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维生素的测定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2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测定某种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原理:维生素C是一种易氧化的物质,在空气中易受热和光的影响而分解,所以在测定维生素C含量时需采取适当的措施。
本实验采用I2-苯酚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
此法原理是利用维生素C与碘化钾反应生成褐色的碘褐色物质,通过测定生成物的浓度来间接计算维生素C含量。
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将所选水果洗净并去皮,然后切成适当大小的块。
取100g水果样品加入100ml蒸馏水,混合均匀。
2.提取维生素C:将上述混合液分装到锥形瓶中,加入5ml三氯乙酸并摇匀,使之完全酸化。
然后放置于阴暗处静置24小时。
3.滴定:将上述混合液分装到滴定筒中,加入适量I2溶液,并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以0.1mol/L C6H8O6溶液为对照组。
实验结果:根据对照组的颜色变化,可以通过比较样品的颜色变化程度来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
颜色愈淡,维生素C含量愈低。
根据滴定计算出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讨论:实验结果可能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水果样品的新鲜程度:新鲜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过了保质期的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会降低。
2.样品制备的操作:样品制备的过程中,应尽量保证样品与空气的接触时间较短,以防维生素C的氧化分解。
3.滴定的准确性:滴定过程中,需仔细控制滴定剂和指示剂的添加量,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可以得出某种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这个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水果的营养价值,并且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含有更多维生素C 的水果。
参考文献:1. 魏彩霞,林辉,李晓彤,杨龙. 微波法测定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J]. 食品与机械,2015,31(12):198-200.2. 张文英,周文杰. 技术指标法测定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分析[J]. 食品计量学报,2014,8(2):093-097.。
《药物分析》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十至第十二章)第十章磺胺类药物的分析一、单选题1.磺胺甲恶唑片含量测定使用的滴定液是( D )A.硫酸铈滴定液B.硝酸银滴定液C.氢氧化钠滴定液D.亚硝酸钠滴定液2.用亚硝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磺胺甲恶唑(分子量为253.28)的滴定度(mg/ml)是( B )A 12.66B 25.33C 50.66D 126.6E 253.33.下列关于磺胺类药物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C )A.为两性化合物B.在一般条件下性质稳定C.具有旋光性D.在紫外光区有特征性吸收4.磺胺甲恶唑在碱性溶液中,与硫酸铜试液反应生成的铜盐沉淀的颜色是( A )A草绿色 B淡棕色 C紫色 D黄绿色 E蓝色5.磺胺类药物作用和硫酸铜试液作用,生成不同颜色的铜盐沉淀,可用于鉴别其反应的部位是( B )A芳香第一胺 B磺酰胺基 C苯环 D羧基 E取代基二、多选题1.利用磺胺类药物中含有芳香第一胺的结构进行鉴别,所用的试剂主要有( BC )A.氢氧化钠试液B. 盐酸C.亚硝酸钠试液D.硫酸铜试液E. β-萘酚试液三、配伍选择题1-4共用备选答案以下药物鉴别所使用的试液是A.硫酸铜试液B.溴化钾试液C.醋酸铅试液D.茚三酮E.氨制硝酸银试液1.盐酸利多卡因( A )2.异烟肼( E )3.硫喷妥钠( C )4.磺胺甲恶唑( A )第十一章维生素类药物分析一、单项选择题化学鉴别反应的试剂为( D )1.不适用于维生素B1A. 硝酸铅试液B. 碘化铋钾试液C.三硝基苯酚试液D.异烟肼试液E.硝酸银试验F. 铁氰化钾试液2.维生素A具有易被紫外光裂解,易被空气中氧或氧化剂氧化等性质,是由于分子中含有( E )A. 环已烯基B. 2,6,6-三甲基环已烯基C. 伯醇基D. 乙醇基E.共轭多烯醇侧链3.维生素C一般表现为一元酸,是由于分子中( B )A. C2上的羟基B. C3上的羟基C. C6上的羟基D. 二烯醇基E.环氧基4.中国药典(2005版)测定维生素E含量的方法为( A )A. 气相色谱法B. 高效液相色谱法C. 碘量法D. 荧光分光光度法E.紫外分光光度法5.下列药物的碱性溶液,加入铁氰化钾后,再加正丁醇,显蓝色荧光的是( B )A. 维生素AB. 维生素B1C. 维生素CD. 维生素DE. 维生素E6.需检查特殊杂质游离生育酚的药物是( D )A. 维生素AB.维生素B1C.维生素CD.维生素EE.维生素D7.目前各国药典测定维生素A的含量,多采用的方法是( C )A. 薄层色谱法B.红外分光光度法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D.高效液相色谱法E.气相色谱法8.鉴别维生素A 是在饱和三氯化锑的什么溶液中,显蓝色,渐变为紫红色。
