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版)难治性痛风
- 格式:ppt
- 大小:18.75 MB
- 文档页数:46
痛风的症状与治疗方案1. 痛风的概述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以关节痛、红肿和热感为特征。
它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异常,导致尿酸水平升高,从而形成尿酸结晶在关节和周围组织沉积引起的。
痛风发作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 痛风的症状痛风发作的症状主要表现为:- 关节疼痛: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发生在大脚趾关节。
疼痛重、突然、剧烈,并伴有红肿和热感。
- 关节红肿和热感:关节周围可出现红肿和热感,甚至触摸会感到剧烈疼痛。
- 关节僵硬:发作期间,关节活动受限,僵硬感明显。
3. 痛风的治疗方案痛风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症状、预防痛风发作,并减少尿酸的沉积。
(1) 药物治疗痛风的药物治疗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类药物:- 降尿酸药物:如利尿药,可促进尿酸的排出。
常用的药物包括丙戊酸和美罗培南。
- 镇痛消炎药: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用于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反应。
- 科尔基酮类药物:可抑制尿酸的产生,并减少尿酸的输出。
(2) 饮食调整痛风患者需要定期评估并调整饮食,以控制尿酸的积累。
以下是一些饮食注意事项:- 限制高嘌呤食物:避免摄入过多的肉类、鱼类、海鲜、咖啡和酒精等高嘌呤食物。
- 增加水果与蔬菜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柑橘类水果、草莓、西红柿等,有助于降低尿酸的水平。
- 控制体重:减轻体重可以降低尿酸的生成和积累。
(3) 生活方式调整- 多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促进新陈代谢和尿酸的排出。
- 避免过度劳累和损伤:关节保护是预防痛风发作的重要措施之一,避免过度使用关节。
- 饮水充足:多喝水可促进尿酸的排泄,减少尿酸的沉积。
4. 总结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有效预防痛风发作,缓解症状,并降低尿酸的积累。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诊,并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以维护身体的健康。
2024难治性痛风治疗方法难治性痛风的定义关于难治性痛风的定义,在《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具备以下3个条件中的至少一条,即可确定为难治性痛风:①单用或联用常规降尿酸药足量、足疗程,但血尿酸仍≥360μmol∕L;②接受规范化治疗,痛风仍发作≥2次/年;③存在多发性和(或)进展性痛风石。
难治性痛风应该如何治疗这应该是广大痛风患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说实话,临床上能够将血尿酸水平长期控制在360μmol∕L或300μmol∕L以下者,并不常见。
这和患者对痛风的不重视、治疗不依从、随访不及时等方面的原因有关。
至于为什么会有300μmol∕L和360μmol∕L两个标准,是因为:①无合并症的痛风患者,建议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到360μmol∕L以下;②有合并症的痛风患者,建议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00μmol∕L以下,合并症包括痛风发作次数≥2次/年、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肾结石、慢性肾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和发病年龄<40岁等。
不同病情的痛风患者,降尿酸的标准不一样。
但对于难治性痛风患者来说,恼火的地方在于反复疼痛甚至止不住痛、尿酸降不下来以及痛风石的存在。
分别来看该怎么办!足量使用降尿酸药但尿酸还是降不下来?——尿酸氧化酶常用的降尿酸药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抑制尿酸生成的药,比如别瞟醇与非布司他,一类是促进尿酸排泄的药,比如苯溪马隆。
别瞟醇、非布司他、苯溪马隆,就是降尿酸药中的三驾马车。
可其实,降尿酸药还有其他种类,比如促进尿酸分解的药物、兼有降尿酸作用的其他药,前者的代表为拉布立酶,后者如氯沙坦、非诺贝特、二甲双服等。
对于难治性痛风患者,使用常用降尿酸药仍然无法控制尿酸达标,尤其是存在反复痛风、痛风石等合并症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促进尿酸分解的尿酸氧化酶进行降尿酸治疗。
以前作者讲过,在除了人和猿类之外,大多数哺乳动物和鸟类体内都存在尿酸氧化酶,因此这些痛风不容易发生痛风。
痛风症状及治疗方法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和尿酸结晶沉积。
患者常常在夜间突然发作剧烈的关节疼痛,特别是大脚趾关节,伴随红肿、发热等症状。
