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售股权的会计处理
- 格式:docx
- 大小:11.58 KB
- 文档页数:11
股权激励分录例题限售股也称限制性股票,指上市公司按照预先确定的条件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激励对象只有在工作年限或业绩目标符合股权激励计划规定条件的,才可出售限售股并从中获益。
企业对职工进行激励时,常采用限售股政策进行激励。
一、限售股激励的一般账务处理1、授予日收到认股款时,借:银行存款,贷:股本、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同时就回购义务确认负债,借:库存股,贷:其他应付款——限售股回购义务2、等待期内,借:管理费用,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分配现金股利根据下表进行会计处理4、解锁日,对未达到限售股解锁条件而需回购的股票,借:其他应付款——限售股回购义务,贷:银行存款;同时,借:股本、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贷:库存股。
对达到限售股解锁条件而无需回购的股票,借:其他应付款——限售股回购义务、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贷:库存股。
二、例题A公司为上市公司,采用授予职工限售股的形式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2014年1月1日,公司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向100名管理人员每人授予10万股股票,每股面值为1元,授予价格为每股6元。
当日,100名管理人员全部出资认购,总认购款项为6 000万元,A公司履行了相关增资手续。
该限售股股权激励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为每股6元。
激励计划规定,这些管理人员从2014年1月1日起在A公司连续服务满3年的,所授予股票将于2017年1月1日全部解锁;期间离职的,A公司将按照原授予价格每股6元回购。
所授予股票在限售期内不得上市流通或转让;激励对象因获授限售股而取得的现金股利由公司代管,作为应付股利在解锁时向激励对象支付;对于未能解锁的限售股,A公司在回购股票时应扣除激励对象已享有的该部分现金股利。
2014年度,A公司有5名管理人员离职,A公司估计3年中离职的管理人员合计为10名,当年宣告发放现金股利为每股1元(限售股持有人享有同等分配权利);2015年度,又有2名管理人员离职,A公司将3年离职人员合计数调整为8人,当年宣告发放现金股利为每股1.1元;2016年度,A公司没有管理人员离职,当年宣告发放现金股利为每股1.2元。
解读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之二上市公司限售股权如何确定公允价值解读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之二上市公司限售股权如何确定公允价值2009-07-28限售股的存在是我国资本市场独有的一种特殊现象。
我国企业持有上市公司的限售股,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股权分置改革,第二是上市公司IPO(首次公开募股)。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明确了股权分置改革中限售股的会计处理方法,而对于IPO过程中形成的限售股一直没有明确说法,导致不同企业持有同一上市公司的限售股,会计处理方法却明显不同。
例如,对所持招商轮船的限售股,3家公司在2007年半年报中的会计处理方法各不相同:中海发展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中集集团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深圳华强则将其划分为长期股权投资,如此乱象,曾引起市场广泛热议。
限售股权重新分类。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财会[2009]8号,以下简称“解释3号”)明确,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以外的限售股权,对上市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既可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可以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我们注意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第362页规定:“企业持有上市公司限售股权且对上市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当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将该限售股权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除非满足该准则规定条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在这里,没有区分限售股是否由股权分置改革取得,而且分类的首选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综合上述规定,显然,本解释对限售股权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有所松动,其中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部分,其公允价值变动可以计入当期损益。
解释3号之所以明确要将企业持有的对上市公司在重大影响以下的限售股权进行合理分类,是因为划分为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其会计处理不同,而不同的会计处理又会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也为企业管理层操纵利润提供可能性。
【知识点】限制性股票的会计处理实务中,上市公司实施限制性股票的股权激励安排中,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向激励对象授予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常见做法是上市公司以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向激励对象授予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并规定锁定期和解锁期,在锁定期和解锁期内,不得上市流通及转让。
达到解锁条件,可以解锁;如果全部或部分股票未被解锁而失效或作废,通常由上市公司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立即进行回购。
(一)授予日的会计处理1.收到认股款借:银行存款(企业有关限制性股票按规定履行了增资手续)贷:股本资本公积—股本溢价2.就回购义务确认负债借:库存股(按照发行限制性股票的数量以及相应的回购价格计算确定的金额)贷:其他应付款—限制性股票回购义务(二)等待期内的会计处理1.与股份支付有关的会计处理按权益结算股份支付确认与计量原则处理。
