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性情绪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22.26 KB
- 文档页数:7
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残疾和死亡率。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在
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如运动能力受限、言语障碍、学习障碍、记忆力
减退等。
这些困难和挑战不仅影响了身体健康,同时也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
脑卒中后
遗症患者常常会出现负性情绪,如抑郁、焦虑、愤怒等,这些情绪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康
复和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和支持的一种护理方式。
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中,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减轻负性情绪,提高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
抑郁情绪是常见的心理问题,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也容易受到抑郁情绪的困扰。
心理护
理在减轻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抑郁情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吴风芳、陈莉娟等(2018)通过
对60名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同时提高自我效能感。
认知和情感共情与负性情绪: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认知和情感共情与负性情绪: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导言:情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负性情绪,例如焦虑、抑郁和愤怒,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因此,理解和探索情绪调节的机制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情绪调节领域,认知和情感共情是两个关键的概念。
本文将讨论认知和情感共情以及其与负性情绪的关系,同时探讨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
一、认知共情和负性情绪认知共情是指一个个体能够意识到和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认知共情与负性情绪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通过认知共情,个体能够感知并理解他人的负性情绪,从而增加自身对负性情绪的认知。
认知共情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并提供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
研究表明,认知共情能够帮助个体理解他人的痛苦和苦难,从而提供一种情感共鸣。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情感共鸣,可以更好地与负性情绪进行沟通和情绪调节。
认知共情的理解和理解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自己的情绪问题。
二、情感共情和负性情绪情感共情是指一个个体能够与他人的情感状态产生共振,体验到相似或相同的情感。
情感共情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也是密切相关的。
通过情感共情,个体能够体验到他人的负性情绪,从而增加对负性情绪的敏感性。
情感共情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人的痛苦和苦难,从而增强自身对负性情绪的认知。
研究表明,情感共情有助于促进个体对他人负面情绪的理解和分享,并提供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
情感共情的产生和理解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自己的负性情绪,提高情绪调节的能力。
三、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情绪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神经系统和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
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神经生物学和认知加工两个层面。
神经生物学层面,情绪调节主要涉及前额叶皮层、杏仁核和扣带回等脑区的相互作用。
前额叶皮层是情绪调节的关键区域之一,主要负责情绪的调控和管理。
负性情绪研究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负性情绪研究综述摘要情绪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正性情绪还是负性情绪都赋予人以重要的意义,负性情绪对自身身体机能与人格和应激性都有影响,而当前的人们明显对负性情绪的认识还很片面。
本文从一个积极的视角来探讨一下负性情绪。
从负性情绪的价值和判断、负性情绪的经典范式和生理机制三方面来阐述负性情绪,希望对于我们正确的认负性情绪,从而对控制自我的情绪、理解自我情绪和应用自我情绪有所帮助。
关键词负性情绪负性注意偏向资源限制理论一、认识负性情绪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任何情绪的产生都是有积极价值的, 负性情绪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产物,如恐惧、愤怒、痛苦等基本情绪和一些与道德相关的负性情感, 不仅对个体发挥保护、生存、信号和动力等基本功能,而且还有其重要的审美和生态价值。
(一)负性情绪着名情绪心理学家埃克曼(Ekman)和弗里森(Friesen)研究显示, 人类有六种基本情绪: 愤怒, 快乐, 恐惧, 惊奇, 厌恶和悲伤, 这些基本情绪在不同的文化中都能识别, 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1]。
