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及答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及答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及答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及答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难点】

1、全面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2、详略得当的写法。

3、对长妈妈欲扬先抑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解: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山海经》和她又有什么故事呢?

2、阿长:鲁迅称之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人,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直到临死。患有癫痫,1899年发病身故。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这篇是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她的。

3、关于《山海经》:《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预习导学】

1、注音写字

掳.去()震悚.()惶.急()疮.疤()诘.问()惧惮.()粗拙.()疏.懒()惊骇.()憎恶.()

惧惮.()孤shuāng( ) pī( ) 雳

2、文学常识填空。课文选自集《》,作者鲁迅,原名。他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

3、整体感知

⑴、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 哪些略写?哪些详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略写:

详写:

原因:

⑵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

⑶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合作探究】

1、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2、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文中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用是什么?

【检测达标】

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学生朗读19~29段,思考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4)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5)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6)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延伸拓展】

1、课文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想象

的空间,大家想象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请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写一篇 200字左右的想象短文。

整体感知

⑴写了阿长名字的由来、说话切切查查、睡相不好、吃福橘、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后三件事详写;这三件事能突出中心,因为这三件事有一个共同点:都有神秘莫测的特点,深深地吸引着童年作者的心,导致作者怀念之情油然而生。这也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⑵淳朴、善良、关心他人、乐于帮助他人。

⑶从不大佩服——厌恶——憎恶——有新的敬意——怀念

合作探究

1、①文中抑笔较多,既然又“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当然不能用“妈妈”称呼

②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这样写显得亲切些。

2、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了更好的刻画阿长这个人物,表达主题(对阿长的敬意和怀念)。

3、因为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没有人像阿长这么热心,这件事“别人不肯做”,“不能做”,而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对阿长崇敬和怀念;作用是点明中心。

检测达标

⑴“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因为阿长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这表现了“我”对阿长轻视的心理。

⑵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⑶表达作者对童年、阿长的怀念。

⑷文中最后一段

⑸文中写了关于阿长的几件事,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⑹1称鲁迅“哥儿”,说明阿长有爱心

2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说明她无文化

3买来《山海经》说明她乐于助人。

2018-2019学年人教版《拿来主义》导学案(1)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拿来主义(教师) 【学习目标】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重点难点】1?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2?了解并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案|自主学习一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 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同学们 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 ?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 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 来主义”。 【知识链接】 1. 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 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 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 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鲁迅 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2. 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 短小、犀利、幽默、灵巧、隽永,常借助典故、 笑话、趣闻、传说等,通过打比方、分类别、说古道今、谈天说地等手法使议论形象化 ,内容广泛,形式 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 归入杂文一类。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 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 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 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黑暗现实。 4. 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 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 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 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 “拿来主义”的口号, 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自主检测】 1. 给加点字注音: 冠冕堂皇(gu 01 mi an )吝啬(I ins e )玄虚(xu 岔) 蹩进(bi e ) 残羹冷炙(g aig zh i )脑髓(su i ) 孱头(c m ) 自诩(xu )'掘起(ju e ) ?磕头(k e )徘徊(p dhu 6 )譬如(p i )国粹(cu i )' 2. 解释词语,并解释加粗词语。? (1)礼尚往来 (2)大度 (3) 残羹冷炙 (4) 冠冕堂皇 (5) '孱头 (6)玄虚 (7)国粹 【整体感知】仔细反复朗读文章,思考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3.怎样“拿来”?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 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3、4段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高一语文必修4 导学案

