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短文两篇
- 格式:docx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3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组合课文,包含了两篇经典短文。
第一篇《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穷困潦倒却依然自命清高的书生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弊端。
第二篇《范进中举》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贫困书生经过努力最终取得功名的故事,表现了勤奋与毅力的重要性。
这两篇文章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适合学生品味和鉴赏。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但同时,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进一步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揭示文章的主旨。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案例,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
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打印课文,每人一份。
2.相关资料:关于作者、作品背景的资料。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
之后,教师展示课文文本,学生自行阅读。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例如:“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角色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狡(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xiàn) 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拮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①,数学使人②,科学使人③,伦理学使人④,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字。
改为改为(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①~④处选填合适的词语。
(只选序号)选项:A.周密 B.庄重 C.灵秀 D.深刻我会选:①②③④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
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
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
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定的气质。
书能教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
A.读书是一种“美容”,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B.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C.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D.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二、综合性学习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九下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1.怡情yíqíng :使心情愉快。
2.练达 liàn dá: 干练通达。
3.枝节zhījié:指植物的枝和节;比喻有关的但次要、琐细的事情。
4.统筹tǒng chóu : 意思是通盘筹划5.藻饰zǎo shì: 修饰(多指文章):词句朴实无华,不重~。
6.狡黠jiǎo xiá: 狡猾;诡诈。
7.诘难 jiénàn : 诘问,为难8.涉猎shèliè: 1.粗略地阅读:有的书必须精读,有的只要稍加~即可。
2.接触;涉及:学生生活是作家们较少~的领域。
9.聪颖cōng yǐng : 聪明敏锐10.滞碍zhìài : 不通畅。
11.要诀yào jué: 关键的窍门。
12.劝诫quàn jiè: 劝告人们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13.高谈阔论 gāo tán kuòlùn : 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14.寻章摘句xún zhāng zhāi jù: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
15.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là: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16.诸如此类zhūrúcǐlèi : 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17.吹毛求疵chuīmáo qiúcī: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18.狂妄自大kuáng wàng zìdà: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19.开卷有益kāi juàn yǒu yì: 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
读书总有好处。
13《短文两篇》分层作业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五味矣。
(1)请给文段中文中加点字的注音。
①咀嚼____________ ②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2)请正确书写文中注音的汉字。
①jié nàn____________ ②shè liè_____________(3)在文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寻章摘句换言之全神贯注B.断章取义或者心不在焉C.引经据典换言之全神贯注D.断章取义或者心不在焉【答案】(1)tiáo hé,qiǎng guō;(2)诘难;涉猎(3)A2.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一连做了五六张试卷后,终于把令人头疼的电路题完全弄懂的她连连感慨:“果然,开卷有益....。
”B.越是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越是喜欢高谈阔论....。
C.与人相处,不能吹毛求疵....,而且指出别人的缺点也要讲方式、看场合。
D.读书如果只是寻章摘句....,而不能深入书中研究义理,是无法得其精神要旨的。
【答案】A【解析】A.“开卷有益”指读书有好处。
用在此不符合语境。
故选A。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
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②少读如果彻底③多读而不求甚解④少读而不求甚解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答案】A【解析】文段的中心意思是说读书少而精远胜过多而不求甚解。
九年级下册语文13课短文两篇笔记1. 读书的目的。
- 怡情、傅彩和长才。
就像是我们读书,有时候是为了让自己心情好,就像看一些有趣的小说,这就是怡情。
傅彩呢,就是让自己说话、写文章更有文采。
