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口服固体制剂研发思路
- 格式:ppt
- 大小:423.00 KB
- 文档页数:73
新形势下中药新药研发的思路与策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中药新药研发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在新形势下,中药新药研发需要有一套新的思路与策略来推动其发展。
首先,中药新药研发应该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中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药宝库,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因此,在研发中药新药时,应该充分挖掘传统药材的疗效,结合现代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科学技术,深入研究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机制。
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取、分离、纯化和复方中药药物质量控制等环节也需要进行技术更新与创新。
其次,中药新药研发需要强化国际合作。
中药的研究开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
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中药研发合作和交流,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对接,共同攻克中药研发面临的难题。
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加强中药新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中药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第三,中药新药研发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中药研发也得到了巨大的助力。
通过对大量的中药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挖掘,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中药药效,找到新的中药研究方向和可能的药物靶点。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在中药新药研发中辅助药物设计、药效预测和药物安全评估等方面发挥作用。
最后,中药新药研发需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中药新药研发的重要保障和动力源泉。
在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应加大对中药新药研发的支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中药新药研发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水平。
同时,我国应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中药新药研发成果的保护力度,提高中药新药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综上所述,面对新形势,中药新药研发需要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国际合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寻求突破和进展。
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研发思路与策略,中药新药才能在新形势下蓬勃发展。
口服固体仿制药及一致性评价技术要点1.固体仿制药背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就是要将我国仿制药品质由满足最低层次(主成分无误、含量符合规定)提升至广大患者用药有效安全的高品质层次。
通俗地讲,就是要达到“吃药不是吃含量,而是吃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2.法规2.1.CTD撰写指导原则《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申报资料要求(试行)》《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申报资料要求(试行)》《M4:人用药物注册申请通用技术文档(CTD)》2.2.制剂工艺指导原则《化学仿制药口服片剂功能性刻痕设计和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化学仿制药晶型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化学药物口服缓释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药口服固体制剂混合均匀度和中控剂量单位均匀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制剂研究基本技术指导原则》2.3.参比制剂确定《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参比制剂选择和确定指导原则》《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2.4.制剂质量指导原则《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中国药典》2020版2.5.BE指导原则《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指导原则》《化学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注册分类4、5.2类化学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生物等效性研究批次样品批量的一般要求》《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3.固体制剂研究思路根据ICH Q8(R2)中“QbD质量源于设计”理念,处方前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对原料药、辅料、参比制剂的充分研究,筛选出会影响制剂处方和工艺、制备过程和质量的有关的各项因素,然后以预先设定的目标产品质量概况(QTPP)为研发起点,在确定产品关键质量属性(CQA)基础上,基于风险评估和实验研究,确定关键物料属性(CMA)和关键工艺参数(CPP),进而建立能满足产品性能且工艺稳健的控制策略,并实施产品和工艺的生命周期管理和持续改进。