部编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 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 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平凡又普通,人物也不尽善尽美,但却给 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阿长这个人物初看令人无奈,甚至厌烦,细读却让人回味无穷,通过此篇教学,力图让学生明白人都是复杂的,性格有多面,通过指导,力图使学生戒绝对人物的线性分析,要树立一个意识:不能用简单的好人坏人来评判人物,应从文本出发,细品人物形象,得出结论。 像《阿长与〈山海经〉》这样难度较大的作品,学生活动往往难以设计,因为篇幅长, 头绪多,可资学习供鉴的东西很多,很容易搞成满堂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采用主问题讨论 法比较可行。针对此篇的教学,基本上是扣住感情的变化,抓住四个视角,设计主问题讨论法来进行!从不太佩服——不耐烦——一时的空前的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 念,这是对阿长感情的变化,这时就有“少年鲁迅眼中的阿长”“中年鲁迅眼中的阿长”两个视角,在解读中,还有“学生眼中的阿长”“老师眼中的阿长”这些角度的衍生,有了这 些角度才有了自我的阅读,于是设计了主问题:“阿长买《山海经》为什么会让鲁迅铭记终 身呢?”之后又把这个问题分解为几个子问题: 1.你眼中的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2.鲁迅对阿长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3.买回《山海经》为什么会让少年震惊?4.少年鲁迅与中年的鲁迅对阿长的感情有无变化?此外,课前的充分预习也相当重要,收集学生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在查资料的基础上把课堂交给学生。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方法。 我的发现: 我的问题: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作者:鲁迅----- 家家家,原名字 作品:小说散文集 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二、、我会学,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āng( )急②粗拙( ) ③烦suǒ( ) ④惧惮() ⑤震sǒng()⑥诘()问⑦jí()贯⑧pī雳()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全体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 2、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四、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从那些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对他的感情怎样? 五、课后拓展延伸。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体会先抑后扬的手法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复习,梳理知识 作者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朗读19~29段。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 结果: (二)合作探究,判断归纳。 1、为什么作者说“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 2、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还写了哪些事?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中国园林的风格》导学案

《中国园林的风格》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 2、能学以致用,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 3、学习引用等说明方法,能体会典雅凝练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 2、学习引用等说明方法,能体会典雅凝练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给加点字注音。 笨拙.()山蹊.()幽篁.()模.拟()雕塑.()跻.攀()钓矶.()曲.折()穿凿.()渊.博()弦.外之音()盎.然而生() 2、解释下列词语。 顾名思义: 弦外之音:息息相通: 穿凿附会: 二、释题 1、走进作者 陈从周(1918-2000):中国著名园林学家,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擅长文学、戏曲、绘画、书法。主要著作有:《苏州园林》《园林丛谈》《扬州园林》《说园》《书带集》《青苔集》《帘青集》《山湖处处》等。 2、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拙政园。 北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面积约4万平方米, 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它以水景著称(水面占全园的3/5), 主要建筑均濒水而立, 朴素明朗, 自然雅致, 风格独具, 誉为“园中精华”。 3、识记说明文体 ⑴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⑵分类

