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成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_王姣
- 格式:pdf
- 大小:477.18 KB
- 文档页数:2
创造力结构理论一、创造力的定义自古以来,创造力始终是有关人类精神现象的探讨中一个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到目前为止关于创造力还没有较为统一的定义,但是现在被大家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创造力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二、创造力的本质关于创造力的本质,有史以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现代心理学领域中,对创造力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看法:精神分析党派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创造过程是自我控制被放松的状态下,前意识(介于意与潜意识之间的精神活动)中的观念自由组合、自发释放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回归于幻想,并把幻想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新观念通过自由表达就产生了。
在这派心理学家中,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在创造力中的作用;荣格将创造性的艺术看成是个体在不受意识控制的情况下,对集体无意识的改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与自我实现相联系的人格特征。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来源于人格,表现于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生来就具备的潜能,在后天一定的环境中得到开发。
这派心理学家认为,提高个体创造力的途径主要是诱导个体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自我知觉,或改善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表达。
认知派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的头脑对情景的一种完美经验的组织以及完善、灵活的认知结构。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创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准备(收集信息);(2)孕育(让观念在头脑中自由联结);(3)明朗(以顿悟方式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4)验证(检验解决的正确性、有效性);吉尔福特强调创造力是一种心理能力,来源于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重要特征的发散思维。
斯腾伯格提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认为创造力由智力维度、智力方式维度、人格维度构成。
一些研究大脑半球功能特化的心理学家强调大脑右半球是创造力的物质基础,创造过程依赖于通过胼胝体实现的大脑两半球机能联合。
一些专家认为,传统教育教学活动过分强调了辐合思维,重左脑、轻右脑。
利用低结构材料促进幼儿在生活中提高创造力的策略研究作者:罗茜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年第11期低结构材料在满足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有其灵活性、变通性、趣味性的利用价值。
本文从幼儿的幼儿园生活及家庭生活入手,对环境创设、收集材料、鼓励合作、教师指导、更新家长观念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出能够培养幼儿在生活中使用低结构材料的有效策略,以此来鼓励幼儿想象创造,满足幼儿个性化的需求,促进幼儿整体全面性的成长。
一、创造力对于幼儿生活中的意义2003年,国际儿童教育协会(ACEI)在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定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让孩子们成为商业机器中的齿轮”。
国际社会不仅仅需要培养智力的发展,还要培养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这对我们目前生活的信息时代和无法想象的未来时代,都将做出巨大贡献。
2001年,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要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在科学领域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提出不同的意见;在艺术领域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和创造,并且尊重每个幼儿的想象。
由此可见,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强调培养幼儿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但是,当我们开始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同时,大部分人會表现出一种理解上的缺失,即:如何将符合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带进教室,并有效地传授给幼儿。
那么,最好的开始方法就是将培养创造力发展的方式融入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二、幼儿使用低结构材料过程中的局限性从游戏区域方面来看,建构区生活类低结构材料偏少,多以园区统一采购的积木、积塑、雪花片等材料为主。
虽然有纸盒、奶粉罐、矿泉水瓶等低结构材料,但是幼儿一般都是拿来代替积木使用,作为建构城堡或大桥等常见性建筑的材料,缺少创新意识及新颖玩法。
角色区高结构材料偏多,替代性强的辅助性材料偏少。
在游戏区域中投放较多的是仿真类游戏材料,例如:包子、馒头、蔬菜、水果、笼屉、锅铲等。
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缺少这类仿真性材料后,会出现玩不下去的情况,从而导致幼儿对高结构材料的依赖性并对游戏逐渐失去兴趣。
2010年第1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 echno l ogy M anage m ent R esearch2010N o 11收稿日期:2009-06-05,修回日期:2009-08-18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机制研究(2007GXQ4D152)0文章编号:1000-7695(2010)01-0170-04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涵义及特征分析刘洪德,王路璐(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摘要: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创造型人才的涵义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涵义,从心理与行为、知识与技能、工作三个方面对其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