食品分析复习题(1)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第二章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一、选择题3.可用“四分法”制备平均样品的是( 1 )。
(1)稻谷(2)蜂蜜(3)鲜乳(4)苹果4.湿法消化方法通常采用的消化剂是( 3 )。
(1)强还原剂(2)强萃取剂(3)强氧化剂(4)强吸附剂8.用溶剂浸泡固体样品,抽提其中的溶质,习惯上称为( 1 )。
(1)浸提 (2)抽提(3)萃取 (4)抽取二、填空题2.对于液体样品,正确采样的方法是。
从样品的上、中、下分别取样混合均匀3.样品预处理的目的、和。
消除干扰因素、使被测组分浓缩、完整保留被测组分5.样品预处理的常用方法有:、、、和。
有机物破坏法、蒸馏法、溶剂提取法、色层分离法、化学分离法、浓缩法6.按照样品采集的过程,依次得到、和等三类。
检样、原始样品、平均样品四、简答题1.简述采样必须遵循的原则。
答:(1)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⑵采样方法必须与分析目的保持一致;⑶采样及样品制备过程中高潮保持原有理化指标,避免预测组分发生化学变化或丢失;⑷要防止和避免预测组分的玷污;⑸样品的处理过程尽可能简单易行。
6.为什么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选择预处理方法的原则是什么答:在食品分析中,由于食品或食品原料种类繁多,组分复杂,而组分之间往往又以复杂的结合形式存在,常对直接分析带来干扰,这就需要在正式测定之前,对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使被测组分同其他组分分离,或者将干扰物除去。
有的被测组分由于浓度太低或含量太少,直接测有困难,这就需要对被测组分进行浓缩,这些过程称为样品的预处理。
而且,食品中有些预测组分常有较大的不稳定性,需要经过样品的预处理才能获得可靠的测定结果。
样品预处理的原则是:(1)消除干扰因素;(2)完整保留被测组分;(3)使被测组分浓缩。
第四章食品的物理检测法一、选择题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维生素 C 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碘量法测定维生素 C 含量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学会使用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分析。
3、培养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和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维生素 C 又称抗坏血酸,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在酸性溶液中,维生素 C 可以与碘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式如下:C₆H₈O₆+ I₂ → C₆H₆O₆+ 2HI通过用已知浓度的碘标准溶液滴定维生素 C 溶液,当溶液中的维生素 C 完全反应后,溶液中出现蓝色即为终点。
根据碘标准溶液的用量和浓度,可以计算出维生素 C 的含量。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酸式滴定管(50mL)锥形瓶(250mL)容量瓶(100mL、250mL)移液管(25mL、50mL)电子天平玻璃棒烧杯(50mL、100mL)2、试剂碘标准溶液(005mol/L)淀粉指示剂(5g/L)稀醋酸溶液维生素 C 样品四、实验步骤1、碘标准溶液的标定准确称取基准物质三氧化二砷(As₂O₃)约 013g,置于 250mL 碘量瓶中。
加入 1mol/L 氢氧化钠溶液 5mL,微热使之溶解。
加入 2 滴酚酞指示剂,用 1mol/L 盐酸溶液中和至溶液红色褪去。
加入 50mL 水,20mL 1mol/L 碳酸氢钠溶液和 2mL 淀粉指示剂。
用碘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蓝色,30s 内不褪色即为终点。
记录碘标准溶液的用量,平行测定 3 次,计算碘标准溶液的平均浓度。
2、维生素 C 样品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维生素 C 样品约 02g,置于 100mL 容量瓶中。
用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
3、维生素 C 含量的测定用移液管准确移取 2500mL 维生素 C 样品溶液于 250mL 锥形瓶中。