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拿来主义》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理解课文思路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论述。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思路 明确: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精辟阐述 1、齐声朗读5~10段课文,并进行资料导引,学生摘录其大意: 资料一(投影或多媒体)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资料二(投影或多媒体)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大意:①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的还包括欧美的。 ②继承文化遗产的方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采用外国的良规”。 ③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 2、再次阅读课文5~10段,独立思考问题。 ①思考: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的特点,尊重认识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可采用“导读法”;也可采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揣摩迁移”三步走的模块式;也可采用学生的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为在初一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从中选出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选自《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长与》。 二、解题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人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阿长与》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②给段落标上序号。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解说:带着问题读书这种有意注意能增强感知课文的效果,避免盲目性。)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解说:解决生字词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前提。)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 第一课时 导入。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一、学习目标 1 积累字词 2 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及作者的感情。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2、生字预习 惊骇(hài)掳( lǔ)去震悚(sǒng )诘( jié)问惧惮( dàn ) 霹(pī)雳(lì)疮( chuāng)疤(bā)huáng(惶)急粗拙(zhuō) 3、初读课文,全方位感知人物,用“阿长是 一个的人”说话。可用课文中的词 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 性格等各方面说。 如: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阿长 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 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 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 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 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 “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 的人;…… 三精讲点拨 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 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 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了 下一步活动就能够明确了。 四合作探讨 1、再读课文,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 感情的词句。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过程是: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 意这种写作手法是:欲扬先抑。 2、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 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 一些事情。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⑥谋 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 五师生互动 六、精讲点拨 先抑后扬的写法:多用于表现正面人 物或作者要加以肯定和赞扬的事物,也用于烘 托气氛,先给读者以假象,把读者的判断引向 相反的方向,到一定时候揭示真相,使读者突 然醒悟,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运用欲扬 先抑法必须注意由“抑”到“扬”的过渡自然、 合理,要符合人物的性格或事件发展的必然。 在未“扬”之前,于“抑”之中找好“扬”的 理由,这样“先抑后扬”才会收到既出乎意料 又符合情理的艺术效果。 七、当堂练习 必做:读句子,给句中拼音写上词语。 1 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 在kě mù(渴慕)着绘画的《山海经》了。 2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pī lì霹雳),全体都zh èn shù(震悚)起来。 3 仅知道她有过一个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 寡的gūshuāng(孤孀) 4 总之:都是些fán suǒ(烦琐)之至,至今 想起来还觉得麻烦的事情。 选作 用下列词语中的至少三个写一段连贯的话,并 要运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以内 惊骇诘问惧惮惶急 课后记: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级) 1、注音: 自诩()残羹()冷炙()譬如()给与()脑髓()孱头()蹩进()

阿长与山海经语文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语文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思路综述】 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在鲁迅笔下常常出现。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饱含深情集中记叙了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人物形象鲜明,细节描写逼真,情感真挚深沉,无疑,教学中抓住这些亮点分类突破。 【教学简说】 一.感知人物 1、布臵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 骇掳悚絮说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辟头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教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了下一步活动就能够明确了。 二.拎出线索。 1.教师读课文,学生听。

2.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 长感情的词句。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三.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 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 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 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的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⑥谋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学生活动。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 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

鲁教版语文七下《苏州园林》word学案

13.苏州园林 (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掌握“轩榭、丘壑、嶙峋、镂空、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2)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3)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4)揣摩语言,体会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5)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搜集整理资料,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 (2)学生鉴赏品味,研讨探究,教师点拨引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1.理解中国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能懂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通读课文2—3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轩.榭()丘壑.()嶙峋.()栏.杆()叠嶂.() 池zhǎo()zhēn()酌lòu()空jiàn()赏qiáng()薇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工.细(精巧,精致)珠光宝.气(宝石) B轩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重峦叠嶂.(形状像屏障的山峰) C池沼.(人工修造的小池子)因地制宜.(适当) D上品.(等级,品级)别具匠心 ..(精巧的心思) 3.根据课文,辨析词义,选择填空。 (1)谁如果要(鉴别鉴赏欣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放过。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好完美美好)的图画。 (3)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靠依傍依赖)的,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加深了景致的深度。 (4)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魔方砖,浅灰色和白色 (对比对衬对称)。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池沼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知识链接: 孤独的鲁迅(节选) 周劼人 夏日午后,风雨欲来,并不明澈的天光从玻璃天顶照射下来。 在展厅间穿行浏览,满墙满壁的作品,除了“文革”中那几张加了工农形象的宣传画外,涉及鲁迅的画作和影像,大约总是他孤零零的面容,被置在纸中央,或是“抽小烟冷冷看人的样子”,定格在时空里。