可见我们的情绪中有多数的负性情绪,那么负性情绪是什么呢?负性情绪(negative affect,NA),也称消极情绪,是具有负性效价(效价,valence ,是指与特定生理或心理状态相联系的正性或负性负荷)的情绪。
它是反映个体主观紧张体验与不愉快投入的一般性情绪维度,包含了一系列令人厌恶的情绪体验,如愤怒、耻辱、厌恶、内疚与恐惧等,低的负性情绪水平表示一种平静的情绪状态[2]。
(二)负性情绪观念的变化以往对负性情绪的作用更多强调其破坏性, 人们不愿意接受负性情绪, 对负性情绪的调节也倾向于控制减少等消极的应对策略,如本世纪50 年代埃利斯()在美国创立了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
大学生负性情绪的自我调节0 引言情绪是一个人因内心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表现出来的对外界事务的态度,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
情绪反映人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恋爱以及人际交往,与人们的需要、动机、认知及行为都有密切的联系。
当代大学生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对于如今的大学生活,很多人常会因为各种事件而导致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负性情绪。
负性情绪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好处,所以对自己的负性情绪进行及时的自我调节是一个大学生所必备的。
1 负性情绪的分类及来源大学生容易产生的负性情绪通常包括焦虑、愤怒。
这些负面情绪往往来源与生活带来的压力或变故,每个不起眼的事情也会都会对一些人的心理造成一些伤害,每个人对这些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经过消化,最终产生的情绪也会不同,也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绪。
1.1 焦虑焦虑是一种对自己或身边的人感到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的负面情绪。
它通常是由害怕或紧张等情绪混杂在一起所产生的。
大学生活中偶尔或暂时的焦虑是正常现象,因为日常学习和活动难免会引发人的紧张和担忧。
但是过度的焦虑可能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
例如临近期末考试,很多学生会选择通宵复习,巨大的学习压力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不良反应,如头疼或肠胃不适;过度的焦虑感甚至会导致临场发挥失常,思维混乱,无法集中注意。
1.2 愤怒愤怒指的是个体因目标不能实现或在实现目标时受到挫折而逐渐积累起来的情绪体验。
愤怒在大学生中非常常见,大学生年轻气盛,情感丰富强烈、容易激动。
如果一个人认为这个人或这件事对于自己来说是不合理的,它甚至是恶意的,就很容易缺乏冷静而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引起各种争端和矛盾。
1.3 悲伤悲伤或悲哀是一个人在失去内心所期盼的、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时所产生的情绪,包括沮丧、失望、气馁、意志消沉、孤独等情绪体验。
悲伤情绪的程度取决于人们所失去事物的重要性与价值,失去事物的价值越大,人们的悲伤情绪就会越强烈。
负性刺激下女性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选择与效果研究摘要情绪调节指个体对情绪的发生、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对维持个体身心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情绪调节策略中有两种重要的策略,分别是认知重评(改变对情绪性事件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重新理解以调节情绪)和表达抑制(抑制即将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
先前大量对这两个策略的效果研究发现,对于认知重评效果的结论较为一致,而对表达抑制效果的结论存在争议,仍需进一步研究。
并且,近年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逐渐受到研究者关注,然而对于影响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因素和背后机制的探索研究还十分匮乏。
因此,本文研究分两部分对此展开探究。
第一部分探究负性刺激强度和呈现时间对女性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选择的影响,以及选择并使用该策略后的调节效果。
第二部分,探究负性刺激影响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选择背后的机制——基于认知能量理论(CET,目标导向的行为由驱动力和约束力共同竞争决定)。
研究1采用情绪调节选择范式(ERC),探究了女性大学生群体在(2刺激强度(低强度、高强度)×3刺激呈现时间(500ms、1000ms、2000ms))的条件下,对两种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策略、表达抑制策略,增加自由观看(不使用策略)作为对照)的选择(因变量1),并分析了策略使用后的效果(因变量2)。
结果发现:(1)负性刺激强度对情绪调节策略选择影响显著,在低强度负性刺激下,该群体会更多地选择认知重评策略或者自由观看(不选择策略);而在高强度负性刺激下,表达抑制策略的选择显著增加,即该群体会更多地选择认知重评策略和表达抑制策略。
刺激呈现时间的影响不显著,刺激强度和刺激呈现时间对情绪调节策略选择影响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2)通过采用情绪调节策略前后,被试主观情绪体验变化分析可发现:认知重评策略在高低强度刺激下都有很好的下调负性情绪效果;表达抑制策略在低强度刺激下,效果不明显,而在高强度刺激下有一定降低负性情绪的效果。
负性情绪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人们的情绪状态对工作绩效有着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积极的情绪还是负性的情绪,都会对工作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负性情绪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应对负性情绪,并提升工作效能。
1. 负性情绪对工作表现的直接影响人们在工作中常会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例如工作强度大、任务紧迫、与同事冲突等。