新药研发思路汇总
一、开展新药研发需要以下几种思路:
1.植物提取新药:从植物种子、根、茎、叶、花、果实中提取具有药
用价值的分子,利用不同的生物工程技术进行细胞和组织培养,提取植物
原料。
进而利用药物筛选、结构修饰、安全性鉴定等方法,开发出新药。
2.合成化学品新药:利用有机合成化学的方法,合成大量的有具有药
用价值的小分子,然后通过药物筛选、结构修饰、安全性鉴定等方法,开
发出新药。
3.生物制药工艺新药:利用免疫、微生物及其变异体制备生物药物,
使用细胞、组织培养技术,开发出将表达蛋白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也可
以利用细胞基础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相关基因和蛋白,开发出新药。
4.生物技术新药:利用目前的生物技术,如基因断裂技术、免疫技术、细胞基础、分子生物学等,研究相关基因、蛋白、酶等,从而开发出新药,如生物制剂、基因治疗、多糖、血清疗法等。
5.联合疗法新药:目前在药物研究中,经常使用联合疗法的方法,将
传统药物和新药物结合起来,利用新药带来的更全面的调控机制,实现更
有效的治疗效果。
6.复合药物新药:也称为复方药,以传统药物和新药物为主要成分。
口服固体制剂研发流程第一步:目标设定在开始研发之前,需要明确口服固体制剂的目标,包括药物的性质、剂量、给药频率等。
这些信息将指导后续的配方设计。
第二步:药物特性评估在配方设计之前,需要对药物进行特性评估,以确定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生物利用度等参数。
这些信息对于制剂设计和药效评估至关重要。
第三步:药物前处理药物前处理是指将药物处理成适合制剂的形式。
这可以包括研磨、粉碎、干燥等工艺步骤。
前处理的目的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制剂的均一性。
第四步:配方设计根据药物的特性和目标设定,制定合适的配方。
配方设计时,需要考虑选用适当的载体、增稠剂、溶剂等,以保证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并提高制剂的加工性。
第五步:制剂制备制剂制备是指将配方中的所有原料按照一定的工艺进行混合、加工和成型。
根据不同的制剂形式,制备工艺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片剂可以采用湿法制备、热压制备或直接压片制备等方法。
第六步:性能评估制剂制备完成后,需要进行性能评估。
性能评估包括药物的溶解度、释放度、稳定性等的测定,以及对制剂的外观、尺寸、重量等进行检验。
评估结果将指导后续的优化和改进。
第七步:稳定性研究稳定性研究是指对制剂的稳定性进行长期和加速实验,以判断制剂的贮存寿命和适宜条件。
稳定性研究不仅可以评估药物在制剂中的稳定性,还可以检测制剂与包装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八步:生物利用度评估生物利用度评估是口服固体制剂研发的重要环节。
通过体内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实验,评估制剂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第九步: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口服固体制剂研发的最后一步。
通过建立合理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确保制剂的质量稳定和一致性。
以上就是口服固体制剂研发的主要流程。
通过逐步的研究和优化,可以得到满足治疗需求的高质量口服固体制剂。
摘要本文总结了一个规格为2mg的仿制药利培酮片的开发,其参照药品(RLD)为2mg 的品牌药维思通片。
该参照药品是一种速释片剂,用于治疗非典型精神病。
本次研究应用了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来研发与参照药品具有同等疗效的仿制药利培酮速释片。
首先界定了目标产品的质量概况。
这是基于原料药属性和参照药品产品的特性、还考虑药品的说明书和预期的患者人群。
在药品研发过程中,研究主要集中于那些会受到药品处方和生产工艺变化影响的关键质量属性。
对利培酮片,这些关键质量属性主要是含量均匀度和溶出度。
利培酮的水溶性差、渗透性高,是BCSII 类化合物。
因此,研发的重点是仿制产品的溶出行为要与参照药品一致,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与参照药生物等效。
通过风险评估及试验研究确定了原料药的粒度,粘合剂的种类、型号及用量,助流剂的用量,两次物料混合时间为影响本产品质量的关键物料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
针对影响利培酮片质量的关键属性,制定了控制策略。
最终提高了产品质量,及质量的可控度。