除了关节炎外,痛风还可能引起尿路结石、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因此,及时了解痛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对于患者非常重要。
痛风的症状主要包括急性关节炎、慢性关节炎和尿路结石。
急性关节炎表现为突发性的剧烈疼痛,常常在夜间发作,患者无法忍受。
慢性关节炎则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炎,疼痛持续时间较长。
尿路结石则可能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影响肾功能。
针对痛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利尿剂、尿酸降低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缓解疼痛、减轻关节炎症状,降低血尿酸水平,预防尿酸结晶沉积。
生活方式调整方面,患者需要避免高嘌呤食物,控制体重,限制酒精摄入,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保持适当的运动等。
除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外,痛风患者还需要定期复诊,密切监测尿酸水平、肾功能等指标。
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避免受凉、避免剧烈运动、避免酗酒等诱发因素,以减少痛风的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关节疾病,其症状主要包括急性关节炎、慢性关节炎和尿路结石。
针对痛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同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定期复诊,以减少痛风的发作和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痛风患者更好地了解痛风症状及治疗方法,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难治性痛风治疗的三大新进展除传统降尿酸治疗方法外,痛风患者迎来了其他治疗选择,包括尿酸酶药物、新型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XOI)以及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一种可同时治疗2型糖尿病和痛风药物。
痛风患者的降尿酸目标为达到并持续血尿酸<6 mg/ dl(0.36 mmol /L),合并痛风石<5 mg/ dl(0.30mmol /L),这是促进单钠尿酸盐(MSU)晶体从关节、周围组织溶解的核心治疗策略。
尽管现有的口服降尿酸药物治疗(ULT)已显示出很好的疗效,但对于无法耐受传统口服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索坦和丙磺舒)或无法达到并维持血尿酸低于推荐目标的痛风患者而言,这类人群需要更有效、更安全的选择,而在今年,数篇值得关注的出版物介绍了在这类患者群体取得的进展。
探索延长尿酸酶功效的新方法一种聚乙二醇化重组尿酸酶,可高效降低尿酸水平。
目前,Pegloticase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唯一批准的,一种用于治疗对其他治疗无反应慢性痛风患者的尿酸酶。
然而,该药物每两周使用1次,已发现Pegloticase在单独给药时具有高度免疫原性,导致产生针对聚乙二醇部分(抗-PEG-ADS)或复合物的尿酸酶部分(抗尿酸酶-ADS)的药物抗体(ADAs)。
抗-PEG-ADA的产生与Pegloticase随时间推移的疗效减弱、输注反应发生率增加相关。
MIRROR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RCT)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Pegloticase联合口服甲氨蝶呤(15mg/周)可减少ADA的产生,增加Pegloticase在12个月期间的应答率(60.0% vs 30.8%;P<0.003)(该研究的应答定义为,在12个月的随访期间内≥80%时间内,患者血尿酸水平低于6mg/ dl);联合治疗组较安慰剂组在前6个月内的输液反应发生率更低(4.2% vs 30.6%)。
需注意的是,尽管联合给药组的应答率显著增加,但在40%的,病情未受到控制的患者中,经过12个月的Pegloticase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后,不再对该治疗方式出现应答。
老年难治性痛风诊疗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的改变,由高尿酸血症引起的痛风,发病率不断攀升,其成为了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常见病,而老年人痛风又多为“难治性痛风”,患者往往多病共存、多关节受累,治疗上非常棘手,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
什么是“老年难治性痛风”?我国指南首次给出定义《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首次提出难治性痛风的定义(满足以下任意一条):➤单用或联用常规降尿酸药物足量、足疗程,但血尿酸仍≥360umol/L;➤接受规范化治疗,但痛风发作仍≥2次/年;➤存在多发性或进展性痛风石。
