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曾遭遇过胃肠道功能紊乱带来的困扰,如胃胀、胃痛、腹泻、便秘等。
胃肠道功能紊乱并非一种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但却会对我们的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法。
胃肠道功能紊乱,又称为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
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饮食不规律、精神心理因素、肠道菌群失调、胃肠道感染等有关。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诊断胃肠道功能紊乱主要依靠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手段。
症状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这些症状往往反复发作,且持续时间较长。
体格检查一般无明显阳性体征,但在部分患者中可能会有腹部压痛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生化检查等,有助于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影像学检查如胃肠钡餐造影、胃镜、肠镜等,可直观地观察胃肠道的形态和结构,以确定是否存在病变。
在治疗方面,西医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例如,对于腹痛、腹胀明显的患者,可能会使用解痉药如山莨菪碱;对于腹泻的患者,会给予止泻药如蒙脱石散;对于便秘的患者,则可能使用通便药如乳果糖。
此外,还会使用调节胃肠道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同时,对于存在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如焦虑、抑郁等,可能会给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
中医认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属于“胃脘痛”“痞满”“泄泻”“便秘”等范畴。
其病因多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脾胃虚弱等有关。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胃肠道功能的紊乱往往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诊断胃肠道功能紊乱。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问诊则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饮食、睡眠、情志等情况;切诊通过触摸脉象来判断病情。
中医治疗胃肠道功能紊乱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药治疗方面,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术后胃肠功能紊乱(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PGD)是术后胃肠道功能未能及时恢复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统称,是腹部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呃逆、纳差、腹痛、腹胀、排气排便障碍等。
有研究显示腹部各种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约为15%-50%,其发生与手术的机械创伤牵拉、麻醉剂对平滑肌的抑制作用、胃肠激素的调节紊乱等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腹部手术会耗伤人体气血、破坏胃肠的气血运行,导致脏腑气滞血瘀,且六腑以通为用,故而术后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纳差、腹痛、腹胀等一系列胃腑、肠腑气血壅塞逆乱的症状。
我们根据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所表现的不同症状,可以将其归纳概括为以下三个中医病证:一是心下痞满,二是胃气上逆,三是腑气不通。
其中,心下痞满和胃气上逆的病位主要在胃,腑气不通的病位则在肠。
在胃癌根治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胃瘫,症见上腹部饱胀不适,一般疼痛不明显,其表现就类似于我们上面所说的心下痞满这一中医病证。
《名医指掌》一书中云:“痞,否也,不通之意”,心下即指胃脘部,所以,心下痞满即胃脘部痞塞胀满的症候。
中医治疗心下痞满选用“五泻心汤”,即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
虽然“五泻心汤”同样治疗心下痞满这一病证,但根据辨证的不同,我们会选用不同的泻心汤。
若痞满不兼有湿邪,则按之较软,此时选择大黄黄连泻心汤或附子泻心汤,其中,大黄黄连泻心汤适用于单纯热聚于胃,附子泻心汤则适合于兼有阳虚者。
若痞满兼有湿邪,湿与热胶着、阻滞于胃脘,则按之较硬,此时治宜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或甘草泻心汤,如气逆呕吐明显者选用半夏泻心汤;如兼有水气、饮食不化则用生姜泻心汤,症见肠鸣有声、干噫食臭;如胃气虚较甚则宜用甘草泻心汤。
同心下痞满一样,胃气上逆的病位也在于胃,但二者又有所差别。
胃气上逆是指胃的气机不降、反而向上冲逆所引发的病症,表现为恶心、呕吐、呃逆等胃气上冲的症状,不同于心下痞满的胃部痞塞胀满症状。
快速康复结合中医技术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进展摘要:临床妇科中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由于麻醉、术中暴露、牵拉等诸多因素的不良影响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概率高,具体表现出其腹部疼痛、胃肠道动力减弱等。
此次结合实际从快速康复(ERAS)概念分析,指出常见的影响胃肠功能恢复的因素,而后重点指出针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措施,旨在内容能为有关工作者提供可靠依据。
论述如下。
关键词:ERAS;妇科;腹腔镜手术;胃肠功能恢复;护理腹腔镜术是新发展微创疗法,也是未来重大趋势。
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术者的手在体外操作,不进入体内,进入体内的只是细小而精细的手术器械,避免了开腹手术的器械的牵拉,减少了腹腔内脏器浆膜层的损伤,避免了手术后腹腔内脏器的粘连。
患者术后1日可活动自如,而且不存在排尿、排气障碍。
在临床妇科疾病治疗中,诸如子宫切除、宫外孕、子宫肌瘤剜除术等,都可借助于腹腔镜手术治疗。
此术式多采取2~4孔操作法,创面小,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少。
术后关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则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伴随护理理念的优化,针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也出现更多科学化的护理方法,且取得丰硕成果。
1.快速康复概念快速康复的理念,术后加速康复(ERAS),也称为加速康复外科,指为使患者快速康复,在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经过循环医学证据证实有效的优化处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从而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住院风险和死亡风险,同时降低医疗费用。
2.影响胃肠功能恢复的因素总结临床,影响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主要有:(1)患者年龄。
伴随年龄增长患者的生理功能、器官代谢能力都会下降,对于腹腔镜手术的应激能力增强。
年龄较大的妇科患者其腹肌力量、盆底肌张力均下降,因而其术后很容易就存在排便动力不足的现象,继而导致其胃肠蠕动功能紊乱。
(2)术前饮食。
传统的妇科腹腔镜手术前的禁食水等要求,是为了患者能充分排空胃,以防止麻醉过程中诱发吸入性肺炎。
P<0.05。
