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运动学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245.00 KB
- 文档页数:9
第五章运动学基础一、是非题1.已知直角坐标描述的点的运动方程为X=f1(t),y=f2(t),z=f3(t),则任一瞬时点的速度、加速度即可确定。
()2.一动点如果在某瞬时的法向加速度等于零,而其切向加速度不等于零,尚不能决定该点是作直线运动还是作曲线运动。
()3.切向加速度只表示速度方向的变化率,而与速度的大小无关。
()4.由于加速度a永远位于轨迹上动点处的密切面内,故a在副法线上的投影恒等于零。
()5.在自然坐标系中,如果速度υ=常数,则加速度α=0。
()6.在刚体运动过程中,若其上有一条直线始终平行于它的初始位置,这种刚体的运动就是平动。
()7.刚体平动时,若刚体上任一点的运动已知,则其它各点的运动随之确定。
()8.若刚体内各点均作圆周运动,则此刚体的运动必是定轴转动。
()9.定轴转动刚体上点的速度可以用矢积表示为v=w×r,其中w是刚体的角速度矢量,r是从定轴上任一点引出的矢径。
()10、在任意初始条件下,刚体不受力的作用、则应保持静止或作等速直线平动。
()二、选择题1、已知某点的运动方程为S=a+bt2(S以米计,t以秒计,a、b为常数),则点的轨迹。
①是直线;②是曲线;③不能确定。
2、一动点作平面曲线运动,若其速率不变,则其速度矢量与加速度矢量。
①平行;②垂直;③夹角随时间变化。
3、刚体作定轴转动时,切向加速度为,法向加速度为。
①r×ε②ε×r③ω×v④v×ω4、杆OA绕固定轴O转动,某瞬时杆端A点的加速度α分别如图(a)、(b)、(c)所示。
则该瞬时的角速度为零,的角加速度为零。
①图(a)系统;②图(b)系统;③图(c)系统。
三、填空题1、点在运动过程中,在下列条件下,各作何种运动?①aτ=0,a n=0(答):;②aτ≠0,a n=0(答):;③aτ=0,a n≠0(答):;④aτ≠0,a n≠0(答):;2、杆O1B以匀角速ω绕O1轴转动,通过套筒A带动杆O2A绕O2轴转动,若O1O2=O2A=L,α=ωt,则用自然坐标表示(以O1为原点,顺时针转向为正向)的套筒A 的运动方程为s=。
运动学基础知识运动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特性。
本文将介绍运动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一、位置和位移位置是描述物体所处位置的概念,通常使用坐标系来表示。
在一维情况下,位置可以使用直线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在二维情况下,位置可以使用平面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在三维情况下,位置可以使用空间中的一个点来表示。
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
位移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取决于物体移动的方向。
二、速度和速度的计算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它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速度(v)= 位移(Δx)/ 时间(Δt)速度的单位通常为米/秒(m/s),也可以是千米/小时(km/h)等。
三、加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率的物理量。
它是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加速度(a)= 速度变化量(Δv)/ 时间(Δt)加速度的单位通常为米/秒²(m/s²),也可以是千米/小时²(km/h²)等。
四、匀速和变速运动如果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相等,则被称为匀速运动。
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如果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不等,则被称为变速运动。
变速运动下,速度大小和方向会发生变化。
五、曲线运动在曲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当物体沿着一条曲线路径运动时,其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可能不同,称为向心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是保持物体沿着曲线路径运动所需的加速度,它的大小与曲线半径和速度的平方成反比。
运动学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描述运动过程非常重要。
通过掌握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研究和解释物体运动的规律,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这些基础知识是学习其他物理学分支的基础,如动力学、力学等。
因此,深入理解和掌握运动学基础知识对于进一步学习物理学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物理学原理都非常重要。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五章曲线运动(人教版)这一章是在前边几章的学习基础之上,研究一种更为复杂的运动方式:曲线运动。
