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阻滞
- 格式:ppt
- 大小:14.81 MB
- 文档页数:49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实践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法,被广泛用于各种手术和治疗。
这种麻醉方法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到臂丛神经周围,实现了局部麻醉的效果,有效减少了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
本文将探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技巧和优缺点等方面的内容。
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通过向臂丛神经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使神经传导受阻,从而实现局部麻醉的效果。
臂丛神经是由颈段神经根C5-T1的融合形成,负责供应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通过向臂丛神经周围注射麻醉药物,可以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使手臂区域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通常适用于手臂、肘部和手部的手术和治疗。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手部外科手术•肘部外科手术•上臂骨折复位术•上肢周围神经阻滞术等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技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患者仰卧位,手臂自然展开,准备局麻注射需用的设备和药物。
2.无菌操作,皮肤消毒,定位臂丛神经的位置,常见的定位方法有锁骨下动脉定位法、直线定位法等。
3.使用超声引导或神经刺激仪帮助定位神经位置,准确插入针头到神经周围,并注射局麻药物。
4.注射后观察麻醉效果,根据需要可以补充注射局麻药物。
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优缺点优点:•麻醉范围准确:可实现局部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麻醉。
•镇痛效果良好:有效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
•术中患者稳定:避免全麻带来的意识混乱和呕吐等问题。
缺点:•操作技术要求高:需要熟练掌握针头插入位置和注射技巧。
•不适用于所有手术:某些手术要求全身麻醉,不适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综上所述,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手术的顺利进行。
然而,在选择使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要求,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一.定义: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丛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上肢、肩关节手术可应用臂丛神经阻滞。
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
穿刺部位有感染者不宜穿刺。
三.操作规范:1.检查麻醉机、监护仪、抢救药品及物品齐全。
2.麻醉操作前先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
3.确定穿刺点后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后进行操作。
(1)肌间沟法1)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2)确定胸锁乳突肌后缘,其后方为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
3)沿肌间沟下移,直到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手指下压患者出手臂麻木感,可确定此处为肌间沟。
4)在颈6横突水平或环状软骨或锁骨上2CM处作横线,与肌间沟交汇点即为穿刺点。
5)操作者持穿刺针在穿刺点垂直缓慢进针,进针方向稍向尾侧直至出现异感或抵达横突6)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固定好针头缓慢注药。
注药过程中也要回抽,同时观察病人反应,以便及时发现麻醉意外和并发症。
7)不宜同时双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2)经锁骨上法1)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2)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
以此点为准,在其外侧0.5cm、上1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
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穿刺点稍向外移3)操作者左手食指按住锁骨下动脉,右手持穿刺针刺入,而后向内、下、后方向缓缓刺入1~2.5 cm(其方向相当于指向第三胸椎椎体)。
针刺入过程中一旦出现异感,表示针尖已接触及臂丛神经,应稳妥地固定好针头,抽吸证实无血或无气后,缓缓注入麻药,注药中需随时做抽吸试验。
如果在刺入过程中遇到骨质,即为第一肋骨,随即可将麻药注在第一肋骨面上,而不必勉强寻找异感,否则胸膜、肺组织或大血管损伤的机会大增。
(3)腋路法1)病人取仰卧,患侧肩下垫薄枕,患肢外展并外旋90°,前臂90°屈曲,完全暴露腋窝。
臂丛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1 目的:对局部神经阻滞实施规范操作,提高麻醉效果,避免麻醉意外的发生。
2 适应证:
2.1上肢手术麻醉;
2.2关节复位;
2.3带状疱症后遗神经痛的治疗。
3 禁忌证:
3.1 凝血障碍;
3.2 穿刺部位附近有感染;