这些压力和挑战往往会引发负性情绪,如焦虑、压力和沮丧。
这些情绪对工作表现产生直接的影响。
研究发现,负性情绪会降低人们的专注力和注意力,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焦虑情绪会干扰人们的决策能力,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影响工作的成果。
此外,沮丧情绪会降低人们的动力和积极性,导致工作态度消极,进而对工作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2. 负性情绪对工作关系的影响负性情绪不仅仅会对个体的工作表现产生影响,还会对工作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负性情绪常常会传染,如果一个人情绪低落或消极,很容易影响到身边的同事或团队成员。
团队合作是许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负性情绪的传播会破坏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性,从而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绩效。
此外,负性情绪还会导致工作关系的恶化和冲突的产生,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协作和合作氛围。
3. 应对负性情绪,提升工作绩效的建议要有效地应对负性情绪,提升工作绩效,以下是一些建议:3.1 寻找情绪释放的途径当负性情绪积聚时,需要找到有效的途径进行释放。
这可以通过运动、呼吸锻炼、冥想等方式来实现。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人们释放负性情绪,放松身心,从而提升工作效能。
3.2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是有效应对负性情绪的关键。
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培养自己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情绪调节、自我认知等,提升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
这将有助于改善人们在工作中面对负性情绪时的应对方式,提升工作绩效。
3.3 培养积极情绪和心态培养积极的情绪和心态是有效应对负性情绪的重要手段。
人们可以通过积极思考、感恩心态、接受挑战等方式来培养积极情绪和心态。
《认知和情感共情与负性情绪_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篇一认知和情感共情与负性情绪_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一、引言共情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理解他人情感和体验时所经历的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
这种共鸣对人的情绪调节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面对负性情绪时。
本文旨在探讨认知和情感共情在面对负性情绪时的作用机制,并重点阐述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
二、认知和情感共情认知共情主要是指对他人情绪和思想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而情感共情则是指在理解他人情绪的过程中所引发的自我感受和情绪共鸣。
这种共鸣体验涉及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相互连接和认知互动,它能够加深我们对他人的理解,促进情感沟通。
三、负性情绪的来源和影响负性情绪是那些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给人们带来不适的情绪体验,如悲伤、愤怒、焦虑等。
这些情绪可能源于生活压力、人际关系问题、个人经历等。
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状态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四、认知和情感共情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面对负性情绪时,认知和情感共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认知共情,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从而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反思和调整。
其次,情感共情则能够激发个体的同情心和关爱,使个体更容易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困扰,从而更加努力地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此外,这种共鸣体验还可以为个体提供情感支持和慰藉,减轻其心理压力。
五、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在面对负性情绪时,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情绪调节作用机制:1. 重新评价:通过改变对情境的看法或评价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
例如,当面临失败时,重新评价可以使人从失败中看到成长的机会,从而减轻消极情绪。
2. 注意力转移:将注意力从负性情绪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如进行放松训练、参加兴趣爱好等。
这有助于分散个体的注意力,从而减轻其情绪压力。
3. 情感分享: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增强社会支持感。
这不仅可以提供情感支持,还可以获得他人的建议和帮助,从而更好地应对负性情绪。