这也是运动学中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本章的重难点就在于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考试的要求:Ⅰ、对所学知识要知道其含义,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并直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
Ⅱ、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确切含义以及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解释,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加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应用”。
要求Ⅱ:曲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知识构建:新知归纳:一、曲线运动●曲线运动1、定义:物体的运动轨迹不是直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1)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这个合力总能产生一个改变速度方向的效果,物体就一定做曲线运动。
(2)当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它的合力所产生的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也不在同一直线上。
(3)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其受力条件及初始运动状态共同确定的.2、曲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质点的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的性质由加速度决定(加速度为零时物体静止或做匀速运动;加速度恒定时物体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变化时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3、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1)在曲线运动中,运动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切线的方向。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无论速度的大小变或不变,运动的速度总是变化的,故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4、曲线运动的轨迹:作曲线运动的物体,其轨迹向合外力所指向的一方弯曲,若已知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判断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如平抛运动的轨迹向下弯曲,圆周运动的轨迹总是向圆心弯曲等。
●曲线运动常见的类型:(1)a=0: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2)a 恒定:性质为匀变速运动,分为:①v 、a 同向,匀加速直线运动;②v 、a 反向,匀减速直线运动;③v 、a 成角度,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在v 、a 之间,和速度v 的方向相切,方向逐渐向a 的方向接近,但不可能达到。
大一物理学教案运动学基础知识与运动描述大一物理学教案: 运动学基础知识与运动描述一、引言运动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性质和规律。
在大一的物理学课程中,运动学是学生们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教案将介绍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运动描述的方法和一些实例分析,旨在帮助学生们全面理解运动学的基础知识。
二、基本概念1.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
在运动学中,我们主要研究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运动的参照系为了简化运动描述,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系。
常用的参照系有惯性参照系和非惯性参照系。
在本教案中,我们主要以惯性参照系为例进行讲解。
3.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移量。
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来表示。
加速度是指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可以用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来表示。