【提示】(1)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后续信息表明可解锁限制性股票的数量与以前估计不同的,应当进行调整,并在解锁日调整至实际可解锁的限制性股票数量;(2)限制性股票分批解锁的,实际上相当于授予了若干个子计划,应当分别根据各子计划的可解锁数量的最佳估计在相应的等待期内确认与股份支付有关的成本费用。
2.分配现金股利的会计处理现金股利可撤销与现金股利不可撤销的限制性股票在会计处理上有其共同点:一是都要求对未来解锁条件的满足情况进行合理估计,并且这一估计与上述进行股份支付会计处理时在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进行的估计应当保持一致。
二是对于预计未来可解锁限制性股票持有者应分配的现金股利,都视为对股东的利润分配。
现金股利可撤销与现金股利不可撤销的限制性股票的区别主要在于:不满足解锁条件的情况下,被回购限制性股票持有者是否有权享有其在等待期内应收或已收的现金股利,有权(三)解锁日的会计处理1.对未达到限制性股票解锁条件而需回购的股票借:其他应付款—限制性股票回购义务(应支付的金额)贷:银行存款同时:借:股本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差额)贷:库存股(按照注销的限制性股票数量相对应的库存股的账面价值)2.对达到限制性股票解锁条件而无需回购的股票借:其他应付款—限制性股票回购义务(按照解锁股票相对应的负债的账面价值)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差额)贷:库存股(按照解锁股票相对应的库存股的账面价值)【例题】甲公司为上市公司,采用授予职工限制性股票的形式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tips】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会计实务-限售股:送股、转股、派息——个税、增值
税税基如何确定?
有读者对12月17日《限售股个人所得税疑难问答》中九、十两道例题有疑问,解析如下:
一、单位将其持有的限售股在解禁流通后对外转让,限售股持有期间发生送、转股,在计算增值税时如何确定买入价?
例:A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持有B上市公司限售股100万股,首次IPO发行价10元,限售股持有期间发生10送10,A公司将200万股股票全部售出,平均售价12元/股。
问:A公司转让200万股股票,如何确认买入价与增值税销项税额?
解析:《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改增试点若干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53号)第五条规定:
单位将其持有的限售股在解禁流通后对外转让的,按照以下规定确定买入价:
(一)上市公司实施股权分置改革时,在股票复牌之前形成的原非流通股股份,以及股票复牌首日至解禁日期间由上述股份孳生的送、转股,以该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股票复牌首日的开盘价为买入价。
(二)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形成的限售股,以及上市首日至解禁日期间由上述股份孳生的送、转股,以该上市公司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po)的发行价为买入价。
(三)因上市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形成的限售股,以及股票复。
限制性股票会计处理
限制性股票会计处理是股份公司向一些投资者发放特定类型股票的一种方法。
这种股票可能存在限制条款限制股东的特定活动,例如股票转让、投票等。
因此,公司需要处理这类股票的会计信息,以满足相关的记账要求。
一般来说,限制性股票会计处理包括建立股权账户、记录已发行股票的数量、使用正确的股价为每股发行的股票设定价格、建立股本账户等。
首先,会计须要将已发行的限制性股票记入股权账户。
他们还必须记录发行每股股票的单独价格,以确保正确地确定(剩余)公司的平均每股价格。
此外,会计必须正确地在会计账上记录发行的股数,包括具有限制条款的股份。
此外,会计还应该建立合适的股本账户,确定公司总股本中具有限制条件的比例。
最后,公司必须对限制性股份按照相关规定分类,并记录和披露在年度财务报表中。
基本上,限制性股票会计处理是指将该类股票记入账户,并提供有关该类股票发行的相关信息。
此外,在准备财务报表时,还需要考虑此类股票的影响。
在受到监管机构许可前,会计必须遵守各种财务报表会计准则,以确保客观准确的报表。
总而言之,企业需要集中精力针对限制性股票会计处理进行处理,以确保记录和披露的财务资料准确无误。
会计所采取的措施,将有助于公司向投资者披露交易的全部信息,并且制定适当的安全措施,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限制性股票会计处理(精品5篇)限制性股票会计处理限制性股票的会计处理如下:1.公司直接持有限制性股票(又称“库存股”),不作为无形资产核算,但应按取得时实际成本计入“股本”科目。
2.公司作为激励对象的公司层面激励工具,由公司代为保管,不作为公司层面的库存股。
该部分限制性股票应按其实际成本计入激励对象所在单位的成本费用。
3.公司代为保管的限制性股票或作为预留权的公司层面工具,如因预留权使用而形成的费用,应按其实际成本计入相关成本费用,如预计会增加这部分成本费用)。
4.公司层面激励工具产生的资本性支出不得资本化,在相关支出发生时将其从所有者权益中扣除。
以上就是限制性股票的会计处理方法。
限制性股票会计处理分析限制性股票是指激励对象在一定期限内,根据特定条件,依据奖励协议购买本企业股票的权利。
主要分为股票期权和股票增值权两种形式。
对限制性股票的会计处理如下:1.对于一次性解锁的股份支付,企业应按授予日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实际支出的价款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同时计入所有者权益。
2.对于分期解锁的股份支付,企业应按每个解锁期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实际支出的价款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同时计入所有者权益。
需要注意的是,对限制性股票的会计处理要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不得自行调整其会计处理。
限制性股票会计处理有哪些限制性股票的会计处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成本:企业应按照“股份支付”进行初始计量,并按照“股份支付”的相关规定进行后续计量。
2.费用:企业应当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根据预期可行权限制性股票的数量和公允价值,将成本在等待期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之差计入“管理费用—股份支付”。
3.权益:企业应当在可行权日根据最终可行权限制性股票的数量和公允价值,将成本在权益总额和“管理费用—股份支付”之间进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可能因企业类型、激励计划、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等待期、激励对象范围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合伙企业减持限售股账务处理方法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合伙企业股权投资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