我们把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发作痛风,定义为老年痛风,根据首次发病时间的不同,老年痛风可分为两种类型:➤在中青年时期痛风发作的患者进入老年阶段;➤老年新发痛风,即65岁以上首次发作痛风。
老年痛风患者中符合上述难治性痛风表现者即为老年难治性痛风。
“老年性难治性痛风”特殊在哪里?1.病史长,药物疗效差,多数老年难治性痛风为中青年时期发病,痛风关节炎反复发作且对常规镇痛药疗效不佳。
2.多病并存影响尿酸代谢,如有基础肾脏病的老年痛风患者,肾脏排泄能力下降导致尿酸排泄减少,或因肝肾功能异常导致降尿酸药物的使用存在禁忌,使患者血尿酸不易控制达标。
3.老年患者对痛风的个人管理认识较浅,往往只注重急性痛风症状的控制,而对于长期控制血尿酸水平达标的重要性并不重视,降尿酸治疗不及时、依从性差。
4.老人由于多病并存而多药并用,部分药物影响降尿酸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影响降尿酸药物的疗效。
如降压药物(如氢氯噻嗪、β受体阻断剂)及治疗结核病的吡嗪酰胺等,都同时有升高血尿酸的不良作用,可增加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生的风险。
5.药物耐受性差,可能导致镇痛药及降尿酸对重要脏器的损伤而影响痛风治疗。
“老年性难治性痛风”的治疗策略1.基础治疗➤饮食控制:少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减少肉类及海产品(海鱼、贝壳等)的摄入,但不必过分强调低嘌呤膳食;避免饮用啤酒、含糖苏打水,多增加乳制品、蔬菜的摄入。
痛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痛风是一种由体内尿酸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和炎症。
除了关节症状外,痛风还可能伴随着其他症状,如肾脏结石和尿酸性肾病。
痛风的主要症状包括:
1.关节疼痛:常见于大脚趾关节,也可以发生在脚踝、膝盖、
手腕和手指关节等部位。
疼痛常突然发作,且剧烈难忍,伴有红肿和热感。
触碰病变关节会加剧疼痛。
2.炎症:发病部位的皮肤会出现红肿、热感和明显的炎症反应。
关节周围组织也可能会因为尿酸结晶而形成瘤样物质。
3.发热:在关节疼痛和炎症的同时,痛风患者经常会出现发热
的症状。
治疗痛风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1.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来
缓解关节疼痛和炎症;小剂量可复合利尿剂(如噻嗪类药物)来增加尿酸的排泄;尿酸降低剂(如丙磺舒)可用于长期控制尿酸水平。
2.生活方式干预:避免摄入高嘌呤食物,如肉类(特别是内脏
器官)、海鲜、啤酒等,以减少尿酸的产生;保持适当的体重和定期锻炼有助于改善尿酸代谢;增加饮水量有助于尿酸的排
泄。
总之,及早诊断和治疗痛风十分重要。
如果出现关节疼痛和炎症相关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严格按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老年难治性痛风的临床诊疗对策(全文)痛风是一种典型的代谢性疾病,目前认为它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
痛风损害累及多个系统,最常见的如痛风石形成导致关节畸形及骨质疏松,其次为痛风性肾病损伤肾脏最终导致尿毒症等。
另外,痛风也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
一、老年痛风的流行病学全球范围内,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最早发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常见于贵族及富人阶层,因此痛风也被称作“富贵病”和“帝王病”。
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痛风患病率和发病率在我国以及西方国家保持迅速增长趋势,而且一直居高不下[2]。
欧洲风湿病联盟(the 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EULAR)发布的数据显示,西方成年人症状性痛风的患病率为1%~2%,其中65 岁以上人群达7%[3]。
我国台湾地区一项纳入了23 371 362 例观察对象的大样本研究结果显示,痛风患病率高峰年龄段为80 ~84岁,其中男性患病率约25%,女性约15%[4]。
女性绝经后痛风的患病率逐渐升高,70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3%[5],其原因可能与雌激素减退导致尿酸水平升高有关。
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更年期会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而绝经后雌激素治疗可以轻度降低痛风的发病风险[6]。
二、老年痛风的诊断目前,国内外有多个痛风诊断及分类标准,但一致公认的诊断金标准为:在有关节症状的部位穿刺,利用偏振光显微镜在关节腔穿刺液中发现单钠尿酸盐晶体。
在痛风的急性发作期,85%的患者可在关节液中查到尿酸盐结晶;在间歇期和慢性痛风期,50%的患者可在关节液中查到尿酸盐结晶。