关键词:利培酮片;溶出度;质量源于设计ProcessDevelopingApproachforOralSolidDoseDrugProductCasestudywithRisperidoneTabletsThethesissummarizesthedevelopmentofgenericrisperidoneoraltablet,2mg,agenericversionofthe referencelisteddrug(RLD),Risperdaltablet,2mg.TheRLDisanimmediaterelease(IR)tabletindicat edforatypicalpsychoticdisorder.QualitybyDesignwasusedtodevelop the generic risperidone IR tabletsothattheendproductistherapeuticallyequivalenttotheRLD.Initially,thequalitytargetproductprofilewasdefinedbasedonthecharacterizationofthepropertiesof theRLD,andconsiderationoftheRLDlabelandtheintendedpatientpopulation.Intheprocessofthedr ugdevelopment,theinvestigationwasfocusedonthoseCriticalQualityAttributesthatcouldbeimpact edbyarealisticchangetothedrugproductformulationormanufacturingprocess.Forgenericrisperid onetablet,theseCQAsincludecontentuniformityanddissolution.Risperidoneisapoorlysolubleand highlypermeable,BCSClassIIcompound.Thereforethegenericdrugdevelopmentwasfocusedonm atchingthedissolutionoftheRLD,inordertoensurebioequivalence(BE)withtheRLD.Byriskassessmentandexperimentalstudies,itwasfoundthattheAPIparticlesize,thebindertype,gra deandcontent,theglidantcontent,andtwiceblendingtimearecriticalmaterialpropertyandcriticalpr ocessparameters.Acontrolstrategywasdevelopedforthecriticalqualityattributesofrisperidonegen ericoraltablet.Applicationofsuchstrategyresultedinimprovedproductquality,andthecontrollabilit yoftheproductquality.KeyWords:RisperidoneTablets,Dissolution,QualitybyDesign目录前言 (1)1、口服固体制剂工艺研究的思路 (1)2、原研制剂信息 (2)3、目标产品的质量概况 (4)第一章原料药关键属性研发 (7)1、风险评估 (7)2、原辅料相容性研究 (8)3、粒径分布研究 (10)4、晶型研究 (11)5、溶解性 (11)6、通过研究确定了影响利培酮片质量的原料药属性 (11)第二章处方研发 (13)1、处方组成信息汇总 (13)2、处方风险评估 (15)3、填充剂筛选 (16)4、增溶剂筛选 (17)5、粘合剂的筛选 (19)6、助流剂二氧化硅用量的研究 (23)7、确定的处方 (24)8、对利培酮片质量影响的关键处方变量 (25)第三章生产工艺研发 (27)1、压片工艺的选择 (27)2、药品生产工艺的风险评估 (27)3、第一步混合时间的研究 (28)4、第二步混合时间的研究 (30)5、压片压力工艺研究 (31)6、包衣工艺研究 (32)7、工艺验证 (35)8、生产工艺开发过程的主要变更 (40)9、确定的工艺 (42)10、对利培酮片质量影响的关键工艺步骤 (44)第四章自研利培酮片与原研制剂质量对比评价 (45)1、质量特性对比 (45)2、自研制剂与维思通在四种介质中的溶出行为比较结果 (46)第五章稳定性考察研究 (49)1、加速试验 (49)2、长期试验 (51)3、稳定性考察的结论: (52)第六章控制策略 (53)第七章结论 (54)第八章讨论 (55)参考文献 (56)致谢 (58)前言1、口服固体制剂工艺研究的思路由于国内药厂众多,研发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口服固体制剂的工艺研究不够系统,研发出的产品常常达不到原研制剂的疗效。
新药研发中的药物设计思路与方法一、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新药研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药物设计是新药研发的重要环节之一,药物设计思路和方法的苛刻要求使药物开发难度也日益增大,然而,这也极大地促进了药物研究人员的创新和进步。
本文将会围绕着药物设计思路和方法进行探讨,为读者带来更好的了解。
二、药物设计的基本思路药物设计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其目的在于通过化学手段来设计和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在药物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确定适宜的靶点药物研发的成功通常需要一个准确的靶点。
关键是通过对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了解来识别合适的靶点,这些靶点既可以是生化过程的分子,也可以是生物过程的组织或细胞。
2. 通过计算机筛选化合物与传统的药物研发方法相比,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药物设计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
通过选择合适的程序,研究人员可以对潜在的药物分子进行筛选,以确定哪些成分具有对靶点的亲和力。
3. 设计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基于对靶点的深入了解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设计化合物,以实现理想的生物活性表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些常用的方法包括:模拟转化和结构优化,以更好地适应靶点和生物体的化学环境。
三、药物设计的方法药物设计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定量构效关系(QSAR)和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VS)。