然而,随着合伙企业的发展和股权投资的持续时间,股东出现减持或者限售的情况也日益增多。
对于合伙企业来说,如何处理减持限售股的账务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从会计角度探讨合伙企业减持限售股的账务处理方法。
一、理解减持和限售股1. 减持股:合伙企业中,股东因为各种原因,减少其所持有的股份的行为称之为减持股。
减持股的情况可能包括主动减持和被动减持两种情况,主动减持是指股东自行决定减持股份,而被动减持则通常是由于股份被司法冻结、质押等原因所致。
2. 限售股:限售股是指合伙企业中的股东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进行股份转让的限制性股份。
限售股的目的在于保护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稳定股东结构。
二、合伙企业减持限售股的账务处理方法在合伙企业中,减持和限售股的账务处理十分重要,一方面关系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股东权益,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正确处理减持限售股的账务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1. 对于减持股的账务处理当合伙企业中的股东进行减持股份时,公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处理:(1)确认减持股份的情况:首先需要确认减持股份的具体情况,包括减持股份的数量、比例以及具体原因等。
(2)注销股东权益:根据减持股份的情况,公司需要在股东权益中进行注销相应的股份,调整股东权益的数额。
(3)反映损益:对于股东减持股份所产生的损益,公司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反映,包括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调整损益表和净利润等。
2. 对于限售股的账务处理对于合伙企业中的限售股,公司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以保证公司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处理:(1)确认限售股份的情况:首先需要确认限售股份的具体情况,包括限售期限、限售股份的数量和比例等。
(2)在股东权益中予以注明:公司需要在股东权益中对限售股份进行予以注明,并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
处置股权的会计处理
处置股权是指将公司所持有的股权转让给他人或以其他方式处置的行为。
根据会计准则,处置股权的会计处理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1. 股权评估:在决定处置股权之前,需要对股权进行评估,确定其公允价值或可回收金额。
评估可以通过专业机构或独立估值师进行。
2. 股权减值测试:如果评估结果显示股权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需要进行减值测试。
如果发现股权减值,应将减值损失计入损益表。
3. 处置交易确认:一旦决定处置股权,需要确认交易的实际发生。
这包括确定交易的日期、交易对方、交易金额等相关信息。
4. 处置损益确认:处置股权后,需要确认处置损益。
处置损益等于处置股权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如果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将确认处置收益;如果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将确认处置损失。
5. 处置股权的会计分录:根据具体情况,会计人员需要根据上述确认的处置损益金额,进行相应的会计分录。
一般情况下,会计分录包括借方和贷方,将处置损益计入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会计处理可能因公司的具体情况、会计准则的要求等而有所不同。
建议在进行股权处置时,咨询专业的会计师或遵循当地会计准则的规定。
限售股转让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处理目录1.因股权分置改革造成原由个人出资而由企业代持有的限售股,企业在转让时按以下规定处理2.企业在限售股解禁前转让限售股征税问题3.个人转让限售股的处理一、因股权分置改革造成原由个人出资而由企业代持有的限售股,企业在转让时按以下规定处理:(一)企业转让上述限售股取得的收入,应作为企业应税收入计算纳税。
上述限售股转让收入扣除限售股原值和合理税费后的余额为该限售股转让所得。
企业未能提供完整、真实的限售股原值凭证,不能准确计算该限售股原值的,主管税务机关一律按该限售股转让收入的15%,核定为该限售股原值和合理税费。
依照本条规定完成纳税义务后的限售股转让收入余额转付给实际所有人时不再纳税。
(二)依法院判决、裁定等原因,通过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企业将其代持的个人限售股直接变更到实际所有人名下的,不视同转让限售股。
二、企业在限售股解禁前转让限售股征税问题企业在限售股解禁前将其持有的限售股转让给其他企业或个人(以下简称受让方),其企业所得税问题按以下规定处理:(一)企业应按减持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的限售股取得的全部收入,计入企业当年度应税收入计算纳税。
(二)企业持有的限售股在解禁前已签订协议转让给受让方,但未变更股权登记、仍由企业持有的,企业实际减持该限售股取得的收入,依照本条第一项规定纳税后,其余额转付给受让方的,受让方不再纳税。
三、个人转让限售股的处理个人转让限售股,以每次限售股转让收入,减除股票原值和合理税费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即:应纳税所得额=限售股转让收入-(限售股原值+合理税费)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本通知所称的限售股转让收入,是指转让限售股股票实际取得的收入。
限售股原值,是指限售股买入时的买入价及按照规定缴纳的有关费用。
合理税费,是指转让限售股过程中发生的印花税、佣金、过户费等与交易相关的税费。
如果纳税人未能提供完整、真实的限售股原值凭证的,不能准确计算限售股原值的,主管税务机关一律按限售股转让收入的15%核定限售股原值及合理税费。
最近,本人遇到一家企业代持上市公司限售股的业务,这类业务企业到底怎样进行会计核算,查遍网站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综合各家之长,结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有关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9号),我们对代持企业的会计核算进行了设计,供各位同仁交流,并请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假设:A公司出资300万元(其中100万元代B公司持股),于2008年投资于C公司,2009年度分配股息15万元(A公司占10万元,B公司占5万元),C公司于2010年度上市,A公司转让该股票,取得投资收益1500万元(A公司占1000万元,B公司占500万元)。