关键词:人才;创造性;高层次人才;创造型人才;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中图分类号:G316 文献标识码:A21世纪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人才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提高综合国力所依靠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科学技术依靠的是高质量、高素质的创造性的人才,维持国家的安全、稳定与发展所依靠的就是高质量、高素质的创造性的人才[1]。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是推动创新的核心载体,他们能走在技术与知识的前沿,是各类创新活动的领军人物,此类人才的成长和队伍建设决定了各个行业及不同领域的创新起点的高度。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0这一概念首先由教育部提出,但对其涵义和特征的深入研究却并不多见。
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1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涵义111 人才/人才0一词,中国古代指有德行、有才干的人,古人对人才常用/贤0、/能0、/士0来称呼。
对人才的其它定义很多,也不尽相同,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才的属性,归纳起来可以得出一般性定义:人才,是具有优越的内在素质,以其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做出超常贡献的人。
新时期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研究综述作者:林欣唐燕萍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02期摘; ; 要: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实现新时代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建设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的必然要求。
本文梳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组织力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归纳,分析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应对策略和实施路径。
笔者对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提供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 ; 组织力; ; 研究综述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只要把民众组织起来,就找到了赢得战争胜利的“伟力”[1](37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鲜明提出要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2](37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3]。
目前我们党拥有9000万党员,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
如何确保各个基层党组织高质量建设,发挥政治导向力、人心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是我们党及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需要深入研究并有效解答的现实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研究(一)基于构成要素视角的研究钟云飞(2019)指出,组织力在基层党组织中主要表现为一种政治组织力、民族凝聚力和领导力[4](27-30)。
江家城(2019)从三个方面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时代内涵进行了阐述:自身具有的革新力和创造力;对党的方针政策具备的宣传力和执行力;对人民群众展现出的发展力和动员力[5](17-24)。
(二)基于职能任务的视角研究肖霜(2019)认为,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为完成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职责任务,通过整合协调各种资源,实现对党员、群众和其他基层组织的引导、团结、号召的能力,包括政治领导力、组织凝聚力、统筹整合力、有效覆盖力、自我革新力、发展推动力[6](100-105)。
基于创新实验的《波谱解析》课程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波谱解析》是化学领域一个重要的课程,它涉及到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是化学专业研究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波谱分析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越发广泛,因此对研究生进行《波谱解析》课程的建设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基于创新实验的《波谱解析》课程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论述。
一、《波谱解析》课程建设《波谱解析》课程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波谱解析》课程的建设需要高度重视。
课程内容要求全面,涵盖各种波谱分析方法的原理、仪器和数据处理技术,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谱等多种波谱分析方法。
课程的教学手段需要多样化,既包括理论讲授,也包括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
课程的评价方式也需要合理,既要注重学生的理论基础,又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适量引入一些创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如结合实际研究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引入一些前沿的波谱分析技术和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对波谱解析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科研潜力;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开拓视野,并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实验是指利用学生自身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科研问题,进行独立设计和实施的实验。