1. 定量构效关系(QSAR)定量构效关系是指通过对一系列相关化合物的化学属性和生物活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到药物结构与其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此模型预测未知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常见的构效关系包括定量构效关系(QSAR)、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和定量构效拓扑关系(QSPR)。
2. 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VS)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是目前药物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分子对接模拟可以通过对两个分子的互相作用进行计算,预测某种药物分子可能与相应生物靶点的相互作用。
确定的结合模式可以用于稳定化分子-靶点相互作用,从而预测分子的生物活性。
制药行业新剂型与新型给药系统研发方案第一章绪论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 研究目标与任务 (4)第二章新剂型研发 (4)2.1 固体制剂新剂型 (4)2.2 液体制剂新剂型 (5)2.3 半固体剂型新剂型 (5)2.4 复合剂型新剂型 (5)第三章新型给药系统研发 (6)3.1 经皮给药系统 (6)3.2 靶向给药系统 (6)3.3 控释给药系统 (7)3.4 传递系统与生物响应系统 (7)第四章药物载体材料研究 (7)4.1 聚合物材料 (7)4.2 生物可降解材料 (8)4.3 纳米材料 (8)4.4 复合材料 (8)第五章制剂工艺优化 (8)5.1 固体制剂工艺 (8)5.2 液体制剂工艺 (9)5.3 半固体剂型工艺 (9)5.4 复合剂型工艺 (9)第六章药物稳定性研究 (10)6.1 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因素 (10)6.1.1 化学因素 (10)6.1.2 物理因素 (10)6.1.3 环境因素 (10)6.1.4 生物因素 (10)6.2 稳定性评价方法 (10)6.2.1 加速试验 (10)6.2.2 长期试验 (11)6.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1)6.2.4 红外光谱法 (11)6.3 稳定性改进策略 (11)6.3.1 优化药物分子结构 (11)6.3.2 选择合适的辅料 (11)6.3.3 改进制剂工艺 (11)6.3.4 控制储存条件 (11)6.4 稳定性预测与监控 (11)6.4.1 建立稳定性模型 (11)6.4.2 实时监测 (11)6.4.3 预警系统 (11)6.4.4 数据分析 (11)第七章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 (12)7.1 生物利用度概念与评价方法 (12)7.1.1 生物利用度概念 (12)7.1.2 评价方法 (12)7.2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12)7.2.1 药物因素 (12)7.2.2 剂型因素 (12)7.2.3 生理因素 (12)7.2.4 环境因素 (12)7.3 生物利用度改进策略 (13)7.3.1 剂型改进 (13)7.3.2 药物分子改造 (13)7.3.3 制剂工艺优化 (13)7.4 生物等效性研究 (13)7.4.1 设计方案 (13)7.4.2 样本选择 (13)7.4.3 给药方法 (13)7.4.4 数据处理 (13)7.4.5 结果评价 (13)第八章安全性与毒理学评价 (13)8.1 药物安全性评价方法 (13)8.2 毒理学评价方法 (14)8.3 安全性改进策略 (14)8.4 风险评估与管理 (14)第九章临床试验与市场调研 (14)9.1 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 (14)9.1.1 临床试验设计 (14)9.1.2 临床试验实施 (15)9.2 药物经济学评价 (15)9.2.1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15)9.2.2 药物经济学评价内容 (15)9.3 市场调研与分析 (15)9.3.1 市场调研方法 (15)9.3.2 市场分析内容 (15)9.4 市场推广策略 (16)9.4.1 产品定位 (16)9.4.2 价格策略 (16)9.4.3 渠道建设 (16)9.4.4 宣传推广 (16)9.4.5 售后服务 (16)第十章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16)10.1 研发成果评价与申报 (16)10.1.1 评价体系构建 (16)10.1.2 申报流程优化 (16)10.1.3 政策支持与奖励 (16)10.2 产业化实施策略 (16)10.2.1 产业化路径规划 (17)10.2.2 生产工艺优化 (17)10.2.3 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 (17)10.3 产业链建设与优化 (17)10.3.1 上游原材料供应 (17)10.3.2 中游研发与生产 (17)10.3.3 下游市场与服务 (17)10.4 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 (17)10.4.1 知识产权保护 (17)10.4.2 知识产权运营 (17),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疾病认识的深化,制药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口服速释固体制剂技术研究与进展摘要:生物医药高分子材料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并且其应用也更加广泛。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具有给药次数少、峰谷血药浓度波动小、胃肠道刺激轻、疗效长、安全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制剂质量的要求是药物制剂发展的动力,缓释、控释制剂及靶向制剂的开发设计已成为制剂研究的重点课题。
