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版初中地理 长江沿江地区
- 格式:ppt
- 大小:20.27 MB
- 文档页数:82
课程名称:长江沿岸地带-沿江地带的城市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长江沿岸地带的地理特点和重要性。
掌握一些沿江地带的重要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特点。
培养学生对长江经济带的认识和地理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地图和图片。
班级白板或幻灯片,用于演示课程内容。
有关长江沿岸城市的地理信息和经济数据。
教学步骤: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中国地图,指出长江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长江沿岸地带的城市如此重要?
长江沿岸地带的特点(10分钟):
介绍中国长江沿岸地带的地理特点,包括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的地区人口众多,有着丰富的资源。
解释长江经济带的概念,强调它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
沿江地带的重要城市(25分钟):
逐一介绍长江沿岸地带的一些重要城市,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
展示这些城市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并简要介绍它们的地理特点和经济特色。
强调这些城市在长江经济带中的作用,包括经济中心、交通枢纽等。
讨论与互动(10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长江沿岸城市的发展与挑战,以及它们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分享观点。
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长江沿岸地带的重要性以及沿江地带的一些关键城市。
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长江沿岸城市,进一步研究该城市的发展和特点,并在下节课分享。
拓展:
如果有更多时间,可以让学生自主研究其他长江沿岸城市,并组织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
仁爱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第六章第一节地理区域的类型与划分一、地理差异显著1、自然地理差异(1)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3)地势差异:西高东低,地势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人文地理差异(1)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2)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差异:东密西疏。
(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4)饮食习惯的地区差异: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1月0℃等温线;③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④是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⑤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⑥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⑦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⑧水稻与小麦的分界线;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⑩秦岭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还是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1、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候。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降水(或夏季风)。
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分界线是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主导因素是地势。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南方北方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气候的不同。
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2、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1、位置: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
2、地形: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重要的山脉、盆地要记清。
【初中地理】中考地理长江沿江地带知识点总结【—高中入学考试地理的】以长江为生命线的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的攀枝花。
是一个典型的“带状”区域。
长江沿岸1、地理位置:2.自然条件:(1)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2)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四季分明;(3)属于湿润地区,地理区域属于南部地区;(4)从西向东流经地形区域的是青海-西藏高原、四川盆地和扬子江中下游平原。
(5)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河网稠密,湖泊众多,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水运便利,宜宾以下河段四季通航。
3.沿河辐射:(1)以长江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沿海经济带,以及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构成一个“h”型格局,是承东启西的纽带。
西部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和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
(2)沿河城市:①依托便利的航运和丰富的水资源、其他资源及相应产业,形成四大城市密集区:上游是重庆、中游是武汉、下游是南京和上海。
各个城市都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②上海是“龙头”城市并是全国最大城市,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最大的商业中心,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③ 城镇分布在中下游地区,上游河流较少。
(3)沿江地带的工业: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① 四大工业基地,从上游到下游: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产业基地;上海南京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②两个工业走廊: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的“钢铁工业走廊”;上海、南京、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构成的“汽车工业走廊”。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和图表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教学难点:1.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相关章节。
2.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和图表。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这幅地图,你能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练习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出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教材,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2. 教师运用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仁爱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 《以河流为纽带的经济区域——长江沿江地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以河流为纽带的经济区域——长江沿江地带》这一节主要介绍了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主要河流和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区域特征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地图和文字材料中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特征,并联系实际,理解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学生从地图和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经济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2.教学难点:长江沿江地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
3.课堂讲解:结合地图和文字材料,详细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长江沿江地带⑴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大部分地处亚热带地区。
②海陆位置: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东部濒临海洋。
③相对位置:沿长江东西带状分布的地理区域。
⑵范围: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
⑶自然条件①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②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③水文:河湖众多,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④资源:耕地、水能、矿产。
⑷长江上游与中下游的环境差异及利用⑴纽带作用——承东启西①以长江为轴线将沿海经济带和西部地区构成“H”形格局。
②沿海地带和西部地区的优势:沿海地带——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广阔③作用:自东向西的产业、技术、信息、商贸信道;自西向东江海联运的交通通道。
⑵辐射作用——沟通南北①基础——农业和工业基础雄厚,其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开发水平在国内位居领先地位,水陆交通便利。
②动力——高新技术和相关产业。
③方向——由本地带向南向北辐射。
④意义——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⑶世界著名的沿河产业带:长江沿江地带、莱茵河流域、密西西比河流域。
⑴四大城市群⑵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对全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①位置: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②工业: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③金融:重要的金融中心④文化: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⑤商业:最大的商业中心⑥经济: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①四大工业基地②四大工业走廊:钢铁、石油化工、汽车、轻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