会计分录如下:1、A公司收到被代持单位B公司的款项100W借:银行存款100贷:其他流动负债—代持股份—B公司—成本1002、代持股单位A公司投资C公司300W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本单位200—成本—B公司100贷:银行存款3003、A公司收到C公司分红15W借:银行存款15贷:投资收益15借:利润分配—其他5贷:其他流动负债—代持股份—B公司—分红 54、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假如是30W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本单位20—公允价值变动损益—B公司1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305、A公司转让C股权,取得的投资收益1500W(不含相关税费)借:银行存款1500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30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本单位200—成本—B公司100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本单位20—公允价值变动损益—B公司10投资收益1200(1500+30-200-100-20-10)借:利润分配—其他300(1200/3)-(1200/3*25%)(扣缴企业所得税,其他因素未考虑)贷:其他流动负债—代持股份—B公司—损益调整3006、A公司还B公司投资款及投资收益借:其他流动负债—代持股份—B公司—成本100 其他流动负债—代持股份—B公司—分红5其他流动负债—代持股份—B公司—损益调整300 贷:银行存款405。
股份支付费用的会计处理之限制性股票文章来源于他山咨询,作者他山咨询之前发布的文章提到了股票期权股份支付费用各个环节的会计处理(《股份支付费用的会计处理之股票期权》),这次小编带您了解限制性股票股份支付费用各个环节的会计处理。
限制性股票的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主要涉及到4个环节,分别是授予日、限售期、解除限售期、出售日。
其中授予日、限售期、解除限售期是主要环节。
1.授予日限制性股票的股份支付,企业在授予日不作会计处理。
但限制性股票增资、过户程序完毕后,需要做如下会计分录:同时,需要就回购义务确认负债,会计分录如下:2.限售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该在限售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将取得的职工服务计入成本费用,计入成本费用的金额应当按照授予日标的股票收盘价与授予价格的差额即权益工具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管理费用,同时确认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并且不确认后续公允价值的变动。
会计分录如下:同时,在限售期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根据最新取得的可解除限售职工人数变动等后续信息作出最佳估计,修正预计可解除限售的权益工具数量。
在解除限售期,最终预计可解除限售的股票数量应当与实际可解除限售的股票数量一致。
3. 解除限售期若激励对象在解除限售期达到了解除限售的条件,则不再对已确认的成本费用和所有者权益金额进行调整。
等待股份售出时再进行会计处理。
如果股票来源为回购,达到解除限售条件时需借记“其他应付款—限制性股票回购义务”,贷记“库存股”科目,如果有差额,则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
如果未达到解除限售条件,则分为未达到市场条件和未达到非市场条件两种情况:①未达到市场条件,已经确认的成本费用不能冲回。
②未达到非市场条件,已经确认的成本费用可以冲回。
从市场案例中能看出,绝大多数公司采用的解除限售条件是非市场条件。
如果股份来源为回购,上市公司未达到解除限售条件而需要回购的股票,按照支付的金额,需借记“其他应付款—限制性股票回购义务”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限制性股票账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的规定:对于换取职工服务的股份支付,企业应当以股份支付所授予的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应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以对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最计佳估计数为基础,按照权益工具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将当期取得服务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和当期费用,同时计入资本成本中的其他资本公积。
(1)授予日:根据授予数量和授予价格
借:银行存款
贷:股本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锁定期内会计处理:
摊销金额:授予日按照期权定价模型对限制性股票公允价值
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以最佳估计数为基础摊销。
借:管理费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在解锁日,如果达到解锁条件,可以解锁;如果全部或部分股票未被解锁而失效或作废,按照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处理。
1、全部解锁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没达到业绩,进行股份回购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在计划终止并回购限制性股票后,公司需将上述费用按照加速行权来处理,一次性计入当期费用。
借:管理费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借:库存股
贷:银行存款(按照原先认购的价值回购)
借:股本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其他资本公积
贷:库存股。
限售股权的会计处理所谓限售股权,就是有一定时间,一定条件限制出售的股票。
以前的上市公司(特别是国企),有相当部分的法人股。
这些法人股跟流通股同股同权,但成本极低(即股价波动风险全由流通股股东承担),唯一不同的就是不能在公开市场自由买卖。
后来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企业所有股份自由流通买卖。
按照证监会的规定,股改后的公司出售原非流通股股份,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自改革方案实施之日起,在12 个月内不得上市交易或者转让;(二)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总数5%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东,在前项规定期满后,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出售原非流通股股份,出售数量占该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在12 个月内不得超过5%,在24 个月内不得超过10%。