这种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波谱解析》课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 导入前沿课题: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前沿的波谱解析研究课题,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当前研究前沿,培养其对科研问题的敏感性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 鼓励自主设计实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波谱解析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2016 NO.06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学 术 论 坛128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从国家政策环境上看,中共十七大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
中共十八大提出协同创新战略,明确了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
随着知识经济与科技全球化进程,国与国间的竞争日益体现在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上,而高校则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力量。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关系教育、社会和国家的创新能力,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
1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重要性目前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涉及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内涵的理解、评测要素、培育对策等方面。
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方面,梅轶群、张燕从科技创新资源的角度。
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看作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指高校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将新知识和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推动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1]闫海燕从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和目的来理解,包括人才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
[2]刘小明认为科技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环境支持能力构成。
[3]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要素及评测方面,梅轶群、张燕从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角度进行分析,从科技创新的基础实力、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同际交流合作能力五个方面测评。
[1]敖慧通过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将其分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科技创新产出与贡献能力、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和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四个方面。
[4]王章豹等从“三个模块”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分别是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DOI:10.16661/ki.1672-3791.2016.06.128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培育途径分析①田雪(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科研处 河南郑州 450015)摘 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提升高校自身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作用。
认知能力与情绪对二语写作水平的协同预测作用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文献综述 (2)1. 认知能力研究现状 (3)2. 情绪对二语写作水平的影响研究现状 (4)3. 协同预测作用研究现状 (5)三、理论基础 (6)1. 认知能力理论 (7)2. 情绪理论 (8)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8)1. 研究假设与变量设置 (9)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10)3.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11)五、认知能力对二语写作水平的影响分析 (13)1. 认知能力维度的划分 (14)2. 各维度对二语写作水平的影响分析 (15)六、情绪对二语写作水平的影响分析 (16)1. 情绪的界定与分类 (18)2. 情绪对二语写作过程的影响分析 (19)七、认知能力与情绪的协同预测作用分析 (20)1. 协同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方法 (21)2. 协同预测结果分析 (22)八、结论与建议 (23)一、内容概述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能力与情绪在二语写作水平中的作用,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协同预测关系。
通过对大量二语写作样本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认知能力和情绪因素对二语写作水平具有显著影响。
认知能力主要体现在词汇量、语法知识、句子结构和篇章组织等方面,而情绪因素则表现为个体在写作过程中的情感状态、动机和压力等。
通过构建认知能力和情绪因素的交互作用模型,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预测二语写作水平,为提高二语写作教育和培训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二语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众多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能力与情绪在二语写作过程中的作用,并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本部分主要对前人关于认知能力与情绪对二语写作水平影响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在认知能力方面,研究普遍认为,认知能力与二语写作技能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执行力、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能力对于写作过程中的内容构思、语言表达和结构组织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一些研究还指出,认知能力的不同方面对二语写作水平的预测作用各有侧重,执行力和记忆力对于写作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和信息整合尤为重要。
