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得高分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 水循环环节与水量平衡
- 格式:pptx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18
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对一个地区来说,有的时候降水量多,有的时候降水量少。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这就是水平衡原理。
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指地球任一区域在一定时段内,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量。
2.水量平衡原理:收=支水循环是地球上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水量平衡是水循环内在的规律。
水量平衡方程式则是水循环的数学表达式,其方程式为: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简单的说水平衡就是一个区域水的收入和支出相等。
水平衡具体解读如下:①水量平衡简单表示为:储水变化量=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如果某地无储水变化,那么也可以表示为:②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任何一个闭合流域:③降入流域的降水量=蒸发量+流出流域河水量。
径流量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所以:④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多年平均地下径流量。
地表水下渗到地下之后,一部分会储存在地下的土壤当中、一部分会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转化为生物水,再通过植被的蒸腾作用散发的大气当中转化为大气水,一部分也会直接从土壤当中蒸发掉转化为大气水,所以:⑤多年平均下渗量>多年平均地下径流量下渗的水越多,地下径流量也就越多,但下渗的水没有完全转化为地下径流量,没有转化为地下径流量的那一部分,大部分通过植被蒸腾和土壤水蒸发循环到了大气当中,所以:⑥下渗量和地下径流量呈正相关,下渗量和蒸发量呈负相关。
下渗量越多,地表的水就越少,所以:⑦下渗量和地表径流量呈负相关。
3.水的收和支(1)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地区多沼泽原因就是当地地表水的收入大于支出造成的。
(2)水平衡高考真题(用水平衡理论尝试解题)(2016年全国Ⅱ卷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水循环和水平衡一、课标呈现运用示意图等资料,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水圈和水体1.地球水的分布:海洋水96.53%、陆地水(河水0.0002%、湖水0.013%、地下水1.69%、冰川水1.74%)、大气水0.001%。
人类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湖水和浅层地下水。
2.关系: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3.陆地水体类型及补给关系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相互转化,冰川水与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单向补给,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所示:知识点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F植物蒸腾,G地下径流,H下渗,I蒸发。
1.水循环类型:3.水循环的意义: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①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①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①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
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海造陆、围湖造田等(2)影响地下径流: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坎儿井就是把地下水引出地表灌溉的实例,城市地铁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和下渗,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也增加下渗。
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减少蒸发,保护土壤墒情(土壤水份)知识点3: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知识点4:河流特征1.河流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2.河流水系特征及影响因素知识点5:水量平衡原理水量平衡: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总体上收支平衡。
微专题精选9:水量平衡(水循环)【知识归纳】水量平衡1.一个地区的储水量=收入-支出。
(收入:大气降水;河、湖、冰川融水,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水、灌溉等。
支出:蒸发、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
)2.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蒸发量3.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多年平均地下径流量4.多年平均下渗量>多年平均地下径流量。
(地表水下渗到地下之后,一部分会转化为地下径流,一部分会被直接蒸发转化为大气水,一部分会被植物吸收,并通过蒸腾作用转化为大气水。
而且下渗量量越多,地表径流量越少;地下径流量越多;当地的蒸发蒸腾量也越多。
)5.可能蒸发量与实际蒸发量可能蒸发量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也就是理论蒸发量,是表示一个地方自然条件下的潜在的蒸发能力。
但是在沙漠地区,由于水分缺乏,本身水源就不足,实际蒸发量很小,但因气候干燥,蒸发力是很大的。
【典题精练】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1-3题。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种植土层和砂层C.砂层和砾石层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保护生物多样性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调节局地小气候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如图是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环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假设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
读图完成4-5题。
4.遵循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规律,图中陆地降水量和入海径流量单位数分别是( )A.79 13B.79 8C.21 13D.21 85.a、b为水循环主要环节,则( )①环节a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②环节a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③环节b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④环节b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植生滞留槽,又称作“雨水花园”,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另外,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
高考地理专题《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知识点汇总1.从发生领域、环节等理解水循环的概念2.结合水量平衡原理理解水循环原理的应用(1)水量平衡原理地球上的水时时刻刻都在循环运动,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对一个地区来说,有的时候降水量多,有的时候降水量少。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这就是水平衡原理。
原理:总收入=总支出。
(2)水量平衡原理的公式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式外流区:降水量=蒸发量+外流径流量内流区:降水量=蒸发量注:如果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相重合,称为闭合流域;流域根据其中的河流最终是否入海可分为内流区(内流流域)和外流区(外流流域)。
(3)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解释“沼泽、旱涝、缺水、断流、盐碱化”等成因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①分别为降水、径流输入、蒸发、径流输出、下渗。
(4)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分析沼泽湿地的成因3.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1)正向利用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削峰补枯);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①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①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①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①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2)负面影响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产生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①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①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①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考查内容必备知识1.水循环及意义。
2.河流补给类型及水文、水系特征。
3.海水的性质及运动。
4.海—气相互作用关键能力结合图像资料、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学科素养1.人地协调观:结合区域特征,分析不同水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综合思维: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能结合案例,分析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3.区域认知:结合河流、湖泊等自然要素分布图等,描述特定区域水体运动的特征核心价值加强对水体运动过程和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考情示例年份考点2021年2022年2023年水循环浙江卷T23湖南卷T14~16浙江1月T27(3) 陆地水体全国乙卷T7~8山东卷T6~7全国甲卷T6~7 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广东卷T17 山东卷T13~14浙江1月T7~8海南卷T18(1) 海—气相互作用广东卷T17福建卷T17山东卷T16(2)广东卷T19海南卷T18(2)命题点一水循环与水平衡真题再研· 明技法典例 1 (2022·湖南地理)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
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
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D )A气温B.降水量C.蒸发量D.地表径流量(2)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B )A.1961—1979年B.1970—1989年C.1980—1999年D.2000—2020年(3)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D )A.沙尘天气增多B.灌溉面积扩大C.湖岸线较稳定D.绿洲面积增加【命题解读】该组题以某内陆湖泊水分收入和支出各要素的变化为情境,考查了湖泊水量的变化及其对湖泊—地下水之间补给关系、周边环境的影响,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考查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