3.3 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灰质炎;
3.4 患者不同意或不配合。
4 使用人员:
为麻醉专业医师,使用前必须熟悉操作规程并经科主任考核认可。
5 肌间沟入路法操作步骤:
5.1 患者去枕、平卧、头转向对侧,上肢垂直放松紧贴体旁;
5.2 确定胸锁乳突肌后缘,其后方为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
5.3 术者左手示指沿肌间隙下移,直至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示指下压患者出现手臂麻木感,可确定此处为肌间沟;
5.4 在颈6横突水平或环状软骨或锁骨上2cm处作横线,与肌间沟交汇点即为穿刺点;
5.5 以安尔碘消毒二次,注意足够的消毒范围;
5.6 以1% 利多卡因注射局麻皮丘;
5.7 术者右手持3cm长的7号针在标记处垂直皮肤缓慢入针,进针方向稍向尾侧直至出现异感或抵达横突;
5.8 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后,固定好针头缓慢注药。
镇痛目前一般应用0.125%~0.25%布比卡因20ml,或更低浓度;
5.9 注药时手指压迫穿刺点上方,尽量使药液向下扩散。
6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6.1 局麻药中毒;。
臂丛神经阻滞将局麻药注射到臂丛神经干旁,暂时地阻断神经传导功能,从而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称臂丛神经阻滞。
第一节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适应上肢各类型手术、肩关节整复术和镇痛治疗。
2.禁忌证:(1)穿刺部位有感染病灶。
(2)病人不合作。
第二节麻醉前准备(1)准备麻醉器具及插管抢救用具。
(2)按需选择局麻药。
(3)麻醉前可给苯巴比妥钠,以利于镇静,预防或减轻局麻药中毒。
第三节实施方法1.肌间沟阻滞法(1)定位:病人去枕仰卧,头偏向对侧,上肢紧贴体旁,显露患侧颈部。
先令病人抬头,显露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在锁骨头的后缘可摸到一条肌肉即前斜角肌,其后缘还可摸到一条大小相同的中斜角肌,前、中斜角肌之间的间隙即为肌间沟,臂丛神经经过此沟下半部。
(2)穿刺点:于锁骨中点上1~2横指(约2~3cm)处可触及前、中斜角肌的间隙,此处即为穿刺点。
在该点用力向脊柱方向重压,若病人诉手臂麻木、酸胀或有异物感,即可定位。
如病人肥胖或肌肉欠发达,离锁骨上2cm~3cm处的肌间沟为穿刺点。
(3)麻醉操作:颈部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持3~4cm的22G穿刺针于穿刺点垂直刺入皮肤,并略向下和向后方推进(相当第七颈椎方向),穿过浅筋膜后有突破感,在横突附近找异感,出现异感为较可靠的标志。
若无异感,只要穿刺部位方向和深度正确,也可取得良好阻滞。
穿刺成功后,回抽无血无脑脊液,一次注入局麻药20~25ml。
2.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1)定位:病人仰卧,患肢外展90度,屈肘90度,前臂外旋,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举手,呈行军礼状,使腋窝完全暴露。
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博动,再沿动脉上摸至胸大肌下缘处动脉博动点,取动脉博动最高点为穿刺点。
(2)麻醉操作:皮肤常规消毒铺巾,摸到腋动脉最高点,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22G穿刺针(或5号半针头),斜向腋窝方向动脉旁刺入;穿刺针与动脉呈20度夹角。
缓慢推进,直到出现刺破纸样的落空感,表明针尖已刺入腋部血管神经鞘内;松手,若针随动脉博动而左右摆动,左手即可固定好针头,接注射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30~35ml。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预防与急救护理1. 引言1.1 介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现象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见的局部麻醉技术,常用于上肢手术和疼痛管理。
即使在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操作下,毒性反应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并发症之一。
毒性反应是指在局部麻醉药剂经血管吸收后,在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并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产生毒性效应的过程。
这些毒性反应可能会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严重危害。
毒性反应的主要表现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神经兴奋和心血管系统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表现可以包括恍惚、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神经兴奋则表现为痉挛、抽搐和意识丧失;心血管系统异常则可以导致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
这些症状一旦发生,需要立即识别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才能避免进一步恶化。
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现象有着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医务人员和患者来说都至关重要。
1.2 阐述毒性反应对患者的危害毒性反应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对患者的危害不容忽视。
