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复习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 格式:pptx
- 大小:6.83 MB
- 文档页数:58
必修三文发展历程思想文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文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是把人类创造的一切都视为文,它是人类整个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
狭义的文,仅指精神领域,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现象以及精神过程,故称精神文。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的特征。
朝代歌:原始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周(前1046-前770),春秋(东周)战国(前770-前475-前221)秦(前221-前207),两汉(前202-8,25-220)三国(220年-280年)晋(265—420年),晋后南北(420—589)分,隋(581-618)唐(618-907)五代(891-979)宋(960-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44-1840-1912晚清)及民(1912-1949)。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本单元主要包括三条线索,一是中国古代的书画发展历程及特点;二是中国古代文的发展历程及演变;三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
习本单元要注意把握古代文艺的发展过程及具体特征;同时注意对相关文艺作品的欣赏及解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艺术是社会现实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一定时期的绘画作品,是那一时期政治、经济、文的反映。
第7课汉字与书法【导入新课】歌曲《龙文》中唱到“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道出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考试大纲】汉字的起演变【课程标准】概述汉字、绘画起、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历史概念】1、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形体的构造而归纳出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中前四书是造字方法,后两书是用字方法。
⒉七体:汉字是由笔划构成的方块状字,经过了千年的变,它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以上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第31课时中国古代文艺长廊一、选择题1.仔细观察下列钱币的图片,根据其中的信息判断哪些一定是赝品(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解析②上的字体是楷体,这是不正确的;③钱币上的通宝都是以年号命名,而不以朝代命名。
①是秦的半两钱;④是唐朝的开元通宝钱。
答案 C2.“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A.魔术 B.绘画 C.戏剧 D.杂技解析本题考查戏剧艺术。
材料信息是中国戏剧界的行话,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了戏剧、尤其是舞台剧不受时空限制的特征。
答案 C3.有人说:“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
对“石破天惊”的准确解读是( )A.有了文字人类才得以交流B.文字是传播和传承文化的唯一载体C.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D.文字最能体现人类的创造力解析考查文字的起源。
这里强调的是“文字的发明”是“石破天惊的大事”,文字是文明的象征。
故选C项。
答案 C4.下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ú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解析审题关键一是知道苏轼生活的时代,二是理解图片绘画的风格和题干引句的涵义。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借诗画以泄仕途几遭贬谪愤懑不平之气,属于文人画。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是文人画的特点。
答案 A5.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
”这可以看出( )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解析题干材料展现的是《诗经》“不为尊”、“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故选B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岳麓版必修三【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汉字与书法和笔墨丹青二、学习目标:1.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2. 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三、重难点讲解:知识点一、汉字与书法1.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演变(1)先秦: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虽然还不能准确识读,但却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商周出现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西周晚期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出现。
春秋战国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但也出现了混乱局面,不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2)秦朝: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又以书写简便的“隶书”作为新的字体,从而克服了广阔帝国文化交往中的文字障碍,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书法艺术(1)发展历程:自发阶段:魏晋以前,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
自觉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2)著名书法家:东晋王羲之,楷书、草书、行书兼长,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隋唐一统,书法艺术也达到了新的高峰,既有X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X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
他们推崇魏晋书法风X,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祝枝山和文徵明是当时的代表人物。
3. 篆刻艺术中国印章的刻制常用篆体入印,故称篆刻。
中国的印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
它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
在篆刻艺术上,秦汉时代是一个标志性的时期,有印宗秦汉之说。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岳麓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诗言志歌咏言、从传奇到小说和梨园春秋二. 学习目标: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三、重难点讲解:知识点一、诗言志歌咏言1、《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共305篇。
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周朝时期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国风”;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词;颂是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
风的内容丰富,有的揭露讽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有的反映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大量关于农业生产的组织情况以及各种恋爱情歌。
(2)屈原和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楚辞与《诗经》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而是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
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他把满腔悲愤化为诗歌,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
《离骚》是其中的名篇。
(3)汉赋: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
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一赋应运而生。
赋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2、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1)盛唐: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他们把丰富的生活体验、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融入诗歌,弹奏出开朗奔放、刚健清新的时代音调。
伟大诗人李白的非凡气魄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
(2)中唐以后:战乱的平息并没有带来往昔的盛世华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单元复习与测评岳麓版必修3(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是因为商朝( )A.有了史官B.有了确切纪年C.有了史书D.留下了记载历史资料的甲骨文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甲骨文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该题是一道反向思维的选择题,有助于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
注意题干中“有文字可考的历史”,选项中提到以文字考查历史的只有D项。
答案: D2.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下列关于汉字的发展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A.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B.甲骨文→隶书→楷书→小篆C.甲骨文→楷书→小篆→隶书D.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出现于商朝,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之后出现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最后是楷书。