(一)有痛风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老年痛风患者:尽管一致公认的诊断金标准特异度较高,但由于操作、仪器、性价比、阳性率、有创性等的限制,仍建议采用1977 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merican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CR)制定的诊断标准[7]:即除发现关节液中有特异性尿酸盐结晶,或用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证实痛风石中含尿酸盐结晶可确诊外,若具备以下12 条(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中的6 条也可诊断:①急性关节炎发作>1 次;②炎症反应在1 d 内达到高峰;③单关节炎发作;④可见关节发红;⑤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⑥单侧第一跖趾关节受累;⑦单侧跗骨关节受累;⑧可疑痛风石;⑨高尿酸血症;⑩不对称关节内肿胀(X线证实);11无骨侵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 线证实);12关节炎发作时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穿虎祛痛合剂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痛风效果(附1例报告)穿虎祛痛合剂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痛风效果(附1 例报告)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长期高尿酸血症引起尿酸盐在关节中沉积,导致关节炎和痛风结节形成。
痛风症状多样,包括急性关节炎发作和慢性疼痛,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目前已有一系列的治疗方法,但对于一些难治性痛风患者来说,疗效并不理想。
本文将介绍穿虎祛痛合剂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痛风的效果,并附上一例报告。
穿虎祛痛合剂是由中医药学家根据古代方剂“穿心通络汤”改良而成的中成药。
该药以穿山甲、虎骨、蝉蜕等药物为主要成分,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常用的控制急性痛风发作的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尿酸合成,缓解关节炎症和疼痛。
由于剂量较大时可能导致副作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被用于治疗难治性痛风以降低副作用的风险。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穿虎祛痛合剂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痛风的效果明显。
我们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的研究,收集了20例难治性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了1例成功治疗的病例报告。
该病例为一名52岁的男性患者,多年来一直有痛风发作,尽管采用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如非甾体抗炎药和尿酸降低药物,但仍然频繁出现急性关节炎发作。
患者关节疼痛剧烈,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质量。
在求医无门的情况下,患者前来我们中医院就诊。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史,我们为其制定了穿虎祛痛合剂和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方案。
患者每天口服穿虎祛痛合剂2 次,每次3 克,并逐渐减少剂量至1 次每天;同时,每天口服泼尼松片5 毫克,连续14 天,然后逐渐减量至2.5 毫克,最终停药。
治疗期间患者血尿酸监测显示尿酸水平逐渐下降。
经过4周的治疗,患者的关节炎症和疼痛明显缓解,且没有出现新的发作。
尿酸水平降至正常范围。
随访3个月后,患者关节炎症和疼痛未再复发,生活和工作也恢复正常。
2023版《痛风诊疗规范》治疗要点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属代谢性风湿病。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查阅了该领域最新进展,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2023年最新版《痛风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对患者短期与长期治疗予以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一、非药物治疗痛风非药物治疗的总体原则是管理生活方式。
首先,饮食控制、减少饮酒、运动、肥胖者减轻体重等;其次,控制痛风相关伴发病及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和吸烟。
饮食方面需限制高嗦呤的动物性食品,如动物内脏、贝壳和沙丁鱼等,减少中等量嗦呤食品的摄入。
除了酒类,含有高果糖浆的饮料亦会导致血尿酸升高,应限制饮用。
此外,无论疾病活动与否,不推荐痛风患者补充维生素C制剂。
需要强调的是,饮食控制不能代替降尿酸药物治疗。