毒性反应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在发生毒性反应时,患者常常会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皮肤发绀等症状,需要医护人员迅速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毒性反应对患者的危害不仅体现在生命安全方面,还可能对患者的长期健康造成影响。
毒性反应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神经损伤、肌肉痉挛、感觉异常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及时预防和有效处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毒性反应,对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只有充分认识到毒性反应的危害性,医护人员才能更加重视预防和处理毒性反应的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2. 正文2.1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常见毒性反应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引发一些毒性反应。
常见的毒性反应包括局部麻醉药的毒性作用、神经损伤、过敏反应等。
局部麻醉药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局部感觉异常、肌肉无力、呼吸抑制等症状。
臂丛神经阻滞简介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用于在肩部和上肢手术中提供局部麻醉的常见技术。
通过将局部麻醉剂注入到臂丛周围的神经 plexus 中,可以有效地产生局部麻木,从而减轻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
本文将介绍臂丛神经阻滞的基本概念、适应症和禁忌症、操作步骤、并发症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基本概念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给予局部麻醉剂来使患者手臂一侧神经各个分支发挥麻醉作用的技术。
臂丛是由 C5 至 T1 胸椎神经节的神经根发出的,它在锁骨下静脉旁好发的位置,是手臂和手部的主要感觉和运动神经来源地。
适应症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手术或其他医疗程序,主要是在肩部、上臂、肘部、前臂和手部的手术中。
这种技术可以提供有效的疼痛控制,使患者在手术中保持清醒,减少全身麻醉的风险。
禁忌症尽管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技术,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禁忌症,例如患有出血倾向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病变或过敏性反应等患者可能不适合该技术。
操作步骤1.麻醉患者的皮肤2.定位臂丛3.插入穿刺针4.注入局部麻醉剂5.观察患者反应并发症臂丛神经阻滞虽然是相对安全的技术,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神经损伤、过敏反应等。
因此,在进行此项技术时应注意细致操作,及时处理并发症。
注意事项1.在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时应对患者的神经和血管情况有充分了解。
2.避免给予过量的局部麻醉剂,以免出现神经毒性。
3.在给药前后及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
结论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局部麻醉技术,能够在手术中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疼痛控制。
尽管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但合理的操作和观察可以减少这些风险。
对于适应症的患者来说,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选择。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知识,你了解多少?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把局部麻醉的药物注入机体的臂丛神经丛四周使得其所支配的相关区域出现神经传导阻滞的一种麻醉形式。
比较适合运用在手部、上臂、前臂和肩部等多个部位手术中。
一操作程序1 神经根入路刺穿位置是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位置,垂直的进针到第七颈椎横突尖实施首次的给药,将环状的软骨当做是标志,在此平面朝外寻找机体的第六颈椎横突位置,再明确下一个也就是第七颈椎横突位置,后退针大约1cm,后朝下进针麻醉干预C8、T1。
此种操作方式因为个体存在明显的差异,神经根的位置比较深,阻滞效果不够理想、神经根的分布较为分散、成功概率不足、并发症多以及对操作的要求比较高等原因,在临床中并不常见。
2 肌间沟入路肌间沟入路还可以被称作是颈路臂丛阻滞,此操作的方式是引导患者处于去枕仰卧位,将头部偏向于对侧,使其上肢紧紧地贴着身侧,将经颈部的胸锁乳突肌充分地暴露出来,寻找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的后缘,触及前斜角肌位置,在此肌肉的后缘位置触及中斜角肌,此两肌之间就是斜角肌间隙(也就是肌间沟)。
在肌间隙朝下能够触及肩胛舌骨肌,在肌间沟位置肩胛舌骨肌上缘处实施刺穿操作。
针尖和皮肤进行垂直的刺穿,将深度控制在1.5~2cm范围之内,明确有异感亦或是碰触至横突,在回抽后没有血液和脑脊液,就可在其中注入局部麻醉的药物。
在注射药物的过程中,需运用手指对刺穿点上部肌间沟进行压迫,促使药液可以朝着下方逐步的扩散,规避药物朝上扩散造成硬膜外麻醉问题发生。
同时在操作的时候,需关注进针的方向和深度,过深亦或是偏内、偏下容易诱发气胸问题出现。
此入路方式成功的重点为对刺穿位置实施精准的定位,针对颈部粗短、肌肉颈亦或是肥胖患者,解剖标志不够清楚,对刺穿点定位不够准确,实施传统定位的难度比较高,但是可以在定位的过程中告知患者略微地将头部抬起,亦或是运用薄枕垫在患者的枕部,使得此问题被改善,促使肌间沟更容易被触及,提升定位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