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态学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生态学与环境学院《普通生态学》教学设计方案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任课教师:段昌群、苏文华、常学秀等适用对象: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类2005.3~2015.6生态学与环境学院教学设计编写规范各系(中心)及任课教师:教案是教师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以教学大纲、教材、学生、教学进度计划表为基本依据,以教参为辅助资料,综合考虑时间、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手段等各种教学要素,遵循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过程进行设计所形成的教学方案,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是备课过程。
教师授课前必须备课,并编写教案,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为使教案编写逐步规范化,特提出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1.编写教案应以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在深入钻研教材和必要的参考资料,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每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结合教师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形成的教学风格,充分发挥教师个性、特点和才华,编写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案。
2.教案可按每一章、每一部分、或一次课为独立单元进行编写。
3.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授课对象、学时分配、导入新课、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指为了达到确定的教学目的而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教学难点是就学生的接受情况而言的,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即可定为教学的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本次课小结、课外作业和参考文献等,有些内容可根据本次课需要而定。
4.教师任新课或同一大纲同一版本教材的课程任教未超过二轮的,应编写详细教案(简称详案)。
详案是指正文部分对教学内容做了较为详尽的表达,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5.教师讲授过二轮以上同一大纲同一版本教材的课程,可以编写简略教案(简称简案)。
简案是指正文部分对教学内容仅做了思路和纲要性的表达,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有较为充分的体现。
6.多媒体课件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计算机类或某些学科的教学,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某些内容和整个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必须制作或准备多媒体课件,但多媒体课件不得替代教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高中生物学是普通高中的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课程,它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命的基本结构、功能和规律的学科。
通过学习生物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生命的起源、进化和多样性,认识到生态环境与生物生存的相互关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因此,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专业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1.细胞生物学-细胞的结构-细胞的生物膜与细胞器-细胞的代谢过程-细胞的分裂与生长2.遗传学-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遗传物质的复制与转录-遗传物质的表达与调控-遗传变异的机制3.生物进化与分类-进化的基本过程-生物分类的原则-地球生命的演化史-生物多样性与生物保护4.生物生态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种群的数量与动态-生态平衡与生态灾害-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5.植物生物学-植物的形态与结构-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植物的营养与代谢-植物的调节与适应6.动物生物学-动物的形态与结构-动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营养与代谢-动物的调节与适应三、课程目标1.使学生具备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基本能力,能够理解生命规律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
3.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观察和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合作实验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直观地展示生物现象和生物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通过生物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自实践科学探究的过程。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普教育:结合实际案例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生物学的前沿知识和科学进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九章微生物的遗传、重组和基因突变】一、填空题1.质粒根据分子结构可有CCC型、和L型三种构型,而根据质粒所编码的功能和赋予宿主的表型效应,又可将其分为、抗性质粒、产细菌素的质粒、毒性质粒、代谢质粒、降解质粒和隐秘质粒等类型。
2.检测质粒常用的方法有、超速离心和琼脂糖凝胶电泳。
3.普通性转导的基本要求是具有能偶尔识别宿主DNA的包装机制并在宿主基因组完全降解以前进行包装,它可能出现的三种后果是形成转导子、和转导失败。
4.细菌水平基因转移的三种方式为、和。
5.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系统是由一个操纵子和它的调节基因所组成的,每一操纵子又包括结构基因、和启动基因。