幼儿创造能力能力参考文献
以下是关于幼儿创造力能力的一些参考文献:
1. 王建明,邱小玲,刘冬颖. 园中幼儿园教师幼儿创造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 中国学前教育, 2012, 5: 019.
2. 王亚成,何更生,乔亮. 幼儿美术创造力教育研究[J]. 中国学前教育, 2017, 2: 016.
3. 陶野,赵敏. 创造性思维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 2015, 1: 022.
4. 管洁(著). 幼儿美术创造教育指导书[M]. 北京市: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5. Sachse-Lee, C., & Crisney, P. (2017). Fostering creativity in the early year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87(6), 889-902.
6. Craft, A., & Jeffrey, B. (2008). Creative Little Scientists: Exploring Creativity in the Early Years Science Classroom.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3(1), 43-54.
以上文献可以作为幼儿创造能力的参考资料,其涵盖了不同方面的研究,包括教师培养创造能力的实证研究、美术创造力教育的研究、创造性思维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等。
基于个体优势识别的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①侯锡林1,柳森1,赵希男2(1.辽宁科技大学,辽宁鞍山114051;2.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169)摘要: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强弱是影响我国科研水平及创新型国家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因而如何科学评价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考虑到个体优势差异,区别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围绕创新意识、知识基础、创新技能和创新成果四个方面构建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最有利于每位被评价对象的角度设计基于直觉模糊数的个体优势特征识别及评析方法,能够客观、有效评价每位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水平和特征,也有助于因材施教,避免千人一面。
关键词: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个体优势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8)09-0099-07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由“外延式规模发展”向“内涵式质量发展”过渡,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能力提升受到国家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1]。
为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科研人才的不同需求,1991年以来,我国划分出学术型与专业型两类研究生[2]。
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两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当有所区别,这已在学界和教育部门达成共识。
但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研究来看,对研究生群体的总体性研究居多(并未区分两类研究生),针对学术型研究生的专门性研究相对较少,且定性类对策研究居多,定量评估研究少。
因此,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多属性决策理论,提出基于直觉模糊数的个体优势特征识别及评析技术,以期为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估提供新的视角、工具及方法。
一、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研究思路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准确、客观评估学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借鉴已有研究,本文遵循如下思路开展指标构建工作。
1.深入理解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吸收现有总体及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可取之处目前学者们主要从教育过程、能力培养、学科特点等不同视角来阐释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
OCCUPATION
105
2010 3
(2)控制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在主回路中都有相应的空气开关,以便在短路和过载时跳开主回路及时保护电机等外部设备;运用高精度电源模块,使仪表工作更加安全可靠,提高了称量准确度,并保护了仪表;控制系统带有失压保护功能;装有紧急停机开关,可随时切断电源,使
创造力成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文/王 姣 彭玲娇 姚 翔
在组织情境中,创造力被定义为产生新颖而有用想法的能力(Amabile,1983), 组织创造力理论模型,目前较为主流的分别是Amabile(1986)的成份成分模型,、Woodman(1993)的组织创造力理论,以及Ford(1996)的个体创新行为理论。
其中,Woodman的组织创造力理论强调影响创造力的各种思维方式;而Ford的个体创新行为理论重点在于分析“意义建构”(sense--making),即认为创新表现是创新思维和常规思维在思维中争斗的产物)过程。
与上述两个理论不同,Amabile的成分模型从整体上综合分析了各种影响创造力产生的因素。
在Amabile看来,创
造力既受到个体内部成分(如能力、动机等)的影响;又受到外部环境成分(如文化氛围、领导支持等)的影响。
成分模型对于组织促进员工创新表现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因此,本文综述了成分模型中的个体内部成分(具体包括背景知识技能、创新核心要素和内源性动机三个部分)对于创造力的影响,并结合有关研究结果对企业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员工创新行为提出建议。
一、背景知识技能
背景知识技能(domain-relevant skills)就是对于某一特定的领域,个体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操作技能。