二、降尿酸药物治疗1降尿酸治疗的指征►痛风性关节炎发作�2次;或►痛风性关节炎发作1次且同时合并下述任意—项:年龄<40岁、血尿酸>480µmol/L、有痛风石或关节腔尿酸盐沉积证据、尿酸性肾石症或肾功能损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0ml/min 1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冠心病、卒中、心功能不全。
2降尿酸治疗的时机►血尿酸波动可导致痛风急性发作,因此既往大多数痛风指南不建议在急性发作期开始时降尿酸,须在抗炎、镇痛治疗2周后再酌渭使用。
►如在稳定的降尿酸治疗过程中痛风急性发作,则无须停用降尿酸药物,可同时进行抗炎、镇痛治疗。
3降尿酸治疗的目标和疗程►降尿酸治疗目标为血尿酸<360µmol/L,并长期维持;►若患者已出现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或痛风性关节炎频繁发作,降尿酸治疗目标则降为血尿酸<300µmol/L,直至痛风石完全溶解且关节炎频繁发作症状改善,可将治疗目标改为血尿酸<360µmol/L并长期维持。
有这两个特征,要小心发展成难治性痛风!还好中西医都能防治痛风的急性发作常常是自限的,即使不使用药,痛风性关节炎也会在一定时间内自行痊愈,但难治性痛风并非如此。
2012年的美国痛风指南提出,具有以下两个临床特征之一,即可定义为难治性痛风:血尿酸难以达标(低于360umol/L),或有持续的痛风相关临床表现(反复痛风发作、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尿酸性肾结石等)。
导致难治性痛风的原因很多,但大都与降酸治疗相关,常见原因如下:1、降酸治疗延迟,以及痛风患者对降酸治疗的依从性较差;2、由于其他原因,降酸药物无法达到足够的治疗剂量,使血尿酸无法达标;3、应用了足够剂量的降酸药物,仍然无法达到足够的血药浓度。
尿酸持续达标是治疗难治性痛风的关键。
持续是指降酸的持续,疗程需要数年、数十年甚至终身。
痛风病程越长,体内痛风石越多,降酸持续的时间可能越长。
达标即达到血尿酸控制标准,对于一般的痛风患者,理想的血尿酸目标为<360umol/L,而对于难治性痛风患者,血尿酸应控制在240umol/L以下。
难治性痛风的西医治疗别嘌醇是降酸治疗的基石。
但有调查显示,通过口服别嘌醇300mg/d仅有21%的痛风患者尿酸可以达标。
别嘌醇的常规剂量之所以为300mg/d,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致死性的别嘌醇严重超敏反应(AHS)的发生。
AHS发生的两大危险因素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利尿剂的反复使用。
有多个研究结果显示,从低剂量如50~100mg/d起开始用药,逐步增加剂量让机体慢慢适用药物环境,可以降低AHS的发生风险,别嘌醇的最高剂量甚至可达800mg/d。
在高剂量下,别嘌醇降酸的疗效显著增加,而不良反应并未增加。
苯溴马隆是继丙磺舒之后的第二个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它可以减少尿酸在肾脏的重吸收,从而促进尿酸的肾排泄。
苯溴马隆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少,药物作用时间长,1天服用1次即可。
一般认为,对于尿酸生成增多或有肾结石高危风险的痛风患者不推荐使用,肾结石的患者应根据结石和肾功能情况权衡利弊后选择用药。
痛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痛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痛风的症状一般是半夜或清晨急性发作,有发热、头痛、口干口苦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早期多累及足跟、指、趾等中小关节,晚期可见关节肿大、畸形、僵硬、耳轮、指间、指掌处呈现黄白色痛风或破溃形成瘘管。
可以服用碳酸氢钠片,偏高较多的,用苯溴马隆.对血尿酸水平持续超过500的,则要考虑使用别嘌醇.痛风急性发作时,只能用秋水仙碱镇痛,平时轻微的疼痛,则可以用吲哚美辛,扶他林软膏.饮食控制和多饮水对控制痛风的发作有重要意义.注意避免食用嘌呤含量高的食物.痛风的初期症状1.首先早期痛风病患者一旦经过医院的检查,都会有同一的检查结果,那就是出现高尿酸血症,这也是无症状期痛风的典型症状。
2.其次引起的关节反应:早期痛风病人群都会有关节症状出现,较为轻度的患者关节发生异常现象每月都会出现一两次,总是发生关节酸麻,胀痛难受,总是体现出无力的现象。
3.最后关节部位表现:第一次患有痛风病都会出现在第一石趾关节,单肩关节,累及到跗骨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的呢各地,可根据病情出现不同程度的肿痛或者是关节皮肤出现光泽暗红色。
注意事项通过以上介绍,我们不难看出痛风的初期症状还是有很多表现的,在此就希望大家能够对其有足够重视,一旦发现类似痛风早期症状需要大家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确诊,如果痛风发作,要及时接受系统全面的痛风治疗才能保证痛风的有效治愈。
目前关于痛风的治疗方法,建议可在上海、北京等地寻找。
痛风禁忌吃什么1、痛风病是由于身体嘌呤物质代谢障碍,引起局部关节红肿疼痛,血尿酸增高等,需要积极配合饮食药物调理。
对于痛风病患者,需要休息保暖,饮食调理,可以多喝苏打水,吃点小米粥,冬瓜,秋葵,薏苡仁等,禁啤酒海鲜,动物肝脏,豆类牛奶等食物,配合口服秋水仙碱片和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
2、需要避免进食动物内脏、海鲜类食物,避免摄入酒精,避免吃影响尿酸代谢药物,可以多吃青菜水果,适量运动,可以使用三诺血糖尿酸测试仪自行监测,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尿酸升高。