心理学对消极情绪的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人类生活中,消极情绪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消极情绪是指一种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恐惧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消极情绪不仅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交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消极情绪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定义、影响因素和应对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学作为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对消极情绪的研究至关重要。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消极情绪的机制和作用,从而有效地应对负面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将系统介绍心理学对消极情绪的研究成果,探讨消极情绪的定义、影响因素和应对方法,旨在为人们更好地管理消极情绪提供参考和帮助。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概述了本文将讨论的主题,介绍了消极情绪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阐明了文章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消极情绪的定义、影响以及成因,通过分析这些方面来深入了解消极情绪的本质和表现形式。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讨论心理学对消极情绪的重要性,探讨应对消极情绪的方法以及展望未来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完整展开,本文将全面探讨心理学对消极情绪的研究,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学对消极情绪的研究,通过对消极情绪的定义、影响和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揭示消极情绪在个体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中的重要性。
同时,本文将讨论心理学在应对消极情绪方面的方法和策略,为个体提供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情绪管理建议。
最后,本文将展望未来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深入探讨消极情绪及其处理方式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消极情绪的系统探讨,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心理健康中的负面情绪,提升个体心理素质和生活幸福感。
2.正文2.1 消极情绪的定义消极情绪是指一种负面的情感状态,包括但不限于悲伤、愤怒、焦虑、沮丧等不良情绪。
负面情绪调研报告负面情绪调研报告摘要:负面情绪是指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
本报告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两种方式,对负面情绪进行了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调查结果显示,负面情绪普遍存在于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人群中,并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
建议个人和组织都应认识到负面情绪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节和减轻负面情绪。
一、引言负面情绪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它可能源于个人的压力、挫折、焦虑和抑郁等因素。
负面情绪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表现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了解和调节负面情绪对个体和组织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两种方法。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包括负面情绪种类、频率和强烈程度等问题的调查问卷。
共有500名受访者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男性占50%,女性占50%。
受访者的年龄分布在18岁至65岁之间,职业范围涵盖了不同行业和职位。
个人访谈:我们随机选择了10名参与问卷调查的受访者进行了个人访谈,探讨了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经历的负面情绪体验,以及对负面情绪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三、调研结果1.负面情绪的种类:调查结果显示,焦虑、压力和抑郁是参与者生活和工作中最常遇到的负面情绪。
其中,焦虑情绪占比最高,达到65%,其次是压力情绪占比为58%,抑郁情绪占比为42%。
2.负面情绪的频率:参与者表示,负面情绪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其中超过一半的人表示每周至少会出现一次。
另外,有15%的人表示每天都会感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
3.负面情绪的强烈程度:参与者普遍认为负面情绪的强烈程度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60%的人称对负面情绪感受较强烈,30%的人对负面情绪有中度感受,只有10%的人表示对负面情绪感受较轻微。
4.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冲突和生活环境等因素是导致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
个体的性格特点、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也对负面情绪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老年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摘要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及生活质量的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8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体检证实为正常的老年人86例作为对照组,应用焦虑自评量表分析患者的焦虑情况,应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探讨其在不同临床特征中的差别。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且焦虑及生活质量的评分与患者既往史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表现为焦虑,生活质量降低,尤其对特定的患者更明显,临床中应积极开展干预,以更好地治疗疾病。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生活质量老年糖尿病患者是指年龄60岁或以上的全部糖尿病患者,按发病时间可分为老年期发病的糖尿病和青壮年发病而延续至老年期的糖尿病[1]。