长才就是增长才干啦,读一些知识类的书籍,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能力去做事情。
- 读书还可以弥补天然之不足。
比如说有些人天生可能不是很擅长思考,但是通过读哲学类的书,就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就像给我们不太灵光的脑子打个补丁。
2. 读书的态度。
-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不能老是想着挑作者的刺儿,要抱着一种学习和理解的态度。
就好比去别人家里做客,不能一进门就到处找毛病,得先好好看看人家的好东西。
-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书也不是全对的,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这就像听别人讲故事,不能他说啥你都信,得自己判断一下有没有道理。
- 要有推敲细思的态度。
读书得像品尝美食一样,慢慢咀嚼,仔细品味其中的滋味,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书里的营养。
3. 读书的方法。
- 读书要与讨论、作文相结合。
自己读书的时候可能有些地方理解不透彻,和朋友讨论一下,就像给迷雾中的自己点了一盏灯。
而且写作文能让我们把书里的知识更好地运用起来,就像把知识从仓库里拿出来摆弄摆弄,看看是不是真的会用了。
4. 读书的作用。
-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不同的书就像不同的魔法药水,喝了就能获得不同的能力。
读史书就像戴上了智慧的眼镜,能看清很多事情的发展规律;读诗呢,就像给自己的灵魂做了一次美容,变得灵秀起来。
1. 对“不求甚解”的新解。
- 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不好的读书态度,但作者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
他说“不求甚解”可不是马马虎虎、不认真读书,而是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就像我们看一幅大画,不能只盯着一个小角落看,得先整体看看这幅画大概画了啥。
- 作者引用了陶渊明的例子,陶渊明读书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3《短文两篇》课后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XXX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材分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材分析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笔名马南邨(福建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分别是《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两篇文章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鱼我所欲也》作者通过对鱼儿的喜爱,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通过讲述一个道理,告诉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顺应民意,得到大家的支持。
这两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适合九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差异,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跨越文化差异,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章内容及其寓意。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对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章内容;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的寓意。
3.课堂讨论: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探讨文章的写作技巧。
5.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撰写一篇短文,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短文两篇导入语状元基石,读写背记晨起悦读见原书P147 “比较阅读”推敲题目1.文题“活板”:即活字板,就是活字印刷术。
“板”同“版”。
交代了文章说明的对象。
2.文题“核舟记”:“记”有介绍,摹写的意思,是一篇介绍工艺品核舟的说明文。
作者档案1.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
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2.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感知背景1.沈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共30卷,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
是个包容多种知识的笔记巨作。
2•“核舟”是一件微雕一一在极小的物体上刻成作品,作者通过对它的说明,展现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杰出成就。
双基梳理状元笔记课文品析教材课文(不变)1课文介绍活板,为什么却从雕版说起?先简介雕版印刷的历史,既可表明活板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发展关系,也为下文介绍前所未有的活板印刷术做铺垫。
2为什么要点明发明人毕昇的身份一一布衣?点明发明人毕昇的身份,意在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3“薄如钱唇”从哪个角度介绍了活字的什么特点?这个比喻从字模的厚薄的角度写出了字模之薄。
4“字平如砥”这一比喻句有何作用?这一比喻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字模的平整,突出制版技术的精妙。
5这句话介绍了活板印刷的什么?这句话介绍了活板印刷的效能,在于印得越多越快。
“极极为神速”生动地说明了活板印刷的优越性。
活板印刷的技术关键有两板轮换印刷、一字多印、奇字旋刻、分类贮存等7字模为什么用土烧制,而不用木头刻制?因为木头的纹理有疏密,沾水后会高下不平,与药相粘,不可取下。
而胶泥字模大小不会变化,且用完后容易取下。
8这一段文字有何作用?这一段文字交代了活板的下落,与开头“毕昇,又为活板”相照应11品味“奇巧”一词的作用。
“奇巧”一词总括全文,突出雕刻技艺的精湛的特点。
2从哪儿看得出王叔远的技艺奇巧?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都印证了“奇巧”二字。
31这句话有何作用?这句话点明了核舟的来历和核舟的主题,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4品味“约”“有奇” “可”“许”的作用。
这些词准确地表现了核舟的大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为什么要介绍左右窗上刻的诗句?一方面,这些诗句都是引自苏轼作品,这与上文提到的“大苏泛赤壁云”的情景相吻合,表明核舟的主题,使核舟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另一方面,用在如此小的核舟窗户上的这么多的字,突出工艺的奇巧。
6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作者先介绍苏东坡,指出他处于三人中间,并且描绘了了他“鹅冠而多髯”的外貌特征,主要是为了突出他主人的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7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核舟的“奇巧”?作者通过对核舟上的三个人物的服装、道具、精神和状态的细腻描写,从核舟的构思、技艺来表现了核舟的“奇巧”。
