾斯麦开始实行铁路国有化,到一次大战爆发,所有铁路都合并为“德国国有铁路”。
铁路网的形成,把德国沿海与内陆、原料产地与工业中心、城市与乡村都连接起来,一个巨大的国内统一市场逐渐形成,猛烈促进了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冶炼等新兴工业、重化工业的发展,并刺激了德国新生产技术的采用与工业化的深入。
由于铁路国有化和运输成本的低廉,铁路运输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铁路建设在德国工业革命中起了先锋作用。
此外,随着造船工业的技术革新,海运和内河航运业也获得了新的发展。
自1834年德国第一艘汽轮“巴黎伯爵”号建成后,不来梅和汉堡形成了新的造船中心,德国造船业迅速发展。
1845年,在杜伊斯堡制成第一艘德国轮船“希望”号。
莱茵河从9米拓宽到3米,船只可以从鹿特丹航行到巴塞尔,多瑙河、伊萨尔河、鲁尔河也得到了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