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 格式:ppt
- 大小:676.50 KB
- 文档页数:66
水量平衡原理水量平衡原理是指在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中,水的输入、输出和储存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水量平衡原理是地球水循环的基础,对于地球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水的输入主要包括降水和地下水补给。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水或固态水形式,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地下水补给是指降水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库的过程。
这些输入形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储存。
其次,水的输出主要包括蒸发和径流。
蒸发是指地表水或土壤中的水被太阳能蒸发成水蒸气的过程。
径流是指降水超过土壤持水量时形成的地表水流动的过程。
这些输出导致了水的减少和重新进入大气层的循环。
此外,水的储存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主要储存在湖泊、河流、水库等地表水体中,而地下水则主要储存在地下水库中。
这些储存形式保证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水量平衡原理的基础上,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可以描述为,降水补给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蒸发和径流输出到大气层和海洋中,形成了动态平衡的水循环过程。
水量平衡原理对于地球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水量平衡原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同时,也可以通过监测水量平衡的变化,及时发现水资源的异常变化,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
总之,水量平衡原理是地球上水循环的基础,对于地球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充分理解和应用水量平衡原理,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上宝贵的水资源。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对水量平衡原理的了解,促进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郑州外国语学校张伟利郑州七中秦龙洋水是构成我们赖以生存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存在的必要前提,也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水体之间的相互转换和水分循环的持续进行,让水圈成为地球上最为活跃的圈层,维持着地区水量的更新和平衡,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对水的需求与日俱增,水利开发、水资源利用、水平衡研究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问题也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
专题要点:水体相互转换/水循环过程/水量平衡原理/水量平衡原理的应用【考情分析】1.内容标准2.试题统计一、基本原理(一)水循环和陆地水体转换水在常温下能够实现固态、液态、气态的相互转化;液态水和气态水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能够在重力、盛行风的作用下实现较大规模的跨区域水量交换。
水的“三态”变化和跨区域交换,促成了水循环和陆地水体的相互转换。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中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主要环节有:降水(③⑦)、蒸发(①⑧⑨)、水汽输送(②)、下渗(④)和径流(⑤⑥)。
类型有海陆间循环(①-⑥构成)、陆上内循环(③⑧⑨构成)和海上内循环(①⑦构成)三种。
陆地水体转换是指陆地上的分布于不同地理空间的各类水体(包括河流水、湖沼水、地下水、海洋水和以固态形式存在的冰川水)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补给。
理论上,各类水体之间均能相互转化,但由于冰川一般形成于高纬度或者高海拔的常年低温环境下,陆地水体水位一般高于或者等于海平面,在气候稳定的情况下,冰川水只能单向补给其他陆地水体,其他陆地水体也只能单向补给海洋水。
(二)水量平衡地球上的水时时刻刻都在循环运动中,从长期来看,全球的水量是平衡的,但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水量收入和支出是有差异的,即某时某地的储水量是在变化的。
水量平衡是指地球任一区域在一定时段内,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储水变化量。
依据水量平衡原理,对于任意研究单元,水量平衡通用公式可以表示为:收入量-支出量=储水变化量。
【地理素养】水量平衡及其应用在高中地理中对于水循环只涉及到了其发生的具体区域、环节等,而对于水循环中的水量平衡一部分没有进行涉及。
但纵观进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所涉及,水量平衡的部分内容让部分老师和同学感到困惑。
一、水量平衡地球上的水时时刻刻都在循环运动,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对一个地区来说,有的时候降水量多,有的时候降水量少。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这就是水平衡原理。
根据水平衡原理,一条外流河流域内某一段时期的水平衡方程式为:P-E-R=ΔS式中P为流域降水量,E为流域蒸发量,R为流域径流量,ΔS为流域储水变量。
从多年平均来说,流域储水变量ΔS的值趋于零。
流域多年水平衡方程式为:P0=E0+R0式中P0、E0、R0分别代表多年的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海洋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平衡方程式可写为:P0=E0-R0全球多年平均水平衡公式为:P0=E0根据估算全球平均状况,每年海洋上约有505000立方千米的水蒸发到空中,而总降水量约为458000立方千米,总降水量比总蒸发量少47000立方千米,这同陆地注入海洋的总径流量相等。
每年陆地上约有72000立方千米的水蒸发到空中,而总降水量约为119000立方千米,总降水量比总蒸发量多47000立方千米,这也同陆地注入海洋的总径流量相等。
我们已经知道,水循环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陆地上的径流输送而实现的。
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却可以施加某些影响。
例如一个地区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就是利用水循环和水平衡的规律,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化害为利。
人类活动如果忽视了该地区水循环和水平衡的规律,不恰当地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如大面积地滥伐森林,大面积地排干湖泊和沼泽,过度抽取地下水,就会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后果。
玩转地理浅谈“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本文曾在2018年推出,现修订补充重推。
在高中地理中对于水循环只涉及到了其发生的具体区域、环节等,而对于水循环中的水量平衡一部分没有进行涉及,只有以前的32K老地理教材中有一定的提到。
但纵观进几年的高考题,17年和18年的高考题中都有所涉及,水量平衡的部分内容让部分老师和同学感到困惑,今天小蹊和大家共同和交流一下水量平衡的原理及其在高考题中的应用。
先来看一下水循环示意图:再来了解一下水量平衡原理: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对一个地区来说,有的时候降水量多,有的时候降水量少。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这就是水平衡原理。
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指地球任一区域在一定时段内,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量。
简单表示为:储水变化量=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如果某地无储水变化,那么也可以表示为: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任何一个闭合流域:降入流域的降水量=蒸发量+流出流域河水量。
在32K老版本高中地理教材中是这样描述水平衡及公式的: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这就是水平衡原理。
根据水平衡原理,一条外流河流域内某一段时期的水平衡方程式为:P-E-R=ΔS式中P为流域降水量,E为流域蒸发量,R为流域径流量,ΔS为流域储水变量。
从多年平均来说,流域储水变量ΔS的值趋于零。
流域多年水平衡方程式为:P0=E0+R0式中P0、E0、R0分别代表多年的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海洋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平衡方程式可写为:P0=E0-R0全球多年平均水平衡公式为:P0=E0再来看一下最近两年高考题中水平衡原理的应用:01(2017全国I卷)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