6.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分别是①Griffith(1928)和A very等(1944)的经典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②Hershey等(1952)的实验;以及③Fraenkel-Conrat(1956)的实验。
7.细菌的质粒种类很多,其中接合性质粒如F质粒,抗药性质粒如R质粒,产细菌素质粒如,诱癌质粒如,诱生不定根的质粒如Ri质粒,执行固氮的质粒如mega质粒,降解性质粒如CAM质粒等。
8.选择性突变株可包括,抗性突变株和条件致死突变株等,而非选择性突变株则可包括形态突变株,抗原突变株和产量突变株。
9.基因突变一般有七个共同特点:①自发性,②,③稀有性,④独立性,⑤可诱变性,⑥稳定性和⑦可逆性。
10.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曾有三个著名实验予以证明,它们是Luria等人的变量实验,Newcombe的,以及Lederberg等的影印平板试验。
11.在原核微生物中,转座因子主要有三类,即插人序列(IS),和转座噬菌体(Mu等)。
12.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的形式有转化,转导,结合等形式,但共同特点是机制较原始,例如①小片段转移,②。
13.普遍转导与局限转导主要区别在于:①普遍转导噬菌体是完全缺陷噬菌体,而局限转导噬菌体是部分缺陷噬菌体,②普遍转导噬菌体能转移供体菌的基因,而局限转导噬菌体只能转移供体菌的基因。
2021年春期《公共行政学》形考作业参考答案一、登录二、完成作业登录后,从“在学课程”列表里找到“公共行政学”,点击其右侧的“进入学习”,点击“形考任务”,出现以下页面。
点击“去完成”,进入形考作业。
注意事项:1、建议一次性完成所有形考任务,不要一次一次的完成,以免忘记。
2、超过单次任务提交时间,该任务无法提交,判0分。
3、形考成绩不及格,无资格参加考试。
附:形考任务参考答案形考任务一(请同学们在学完第5章后完成本次任务。
本次任务为小组讨论形式,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完成任务。
本次任务以25分的成绩计入形成性考核。
)考核内容:围绕“征收公交卡磨损费是否合法”为题进行讨论。
考核要求:1、教师会提前对同学们进行分组,每组7位左右学生。
每个小组设立1名组长,组长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由小组在讨论前,由小组成员决定。
2、第五周初布置任务,第六周方能开展讨论,每位学生需要提前准备不少于300字的讨论发言提纲。
3、需要确定一名记录员,记录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要点。
4、讨论时,组长首先发言,然后自由讨论,讨论要求紧紧围绕讨论题目,不跑题。
5、讨论结束后,由组长汇总各位同学的发言,总结出不少于300字小组讨论的要点及内容。
6、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的结果给每一位学生评分。
(一)个人讨论提纲(17.5分),不少于300字(二)小组讨论结果(7.5分),不少于300字注意:每位同学都要进入参与讨论老师才能评阅,可以自已开启一个新话题,也可以参与其他同学的话题讨论,参考答案:公交卡收磨损费合法吗?使用公交卡每月还要收取磨损费,如此奇怪的收费项目还真是从没听说过。
虽据专家表示,公交IC卡只是乘车的一种电子凭证,并非普通商品,而普通商品在使用后退换时才有磨损费一说,如此一来,公交卡退卡时要收取1元/月的磨损费自然是站不住脚的。
可这样明显不合理的收费为何能堂而皇之的存在呢?经调查,收取磨损费是在工商部门备过案的,市工商局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这项收费是有物价局的批文的。
《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在线作业关于生态过渡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过渡带是最活跃的生态界面,其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梯度最小B:在生态过渡带,通常有若干接近于它们忍耐极限的有机体C:是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具有一组为空间和时间尺度以及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独特地确定的特征D:生态过渡带的这种高敏感性可被视为全球变化研究的良好指示体参考选项:A石膏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的投入。
A:碳B:氮C:磷D:硫参考选项:D下列辐射中,波长最长的是()。
A:紫外线B:无线电波C:太阳短波辐射D:伽马射线参考选项:B我国河流中,输出口位于()的河流的碳输运量总和最大。
A:南海B:东海C:黄海D:渤海参考选项:B早期全球变化研究手段不包括()。
A:探讨单一因子B:探讨复合效应C:研究个体D:研究单一群落参考选项:D全球海洋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
A:42%B:63%C:71%D:97%参考选项:C叶面积指数在大范围内的定量化研究,往往通过与()之间的经验公式来推算。
A:NDVIB:AVHRRC:GLISD:IGBP-DIS参考选项:A对第一性生产力或自养有机体生产力测量的最普通、最古老的传统方法是()。
A:二氧化碳测定法B:直接收割法C: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D:光合作用测定法参考选项:B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A:1840年B:1912年C:1974年D:1993年参考选项:C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
A:2B:3C:4D:5参考选项:D第1个全球生产力模型(Miami模型)用将生产力与()两个主要的气候因子联系起来。
A: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B:太阳辐射和二氧化碳浓度C:温度和降雨D:太阳辐射和降雨参考选项:C地球人口从50亿增长到60亿用了()年时间。
A:8年B:10年C:12年D:14年。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接受的一门基础生物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的掌握,以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和进化论等基本内容,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2.帮助学生掌握生命现象和生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结论推断。