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中药房工作人员服务的满意情况组别例数非常满意(n)基本满意(n)不满意(n)满意率(%)参照组502120982观察组503415198t值7.111P值0.0003 讨论中药房是医院的重要部门。
中药房中的中药种类繁多。
与西药房相比,对中药房实施管理的工作更加复杂[5]。
在中药房中,采购是中药房工作中最基础的环节。
近年来,中药材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就要求中药房的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识别真假药材的能力[6]。
中药房的工作人员若缺乏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可发生配错药、抓错药等医疗事故。
中药材存在异名同药的情况,若医师开具的中药与中药房工作人员发放的中药不匹配,轻者可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重者可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因此,对中药房实施中药质量管理十分必要。
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形式。
对中药房实施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可对中药的购买、发放及保存等过程实施把控,确保购药途径的合法、可靠,提高中药房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及自身素养,进而可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及准确率。
对中药房实施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1)在对中药房实施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时针对具有多种名称的中药材,需对其进行统计,并对其名称进行统一规范。
2)应严格把控中药材的储存条件,将放置中药材房间的湿度、温度及光照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以防止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下降、发生发霉及变质等情况[7]。
3)对采购中药材的进货途径、来源、产地等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将记录妥善保存[8]。
笔者认为,医院应加强对中药房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责任意识及业务水平。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参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使用中药的准确率较高,其使用中药的调换率较低,P<0.05。
与参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对中药房工作人员服务的满意率较高,P<0.05。
综上所述,采用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对中药房实施管理,可提高患者使用中药的准确率,降低其使用中药的调换率,提高其对中药房工作人员服务的满意率。
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胃肠道功能紊乱疗效分析发布时间:2022-06-08T10:28:31.399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月1期作者:舒耀东[导读]舒耀东(江苏省武进区嘉泽镇嘉泽卫生院;江苏常州213100)【摘要】目的:研究胃肠道功能紊乱采用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的疗效。
方法:随机纳入胃肠道功能紊乱患者进行实验研究,共计62例,其中实验组纳入31例,实施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对照组纳入其余的31例,采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比较对照组,实验组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更短,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胃肠道功能紊乱采用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疗效确切。
【关键词】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胃肠道功能紊乱;疗效Efficacy analysis of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Shu Yaodong Jiaze Health Center, Jiaze Town, Wujin District, Jiangsu Province, Changzhou, Jiangsu 213100【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62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which 31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o were treated with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remaining 31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Bifidobacterium triple viable bacteria enteric-coated capsule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as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symptom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remission tim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5. 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has a definite curative effect.【Key words】Combination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Curative effect 对胃肠道功能紊乱进行临床分析,主要临床症状是便秘、腹泻、腹痛、腹胀等,是胃肠综合征,解释时无法用理化异常、器质性病变来阐述疾病,这一疾病发生率以及就诊率均高。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
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1例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保守治疗+中药汤剂+芒硝外敷;对照组21例用西医保守治疗。
结果:对照组治愈11例,治愈率为52.38%,有效率80.95%,平均治愈时间为288.72±81.32h;治疗组治愈16例,治愈率为76.19%,有效率95.24%,平均治愈时间为264.56±56.52h,差异有显著性(p3.2 现代中医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病因有多方面的认识,周冉[4]认为术后患者正气虚弱,气血亏损,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湿内阻,气机不畅,而致腹部胀满疼痛。
王刚[5]等认为术后胃肠范围内减弱的主要病机是以胃气不降,腑气不通为标,以气虚、血虚、气滞、血瘀为本,属本虚标实证。
许正国等[6]采用基础治疗加用清肠汤胃管注入及保留灌肠治疗epii,疗效满意。
王冬芽等[7]在传统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腹部外敷四黄散治疗epii,安全有效。
李刚[8]等运用通腑泻热方辅助治疗epii大大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血中肿瘤坏死因子a (tnf-a)、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具有免疫调理和减轻胃肠的炎性反应及损伤作用。
陈德莲[9]将120例术后患者作为观察组用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另120例术后患者用0.2%肥皂水保留灌肠。