三、运动描述的方法1. 位移-时间图和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是用来描述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速度-时间图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通过分析这两个图,我们可以得到物体的运动规律。
2. 运动的类型根据物体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可以将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三种类型。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的位移和时间成正比,速度恒定不变。
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的位移和时间不成正比,速度随时间变化。
曲线运动是指物体运动轨迹呈曲线形状。
四、实例分析1. 匀速直线运动实例:小车行驶假设有一辆小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我们可以通过绘制位移-时间图和速度-时间图来描述它的运动规律。
位移-时间图为一条直线,速度-时间图为一条水平直线。
2. 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当物体自由落体时,由于受到重力加速度的作用,其速度将不断增大,因此位移-时间图和速度-时间图将呈现非线性的曲线形状。
3. 曲线运动实例:圆周运动当物体进行圆周运动时,位移-时间图和速度-时间图将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曲线。
第五章运动学基础第1节运动学基本概念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几何性质的科学。
运动学仅从几何的角度来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而不考虑引起物体运动的物理因素。
在运动学中,常把物体抽象简化为点或刚体。
如果物体的几何尺寸在运动过程中不起主要作用,则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把它抽象为没有大小的点;否则,把物体抽象为具有大小的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其形状和大小不变的物体,即刚体。
点的运动学主要介绍用矢量法、直角坐标法、自然法三种方法研究点的运动方程、轨迹、速度、加速度。
对点的复杂的运动,介绍点的合成运动的分析方法,讨论点相对于不同参考系的运动以及各种运动之间的关系。
此方法也是研究刚体平面运动的基础。
刚体的运动主要介绍刚体的平行移动、刚体的定轴转动、刚体的平面运动。
研究刚体做各种运动时的运动规律和特点,以及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加速度的计算。
研究一个物体的机械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为参考,这个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体。
与参考体固连的坐标系称为参考系。
一般工程问题中,都取与地面固连的坐标系为参考系。
第2节点的运动学一、矢量法如图5-2-1-1所示,选取参考系上某确定点为O坐标原点,自点O向动点M作矢量r,称r为点M相对原点O的位置矢量,简称矢径。
图5-2-1-1以矢量表示的点的运动方程为r=r( t )动点M在运动过程中,其矢径r的末端描绘出的一条连续曲线,称为矢端曲线。
矢端曲线就是动点M的运动轨迹。
点的速度矢量为v= dr dt点的加速度矢量为a= dv dt = d 2 r d t 2二、直角坐标法图5-2-1-2如图5-2-1-2所示,取固定的直角坐标系Oxyz,则动点M在空间的位置可用三个直角坐标x,y,z表示,动点M的运动方程为x= f 1 (t) y= f 2 (t) z= f 3 (t) }消去时间t可得动点M的轨迹方程。
它们与矢量法中的矢径的关系为r=xi+yj+zk动点M的速度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为v x = dx dt v y = dy dt v z = dz dt }即v= v x i+ v y j+ v z k动点M的加速度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为a x = dvx dt = d 2 x d t 2 a y = d v y dt = d 2 y d t 2 a z = d v z dt = d 2 z d t 2 }即a= a x i+ a y j+ a z k三、自然法图5-2-1-3在已知点的运动轨迹的情况下,可用自然法。
如图5-2-1-3所示,动点M在轨迹上的位置可以这样确定:在轨迹上任选一点O为参考点,并设点O的某一侧为正,动点M在轨迹上的位置由动点M到参考点O的弧长s确定,称弧长为动点M在轨迹上的弧坐标。
用弧坐标表示的运动方程为s=f( t )点的速度大小为v= ds dt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即v=vτ= dv dt点的加速度在自然轴系(切向、法向、副法向)三个坐标轴下的投影为a τ = dv dt = d 2 s d t 2 a n = v 2 ρ ab =0 }即a= a τ + a n = dv dt τ+ v 2 ρ n例1如图5-2-1-4所示, 飞轮半径R=50cm,绕轴O转动,轮上直线OM与水平线间的夹角ϕ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ϕ=2 t 2 。
求M点的运动方程以及速度、加速度图5-2-1-4解:(1)自然法如图5-2-1-4所示,取水平线与轨道的交点A 为弧坐标原点,正负号规定如图。
