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 课件(完美版)
- 格式:ppt
- 大小:4.28 MB
- 文档页数:11
《小猴子下山》【完美版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文。
该文为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小猴子在下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的动物,分别被诱惑而丢弃了手中的果实,空手而归的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小猴子遇到不同的动物,与动物们的对话以及小猴子的心理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从故事中体会到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能见异思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故事中小猴子心理变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体会故事寓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卡片。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景画,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引入课题《小猴子下山》。
2. 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语调、停顿。
4. 例题讲解:讲解小猴子遇到不同动物时的心理变化,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5. 随堂练习: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猴子与不同动物的情感交流。
8. 课后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小猴子下山》2. 内容:故事角色:小猴子、猪、狗、猫、兔子故事情节:小猴子遇到不同动物,丢弃果实,空手而归故事寓意: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能见异思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朗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思考故事中小猴子为什么会空手而归,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2. 答案:故事情节:小猴子遇到不同动物,被诱惑而丢弃果实,空手而归。
道理: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能见异思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能见异思迁。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