结果:观察组肠鸣音及肛门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前。
epii 作为肠梗组的一种特殊类型,病因病机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点:(1)手术导致患者气血耗伤,脾胃虚弱,气虚则运化无力,导致腑气不通;(2)手术和炎症等对身体的打击,破坏了气机的正常运行,使升降功能失调,腑气通行不畅,出现胃肠运动功能障碍。
根据本病病机、中药特性和临床经验,自拟术后饮方剂,其组成:大黄(后下)12g、芒硝(冲服)10g、厚朴12g、枳实10g、桃仁10g、党参15g、白术10g、金银花10g、黄连12g、木香10g,可依据病情分别决定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普外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48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普外手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8例。
两组均行常规、输液、应用维生素和抗生素。
对照组不用中药,治疗组术后12-24小时开始服用中药,每日一剂,文火水煎,早晚分服。
结果: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治疗组均优对照组。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普外手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普外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普外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是指普外手术后早期,整个消化道的协调运动出现短暂的延迟,表现为腹胀和肠鸣音消失,重者胃肠功能的抑制可以持续数天,造成大量分泌物和气体聚集,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不利于术后伤口的愈合、身体的恢复。
胃肠功能障碍,属于中医学中“痞满”、“便血”等疾病范畴。
近年来,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在普外手术后发生率较高、发病原因尚未明确,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临床治疗主要是西医常规治疗,改善胃肠道功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笔者自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普外手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48例,取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86例,治疗组48例,对照组40例。
治疗组48,男26例,女22例;年龄20~72岁,平均45.3岁; 31例为胃部手术后(胃大部分切除术22例、胃溃疡4例,急性胃穿孔5例,),胆道手术后10例(胆囊切除术6例、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4例),结、直肠手术后7例(结肠手术4例、直肠手术3例)。
对照组40例,男13例,女27例;年龄19~67岁,平均38.6岁;胃部手术后24例(胃大部分切除术17例、胃溃疡2例,胃穿孔修补术5例),胆道手术后10例(胆囊切除术5例、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5例),结、直肠手术后4例(结肠手术2例、直肠手术2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手术后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80%,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为53.33%,总有效率为73.4%;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部手术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突出,可缩短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在临床治疗腹部手术患者中具有较为突出的指导意义。
标签: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腹部手术患者主要是因为手术本身对患者造成的创伤、麻醉药物对患者的副作用,使用止痛泵或者卧床时间较多,导致患者的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在术后进行有效干预,可进行较好的避免[1]。
本次研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5~88岁,平均年龄(65.2±7.1)岁,病程3~6年,平均病程(4.8±0.6)年。
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52~89岁,平均年龄(68.2±8.8)岁,病程3~5年,平均病程(3.8±0.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术后禁止患者饮食,胃肠减压,调节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给患者服用多潘立酮片,适当的调整剂量。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同对照组,中药采用复方大承气汤,基本药方药组成有:炒莱菔子、厚朴各20 g,桃仁、生甘草各10 g,枳壳、赤芍各14 g,大黄15 g,冷水煎服,1剂/d,可分为3次服用;另外,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取穴位,在患者的胃俞穴、脾俞穴和足三里进行,穴位针刺。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基本治愈:患者的胃肠道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临床症状较少;明显有效: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开始恢
复,临床症状开始减少;无效:患者病情无好转,病情加重。
对两组患者的肠道功能可通过首次排便时间,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疗效对比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差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大部分患者接受腹部手术后都会出现肠蠕动较差、腹胀、肛门无法排气排便等症状,主要是因为在进行手术操作的过程中,患者因为牵拉、创伤、麻醉等原因造成,较大的影响患者的治疗疗效,阻碍患者的恢复。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腹部手术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具有较大的意义,穴位针刺可较好的促进患者大肠功能的传导作用;中药大承气汤配方中,枳壳具有行气导滞的功效,厚朴具有宽中下气之功效,赤芍具有活血消腫之功效,大黄具有攻结通下之功效,中医现代药理认为,,清除患者体内的内毒素和细胞因子,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缩短患者的病程,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
这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疗效达到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合上述研究,给予腹部手术患者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突出,可缩短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在临床治疗腹部手术患者中具有较为突出的指导意义,值的临床信赖。
参考文献
[1] 周安传,王树军,周建松,郑文武,杨立军.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5,12:44-46.
[2] 陳利娟.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预防和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1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