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 格式:ppt
- 大小:307.00 KB
- 文档页数:24
臂丛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与处理
1.局麻药毒性反应
局麻药用量过大或误入血管
2.出血及血肿
各径路穿刺时,均可能分别刺破颈内外静脉、锁骨下动脉、腋动静脉,从而引起出血。
如穿刺时回抽有血,应拔针压迫局部止血,然后改变方向再穿刺。
3.霍纳氏(Horner)综合证
多见于肌间沟阻滞,主要是星状神经节受阻滞所致,临床症状表现为同侧眼睑变小、瞳孔缩小、眼球后退、颜面少汗、潮红等症状。
一般不须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
4.膈神经麻痹
多发生于锁骨上法和肌间沟法,可出现胸闷、气短、通气量减少。
处理:吸氧或扶助呼吸。
5.声音嘶哑
可发生于肌间沟及锁骨上法,主要是喉返神经阻滞所致,所以在麻醉操作时,注射局麻药压力不要过大,药量不宜过多,在两侧阻滞时尤应注意。
6.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麻
肌间沟法进针过深,穿刺针从椎间孔进入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发生全脊麻。
应立即抢救,处理抢救措施同硬膜外并发症。
7.气胸
阻滞后病人出现憋气感时,要考虑有气胸可能,X线检查可确诊。
处理:气胸<20%可卧床休息,对症处理,密切观察,待其自然恢复;>20%应使用闭式引流术或抽气。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禁忌症】双上肢同时进行手术。
【解剖】(一)臂丛神经由颈5~8及胸1脊神经的前支所组成。
上列脊神经自椎间孔穿出后,走行于颈椎横突的前与后结节之间(结节间沟),离开横突后,向下向外走行于前、中斜角肌之间(肌间沟),到达肩胛舌骨肌的后面时已基本汇集成束,继续下行到达第一肋骨平面时,走行于锁骨下动脉的外侧,并与它并行继续下行至腋窝顶,围绕腋动脉的周围,分为肌皮、桡、正中及尺神经等分布于上肢。
(二)前斜角肌起自颈椎3~6横突前结节,垂直向下走行,最后汇集成细腱而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的斜角肌结节,后者位于第一肋骨面上的锁骨下动脉沟的内侧。
本肌肉的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前面,下行至第一肋骨的附着部时,它与臂丛神经之间被锁骨下动脉所隔开。
锁骨下动脉则在本肌肉止点的内侧。
(三)中斜角肌起自颈椎2~7横突的后结节,向下走行汇集成细腱,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在臂丛神经的外侧。
本肌肉在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后面。
(四)锁骨下动脉由胸腔穿出,在相当于锁骨中点处,跨过第一肋骨,并弯向腋窝顶方向走行,构成腋动脉。
锁骨下动脉在第一肋骨面上的位置恰好在锁骨的中点,而臂丛神经则紧挨在它的外侧伴行。
(五)从上述解剖看,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点可取以下四处:1. 前中斜角肌之间,称“经肌间沟法臂丛阻滞”。
2. 锁骨中点偏外第一肋骨水平上,称“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
3. 腋窝顶腋动脉周围,称“经腋窝法臂丛阻滞”。
4. 锁骨下胸小肌三角区,称“经锁骨下法臂丛阻滞”(甚少采用)。
这四处的神经束比较集中,局部的解剖标志也比较清楚,根据穿刺点的不同,临床上分别予以上述命名。
【局麻药】见下表。
可根据手术时间长短选用其一。
麻药中宜常规加用肾上腺素0.1 mg 。
表臂丛神经麻醉的常用麻药局麻药名称————————剂量(成人)——————作用维持时间(小时)2%利多卡因————————20 ml——————————3~5 h2%普鲁卡因————————25~30 ml————————1.5~3 h1%利多卡因、0.15%地卡因—20~30 ml————————2.5~5 h0.5%布比卡因——————15~20 ml————————3~6 h【操作方法】一、【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术】(一)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适应症、禁忌症、准备工作、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rachiaIp1exusb1ockanesthesia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臂丛神经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组成。