老年糖尿病患者因其病程较长,同时伴有身体的其他疾病,血糖易发生波动,容易并发微血管病变,因此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是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体现。
本实验通过对8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及生活质量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旨在为临床合理治疗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与方法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老年糖尿病患者86例,均符合1998年糖尿病及其他高血糖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58例,女28例,年龄60~82岁,平均69.5岁。
血糖波动在10.9~22.6mmol/l,病程2~36年。
排除标准:①并发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②病情危重不能合作的患者;③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④不愿意参加本次调查的患者。
选取同期体检的86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9.1岁。
两组在一般临床特征的比较中,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
焦虑及生活质量的评定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观察对象进行焦虑评分,分数20~80分,分数越高,焦虑症状越重。
基于反馈视角下负性情绪刺激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基于反馈视角下负性情绪刺激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导语: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运用变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情绪。
本文将从反馈视角出发,探讨负性情绪刺激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并探究其中的机制。
一、时间知觉的概念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时间流逝的主观感知,它不仅仅体现在单纯的时间长度上,还包括时间的流动速度、时间间隔的判断以及时间的记忆等方面。
它是我们对于外界时间流逝的内部估计,同时也会受到个体的情绪状态影响。
二、负性情绪对时间知觉的影响研究表明,负性情绪对时间知觉产生明显的影响。
在心理学中,情绪刺激通常被分为积极和负性的两种。
然而,负性情绪对时间知觉的影响更为复杂和显著。
一方面,负性情绪可以使时间流逝感受更为漫长。
人们在情绪低落时,时间似乎变得异常缓慢,这种感受被称为时间膨胀效应。
另一方面,负性情绪也可能导致人们对时间长度的误判。
当人们情绪低落时,他们可能把短暂的时间片段错觉为更长的时间,这也被称为时间压缩效应。
三、基于反馈视角的解释为什么负性情绪会对时间知觉产生这样的影响?研究者从反馈视角提出了解释。
根据反馈视角,情绪对时间知觉的影响是通过对外界事件的注意力分配和认知加工的改变来实现的。
负性情绪可能导致个体更加关注自身的内心体验,对外界事件更为敏感。
这种内向的注意力倾向会使人们对于外界事件的记忆更为深刻,从而导致对时间流逝的感知更为细致。
此外,负性情绪还可能引起一些认知加工上的变化,例如情绪诱发了人们对时间表征的偏向,从而导致对时间的记忆出现偏差。
四、实证研究为了验证负性情绪对时间知觉的影响,许多实证研究被进行。
一项研究发现,当个体处于忧虑和抑郁的状态下,他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会显著减慢。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让参与者估计一定时间的流逝,发现忧虑和抑郁状态下的参与者在时间估计上普遍偏长。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当人们处于消极情绪时,他们的时间感知会产生更大的误差,即对时间长度的估计错误更多。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的中国人群适用性研究一、本文概述《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的中国人群适用性研究》一文旨在探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 PANAS)在中国人群中的适用性。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作为一种常用的心理评估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情绪研究和心理健康评估中。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和个体差异的存在,量表在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人群的研究,验证PANAS量表的适用性,并为其在中国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回顾国内外关于PANAS量表适用性的研究,了解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情况。
通过收集中国人群的数据,进行量表的翻译、修订和验证,评估量表在中国人群中的信度和效度。