理想的缓释制剂应既有普通制剂所具备的奏效快的优点。
还应有普通制剂不具备的作用持久的特点。
关键词:口服速释;固体制剂;技术;进展一、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优势和特点缓释、控释制剂具有以下优点:①起效时间并不比常规制剂慢,且作用时间延长。
②可以减少服药次数,明显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使用方便。
③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④因延长药物释放,故而降低吸收速率,达到药物吸收的最佳效果。
经济方面,虽然制剂成本提高,但因为减少了服药剂量,实际上更经济实惠。
缓释制剂是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持续作用的制剂,其中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的过程。
控释制剂是指药物能在较长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制剂。
广义上讲,控释制剂是指包括控制释放药物的速度,方向和时间的制剂,靶向制剂,透皮吸收试剂等都属于控释制剂的范畴。
狭义的控释制剂则一般是指在预定的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的速度释放的制剂。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是一种长效制剂,是通过药剂学设计来获得减慢药物释放速率的药理屏障,药物依靠自由扩散、基本骨架的生物降解或溶蚀以及渗透压的作用突破屏障缓慢释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控制在8~24h。
二、制备口服缓释制剂的常用技术可以用多种制剂技术制备口服缓释制剂,目前常用的有膜包衣技术、骨架技术和渗透泵技术。
(一)膜包衣技术膜包衣技术是常用的缓释制剂制备技术之一,片剂、颗粒、小丸甚至药物粉末均可包衣。
膜包衣技术通过包衣膜控制药物扩散到胃肠液的速度,控制和调节制剂中药物的释放速度。
药剂学中的新型药物剂型研究药剂学,作为一门研究药物制剂与药物剂型的学科,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型药物剂型的研究逐渐成为药剂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介绍药剂学中新型药物剂型的概念、分类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概念新型药物剂型是指为了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合理选择和设计药物的给药途径、给药形式以及药物与辅料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手段,开发出的新型给药系统。
二、分类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新型药物剂型可分为口服剂型、注射剂型、外用剂型以及其他给药途径。
1. 口服剂型口服剂型是指通过口腔进行给药的一种途径。
在药剂学中,口服剂型可以分为固体剂型和液体剂型两大类。
(1)固体剂型固体剂型一直是药剂学研究的重点。
传统的固体剂型有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等,它们在给药效果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药剂学家们开始尝试开发新型的固体剂型。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颗粒剂型成为固体剂型研究的热点。
纳米颗粒剂型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性、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等,提高药物的疗效。
此外,口腔薄膜剂型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口腔薄膜剂型采用在口腔黏膜上放置薄膜的方式进行给药,可以实现药物的快速释放和高生物利用度。
(2)液体剂型液体剂型是指药物以溶液、悬液、乳剂、微乳剂或胶体等形式进行给药的剂型。
传统的液体剂型在研究上较为成熟,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近年来,药剂学家们开始关注微型包裹技术,利用纳米技术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或聚合物纳米粒子中。
这种新型液体剂型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并实现靶向给药。
2. 注射剂型注射剂型是指将药物通过注射途径直接注入体内的剂型。
传统的注射剂型主要包括溶液剂型和悬浮剂型。
然而,这些剂型在逐渐被新型注射剂型所替代。
目前,纳米粒子、脂质体、聚合物微球和纳米乳剂等注射剂型受到广泛关注。
这些新型注射剂型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持续释放效果,同时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
3. 外用剂型外用剂型是指将药物应用于身体表面的剂型。
新药研发中的新技术与新思路一、引言随着现代化医学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药物研发的难度也随之提高。
为了不断推进新药研发,医药企业需要引进新技术和新思路,以满足市场需求和研发要求。
本文将就新药研发中的新技术和新思路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新技术1、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目前最新的生物技术之一,可用于研究人类疾病基本机制、发育和生理学过程。
基因编辑技术包括锌指核酸酶、TALEN和CRISPR / Cas9等技术,可以通过直接编辑细胞基因来破坏或改变基因功能。
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药物发现和开发。
一些医药企业已经开始运用这种技术,将其用于疾病的基本研究、药物开发和个性化治疗方面。