经斜角肌间隙穿出,行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
臂丛五个根的纤维先合成上、中、下三干,由三干发支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由束发出分支主要分布于上肢和部分胸、背浅层肌。
主要的分支有:胸背神经、胸长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楼神经、尺神经。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临床医师通过超声显像观察外周神经及其周围结构,并在超声实时、动态引导下穿刺到目标神经周围,精准地实施神经阻滞,避免了对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提高了阻滞效率。
3适应症主要适用于主要适用于肩部及上肢手术的麻醉,也可用于临床疼痛治疗。
4禁忌症4.1 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者。
4.2 双上肢同时进行手术者。
4.3 穿刺局部或全身感染者。
4.4 休克、衰竭或濒危病人。
4.5 局麻药过敏者。
4.6 凝血功能障碍。
5准备工作5.1 核对患者姓名、床号、签署知情同意书。
5.2 操作前了解病史,亚阅气管镜报告(特别是封堵右肺时注意右肺上叶开口与隆突位置关系,肺癌是否累及左、右主支气管)。
5.3 检查喉镜、气管导管、支气管封堵器(检查气囊是否漏气,管路是否堵塞,套囊是否易脱落)等器械。
5.4 牙垫、胶布、听诊器、吸引器等物品是否齐全、完好,准备纤维支气管镜备用。
5.5 术者戴口罩、帽子、洗手。
6操作方法6.1 摆放体位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术者面向病人。
嘱咐病人不能任意转动头部。
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与臂丛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摘要】目的:观察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效果。
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需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
实验组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
观察两组患者开始剥离骨折周围筋膜组织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氧饱和度(spo2),记录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
结果:实验组hr、map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4.3%,对照组为6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麻醉效果优于单纯臂丛阻滞麻醉。
【关键词】臂丛;颈浅丛;锁骨骨折;阻滞麻醉【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251-01锁骨骨折是外科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常常需要手术切开实施内固定术。
锁骨骨折内固定术通常选用的麻醉的方式是臂丛神经阻滞。
由于锁骨及其皮肤区域受臂丛神经和颈丛神经的双重支配,所以臂丛麻醉并不能完全阻滞锁骨区域的神经,再加上穿刺操作者是依靠体表标志及经验盲探实施麻醉,故而部分病例麻醉效果达不到手术需要的效果。
如果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加颈丛神经阻滞理论上可以阻滞锁骨及其皮肤区域的绝大部分神经,取得较满意的麻醉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选择asaⅰ~ⅱ级需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共70例:男43例,女27例;年龄25 ~ 60岁;体重50 ~ 76 kg。
随机分为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
实验组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对照组只用臂丛阻滞麻醉。
1. 2 麻醉方法所有患者术前30min给予苯巴比妥钠0.1g和阿托品 0.5mg肌肉注射。