点M 的运动方程为s=Rϕ=2R t 2 =100 t 2 cm= t 2 m速度大小为v= ds dt =200tcm/s=2tm/s切向及法向加速度大小为a τ = d 2 s d t 2 =200 cm/s 2 =2 m/s 2 a n = v 2 R =800 t 2 cm/s 2 =8 t 2 m/s 2 }(2)直角坐标法图5-2-1-5如图5-2-1-5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则动点M的运动方程为x=Rcosϕ=50cos2 t 2 y=Rsinϕ=50sin2 t }对其求一次导数,可求速度的投影为v x = dx dt =−200tsin2 t 2 v y = dy dt =200tcos2 t 2 }再求一次导数可得加速度的投影为a x = d v x dt =−200sin2 t 2 −800 t 2 cos2 t 2 a y = d v y dt =200cos2 t 2 −800 t 2sin2 t 2 }第3节刚体的基本运动1、刚体的平衡移动刚体在运动过程中,若其上任意一条直线始终保持平行于它的初始位置,称这种运动为刚体的平行移动,简称平动。
若平动刚体内各点的轨迹是直线,则称刚体作直线平动;若平动刚体内各点的轨迹是曲线,则称刚体作曲线平动。
如图5-3-1-1所示,沿直线运行的汽车,车厢的运动即为直线平动;如图5-3-1-2所示,振动筛子的运动即为曲线平动。
图5-3-1-1图5-3-1-2由图5-3-1-3容易证明,作平动的刚体有如下特点:刚体上各点的轨迹形状相同;在每一瞬时,刚体上各点的速度相同;在每一瞬时,各点的加速度也相等。
因此,刚体的平动可以简化为一个点的运动来研究。
例如,电梯的升降运动,在直线轨道上行驶的列车车厢的运动,振动筛筛子运动,汽缸活塞的运动等都是平行移动。
例1荡木用两条等长的钢索平行吊起,如图5-3-1-4所示。
钢索长为长l,长度单位为m。
当荡木摆动时钢索的摆动规律为ϕ= ϕ 0 sinπ 4 t ,其中t为时间,单位为s;转角ϕ 0 的单位为rad,试求任意瞬时,荡木的中点M的速度和加速度。
图5-3-1-4解:由于两条钢索O 1 A 和O 1 B 的长度相等,并且相互平行,于是荡木AB在运动中始终平行于直线O 1 O 2 ,故荡木作平动。
为求中点M 的速度和加速度,只需求出A点(或B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即可。
点A 在圆弧上运动,圆弧的半径为l。
如以最低点O为起点,规定弧坐标s向右为正,则A点的运动方程为s=l ϕ 0 sinπ 4 t对其求一次导数可得速度大小为v= ds dt = π 4 l ϕ 0 cosπ 4 t进一步可得切向与法向加速度为a τ = dv dt =− π 2 16 l ϕ 0 sinπ 4 t a n = π 2 16 l ϕ 0 2 cos2 π 4 t }2、刚体的定轴转动刚体运动时,若其上(或其延展部分)有一条直线始终保持不动,则这种运动称为刚体绕定轴的转动,简称刚体的转动。
这条不动的直线称为转轴。
图5-3-2-1作定轴转动刚体的位置可由固结于刚体的过转轴的动平面与过转轴的固定面的夹角?确定,如图5-3-2-1所示。
于是刚体作定轴转动的转动方程为ϕ=f(t)角速度ω= dϕ dt = ϕ˙角加速度α= dω dt = d 2 ϕ d t 2 = ϕ ¨刚体定轴转动时,其上各点均在垂直于转轴的平面内绕转轴作圆周运动。
由自然法容易得出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大小为v=Rω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大小为a τ =Rα, a n =R ω 2全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为a= a τ + a n =R α 2 + ω 4tg(a,n)= | α | ω 2在每一瞬时,转动刚体内所有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与这些点到转轴的距离成正比。
在每一瞬时,转动刚体内所有各点的全加速度 a 的方向与半径间的夹角都相同。
例如图5-3-2-2所示,滑轮的半径r=0.2 m,可绕水平轴O转动,轮缘上缠有不可伸长的细绳,绳的一端挂有物体A,已知滑轮绕轴O的转动规律ϕ=0.15 t 3 ,其中t以s计,φ 以rad计,试求t=2 s时轮缘上M点和物体A的速度和加速度。
图5-3-2-2解:首先根据滑轮的转动规律,求得它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分别为ω= dϕ dt =0.45 t 2 =1.8rad/sα= dω dt =0.9t=1.8 rad/s 2轮缘上M点上在t =2 s时的速度、加速度为v M =rω=0.09 t 2 =0.36m/sa M τ =rα=0.36 m/s 2a M n =r ω 2 =0.648 m/s 2全加速度a M 的大小和方向为a M = a M τ + a M n =0.741 m/s 2tgϕ= α ω 2 =0.556,ϕ=29°因为物体A与轮缘上M点的运动不同,前者作直线平移,而后者随滑轮作圆周运动,因此,两者的速度和加速度都不完全相同。
由于细绳不能伸长,物体A与M点的速度大小相等,A的加速度与M点切向加速度的大小也相等,于是有v A = v M =0.36m/sa A = a M τ =rα=0.36 m/s 23、定轴轮系的转动化在实际工程中,不同机器的工作转速往往是不一样的,故需要利用轮系的传动来提高或降低机器转速。
常用的有带传动和齿轮传动。
一般将主动轮转速与从动轮转速之比称为传动比i 12 = ω 1 ω 2 = α 1 α 2 = R 2 R 1 = Z 2 Z 1其中Z1和Z2分别为主动轮与从动轮的齿数。
对于外啮合,两轮的转向相反;对于内啮合,两轮的转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