痛风可以治愈吗?痛风治疗的新观点:痛风是一种可以治愈的难治性疾病(2013年欧洲年会共识)。
既然痛风可以治愈,为什么还那么多人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呢?有两方面原因:一、部分医师未认识到高尿酸血症的危害,不重视降血尿酸治疗。
二、患者缺乏痛风治疗相关知识,治疗不规范。
常常表现为:1、不重视早期治疗。
2、只在痛风发作期治疗。
3、长期滥用止痛药、糖皮质激素。
4、过于害怕药物的副作用,不能坚持血尿酸规范化达标治疗。
5、过度控制饮食。
6、对非药物治疗(饮食、运动、复查)不重视。
结果就是痛风反复发作,出现持续性关节炎、肾结石、痛风石,甚至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等严重的不可逆的并发症。
因此,必须规范化治疗痛风,治愈痛风,避免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早期痛风治疗指南只强调急性期的治疗;近期痛风治疗指南不仅强调急性期的治疗,同时开始关注缓解期的降尿酸治疗,尤其是分层的降尿酸治疗。
痛风治疗最新的最佳方案:药物+非药物综合规范化治疗。
坚持规范化治疗,就能逐渐减少痛风发作,直至不再发作痛风,最终逆转和治愈痛风。
痛风综合规范化治疗由六个方面组成:一、痛风的非药物治疗:管住嘴、迈开腿、控体重、多饮水(一)管住嘴:体内20%的血尿酸来源于食物,控制饮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尿酸和预防痛风急性发作的作用。
选用低嘌呤食物,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浓汤、肉汁、海鲜。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和豆制品所含的植物蛋白不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尽量少吃)。
避免酒精饮料(特别要避免饮用啤酒)。
牛奶、鸡蛋、精肉等是优质蛋白,要适量补充。
嘌呤易溶于水,肉类可煮沸后去汤食用,避免吃炖肉或卤肉。
注意:饮食控制必须兼顾到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的合理均衡,过度控制饮食有害健康。
严格控制饮食只能降低70-90μmol/L血尿酸,不能只吃疏菜、水果,否则会因为饥饿、乳酸增加,痛风更容易发作。
(二)迈开腿:坚持适量运动,痛风患者比较适宜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
难治性痛风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刘敏;孟娟【期刊名称】《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22(43)6【摘要】目的分析并总结难治性痛风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为治疗难治性痛风提供临床经验。
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148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难治性痛风组(44例)和非难治性痛风组(104例),分析难治性痛风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
结果148例痛风患者中,难治性痛风患者占29.72%,所有痛风患者均未严格低嘌呤饮食,98.65%的患者既往未规律服用降尿酸药物。
两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痛风发作频率、累及关节数目、有无痛风石、是否饮酒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在是否吸烟、有无痛风家族史以及性别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难治性痛风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的比例更高,与非难治性痛风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痛风石、血尿酸浓度、痛风病程、累及关节数目是难治性痛风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
结论难治性痛风组患者多有饮酒习惯,ESR 和CRP较高,合并症较多;难治性痛风与更高的血尿酸、累及更多的关节数目、更长的痛风病程及有痛风石相关。
【总页数】6页(P953-958)【作者】刘敏;孟娟【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风湿免疫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相关文献】1.影响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的r危险因素分析2.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大出血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3.影响难治性颞叶癫痫外科疗效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4.730例难治性痛风患者中医证候和临床特征分析5.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肝损伤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