结合中国人群的特点,探讨PANAS量表在心理健康评估、情绪干预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心理健康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推动PANAS量表在中国人群中的广泛应用,促进心理健康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本研究也将为其他心理评估工具在中国人群中的适用性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作为心理学领域常用的情绪评估工具,自其诞生以来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该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Tellegen于1988年提出,旨在通过测量个体体验到的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强度来全面评估其情绪状态。
随着研究的深入,PANAS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有效性和可靠性也得到了多项研究的验证。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PANAS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
其中,中国作为拥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人群的情绪体验与表达方式与西方国家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对PANAS在中国人群中的适用性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对PANAS在中国人群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索。
负性情绪研究综述摘要情绪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正性情绪还是负性情绪都赋予人以重要的意义,负性情绪对自身身体机能与人格和应激性都有影响,而当前的人们明显对负性情绪的认识还很片面。
本文从一个积极的视角来探讨一下负性情绪。
从负性情绪的价值和判断、负性情绪的经典范式和生理机制三方面来阐述负性情绪,希望对于我们正确的认负性情绪,从而对控制自我的情绪、理解自我情绪和应用自我情绪有所帮助。
关键词负性情绪负性注意偏向资源限制理论一、认识负性情绪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任何情绪的产生都是有积极价值的,负性情绪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产物,如恐惧、愤怒、痛苦等基本情绪和一些与道德相关的负性情感,不仅对个体发挥保护、生存、信号和动力等基本功能,而且还有其重要的审美和生态价值。
(一)负性情绪著名情绪心理学家埃克曼(Ekmar)和弗里森(Friesen )研究显示,人类有六种基本情绪:愤怒,快乐,恐惧,惊奇,厌恶和悲伤,这些基本情绪在不同的文化中都能识别,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1]。
可见我们的情绪中有多数的负性情绪,那么负性情绪是什么呢?负性情绪(n egative affect , NA),也称消极情绪,是具有负性效价(效价,vale nee ,是指与特定生理或心理状态相联系的正性或负性负荷)的情绪。
它是反映个体主观紧张体验与不愉快投入的一般性情绪维度,包含了一系列令人厌恶的情绪体验,如愤怒、耻辱、厌恶、内疚与恐惧等,低的负性情绪水平表示一种平静的情绪状态[2]。
(二)负性情绪观念的变化以往对负性情绪的作用更多强调其破坏性,人们不愿意接受负性情绪,对负性情绪的调节也倾向于控制减少等消极的应对策略,如本世纪50年代埃利斯(A.Ellis )在美国创立了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 ,RET)。
这一理论又称为ABC理论。
A (Activating events )是指诱发性事件; B (Beliefs )是指对事件的信念、观念;C(Consequences)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3]。
直到达尔文(Darwin)的《进化心理学》的问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负性情绪的新视角⑷。
达尔文(Darwin)的进化论思想认为:有机体的任何机能之所以能得以保存,都有其适应环境的作用;若无此效能,便会在进化过程中逐渐退化。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和演变过程中,情绪不仅没有退化反而越来越丰富,仅就这一点来讲,人类的情绪就不可能是一种副现象,更不可能只是一种干扰或破坏性的东西,而是必有其帮助人类适应环境的功能性效用。
基于情绪的进化理论,负性情绪必然有其重要的功能。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对负性情绪的了解仍然不多。
(三)负性情绪的价值消极情绪,像愤怒、恐惧和厌恶等,被认为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适应意义的产物,是我们的祖先面对威胁时的适应行为:愤怒产生攻击行为,恐惧促使个体逃跑,厌恶产生驱逐行为等等。
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个体的思维会变得越来越狭窄,思维往往聚焦于引起消极情绪的事件或情境,心态变得警惕而紧张,肢体血流加速,以备随时的“争斗或逃离”。
可以说,这些功能都有利于我们在生命受到威胁的环境中获得生存。
负性情绪还有助于促进顿悟问题的解决。
在分析型任务中,负性情绪的被试比正性情绪的被试加工时间更短。
帕木(Pham发现,诱发焦虑增加了个体对低风险、低回报选项的偏好,而诱发悲伤具有相反的结果[5]。
勒纳(Lerner )和科特纳(Keltner )发现恐惧使个体高估风险并回避风险【5】。
(四)负性情绪的判别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是"效价一唤醒度”的划分方法:依据效价(valenee)将情绪分类为正、负两极,位于正极的称为积极情绪,通常带来愉悦感受,位于负极的称消极情绪,通常产生不愉悦感受;同时依据唤醒度(arousal)区分情绪的强弱,唤醒度越大,所产生的情绪就越强烈。
1. 布赖德布恩的影响平衡秤(Bradburn ' s Affect Bala nee Seale , ABS)该量表是基于布赖德布恩(Bradburn )的主观幸福感理论开发的,由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两个分量表组成。
负性情绪分量表包含5道有关被试在过去几周内情绪状况的题项,被试以“是”与“否”的方式作答,“是”记1分,“否”记0分,量表总分在0-5之间,得分越高表示负性情绪越强。
题目如下:“在过去几周内,你是否感觉难以平静?很孤独或者远离他人?无趣的?沮丧或不高兴?因受到他人的责备而心烦?”尽管一些研究者报告该量表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重测信度,但内部一致性系数a并不理想。
并且,曼彻托斯(Maeintosh ,1998)在38个国家范围内针对该量表进行的一项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所获得的Bradburn的模型都不能很好地拟合⑹。