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道,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臂丛神经阻滞操作规范1.目的:对局部神经阻滞实施规范操作,提高麻醉效果,避免麻醉意外的发生。
2.适应症:(1)上肢手术麻醉;(2)关节复位;(3)带状疱症后遗神经痛的治疗。
3.禁忌症:(1)凝血障碍;(2)穿刺部位附近有感染;(3)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灰质炎;(4)患者不同意或不配合。
4.使用人员:为麻醉专业医师,使用前必须熟悉操作规程并经科主任考核认可。
5.肌间沟入路法操作步骤:(1)患者去枕、平卧、头转向对侧,上肢垂直放松紧贴体旁;(2)确定胸锁乳突肌后缘,其后方为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3)术者左手示指沿肌间隙下移,直至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示指下压患者出现手臂麻木感,可确定此处为肌间沟;(4)在颈6横突水平或环状软骨或锁骨上2cm处作横线,与肌间沟交汇点即为穿刺点;(5)以安尔碘消毒二次,注意足够的消毒范围;(6)术者右手持3cm长的7号针在标记处垂直皮肤缓慢入针,进针方向稍向尾侧直至出现异感或抵达横突;(7)回抽无血后,固定好针头缓慢注药。
镇痛目前一般应用0.125%~ 0.25%布比卡因20ml,或更低浓度;(8)注药时手指压迫穿刺点上方,尽量使药液向下扩散。
6.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局麻药中毒。
颈丛神经阻滞操作规范一般认为,颈丛有颈浅和颈深自分。
颈浅为皮支或感觉支,行走于颈深筋膜,约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穿至浅面;主要分支有:枕小神经,颈皮神经,锁骨上神经。
颈深丛实际上为椎旁颈神经,其鞘与臂丛鞘相连。
1.病人体位及穿刺点取枕平卧,头梢偏向对侧,暴露胸锁乳突肌,其后缘中点即穿刺进针点。
2.阻滞方法:常规皮肤消毒,拟探摸穿刺点的手指亦可消毒。
由进针点垂直颈侧皮肤刺入,针尖透过胸锁乳头肌肌膜时,有针尖刺破纸张样落空感,停止进针。
在此处注入局麻药2到3毫升,维持穿刺针深度不变再沿枕后,颈前,锁骨上等方向注入局麻药2到3毫升后退针,局部按摩片刻,此即颈浅丛阻滞。
颈深丛阻滞体位同浅丛组滞,方法有三针和一针法。
医院麻醉科颈丛、臂丛阻滞麻醉技术规范颈丛神经阻滞【解剖】颈丛由C1-4 脊神经前支构成,C1 重要为运动神经,其它均为感觉神经,分深丛和浅丛,从椎间孔穿出后,经颈椎横突分叉处,浅丛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穿出筋膜,分为耳大神经,枕小神经,颈前神经和锁骨上神经(内侧支、中间支和外侧支),支配区域为枕、颈及胸肩上部,呈披肩状。
【适应证】颈部手术,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但病变侵及气管,颈部巨大肿瘤,不合作者或穿刺部位感染者不适宜采用。
【操作办法】1.体位:仰卧,头偏对侧;2.定位:病人昂首,显露胸锁乳突肌,穿刺点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颈外静脉交叉处(相称C4 水平,平甲状软骨上缘);3.穿刺办法:取6.5 号针,穿刺点处作皮丘,与皮肤垂直进针,在颈前筋膜前方寻找横突,此时病人有酸胀感,回抽无血也无脑脊液后缓慢注入局麻药。
【局麻药浓度及剂量】1.2%利多卡因20ml 及1%地卡因4ml,加生理盐水16ml,即为1%利多卡因和0.1%地卡因混合液,每侧8~12ml。
在40ml 混合液中加入1:1000 肾上腺素2滴(7 号针),如遇甲亢、高血压、心动过速,心脏病患者则不加肾上腺素;2.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混合液或单纯用0.25%布比卡因,不加肾上腺素,剂量同上。
【并发症】1.药液误入硬膜外腔可引发高位硬膜外阻滞,如误入蛛网膜下腔即刻呼吸心跳停止,意识消失,解决见全脊麻;2.局麻药毒性反映:由于颈部血管丰富吸取过快或误入血管引发,症状及解决见局麻药毒性反映;3.膈神经阻滞:双侧膈神经阻滞可致呼吸困难,应予以面罩供氧;4.喉返神经阻滞:可致声嘶或轻度呼吸困难,短时间内可恢复;5.Horher's 综合征:星状神经节阻滞,出现同侧瞳孔缩小,眼睑下垂,面部血管扩张,鼻塞,皮肤干燥,短期内无需解决;6.椎动脉损伤引发出血;7.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1)镇静和镇痛药:根据病情用安定、氟哌啶或哌替啶等;(2)吸氧,对高血压患者局麻药中毒避免加肾上腺素;(3)必要时用心律平、慢心律、美托洛尔或西地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