取得流通权后的非流通股,由于受到以上流通期限和流通比例的限制,被称之为限售股。
新准则下投资分类的演变《企业会计准则第2 号——长期股权投资》缩小了适用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
如果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旧准则规定一律计入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新准则区分是否可以获取可靠的公允价值,将那些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归为长期股权投资,适用成本法进行核算,对于可以可靠地获取公允价值的金融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规定,企业可以将其直接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限售股权会计处理的发展过程《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第三期)》以及《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规定,企业持有上市公司限售股权且对上市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将该限售股权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除非满足该准则规定条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 号》规定与以上内容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增加了一条限制性规定,即“上市公司限售股权不包括股权分置改革中持有的限售股权”。
股权分置改革限售股权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 号》对股权分置限售股的会计处理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在重大影响以上的股权,应当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
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应当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在首次执行日应当追溯调整,计入资本公积。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 号》对股改限售股的处理以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重大影响为界线,在重大影响以上的,应当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界线之下的应当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股权分置限售股权与其他限售股权的不同我国股市一直存在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两类股份,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也就是股权分置。
由于历史原因,股权分置成为困扰股市发展的头号难题。
股权分置改革,就是要把不可流通的股份变为可流通的股份,真正实现同股同权,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和谐发展。
股权分置限售股权与其他限售股权的不同是,重大影响以上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股权分置限售股权,只能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不能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这是由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同决定的。
1.持有意图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
相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而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不太明确。
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归属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是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前者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者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将“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转出,计入“投资收益”。
3.减值的计提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可以计提减值准备。
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随着市场公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股市上存在着大量与股改有关的限售股,《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 号》对股改限售股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一些上市公司将股改限售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引起的股市震动,也缩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
案例与分析1.2008年3月10日,三和公司购买利达上市公司限售股权300 万股,成交价为14.98 元,另付交易费用6 万元,占利达公司表决权的5%,经董事会决定,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2008年12 月31 日,该股票每股市价为11 元,三和公司预计股票价格下跌是暂时的。
3.2009年12 月31 日,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利达公司限售股权每股市价上升为14 元。
4.2010年该限售股解禁期满,允许上市流通,三和公司以4300 万元出售该限售股票。
要求:编制三和公司有关限售股权的会计分录。
假设每步都考虑所得税的影响,所得税率是25%,以上两个公司都是居民企业,单位为万元。