4.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生物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课程安排1.细胞生物学(60学时)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细胞的组成和结构、细胞的代谢和物质运输、细胞分裂和遗传物质传递等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遗传学(60学时)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基因的结构和功能、遗传的规律和方法、基因工程等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基因是传递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生态学(60学时)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污染和改善等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生态系统和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了解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4.进化论(60学时)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证据、物种起源和演变、进化与生物分类等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生物的演化过程和演化规律,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演化关系,了解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四、课程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教师通过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传授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普通动物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普通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了解动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 掌握动物分类、解剖、生理、生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 具备观察、描述、分析和解释动物生命现象的能力;3. 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保护动物多样性的重要性;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1. 动物分类:介绍动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分类体系和分类方法,重点讲解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分类特征和分类体系。
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动物分类,能够识别常见的动物种类。
2. 动物解剖与生理:介绍动物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包括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和内分泌等系统。
要求学生掌握动物器官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能够运用解剖和生理知识解释动物生命现象。
3. 动物生态:介绍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动物的栖息地、食物链、种间关系等。
要求学生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能够运用生态学知识解释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
4. 实验与实习:安排动物学实验和实习,包括动物的观察、解剖、分类和生态调查等。
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和实习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和实习任务。
5. 拓展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普通动物学相关的知识,如进化生物学、行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 定期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动物园、水族馆、动植物标本馆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4. 建立线上学习平台,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和视频,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四、考核方式与评价1. 考核内容应涵盖动物分类、解剖与生理、生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2. 考核方式应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实验成绩应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实验态度等;期末考试应以笔试或实践操作的形式进行。
第4讲生态工程一、选择题1.(2015年某某普通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工程是生态学与系统工程学的结合B.生态工程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双赢C.生态工程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D.生态工程的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答案】C【解析】生态工程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减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与传统的生产模式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高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2.(2015年海淀区期中考试)我国南方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不包括( ) A.系统的能量始终不断地输入和输出B.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C.物质循环再生是系统设计遵循的原理之一D.增加了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答案】B【解析】系统的能量始终不断地输入和输出,保持动态平衡,A正确;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单向不循环的,所以农业生态系统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物质循环再生是系统设计遵循的原理之一,C正确;增加了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遵循整体性原理,D正确。