2. 正、负性情绪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eale , PANAS1988年由华森(Watson)等人编制的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包含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两个分量表,是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量表。
其中,负性情绪量表由10个描述负性情绪的形容词组成。
采用林科特(Likter )的5点评分(从非常轻微或没有、较弱、中等、较强到极强),要求被试评价自己在某一时段内体验到的每种情绪的强度。
在量表编制过程中,华森(Watson)等人分别考察了被试在“此刻” “今天” “过去几天” “过去几星期” “一年内以及“总体上” 等不同时间段内的情绪状况。
在六种情况下,负性情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在0.84~0.87之间。
8周后的重测信度,当考察“总体上”的状况时,达到0.71⑹。
二、负性情绪的经典范式(一)负性注意偏向负性情绪会缩小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缩小个体的认知范围,让个体在当时情境下只产生某些特定的行为。
如奥曼(Ohman等利用视觉偏向搜索范式发现,在中性刺激背景(蘑菇、花朵)下搜索恐惧刺激(蛇、蜘蛛)时,反应时、错误率均小于在恐惧背景下搜索中性刺激,说明人类对潜在的威胁性刺激会优先注意。
在对蛇或蜘蛛具有特殊恐惧的被试身上,这种偏向更为明显⑺。
这说明人类对于威胁性刺激都会优先安排和处理,处于一种自动激活的状态。
这种自动反应具有“自动警戒”的特征。
有人对焦虑患者的注意偏向进行情绪stroop 实验研究,发现当刺激呈现时间较长时,焦虑个体对负性词汇表现出了注意偏向,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个体难以将注意从负性词汇上转移,而非抑郁个体则将他们的注意更持久地保持在积极词汇上[8]。
帕特托(Pratto )和约翰(John)提出的无条件负性偏向理论(categorical n egativity bias theory)是对解释负性情绪偏向的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理论【9】。
这个理论强调了负性刺激对注意的吸引,并认为这种吸引(负性情绪偏向)是无条件发生的。
(二)资源限制理论有人对无条件负性偏向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抑郁症患者缺乏对负信息的抑制能力[10]还发现在正常人身上,这种偏向不是无条件发生的。
而海瑞斯(harris )根据拉维(Lavie )的知觉负载理论,认为个体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目标刺激获得的注意资源会随着其他刺激或任务的竞争而减少[11]。
研究通过在关键刺激(被试自己的名字)周围呈现很多分心词,来减少关键刺激所获得的注意资源。
从而发现高优先性的情绪信息(如消极词)的加工也会受到注意资源的限制。
表明,注意资源的多少可能也是影响消极情绪偏向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诺姆拉(Nomura)[12]的实验也发现,在正常被试中,前面短时呈现(30毫秒)的恐惧和中性人脸,没有引起对后面掩蔽人脸的情绪判断反应时的差异。
实验采用正常人为被试,同样没有发现阈下的负性情绪偏向,这与上述实验中正常人的结果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在阈下条件下,正常人可以更好地抑制前面呈现的刺激的干扰,从而没有表现出负性情绪偏向,而情绪障碍患者则缺乏这种有效的抑制能力。
相对于有干扰条件,无干扰条件下词汇获得了更多的注意资源,从而导致了词汇对后面图形判断任务的更大影响(即反应时更长),这也得到了实验中发现的干扰水平的主效应的证实。
但是,在阈下的两种水平(有干扰、无干扰)下,都没有发现负性词和中性词对后面图形加工造成的差异,亦即没有出现阈下的负性情绪偏向。
现有的研究表明,情绪障碍患者通常会表现出阈下的负性情绪偏向,这可能与他们的知觉和注意异常有关。
但在相同条件下,正常人则没有表现出这种效应。
我国的心理学家彭聃龄胡治国等[13]人针对这种质疑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以正常人为被试,与情绪障碍患者的研究相对应)分阈上/阈下两种情况,分别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和后掩蔽范式,考察了注意资源对正常人的消极情绪偏向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正常人只有在阈上加工且注意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才表现出了/负性情绪偏向0;在阈上加工注意资源充足和阈下加工情况下,都不能表现出/负性情绪偏向0。
/负性情绪偏向0在正常人中的出现不是/无条件的0,而是受到注意资源的重要影响。
但并不是所有实验中都会出现情绪一致性记忆,在一些情况下,也会出现情绪启动的零效应或反转效应(null and incongruent effects)。
(三)情绪启动效应郑希付在研究情绪时,情绪刺激或非情绪刺激呈现后,并不立刻进行情绪强度的评定,而是让被试先完成一定的任务,如出现情绪刺激的图片后,让被试在两分钟内分辨图片有几种颜色,如果是非情绪刺激如三角形或椭圆,则在两分钟内分辨哪个面积大,结果发现,掩蔽图片刺激产生明显无意识情绪启动效应[14]。
张旭[15]的实验表明:文字的正性情绪信息对个体的正性内隐情绪具有启动效应;以汉字作为实验材料也可以研究个体的内隐情绪特征,这也为内隐情绪研究材料上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法。
被试对厌恶的图片或者恐惧情绪表现出了快速、不自主加工。
这种快速的,自动的觉察,是主体立即对情绪性信息进行评价进而作出保护性反应的重要前提,而这种觉察,很可能是相关脑区的产生了某种联合,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高效,快速的加工。
当然,根据综合分析,加工的结果可能导致趋近或者回避行为。
通过图片刺激启动愉快、悲伤和恐惧情绪,其效果是明显的,尤其是愉快情绪和悲伤情绪,都与控制组差异显著。
同时,悲伤、恐惧情绪的及时启动效果比愉快情绪的及时启动效果更加明显。
当一种积极的情绪模式被启动后,其相应的负性情绪模式的强度就会降低,或者说对应的负性情绪模式就受到抑制,同样,负性的情绪模式被启动后,其相应的积极情绪模式的强度就降低,对应的积极情绪模式受到抑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启动的负性情绪模式的强度在短时间内(3分钟)快速恢复正常,负性情绪的即时启动效果比较好,但是消失得也比较快,因此,负性情绪的启动效应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