加入 50mL 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和 5mL 稀醋酸溶液。
加入 2mL 淀粉指示剂,立即用碘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蓝色,30s 内不褪色即为终点。
记录碘标准溶液的用量,平行测定 3 次。
维生素的定量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掌握常见维生素的定量测定方法,了解维生素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不同的维生素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检测方法。
本次实验以维生素C 为例,采用碘量法进行定量测定。
维生素 C 具有还原性,能与碘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在酸性条件下,维生素 C 与碘反应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和碘化氢。
通过用已知浓度的碘溶液滴定样品中的维生素 C,根据碘溶液的消耗量,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维生素 C 的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材料新鲜水果(如橙子、柠檬等)、2%草酸溶液、标准碘溶液(005 mol/L)、淀粉指示剂。
2、仪器电子天平、容量瓶(100 mL、250 mL)、移液管(5 mL、10 mL、20 mL)、酸式滴定管、锥形瓶、玻璃棒、烧杯、研钵。
四、实验步骤1、样品处理选取新鲜水果,洗净、擦干,去皮后称取200 g,置于研钵中研碎,加入 2%草酸溶液 20 mL,搅拌均匀后转移至 100 mL 容量瓶中,用少量 2%草酸溶液多次冲洗研钵,洗液一并转入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摇匀。
2、滴定用移液管准确吸取 100 mL 样品溶液于 250 mL 锥形瓶中,加入 20 mL 2%草酸溶液,1 mL 淀粉指示剂,立即用标准碘溶液滴定至溶液呈蓝色,且在 30 秒内不褪色,即为终点。
记录碘溶液的用量。
3、空白实验另取 30 mL 2%草酸溶液于 250 mL 锥形瓶中,加入 1 mL 淀粉指示剂,用标准碘溶液滴定至终点,记录碘溶液的用量(V0)。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数据记录|实验次数|样品消耗碘溶液体积(mL)|空白消耗碘溶液体积(mL)||::|::|::|| 1 | V1 | V0 || 2 | V2 | V0 || 3 | V3 | V0 |2、计算维生素 C 的含量(mg/100 g)=(V V0) × C × 0088 × 100 /(m× 10)其中,V 为样品消耗碘溶液的平均体积(mL),V0 为空白消耗碘溶液的体积(mL),C 为碘溶液的浓度(mol/L),0088 为 1 mL 碘溶液(005 mol/L)相当于维生素 C 的质量(mg),m 为样品的质量(g)。
实验十一、维生素C 含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碘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与标定原理;2、掌握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 的原理、方法及其操作; 二、实验原理用I 2标准溶液可以直接测定维生素C 等一些还原性的物质;维生素C 分子中含有还原性的二烯醇基,能被I 2定量氧化成二酮基,反应式如下:由于反应速率较快,可以直接用I 2标准溶液滴定;通过消耗I 2溶液的体积及其浓度即可计算试样中维生素C 的含量;直接碘量法可测定药片、注射液、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 的含量;等物质的量关系:n Vc ==n I 2即:310)(176%(2-⨯=⨯I C cV V m 试样)∴ Vc %=试样)()(176.02m cV I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分析天平,250ml 锥形瓶,100ml 量筒,10ml 量筒,酸式滴定管,滴定基管架,25ml 移液管; 2试剂医药维生素C 药片,HAc2 mol/L,淀粉%,Na 2S 2O 3标准溶液 mol/L,I 2标准溶液 mol/L;三、实验步骤1. mol·L -1 I 2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将 I 2与5g KI 置于研钵中,在通风柜中加入少量水切不可多加研磨,待I 2全部溶解后,将溶液转入棕色瓶中,加水稀释至250mL,摇匀;用移液管移取 Na 2S 2O 3 标准溶液于250mL 锥形瓶中,加50mL 水、%淀粉溶液,用I 2标准溶液滴定至稳定的蓝色,30s 内不褪色即为终点;平行标定三次; 2. 维生素C 含量的测定准确称取约维生素C 片研成粉末即用,置于250mL 锥形瓶中,加入新煮沸过并冷却的蒸馏水100mL 、10mL 2mol·L -1 HAc 和%淀粉指定剂,立即用I 2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显稳定的蓝色, 30s 内不褪色即为终点;平行滴定3次,计算维生素C 的含量;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计算公式:%1001000)()()()(68668622⨯⨯=O H C O H C I I W M V c C 维生素式中c——I 2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 V——滴定时所用I 2标准溶液的体积ml ; MC6H8O6——维生素C的摩尔质量g/mol ; WC6H8O6——称取维生素C的质量g; 四、 注意事项1.