3.下列关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治理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②该生态工程运用了物种多样性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③该生态工程针对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措施④该生态工程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治理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①正确;小流域治理模式是我国农民和技术人员的创举,它是应用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及工程学等原理,通过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层层设防来控制土壤侵蚀的,该生态工程没有运用物种多样性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②错误;该生态工程针对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措施,③正确;该生态工程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④正确。
生态实习报告4篇生态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通过对霍山的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生态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通过对霍山的实习研究,对霍山周围环境的植被有了更深的观察,了解霍山的植被覆盖情况以及植被物种的________等,对以后预防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的帮助。
对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了我们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1、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2、认真细致观察霍山植被覆盖现象,作好记录。
3、学会分析植被分布的方法,培养生态分析能力。
4、用皮尺和米尺分别测量10﹡10,5﹡5,1﹡1的样方内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胸径等数据。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生态学实习报告。
三、实习任务1、在野外对各种植被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观察分析。
2、初步对几大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兴唐寺、霍山等地的分布状况。
3、初步观察霍山的植被分布特征,学习分析植被特征的方法。
四、实习安排6月5日到6月10日实习地点:霍山1.动员准备阶段通过实习动员、实习情况介绍,使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内容、安排及要求达到的目标。
从思想上和物质上做好准备,时间为一天。
准备工作包括:(1)每班按4-5人编一组,指定每组的实习组长;(2)检查野外用品,及其它劳保装备(手套、铁锹等);(3)了解野簿的记录格式。
2.教学阶段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野外基本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为期一周。
基本训练内容有:(1)植物的鉴别;(2)霍山地形植被特点;(3)植物标本野外采集;(4)室内标本制作;(4)标本的鉴定、描述和保存;(5)生物丰度和分异度的统计。
要求有:(1)每天及时整理当天收集的资料、清绘图件及上墨;(2)每天要作实习小结;(3)每天预习与第二天实习有关的内容。
《普通生物学教案》word版一、教案简介1. 适用对象:高中生物课程2.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学的概念与发展生物学的定义生物学的发展历程生物学的研究方法2. 第二章:细胞与生物体结构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
2.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成绩:包括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普通生物学》2. 实验器材:显微镜、切片、实验药品等。
3. 网络资源:生物学相关网站、学术论文等。
六、第三章:遗传与变异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物质的传递变异的类型与原因七、第四章: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生物进化的证据与机制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价值生物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八、第五章:植物的生理与生长植物细胞的基本功能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九、第六章:动物的生理与行为动物的感官与运动系统动物的内分泌与神经系统动物的生殖行为与适应性十、第七章:人体生物学人体器官与系统人体的生长与发育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十一、第八章: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十二、第九章:环境生物学环境污染与生物影响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十三、第十章: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的概念与发展基因工程的基本技术细胞工程与发酵工程十四、第十一章:生物伦理与法律生物伦理的基本原则生物实验中的伦理问题生物法律与国际协议十五、第十二章:生物学研究前沿生物科学的最新发现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生物学研究的未来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案简介重点:教学目标和适用对象难点: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二、教学内容重点:各章节的核心概念和原理难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拓展三、教学方法重点: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的应用难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和组合四、教学评价重点: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合理设置难点: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五、教学资源重点:教材和网络资源的选择与应用难点:实验器材和药品的准备与管理六、第三章:遗传与变异重点:遗传的基本规律和遗传物质的传递难点:变异的类型和原因的理解七、第四章:进化与生物多样性重点:生物进化的证据与机制难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的阐述八、第五章:植物的生理与生长重点:植物细胞的基本功能和光合作用难点: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的解释九、第六章:动物的生理与行为重点:动物的感官与运动系统难点:动物的内分泌与神经系统的复杂性十、第七章:人体生物学重点:人体器官与系统的作用难点:人体的生长与发育过程的理解十一、第八章:生态学基础重点: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难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阐述十二、第九章:环境生物学重点:环境污染与生物影响的关系难点: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的理解十三、第十章:生物技术重点:基因工程的基本技术和应用难点:生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限制和挑战十四、第十一章:生物伦理与法律重点:生物伦理的基本原则和生物法律的内容难点:伦理问题和法律规定的实际应用十五、第十二章:生物学研究前沿重点:生物科学的最新发现和技术进展难点:未来生物学研究趋势的预测和理解。