1.2008年3月10日购买利达公司发行的股票,成本为300X 14.98 + 6=4500 (万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4500 贷:银行存款45002.2008年12月31 日,该股票每股市价为11 元,公允价值变动为4500-300X 11=1200(万元)。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2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20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300 (1200X 25%)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300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不得贷记“所得税费用”。
3.2009年12月31 日,每股市价上升为14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900[300X(14-11)]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回以前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25(900 X 25%贷:递延所得税资产2254.2010年以4300 万元卖掉此股票:借:银行存款43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00 投资收益125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45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25另外,由于该资产已经离开了企业,所以将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全部冲回。
借:所得税费用7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75( 300-225)注:由于限售股权已经处置,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数额已经全部释放到损益类科目,所以此时应借记“所得税费用”科目。
延伸分析:如果将该限售股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条件不变,暂不考虑所得税会计处理。
1.2008 年3 月10 日:4494投资收益6贷:银行存款45002.2008 年12 月31 日,该股票每股市价为11 元,公允价值变动为4494 —300 X 11=1194 (万元)。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194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1943.2009年12 月31 日,每股市价上升为14 元。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900 [300 X( 14—11 )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9004.2010年以4300 万元卖掉此股票。
借:银行存款4300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收益194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4494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94《企业会计准则第2 号——长期股权投资》缩小了原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对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新准则不再像旧准则那样一律记入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而是区分是否可以可靠的获取公允价值,只有对那些在活跃市场中投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才归为长期股权投资,对于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按照管理者的意图,分为四类金融资产。
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但实务中较难划分。
特别是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处于限售期的法人股的投资,是列为长期股权投资,还是列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抑或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许多同仁较难求解。
1.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区别。
(1)持有意图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
相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而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不太明确。
(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归属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是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前者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者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将“资本公积”转出,计入“投资收益”。
(3)减值的计提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可以计提减值准备。
2.限售股权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 号》、《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第三期)》以及《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规定一致:企业持有上市公司限售股权(不包括股权分置改革中持有的限售股权),对上市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将该限售股权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3. 股权分置限售股权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 号》对股权分置限售股的会计处理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在重大影响以上的股权,应当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应当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在首次执行日应当追溯调整,计入资本公积。
股改限售股可以划分为长期股权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但不可以划分为交易性的金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