2、生产技术传统制备技术可能难以完全满足新药研发的生产需求。
通过改进生产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制备更精密的药物,并保证质量的稳定性。
其中重要的一种生产技术是基于单克隆的细胞培养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在细胞的分泌期间隔离生长,并将其用于药物生产。
3、机器学习技术机器学习主要是通过建立和改进算法,使计算机能够高效地学习和改善性能。
在新药研发中,机器学习可以用于设计新的化合物和药物分子。
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快地发现合适的分子,这能够在早期阶段就使新药的研发成功率大大提高。
因此,这种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用于药物吸附、代谢和传输的研究。
三、新思路1、个性化药物研发随着人们对个人偏好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医药企业也开始更加关注个性化药物研发。
个性化代表着以个人为中心的研究,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策略。
在个性化研究中,研究人员将病人的基因、病史和基本信息纳入研究范畴,以便为每个病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目前,个性化药品的研发主要面向诸如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高需求疾病。
2、开放性创新开放性创新是指公司或组织与其他公司或组织进行合作,共同研发新药。
开放性创新与传统闭合创新相比,能够缩短研发周期和降低成本。
开放性创新可以促进新药的研发,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疾病时,可以激发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口服速释固体制剂技术研究与进展[摘要] 通过检索国内外近年来相关文献,介绍固体分散滴丸、膜剂、口服冻干制剂、分散片、自乳化/自微乳化释药系统(SEDDS/SMEDDS)等口服固体速释制剂的研究与进展,为药学工作者进行相关制剂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口服速释固体制剂;制备工艺;辅料速释固体制剂出现于20世纪初。
1908年,美国人BeringerG.M.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溶解度不同的物质制成片剂,片剂遇水后,易溶性成分首先溶解,形成“蜂窝”效应使难溶性物质发生崩塌,从而将整个药片快速崩解成颗粒。
1927年,美国学者RappB.应用起泡原理制成了喹宁速崩片,并申请了专利。
这一时期,速释固体制剂研究的重点是片剂的速崩,进展比较缓慢。
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固体分散技术首次被应用于制药领域,为解决难溶性药物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新思路,使得以固体分散技术为基础的速释、速效制剂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70年代后期,德国人首次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制造了高孔隙结构的药物载体。
该载体遇水能在口腔中迅速溶解,具有服用方便,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可以降低用药剂量等特点。
由于冷冻干燥技术需要大型的冷冻干燥设备,所以成本高。
近年来,人们把重点转向速释固体制剂的辅料如稀释剂、崩解剂的筛选上,试图用普通的工艺如湿颗粒法、直接压片法等制备崩解性能与冷冻干燥工艺相当的速释片。
例如,Benedikt等[1]选用乙基纤维素为崩解剂,甘氨酸为崩解促进剂制备的酮洛芬速释片,在口腔中唾液或水能于8~15s内迅速崩解成颗粒。
Watanabe等[2]采用直接压片法研究了以微晶纤维素为稀释剂,以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为崩解剂的速崩片,在口腔中遇唾液或水于30s内完全崩解分散成颗粒。
由于这种速释片在口腔中短时间内不能完成分散成分子态,使患者感到口腔有一种砂砾感。
所以,口感问题需要改善。
1 速释固体制剂的概念和特点速释固体制剂泛指服用后能快速崩解或快速溶解的固体制剂,如速崩片、速溶片等。
新药研发的思路与方法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医药研发已经成为国家大力支持的领域之一。
一些领域的疾病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手段,在这种背景下,新药研发就显得愈发重要了。
那么,新药研发涉及哪些思路和方法呢?一、研究疾病的基本情况在新药研发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对待研究的疾病进行深入的了解。
这包括疾病的发病机制、致病因素、流行病学、病程及病理生理学等各个方面。
只有了解了这些基本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研发。
二、筛选靶点靶点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关键目标。
在新药研发中,靶点的选择对于研发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选择合适的靶点可以使得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少的副作用。
选择不当,则会导致药物效果不理想或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三、设计药物分子结构在确定了靶点后,就要开始设计药物分子结构。
药物分子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药物研发的成败。
合理的分子结构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从而更好地提高疗效。
四、合成药物前体在设计好药物分子结构后,就需要合成药物前体。