第3节生态工程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循环原理,在于使各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以顺利进行,尽量减少产生废弃物B.自生原理,是各种生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使各种生物种群数量保持基本稳定C.整体原理,只考虑自然系统的规律,所有的人类活动必须完全以生态系统的稳定为核心D.协调原理,是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解析:整体原理不仅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因为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
2.在设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 )A.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B.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C.尽量减少有害生物的种类D.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解析:良性循环生态农业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3.下列实例中违背了协调原理的是( A )①引进的水葫芦泛滥成灾,太湖水体中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②在我国北方地区引进柑橘树苗种植,树苗不能正常生长③过度放牧导致草场沙漠化④大量堆积生活垃圾,造成环境污染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协调原理反映的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关系,①②③均涉及协调原理。
而④为生活垃圾与环境的关系,不属于协调原理涉及的范畴。
4.“菇—菜”立体栽培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光、温度等环境优势,按照空间层次分布,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如图所示。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C )A.图中X可代表CO2,Y可代表O2B.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分解者C.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D.该模式遵循了循环原理等生态工程原理解析:菌渣作为有机肥,只能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为蔬菜提供CO2和无机盐,蔬菜不能从菌渣中直接获取能量。
5.下列关于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该工程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B.要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C.对湿地的恢复,只注意退耕还湿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可以D.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解析:湿地生态恢复工程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如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废水处理、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控制、土地处理工程,以及动植物物种引进等,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
南开19秋学期《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在线作业1满分答案南开】19秋学期(1709、1803、1809、1903、1909)《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在线作业-00021.根据1980年到1989年平均统计数字,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改变向大气每年输入()吨碳。
A.16亿B.32亿C.55亿D.70亿正确的答案是]:D2.受地表植被影响,亚马逊盆地的降水最终通过径流注入海洋的量占降水总量的()。
A.72.3%B.48.5%C.33.8%D.26%正确的答案是]:D3.现在人们在构建全球碳循环模型时,土壤碳库大都采用()PgC的估计值。
A.1077B.1249C.1500D.1821正确的答案是]:C4.一般来说,随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会增加()。
A.1-5摄氏度B.3-8摄氏度C.5-10摄氏度D.13-18摄氏度正确的谜底是]:C5.根据全球初级生产力分布图,下列地区中生产率最高的是()。
A.俄罗斯东部B.澳大利亚西南部C.非洲北部D.美国东南部正确的答案是]:D6.利用与环境因子相关联的生产力模型来估计现有的陆地生产力时,模型主要包括()。
A.经验回归模型和较为简单的机制性过程模型B.经验回归模型和较为复杂的机制性过程模型C.理论回归模型和较为简单的机制性过程模型D.理论回归模型和较为复杂的机制性进程模型正确的谜底是]:B7.根据XXX在1995年的报告,过去一百年中海平面上升了()。
A.10-20毫米B.10-20厘米C.20-30毫米D.20-30厘米正确的答案是]:B8.关于全球变化的科学内在,下列说法毛病的是()。
A.全球变化研究超越了各分支学科的界限B.指进程或变乱本身的空间尺度远在地球半径以下C.进程或变乱的影响应为全球性的D.认识全球变化纪律需求相识所偶然间尺度上的进程正确的谜底是]:B9.根据瑞典科学家XXX提出的观点,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一倍,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将增加()摄氏度。
生物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生物科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边沿学科,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