由于维生素C 的还原能力强而易被空气氧化,特别是在碱性溶液中更易被氧化,所以,在测定中须加入稀HAc,使溶液保持足够的酸度,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2.溶解I 2时,应加入过量的KI 及少量水研磨成糊状,使I 2完全生成KI 3后再稀释;否则,加水后I 2不再溶解;3.称样前才将Vc片研成粉末,称样后应立即溶解测定,以免Vc被空气中的氧氧化而损失;4.必须用新煮沸过并冷却的蒸馏水溶解样品,目的是为了减少蒸馏水中的溶解氧;五、问题讨论1、溶解I2时,加入过量KI的作用是什么答:溶解I2时,加入过量KI的作用是:I2与KI形成KI3,使其溶解度增加,挥发性大为降低;2、测定维生素C的溶液中为什么要加入稀HAc答:由于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而变成黄色,尤其在碱性介质中更甚,测定时加入HAc使溶液呈弱酸性,以减少维生素C的副反应;3、溶样时为什么要用新煮沸过并放冷的蒸馏水答:溶样时用新煮沸过并放冷的蒸馏水,目的是为了减少蒸馏水中的溶解氧;I2标准溶液 mol/L;I2具有挥发性,因而易引起I2的损失,所以在每次测维生素C的含量时,首先要标定I2溶液的浓度;方法为:用25ml移液管吸取由实验室准备的Na2S2O3标准溶液三份,分别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蒸馏水50ml,%淀粉溶液,用I2溶液滴定至呈现稳定的蓝色,内颜色不褪,即为终点;然后计算I2溶液的浓度c,相对偏差不超过±%;。
第十一章维生素的测定一、选择题1.维生素B11又叫()。
(1)视黄素(2)泛酸(3)叶酸(4)生物素2.以下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的是()。
(1)维生素A1(2)维生素B12(3)维生素D2(4)维生素K23.用标准的2,6-二氯靛酚染料溶液滴定含维生素C溶液,滴定至溶液呈()于15秒内不褪色为终点。
(1)粉红色(2)兰色(3)无色(4)绿色4.维生素D缺乏引起下列哪种疾病()。
(1)佝偻病(2)不孕症(3)坏血病(4)神经炎5.国内外广泛将()作为测定硫胺素的标准方法。
(1)生物鉴定法(2)荧光法(3)微生物法(4)高效液相色谱法6.维生素A在三氯甲烷中与三氯化锑的相互作用,产生()色的化合物。
(1)红(2)蓝(3)绿(4)黄7.目前()可以区分α-、β-胡萝卜素,是一种较先进的方法。
(1)紫外-可见光谱法(2)荧光法(3)气相色谱法(4)高效液相色谱法8.维生素D2无天然存在,但可由维生素D原经()照射形成。
(1)X射线(2)红外线(3)紫外线(4)可见光9.硫胺素常以()的形式出现,为白色结晶,比较耐热,特别在酸性介质中相当稳定。
(1)乙酸盐(2)硝酸盐(3)盐酸盐(4)硫酸盐10.用荧光法测定食品中维生素C是还原型抗坏血酸经()氧化生成脱氢型抗坏血酸。
(1)双氧水(2)白粘土(3)硅胶(4)活性炭二、填空题1.1国际单位维生素A相当于维生素A(醇),相当于0.344μg乙酸维生素A。
2.测定水溶性维生素时,一般多在溶液中进行。
3.维生素C通常采用、、溶液直接提取。
4.在动物的脂肪中存在的维生素A的母体化合物称为。
5.对光特别是紫外线敏感,易被光线破坏。
6.胡萝卜素分子结构中含有β-紫罗宁残基的类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移为。
7.维生素D族中无天然存在的维生素是。
8.维生素B6的三种天然形式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微溶于及。
9.不同的生育酚或生育三烯酚之间的区别是环状结构上的的数目和不同。
10.胡萝卜素对热、酸、碱都比较稳定,但和空气中的氧可促进其氧化破坏。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课程中文名称】食品分析【课程英文名称】Food Analysis【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课程的性质】必修课【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45学时,实践9学时)【周学时】3【总学分】3【建议开课学期】6学期二、课程目的及教学要求【课程目的】食品分析是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是食品最基本的两大要素,而食品分析是监控食品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的基本手段。
按照课程内容可分为分析方法概述、一般营养成分检测和安全性检测等三大块内容。