8楫为什么是“横卧”的?楫的横卧,暗示船不在划行,游览者正泛舟江上,漫游赤壁,这正与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相吻合。
9作者从哪个角度描写舟子的?有何作用?作者通过描写二舟子的神态,一个粗犷悠闲,一个平静专注,来突出雕刻家的“奇巧”。
1ol这部分内容与大苏泛赤壁的内容关系不大,能否删去?不能。
这部分虽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但所刻的文字“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由此可见看出雕刻家技艺的精湛。
另外,题名和篆章是我国工艺美术民族风格的标志之一,因此这部分是不可或缺的。
11这句话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这句话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从统计入手,写核舟上的人、物以及刻字的总数,显示了核舟的容量之大,所刻的东西之多,表现了核舟的“奇巧”。
|12 |这句话有何作用?这句话写核舟体积之小,与第二节的“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相照应,同时又与上文形成对比,文下文“灵怪”句蓄势,突出了雕刻家的“奇巧”。
|13 |这句话有何作用?收束全文,突出了作者的的赞叹之情。
文下注释图析课文写法探讨难点探究发散思维(修订)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但也有人认为,活字印刷术,早已过时,不值一提。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素材储备(不变)状元实践中考演练语言表达1.(2011重庆)下面语段划线处都有语病,请根据提示加以改正。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①重庆也将欢迎第14个直辖日。
在这历史性的喜庆时刻,大型音乐会《复兴之路》,②在重庆人民大会堂将于6月18日至20日演出。
据介绍,③这次演出的节目大多是以浑厚雄壮的交响乐为主。
届时,④这些节目缩展现的宏伟瑰丽的史诗气质必将深深打动,掀起庆祝建党90周年、庆贺直辖的高潮。
(1 )第①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__(2 )第②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③处句式杂糅,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④处成分残缺,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1云南)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B •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C.以1987年的《短篇三题》为起点,他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D •小张除跳舞外,兼任报幕、开场、结尾的节目还得由她编导。
阅读拓展【中考在线】(2011义乌)阅读下文,回答1―― 4题。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
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
”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
观者如堵墙。
久之,各未能进。
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偷曰:“诺。
”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
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
③村步:村埠头。
步,通“埠”,码头。
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善(善于、擅长)用矛C.适值(刚好)偷在市饮酒)B •一举而毙(杀死)D .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皆服其能空乏其身B.弓手者因事至村步罔不因势象形C.遂曳矛而斗遂许先帝以驱驰D.见必与之决生死时人莫之许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4.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
家乡的名小吃。
答案专区语言表达:1.(1)第①处搭配不当,应将“欢迎”改为“迎 ____ 。
(2)第②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将于6月18至20日在重庆人民大礼堂演出”。
(3 )第③处句式杂糅,应改为“这次演出的节目大多是浑厚雄壮的交响乐”或“这次演出的节目以浑厚雄壮的交响乐为主”。
(4)第④处成分残缺,应在“打动”后添加“山城人民”或“观众”。
2.C. (A •杂糅,“关键在于内因”与“内因起决定作用”用一个即可。
B •杂糅,取“主要成分是……等”,或“是由……等配制而成的”,不能将二者糅在一起。
D •两个分句糅成一个单句,“小张……兼任报幕”和“开场……由她编导”是两个分句,各有主语,其间误用顿号,“兼任”一词径直管到“节目”,造成杂糅和搭配不当的双重毛病。
)阅读拓展:1.C。
2.B。
3•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一死战吗?4.弓箭手运用智谋,找到突破口,抓住机会,战胜小偷。
写作技巧:例文:石宝寨蒸豆腐凡是到三峡旅游的人,没有不亲口尝一尝素有“江上明珠”之称的石宝寨的名小吃一一蒸豆腐的,没有不饱尝那芳香四溢的石宝寨蒸豆腐文化的。
你听,那叫卖蒸豆腐的,唱卖蒸豆腐的,演示制作蒸豆腐的,津津有味吃蒸豆腐的,眉飞色舞谈蒸豆腐的,挥舞彩笔画蒸豆腐的……构成了旅游景点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石宝寨的蒸豆腐色泽黄亮,口感细腻,咸中带甜,清香扑鼻,是重庆三峡旅游线上的一道名小吃。
它是怎么制作的呢?原来,它的制作工序是十分考究。
首先是选料。
选择颗粒饱满的黄豆1000 克、泉水5000 克、胆巴若干、纯菜子油500克、大米面200 克,精盐、红糖、辣椒、花椒、胡椒、泡姜、椿树叶、五香、八角、酱油、山西老陈醋等若干,蒜泥、葱花、芫须适量。
其次是制作。
第一步:熬制佐料汤。
将精盐、红糖、辣椒、花椒、胡椒、泡姜、椿树叶、五香、八角、酱油、山西老陈醋等适量(根据个人口味加减)放入1500 克的泉水中烧开。
再用微火烧10 分钟后盛入大碗,备用。
第二步:加工豆腐胚。
取2000 克泉水加热后,浸泡黄豆。
3 小时左右,黄豆泡胀后,用石磨磨豆浆。
烧开豆浆,用胆巴水徐徐点兑,待出现白生生、嫩嘟嘟的絮状后停止加胆巴水。
将豆花舀入铺有包帕(用于滤水)的厢内,加压。
待豆腐成型后,把切成正方形的豆腐对角切成三角形,并切成约5 毫米厚的薄形块状,这样制作蒸豆腐的豆腐胚就做好了。
第三步:油炸、浸泡豆腐胚。
将500 克菜子油倒入锅内烧开,将豆腐胚放入锅内油炸,豆腐骤起鼓泡,表面显出金黄色的硬壳。
便起锅,倒入烧制的佐料汤中,浸泡1-2 小时。
第四步:蒸制蒸豆腐。
将浸泡的油炸豆腐抹上一层薄薄的细米面,一块块地依序摆放在竹蒸笼里,大火大汽急蒸。
上大气10 分钟后,喷洒两次泉水,再蒸上一个时辰,一股清香沁人心脾。
起笼装盘,再撒上蒜泥、葱花、芫须等。
这样,一盘石宝寨蒸豆腐就制作而成。
石宝寨蒸豆腐相传已有500 年左右的历史。
据说,以前是石宝寨上的和尚们觉得素斋难吃,为了改善伙食,庙里一个聪明的小和尚发明的。
现在,它已成为当地旅游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了。
【点评】本文抓住石宝寨蒸豆腐的特点,说明其制作程序,按选料、熬制佐料汤、加工豆腐胚、油炸、浸泡豆腐胚、蒸制蒸豆腐的顺序来说明的。
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给人以明晰、完整、系统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