虽然是新兴事物,可是它的出现和存在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将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高校设立了生物科学专业,像如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重要综合性大学,并且也提供了相应的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生物工程专业包括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生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进而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其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了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普通生态学等学科;必修课程则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学、生物统计学、发育生物学、生物技术概论、进化生物学等。
专业分析:上海市教育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今后10年内,我国对人才的需要将有较大的变化。
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今后几年我国将大力发展6大技术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
6大技术可形成9大高科技产业:生物工程、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智能机械、软件、超导体、太阳能、空间产业和海洋产业。
(1)优势:社会认可度高,对本专业有较高期望;知识范围广,生物学基础强工科知识扎实,二者有机结合;基础扎实,应用广泛,可以很容易的转到生物科学方向或其他相关应用专业,比如食品科学,制药科学等;理性思维强,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可以进行独立课题实验,并提交专业论文,保研考研比率很大,很多学生有机会出国继续深造。
(2)劣势: 专业课设置不是很成熟,各学校参差不齐;生物科学专业课和工科知识学习均深度有限;所要求的科目较多,课业较重,想要学好学精必须投入大量精力,所以课余时间不是很充足;本科毕业工作前景不是十分明朗,相关就业领域要求更高学历。
1.当代生态学前沿和热点问题答:生态科学一开始就比较重视综合能力。
可是生态科学也不是完全宏观的,也受微观生物学的影响,也有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所以我想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一个哲学问题。
我们中国对世界科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早期的传统思想重视整体上的认识,像天人合一就包含着这种思想。
尽管它如恩格斯所讲仍是比较朴素的,只有对它进行分析才会更深入。
可见,分析与综合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交叉的,谁也不能忽视了谁,必须同时的发展。
现在搞生态学的也在关注微观,搞基因的人也逐步认识,一个基因拿出来要找它的功能也要把它放到有机整体中去考虑,去研究,而不能孤立的看待。
基因测序之后蛋白质组又兴起了,要在整体方面已经基因、蛋白的功能。
我想必然的,通过这样一个交互的发展,未来对问题的看法会越来越准确。
现代生态学比较多的还是属于宏观领域,但是宏观还没宏到最宏呢。
以前所谓宏观,像种群、生态系统,现在提高到全球生态系统,全球生态系统也提出没多少年,最多二三十年。
这样问题摆出来了,生态学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
所以我想从方法论上讲这两个方法不应当偏废。
当然大家当前更多的看到的是比较宏观的生态学,因为迫切需要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人与其他生物共存的问题来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生态学现在比较强调全球生态,或者叫生物圈的生态。
按照空间尺度来讲应该是非常大的,它的发展依靠着其他学科和技术,比如全球定位、遥感等。
我们北师大的资环系不也在搞生态吗?另外还有超级计算机,数学模型去分析海量的信息资料。
还有就是多学科,现在要组织多学科的队伍,包括人文学科。
现在有一种提法叫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意思是说,生态系统存在本身就是给人类提供了一种服务。
你给我提供服务,我就要给你报酬。
自然生态系统,如大海、森林、湿地存在的同时也在为我们人类提供服务。
森林提供给我们不仅是木材,还提供了良好的气候。
如果把森林砍伐了水灾旱灾就要找上门来。
湿地很重要,像长江水域的两大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
它们本来面积很大,后来缩小了,结果怎么样大家都知道。
1998年总书记、总理都去治水去了。
国家为什么这么重视,因为它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为什么那一年闹了那么大的水灾?原因很多,当年的降水是多了一些,可是并没有超过50年代的历史最高水平,那怎么洪水一下就来了呢?现在分析,从生态学而言,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个是中下游的湿地的面积变小了,湖泊被围起来割了草种庄稼。
人们称湖泊为自然之肾。
人的肾是调节水分的,水多了以后由尿排出,水少了重吸收大量水分。
自然界地面的水分过多时,作为自然之肾的湿地可以把水容纳储存起来,干旱时又流出来,这样就可以调节。
它被破坏以后,洪水,干旱的概率都变大了。
另外就是破坏森林。
后来朱总理下命令,长江上游绝对停伐森林,原来的伐木工转业为护林员,这个决心是前所未有的。
98年的教训还告诉我们森林能保持水土。
雨下在森林里,树木吸收了很多,叶子储存一部分,水分降下的也慢了,地下的根系可以固着土壤。
长江上游像四川云南能够储存多少水呀。
遭破坏以后连水带泥都被雨水冲刷下来。
以前我们人类不认识,不知道生态环境的作用,就知道砍木材,造房子,打家具。
没有想到这就是自然给你提供的服务。
森林还净化了空气,吸收了CO2,人们称之为自然之肺。
现在美国出了一本书叫《自然资本》,几个月前翻译出版了。
这本书着重讲了自然资本,以前人们没有算过这笔帐,把自然资源当作天的恩赐。
树谁都可以去砍,鱼谁都可以去捞。
投资工厂要多少钱,多少人力、物力,那么自然资源值多少钱呢。
所以片面强调人定胜天必然招致天的惩罚。
自然环境需要保护,那些森林、湿地丰富的地区多是贫困落后地区,那里也需要发展,需要提高生活水平。
如何协调这个关系?世界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三个地区:南美,东南亚和非洲,这些地方总比不上美、日、欧发达地区。
过去就没想到自然资本嘛。
那里的森林吸收这全球的二氧化碳,为全人类提供着免费的氧气服务。
有远见的人看出了自然资本在白白的流失,现在要算这笔帐。
以前穷国向富国的某些借款,现在就可以免掉不还了。
西部比较落后,但是西部的云南、四川、贵州的森林不保护好,下游能发展好么?在这一方面,西部的人为养活了东部的人,作了重大的贡献。
长江中下游的富饶有西部的功劳,为什么东部不为西部提供些资金支持,让他们保护好资源,大家可以持续发展。
还可以帮助西部提高技术,发展无害工业呢?否则是不公平的。
人类现有的对自然的知识还是极为有限的。
例如“生物圈2号”的失败。
美国在亚利桑那的荒漠里建立了一个人工的封闭的生态系统,叫“生物圈2号”。
里面有土壤、动植物,物质和能量循环,八位科学家生活在其中,靠系统内部的生物资源生活。
搞了两年宣布失败,人活不下去。