分析方法概述中主要包括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方法、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和食品的物理检测法等基本分析手段;一般营养成分检测中主要包括水分、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酸度和灰分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安全性检测主要包括食品添加剂、限量元素和有毒有害物质检验等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食品组成成分检测的方法和原理,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分析报告的撰写;了解食品分析中样品的处理方法以及样品分析的一般预处理方法;学生获得食品分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为日后从事食品生产、质量与安全控制、科研和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以讲授为主,讨论、汇报、视频为辅。
其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即能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能运用于实际生活、指导实际生活。
【成绩考核方式】考试,总评成绩=20%(作业+课堂表现)+10%考勤+10%期中成绩+60%期末成绩。
三、教学安排四、章节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1)食品分析的概念和作用2)食品分析的任务和研究内容3)食品分析的方法4)国内外食品分析标准简介2、教学要求:1)了解食品分析课程的总体结构和特点,了解国内外常见各种食品标准分类;2)理解食品分析的任务、作用和内容,食品检测标准的种类和特点;3)掌握食品分析的性质,食品分析的一般技术用语。
第十一章维生素的测定
一、选择题
1.维生素B11又叫()。
(1)视黄素(2)泛酸(3)叶酸(4)生物素
2.以下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的是()。
(1)维生素A1(2)维生素B12(3)维生素D2(4)维生素K2
3.用标准的2,6-二氯靛酚染料溶液滴定含维生素C溶液,滴定至溶液呈()于15秒内不褪色为终点。
(1)粉红色(2)兰色(3)无色(4)绿色
4.维生素D缺乏引起下列哪种疾病()。
(1)佝偻病(2)不孕症(3)坏血病(4)神经炎
5.国内外广泛将()作为测定硫胺素的标准方法。
(1)生物鉴定法(2)荧光法(3)微生物法(4)高效液相色谱法
6.维生素A在三氯甲烷中与三氯化锑的相互作用,产生()色的化合物。
(1)红(2)蓝(3)绿(4)黄
7.目前()可以区分α-、β-胡萝卜素,是一种较先进的方法。
(1)紫外-可见光谱法(2)荧光法(3)气相色谱法(4)高效液相色谱法8.维生素D2无天然存在,但可由维生素D原经()照射形成。
(1)X射线(2)红外线(3)紫外线(4)可见光
9.硫胺素常以()的形式出现,为白色结晶,比较耐热,特别在酸性介质中相当稳定。
(1)乙酸盐(2)硝酸盐(3)盐酸盐(4)硫酸盐
10.用荧光法测定食品中维生素C是还原型抗坏血酸经()氧化生成脱氢型抗坏血酸。
(1)双氧水(2)白粘土(3)硅胶(4)活性炭
二、填空题
1.1国际单位维生素A相当于维生素A(醇),相当于0.344μg乙酸维生素A。
2.测定水溶性维生素时,一般多在溶液中进行。
3.维生素C通常采用、、溶液直接提取。
4.在动物的脂肪中存在的维生素A的母体化合物称为。
5.对光特别是紫外线敏感,易被光线破坏。
6.胡萝卜素分子结构中含有β-紫罗宁残基的类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移为。
7.维生素D族中无天然存在的维生素是。
8.维生素B6的三种天然形式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微溶于及。
9.不同的生育酚或生育三烯酚之间的区别是环状结构上的的数目和不同。
10.胡萝卜素对热、酸、碱都比较稳定,但和空气中的氧可促进其氧化破坏。
三、判断题
1.维生素C易被氧化。
()
2.维生素C测定的终点颜色是粉红色。
()
3.水溶性维生素如VB1、VB2、VD、VC等不能在人体内存贮,必需从每日的饮食中获取。
()4.脂溶性维生素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存,包括A、D、E、K各小类,其共同特点是摄入后可储藏在脂肪中,故不需每天供给;而水溶性维生素满足组织需要后就从机体排出,因而需要每天供给。
()
5.维生素A见光易分解,应避光保存。
()
6.维生素A就是视黄醇。
()
7.紫外分光光度计使用的单色器是玻璃棱镜。
()
8.β-胡萝卜素在人体中可转化为维生素A。
()
四、问答题
1.测定维生素A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测定食品中维生素的含量有什么意义?
3.维生素B1用荧光法测定应注意哪些问题?
4.脂溶性维生素具有什么样的理化性质?
5.简述胡萝卜素的纸层析法原理。
6.推荐两种维生素E测定方法。
7.在VC的测定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五、计算题
1.用内标法测定某食品中的维生素A的含量,称取0.0115g内标物,加以22.6790g样品中,测得维生素A和内标物的色谱峰高分别为148.8mm和172.3mm。
维生素A和内标物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55和0.58,试计算维生素A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