背景
系统立即停止工作;系统具有硬件逻辑互锁功能,确保生产安全,井然有序,避免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3)控制系统的特点。
预留系统升级接口,以方便用户根据需要升级成工控机+PLC控制系统;元器件采用国内外知名厂家产品,质优价廉,并提供无障碍配件供应;独特的提示功能,让客户实时掌握生产过程;特有的配料信号诊断功能,避免误投料。
(4)控制系统的防静电及避雷保护。
仪表采用良好的接地防静电措施;控制回路设有气体放电管避雷器
等避雷保护;基础施工时,用户可以与地方防雷所联系,设置防直击雷和感应雷保护措施。
本设计方案经中铁十二局、怀化路桥、青海路桥武广铁路项目部、韶赣铁路项目部、巴基斯坦、
印度等国内外客户现场使用,性能稳定、操作简单、维护方便、价格低廉,适应现场中、小型工程建设特点,受到一致好评。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
图1 控制流程图
OCCUPATION
2010 3
知识技能既包括基本的一般性知识和能力,比如个体的智力和学历,也包含从事某些特定领域工作而需要具备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如绘画、音乐技能等。
研究者们经常使用测验或调查来获取个体在这方面表现的基本情况。
例如,使用智力测验和学术潜能评估个体一般性智力能力;使用技能或成就测验考察个体在专门领域中的知识技能;通过简历调查和在某个组织内的任职期限报告来考察个体的技能应用状况。
尽管有研究显示,个体智力与创造力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
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实例也表明高学历不等于高创造力。
但是,背景知识技能确实是员工在组织中创新表现的必要前提。
特别对于高技术企业而言,需要个体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从事产品研发工作。
因此,在企业选拔和任用人才时,应该倾向于选拔具有较高的专业背景和相关专业技能的个体。
我们也发现,在企业中表现出较高创新绩效的员工都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或精通某项职业技能。
二、创新核心要素
创新核心要素(creativity-relevant process)包括与创造力表现密切相关的能力、人格、认知风格和思维策略。
其中,能力特指个体进行发散思维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是指个体思维的特定风格,一般被区分为创造性认知风格和适应性认知风格(Kirton’s adaption-innovation theory,KIA )( Kirton,1976)。
人格既包括普遍的大五人格(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FFM)中的某个维度,如开放性,也包括特定的指向更高创造力表现的创新人格(creative personality scale, CPS)(Gough,1979)。
创新核心要素的这些方面由于与创造力联系紧密,在先前的研究中都大量涉及。
在Kirton的创造性-适应性认知风格的研究中,发现与适应性认知风格的个体相比,创造性认知风格的个体显示出更多的创造性行为。
在大五人格维度中,开放性与创造力表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开放性高的个体具有高度的好奇心而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能更多地将一些看起来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且更容易从非常规的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因此能更多地表现出创造性行为。
创新人格(CPS)也已经被大量的研究证明与创新之间存在正相关(Feist,1999等),说明创新人格确实是预测创造性行为的一个有效指标。
创新核心要素的研究成果也为企业选拔具有创造力的个体提供佐证。
每个方面都有对应的行之有效的测量工具。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量表,如使用ATTA 创造力测验来测量员工的创造力,用FFM问卷来测量个体的开放性,用GPS 创新人格问卷来测量个体的创新人格等。
这些问卷或测验能有效地区分不同类型的个体,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人员配置。
三、内源性动机
内源性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是指个体行动基
于行动本身给个体带来成就感、意义感和价值,而非基于外在因素的影响。
内源性动机又分为特质性的动机和状态性的动机。
特质性的内源性动机是指个体具有高的内源性动机的特质,这种动机不会因为任务和情景发生巨大的改变。
状态性动机是指内源性动机是与当下的具体状态和任务情境有关,是由具体任务激发的内部动机。
内源性动机对于个体的创新表现的价值在于它表现出来的“乘数效应”,即对于具备相同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核心要素的个体而言,如果他们的内源性动机水平相差很大,那么他们的创造性结果产出也会相差很大。
早期研究认为内源性动机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调节(Deci,1975;Lepper和Greene,1978)。
例如,枯燥的工作环境会降低个体的内源性动机,导致创新活动的减少。
新近有研究者认为,内源性动机是外部环境因素对个体创新表现施加影响的中介因素(Zhou,2004),即认为外部环境因素首先是增强或者减弱了个体的内源性动机,进而对个体的创新行为产生影响。
此外,企业常常使用奖励等外部因素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研究也同样显示,有效的外部奖励一般通过提高员工的内源性动机,进而提升员工的创新行为(Eisenberger,2001)。
正是因为内源性动机对于员工创新表现的作用是“乘数效应”。
因此,只有个体具备较高的内源性动机时,员工才会组织和利用他的专业技能和创造能力,去表现出高的创新行为。
内源性动机对个体创造性行为的激励作用甚至比奖励等外部激励因素的作用更为显著有效。
在企业中,管理者应当注重激发员工对工作任务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内源性动机,从而提升员工的创新表现。
四、外部环境成分
与员工个体内部因素相对的外部环境中存在许多影响个体创造性行为的因素。
例如,工作复杂性被认为与创造力存在正相关(Hackman和Oldham,1980)。
面对复杂的工作,个体能比在完成简单工作时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
此外,西方研究的结果表明,特定的领导风格,例如控制型的领导被认为不利于员工的创新表现(Zhou和George,2001)。
因此在企业中,为了提升创新水平,要减少对员工任务完成的干涉,为员工提供支持其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条件。
另外,反馈和奖励也能影响创造力,同大众的广泛认识一致,研究发现给予员工积极的反馈和给他们以奖励都能够促进员工的创造力表现。
一般来说,影响个体创造力行为表现的各种内部成分和外部成分,在研究者中都达成了广泛一致的意见,只要企业在选拔和安置人才时注重考察员工的专业背景、创新能力和人格特征,同时给予员工有挑战性的任务,营造积极开放、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有效的评估和激励制度,就可以有效促进员工的创新行为。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心理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