这说明人尽管应用了一些生态学原理,但对自然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人类目前的知识,还不能建造一个人工的生物圈。
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变化、地下生态、景观生态,都是近年热点的问题。
2.举出三个以上的中国生态学家,并论述其贡献答:A、实现绿色理想的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马世骏(1915 11.05 - 1991 05.30),山东省,兖州人。
.马世骏1951年在美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即提出回归大陆的申请,但遭到美国当局的拒绝,1951年秋,利用参加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8届国际昆虫学大会的机会,告别了美国的师友,乘船横渡大西洋到达了荷兰。
会后又辗转比利时、奥地利、法国等地到达英国的剑桥大学,作为访问学者会晤了知名生态学家查理斯·埃尔顿博士和蝗虫学家鲍里斯·乌瓦洛夫博士等。
这对他的生态学学术思想的孕育和推进有所推动。
他认为当时流行的生态学观点是“静止的”,不能解释生物对环境适应以及自然界生物与生物之间和无机环境作用于生物的复杂关系。
这个问题随着他的不断研究与探索,“动态的”观点渗透在他回归祖国之后发表的一些论著之中。
1951年初冬的一天傍晚,马世骏教授离开了伦敦。
乘船渡过英吉利海峡,经地中海、印度洋,终于在12月的一个清晨到达了香港,踏上了离别四载的祖国大地。
在这近一个月的航海过程中,途经沿岸许多新近独立和尚未独立的国家,耳闻目睹各国人民要求独立、解放、民主的民族主义普遍高涨的气氛,加强了他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愿望,当即乘火车北上到达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受聘为副研究员。
创建国内第一个昆虫生态孝研究室。
马世骏于1952年1月奉调奔赴北京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的筹建并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昆虫生态学研究室。
1952年3月,他积极主动地参加了反细菌战专家调查团,与钟惠澜、刘崇乐等科学家一起走遍了鸭绿江两岸以及沈阳、丹东等地进行了现场调查,获得了一系列的科学证据并鉴定了美军空投的跳蚤标本。
他还在国际调查团的会议上做了有力的发言与论证,并荣获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奖励。
他全身心地投入了中国昆虫生态学以及近代生态学的创建与发展的工作。
走遍祖国的山河田野《改治结合,根除蝗害》1952年,国家给他的第一个科研任务是解决两千多年遗留下的蝗灾问题。
蝗灾严重地区也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飞蝗繁殖的老巢多分布在滨海滩地、大湖苇荡和水位不定的河滩。
这类地区生活艰苦,且有治安问题、居民极少,给掌握蝗情和定点进行观察造成困难。
而且,当时蝗灾波及七省二市,面积大、地形复杂,何处是飞蝗的老巢?哪种类型是蝗虫发生地的原生类型?导致发生地演变的因素又是什么?是否有逆向转化?当时的首要问题是控制蝗害蔓延;杀虫剂能否有效地控制蝗害,实现根治目标?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他和助手们深入飞蝗发生地,在洪泽湖、微山湖以及黄海沿海和黄河沿岸的河泛区、内涝地区等飞蝗老巢建立野外定位长期观测实验站,通过现代生态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调查了蝗区的自然地理、飞蝗选择发生地及迁移扩散行为,飞蝗种群发生动态、蝗区的结构与转化生物群落的演替,找出了不同类型蝗区的共性,明确了形成过程的主导因素,通过室内外结合的对比、分析与多项实验,提出了改造飞蝗发生地的途径与方法。
他们的研究理论在我国治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昔日蝗灾频繁的老蝗区,约有75%已经改变了蝗区原来的自然面貌,蝗患得到了根治,不少地区已成了丰衣足食的鱼米之乡。
马世骏等著的《中国东部飞蝗蝗区的研究》(1965),总结了他们多年的研究成果,论述了改造蝗区的理论和经验。
《改治结合,根除蝗害》于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东亚飞蝗生态、生理学等的理论研究及其在根治蝗害中的意义》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神虫”的越冬与迁飞规律》粘虫在过去曾被国内外称为来元踪去无影的“神虫”。
马世骏及其助手在粘虫的生理生态学研究与全国大协作的工作中,通过多年系统研究,共同明确了粘虫在我国东部的越冬地界为北纬33度,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大学生物系、中央气象局、吉林、江苏、辽宁、大连市等农业科研部门的协作和大连市与上海市港务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开展了海面捕蛾、粘虫蛾迁飞行为与标记释放回收等方面的协作研究,首先在国际上揭开了粘虫迁飞之谜,明确了粘虫蛾具有季节性南北往返迁飞为害的规律,为粘虫的测报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B、孙铁珩,污染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铁珩先生长期致力于污染生态学、环境生物学和生态工程学研究。
开辟了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生态学研究新领域,建立了以污水土地处理和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为主体的污染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体系。
主持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和(同日本、德国、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十余项,取得显著成就,获国家、中国科学院和部委科技进步奖等15项。
其中他主持的“城市污水处理革新/替代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出版《污染生态学》、《城市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研究》、《城市污水土地处理技术指南》、《城市污水土地处理利用设计手册》、《北京燕山石化工业小区生态工程规划》《草原矿区开发的环境影响与生态工程》、《土壤-植物系统污染生态研究》等学术著作12部;发表论文130余篇;申报国家专利5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5人,博士后3人。
C、著名生态学家———李文华国际著名生态学家,在森林生态学、森林群落地理学领域有着杰出建树。
率先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生物量的制图上,开拓了我国森林生物生产力的研究,率先提出了青藏高原森林地理分布基本规律,开辟了红旗丘陵地区生态系统研究领域,首先系统总结了农业复合经营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我国农林复合经营应用模式,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项重要技术支持。
1997年当选为我国的工程院院士。
3、生物和地球环境如何协同进化?答: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