药物前体是药物研发过程中一个必须要经过的步骤。
药物前体是药物研发的最终产品之一,所以在成功完成药物前体合成后,再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五、评估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在新药研发的过程中,药代动力学非常重要。
药代动力学可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从而更好地了解其疗效和毒性。
六、进行药物筛选在合成了药物前体之后,就需要进行药物筛选。
药物筛选是新药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药物筛选可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从而决定是否进入下一步的研究。
药物的筛选需要使用大量的体外和体内实验以及临床研究。
七、进行临床试验当药物筛选完成之后,就需要进行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临床试验可以验证挑选出来的药物是否对人类有效,并确定药物的最佳用法和剂量。
八、获得药物批准当药物通过临床试验之后,就要向有关药品管理部门申请批准。
获得药物批准后,药物才能上市销售,并且得到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口服固体制剂研发流程1.药物特性评估:首先需要评估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药物溶解度、熔点、晶型、水合物形成等。
这些特性会对制剂的稳定性和溶解度产生影响,为后续制剂设计提供依据。
2.制剂设计:根据药物特性和目标给药的要求,确定药物的给药形式。
常见的口服固体制剂包括片剂、胶囊、颗粒剂等。
制剂设计需要考虑药物的物理稳定性、理化稳定性、溶解度等因素,并选择合适的辅料、控释系统或包衣技术等。
3.成分选择和优化:根据制剂设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辅料和助剂。
辅料可以包括填充剂、增粘剂、滑石粉、助溶剂等,用于增加制剂的体积、调节制剂的流动性、调节溶解速率等。
选择合适的辅料需要考虑其安全性和相容性。
4.制剂工艺开发:制剂工艺开发是制剂研发的关键步骤之一、根据制剂设计和成分选择的要求,制定适当的生产工艺。
包括粉末混合、湿法制粒、造粒、干燥、压制等工艺步骤。
在工艺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工艺条件对药物稳定性和制剂品质的影响。
5.制剂性能评价:制剂性能评价是衡量制剂品质的重要标准。
包括制剂的外观、溶解度、释放度、离子溶出、质量一致性等。
通过这些评价指标可以判断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优化制剂工艺。
6.稳定性研究:制剂的稳定性研究是研发过程的重要环节。
通过稳定性试验评估制剂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微生物稳定性。
稳定性试验可以为制剂的贮存条件和有效期提供依据。
7.生物等效性评价:最后一步是通过临床试验评估口服固体制剂的生物等效性。
通过比较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血药浓度曲线和药效学指标,判断新制剂是否具有与参比制剂相同的药效学效果。
总之,口服固体制剂的研发流程包括药物特性评估、制剂设计、成分选择和优化、制剂工艺开发、制剂性能评价、稳定性研究和生物等效性评价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是制剂研发的关键步骤,需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和实验。
通过这些步骤的有序进行,可以确保制剂的质量和有效性,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中药复方新制剂开发思路的设想(王巍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100029)中药复方新制剂的开发已经在我国的新药开发项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然而,中药复方新制剂的开发思路中却出现了一些偏差,例如为了制定相关质量标准的便利性而随意删改原处方中的药物,为了研发出某一剂型而肆意增减处方中药物的剂量和配伍比例等。
这些现象都违背了新药研发中最重要的两点原则:安全、有效。
针对这些现象的发生,笔者结合多年来进行医院制剂开发和新药开发中试的经验,提出以下中药复方新制剂开发思路。
一、中药复方新制剂开发的整体思路中医药是我国宝贵的知识、文化遗产,是先人历经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总结的经验集成,其特点就是通过长期的“人体实践”积累,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所以,在现在的中药复方新制剂开发的整体思路中也要时刻以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根本。
笔者认为中药复方新制剂开发的大体步骤应是:长期临床应用的“协定处方”→根据医疗、药学各专业理论分析的化简、调整处方中的药味和剂量使之成为“待开发处方”→将“待开发处方”制备“浓煎”汤剂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再验证→制备“浓煎”汤剂进行成药性考察,同时积累相关数据(如出膏率、质量考察成分影响等)→处方的制剂工艺制订与验证、质量标准制订与验证→制备成医疗机构的院内制剂,继续考察其安全性、有效性,并继续验证其质量标准、制剂工艺的合理性。
所谓浓煎是根据处方中药物的不同性质和有效成分情况,以汤剂制备方法为主体,同时结合不同的提取工艺,而制备的形态介乎于汤剂和煎膏剂之间的剂型。
二、关于待开发处方的选择待开发的处方应从临床医疗机构中所使用的,经过多年临床检验的,具有较高安全性和可验证的良好疗效的处方中遴选(院内协定处方)。
目前某些中药复方新制剂的开发,处方没有经过临床的长期使用,安全性考察没有保障,治疗的疗效也没有十分确切的数据,往往只是通过动物实验及病例数量十分有限的临床实验来获取相关数据,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