他怎么会孤独呢?当他从《故乡》向人们指出路的所在,写《阿Q正传》揭开国人的“乏相”,《呐喊》着给你看中国儿女们灰色人生的时候,他周围有梁启超鼓吹立宪,有孙中山订立主义,有陈独秀创建政党。那不是一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在回答历史命题的答卷上,也不止印着他这一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面容。 但作为怀疑论者的鲁迅又真的很孤独。“孤独是因为他总走在别人的前面”,研究了半辈子中国现代文学的陈思和教授,坦言直到中年,才越来越理解鲁迅。“他总是很容易看穿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其实与他理想的状态相距甚远。”就如著名作家张定璜描绘的那样,“鲁迅先生站在路旁边……不等到你开嘴说话,他的尖锐的眼光已经教你明白了他知道你也许比自己知道的还更清楚。” 鲁迅一直在寻找同盟、加入同盟,也曾屡屡被奉为领袖与导师,但他从未真正领导过一个团体,也未曾组织过以自己为中心的团体。他的面容就这样不断被摆放在图谱的中心,却事实上把所有人都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他是一个文人,不懂政治,也不介入政治,”这是尹鸿的解释,“他对这一切都深表怀疑,只因为这组织能对中国有一些贡献,他就勉强参加进去。”所以曹聚仁说,鲁迅一生,总是“荷戟独彷徨”的日子为多,他是天空的飞鹫,并非蚁群的首领。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和教学记录点评及心得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和教学记录点评及心得 一、教学设计 侧重于整体感知,本着长文短教的目的,找准课文的突破口,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避免肢解课文。总体上分成四个授课环节:导入――整体感知――细部探究――课堂总结。“细部探究部分”抓住“阿长买书”、“模拟语气”、“加语气词”、“剖析新的敬意”等进行,重在于创设具体的情境。 二、教学反思 1、解题不够深入,题目为何定为《阿长与山海经》不能有确切的解读;课文1 2、15、19段在文中的作用和作者的意图认识不深入。 2、课堂设计的紧与松存在困惑,学生提不出相应的问题,学生的课堂问题生成性有待于提高。 3、课件的使用应成为有效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全部。课堂的真正体现还是在师生互动上。部分课堂记录和听课心得 教学过程心得或建议 一、导入:展示《山海经》这本书,让部分学生阅读里面的图画,知道书的特点,体会当年的鲁迅渴望得到的心情,自然点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1、学生浏览全文,要求掌握字词,并从文中描述中认识阿长,教师给出了三个提示:1、阿长的真实姓名;2、阿长的外貌;3、阿长的家庭情况。 2、学生读书,圈点记录思考。

3、教师精心挑选了8个易错的字词制作成卡片,(震悚等)让学生自发起来认读,读对了则作为奖品送给学生,还幽默的说上面有周杰伦的亲笔签名,学生踊跃抢答。 4、提出问题引导思考,阿长为什么没有名字?这说明了什么?与鲁迅的哪篇文章的人物相似? 5、轻松解决阿长的外貌及家境认识。以学生的回答和交流为主。 三、假设你聘请保姆,会不会请阿长?抛出问题,学生讨论。 1、会或不会的原因。学生发言积极,热烈。 2、教师因势利导,让愿意的学生谈理由,学生很自然的说到“买书”一事,教师就事说事,让学生齐读相关段落。 阿长是怎样买到书的?师生几人再现当年买书的情形:“三哼经有没有?”“没有”??辗转几次后,“人面兽头、九头怪的图画有没有?”“是不是山海经?有啊”?? 教师读22段,故意拉掉几个词,(连、太、终于)让学生说这几个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有兴趣的去认识阿长。既能调动学生听读的积极性,又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四、学生齐读书买回段落,体会并交流人物“高兴、兴奋”等心情。 1、这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何称为宝书? 学生齐读24、25段,交流。 再读25段,体会鲁迅的心情:惊讶、震悚等。

(完整版)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及答案

9、《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难点 1、全面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2、详略得当的写法。 3、对长妈妈欲扬先抑的写法。 知识链接 1、了解背景: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2、题解: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山海经》和她又有什么故事呢? 3、阿长:鲁迅称之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人,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直到临死。患有癫痫,1899

年发病身故。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这篇是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她的。 4、关于《山海经》:《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基础知识 1、生字正音: 掳.去()震悚.()惶.急()疮疤 ..()诘.问()惧惮.()粗拙.()疏懒.() 惊骇.()憎恶 ..()孤shuāng( ) pī( ) 雳2、文学常识填空。课文选自集《》,作者鲁迅,原名。他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3、整体感知 ⑴、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 哪些略写?哪些详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略写: 详写:

苏州园林导学案

《苏州园林》导学案 包庄中学秦海兰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同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里?(学生纷纷发言)是啊,神州大地,幅员辽阔,江山如画,老师也很喜欢旅游,不过很遗憾,老师今天不能带领大家去旅游,但我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请欣赏:(幻灯片展示图片) 谁能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你喜欢的画面?(学生纷纷发言)其实,这就是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称的苏州的名胜之一——苏州园林。现在我们就跟随叶老的足迹走进苏州园林。 那么叶老是谁呢? 二、走近作者叶圣陶: 学生根据自己对作者的了解,介绍作者(学生相互补充后,幻灯片展示补充) 三、自主阅读课文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这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比较全面的接触说明文,应该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这样对学习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做到以下几点: ①读准字音,标出自然的序号。 ②找出概括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 四、合作探究课文: 1、作者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的? 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学生先以小组讨论,然后在办经济发言交流) 老师点播:整体——局部——细部,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2、局部主细部说明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找出相应的说明对象。) 教师:可见,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强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小结:作者笔下苏州园林变成一幅幅大小错落,千姿百态的图画,

《拿来主义》导学案附练习题和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一、读经典,悟人生 鲁迅语录 1.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娜拉走后怎样》1926 2.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1933 3.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文艺与政治的歧途》1927 4.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

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海上的儿童》1933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他发表的我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了解背景 1934年,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发展的。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三、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自诩.⑵磕.头⑶残羹.⑷冷炙.⑸冠冕.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设计一3篇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设计一3篇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

写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配乐磁带、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谁来说说鲁迅? 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乐)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1、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让鲁迅对他有这样深的感情,让我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 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生预设:无知、淳朴、善良、粗鲁……) 3、师小结: 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三、拎出线索: 1、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详略得当。 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2.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3.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领会。 教学方法 1.阅读领悟法 2.互动研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方法:自学指导。 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二、检查预习 (一)注音: 掳(lu )去震悚(song )惶(huang )急疮(chuang )疤 诘(jie )问惧惮(dan )霹雳{pi li }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A名字B说出C名 誉D有名的 2.(念)念不忘()A惦记、常常地想B念头C读D“廿”的大写 3.(疏)懒()A分散B不亲密C粗心D不熟悉 4.烦琐之(至()A极B以至C到D至于 三、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惧怕。惮,害怕。 渴慕:迫切地羡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出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 烦琐:繁杂琐碎。 疮疤:疮口表面所结的痂。 毫不相干:一点关系也没有。 情有可原:这种情况有可以原谅之处。 深不可测:深度大,难以测量。形容深奥难以理解。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名,说出。 四、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

拿来主义经典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编写人:刘涛审核:高二语文组编写时间:20XX年10月8日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54杨丽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以下字词: 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孤孀 2、能力目标 (一)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详略得当。 (二)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三)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3、人文目标 把握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难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三、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四、学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学时 1、本学时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把握长妈妈的性格特征。 2、教学过程 ⑴导入语 同学们,在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过鲁迅的一篇散文叫《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作者写到了美女蛇故事的惊险、有趣、生动。大家还有印象吗同时,在文章中鲁迅还提到了一个人,谁没错!就是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与长妈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说长妈妈对鲁迅今后的写作有着一定的影响,在鲁迅的许多文章中,我们都可以找到阿长的影子。那么,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 ⑵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

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而《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小说集还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 ⑶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想到目前,只能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选自《朝花夕拾》的第二篇。 ⑷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在预习的前提下进行,并用铅笔在文中相应的地方勾画出答案) ①文章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哪件事情 明确: 文章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3段),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得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6-12);最后写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给“我”买《山海经》一事为重点。 ②归纳每件事情刻画出阿长的性格特征,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 明确: 长妈妈名称的来历(1-2)------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摆动,或者点着对方或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