答案: A3.张旭被誉为一代“草书圣手”。
他的书法艺术(见下图)最突出地反映了( )A.开拓奔放的时代风貌B.世运转衰的社会趋势C.崇尚理学的社会规范D.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解析:张旭生活在唐朝,他的书法是唐朝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特点所造就的辉煌,体现了张扬的个性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答案: A4.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下列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马家窑文化的集体舞蹈图B.《人物龙凤图》C.洛阳千秋墓壁画D.马王堆汉墓帛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及其特点。
解答本题的关键词是“新石器时代”,抓住这一背景去分析文化现象即可。
答案: A5.他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他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中”,此人是( )A.王羲之B.吴道子C.顾恺之D.王夫之解析:由材料可知此画家的绘画特点是“以形写神”,故可判断出正确答案是C。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考点3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艺长廊巩固提升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xx北京模拟)《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B.文字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C.原料选择与降低造纸成本无关D.人类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解析:D 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进者,排除A项;实物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排除B项;“缣贵而简重”,因此选择成本更低的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为原料造纸,人们对价格低廉的纸的需求推动造纸术的发展,因此C项错误,选择D项。
2.(xx邯郸摸底)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小题目命制不适宜的是( )A.造纸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B.印刷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C.指南针——西欧海外殖民的助跑器D.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解析:A 把握题干中的“对西方历史的影响”,故A项小题目命制不适宜,其他B、C、D三项都符合命制要求。
3.这一新发明的起源,就潜藏在三项更古老的发明中:纸张、拓片和雕刻印章。
“这一新发明”指的是( )A.造纸术B.印刷术C.电报D.互联网解析:B 纸张是印刷的材料之一,拓片和雕刻印章,则体现了印刷字体的由来,因此,印刷术的发明体现了纸张、拓片和雕刻印章的融合,故选B。
4.(xx玉溪摸底)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
”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活字印刷 D.装订书籍解析: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据题干中“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等信息,并结合题干中“15世纪”判断,C项为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精彩回放(复习)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右图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
该标志的创作者用韵味十足的书法线条和带有一定象形意味的脚丫,组合成“月”字,暗寓龙的传人登月的梦想。
请问该字属于A.甲骨文B.篆书C.隶书D.楷书2.下列书法作品依次为A.隶书、楷书、草书、行书B.楷书、行书、草书、小篆C.楷书、行书、草书、隶书D.行书、草书、小篆、隶书3.下列有关汉字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避免了方言的差异,有利于各地文化思想的交流B.统一规范的字体,便利中央政府的管理,促进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C.传播保护了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书法艺术,提高了中国人的审美修养D.不利于白话文的推行,阻隔了现代文学的发展4.(2009·上海高考)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地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这种变化说明了()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外艺术的交融性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5.把中国小说的发展推到一个新阶段,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的是()A.魏晋志怪小说B.宋词C.宋代话本D.元曲6.贵州黄平卷烟厂设计了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古代诗人烟标,下列与该烟标命名理由不符合A.李白的诗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B.李白是追求理想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C.杜甫赞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D.郭沫若赞其“世上疮疾,诗中圣哲”7.法国著名的史学家、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由此,反映两宋时期社会风俗的作品的是A.展子虔的《游春图》B.顾恺之的《洛神赋图》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D.王冕的《墨梅》8.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特征,就艺术思想来说主要是()A.由繁到简B.由简到繁C.文人画到风俗画D.由浪漫幻想到以形写神9.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考点3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艺长廊即时演练一、选择题1.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
”下列对材料有关信息理解有误的是( )A.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B.《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印刷史上的新纪元D.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代解析:B 周必大在《玉堂杂记》中记载了活字印刷术,但无法判断之前是否有关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这些有关活字印刷术的二手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活字印刷经济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古代中国的三大发明成熟于宋朝,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
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
”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
这一推断( )A.依据充分,结论正确B.依据不充分,结论正确C.依据充分,结论错误D.依据不充分,结论错误解析:D 从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上述材料带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因此作为史学依据不够充分;火药运用于战争在中国古代出现于唐末,因此结论不符合史实,错误,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3.《我者与他者》中写道:“明代的文化活动,扩大到民间,不再限于社会上层的精英。
……综合言之,明代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既是从正统形式,开拓了自由,尤其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也反映了一般生活质量的提升。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代表作品片断的是( )A.吴学究双掌连环计,宋公明三打祝家庄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D.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解析:A 材料中“扩大到民间,不再限于社会上层的精英”说明明朝文学的世俗化,“吴学究双掌连环计,宋公明三打祝家庄”是明朝《水浒传》的章节,故A项正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元朝散曲,故B项错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宋朝柳永的作品,故C项错误;“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是清朝《红楼梦》片段,故D 项错误。
必修三第二单元第30讲1.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导学号42442394(B)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解析)商周时期的铭文并不属于新的文字体系,A项错误,排除;材料中没有关于青铜器功用的信息,D项错误,排除;由铭文的内容“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重视家族传统的继承,C项错误,B项正确。
2.如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
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
“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导学号42442395(B)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解析)据题干对“历”和“史”的解释,可知历史是对过去的事实的文字记载,故选B。
A项只是对“历”的解读;C项中书籍与题意不符;历史不是文化形式,故D项错误。
3.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
观察下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导学号42442396(D)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汉字的发展演变。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根据题干图片文字比较可知,甲骨文与现代的文字具有某些相似之处,故D 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可识读的文字,楷书之前是隶书、小篆,故A、C两项表述有知识性错误;楷书工整规范,故B项表述错误。
4.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