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格式:ppt
- 大小:9.79 MB
- 文档页数:61
由南京老城南保护规划方案看微更新策略尺度的变化南京老城南,作为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遗留区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风貌,是南京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老城南地区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建筑老化、功能单一、交通拥堵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老城南的历史文化资源,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南京老城南保护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划措施和微更新策略。
本文将从南京老城南保护规划方案入手,探讨其对微更新策略尺度的变化。
一、老城南保护规划1. 规划背景南京老城南地区位于南京市中心,是南京城市最早的发源地,也是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的集中地。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古迹和传统文化,是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代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城南地区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面临严重的破坏和流失,急需保护和修复。
2. 规划目标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城南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其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南京老城南保护规划》,规划目标主要包括:一是保护老城南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修复古迹,传承历史文化;二是提升老城南的环境品质,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城市品位;三是推动老城南的产业转型,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 规划内容《南京老城南保护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更新策略,包括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等,旨在通过微更新的手段,实现老城南的保护和活化。
二、微更新策略尺度的变化1. 从单体建筑到街区更新以往,在老城南地区的更新工作中,往往注重单体建筑的修缮和改造,而忽视了整体街区的保护和更新。
随着《南京老城南保护规划》的提出,更新策略的尺度发生了变化,逐渐由单体建筑转向了街区更新。
规划中提出了不少街区综合整治项目,旨在通过整体规划、整体设计,实现对整个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提升整体环境质量。
2. 从功能单一到多元化发展老城南地区的功能过去主要以居住和商业为主,功能单一导致了老城南地区的活力不足和发展空间有限。
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1997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7.10.17•【字号】•【施行日期】1989.04.15•【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1989年2月21日南京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制定1989年4月15日江苏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根据1997年9月17日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1997年10月17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的《关于修改〈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南京市文物的保护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范围为南京市行政区域。
第三条经鉴定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一)集中反映历史文化名城的区域以及古城郭、古街巷、古建筑、古河道、古桥涵等;(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陵墓以及重要文献资料等;(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园林、古树名木、石窟、寺庙、教堂、古塔、壁画、石刻及其附属物;(四)各历史时代、各民族遗留下来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等代表性实物,以及手稿、古旧图书资料。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视同文物。
第四条地下和水域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国家所有。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和国家机关、部队、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收藏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古建筑、纪念性建筑和石刻等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属于国家所有。
属于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的古建筑、纪念建筑和传世文物,其所有权受国家保护。
文物的所有者必须遵守《文物保护法》和本条例的规定。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保护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
浅谈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摘要】南京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在保护与开发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例如缺乏专业的保护措施和规划,开发过程中忽视文化传承等。
开发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也是需要关注的,需要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为了加强保护措施,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魅力。
对历史文化街区实施科学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保护措施、科学合理发展历史文化街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价值、不足、影响、平衡、加强、发展、重要性、科学合理、保护措施1. 引言1.1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南京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
这些街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南京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着城市的文明和传统。
保护和传承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引领。
只有将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才能让后人了解历史、珍爱文化,形成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保护了城市的文化记忆,更在于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创造力。
保护和传承南京历史文化街区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2 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现实发展中,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压力增大等原因,许多传统街区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难题。
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问题成为南京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瓶颈。
目前,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历史建筑物面临严重的老化和破损,保护工作滞后。
由于历史文化街区地段优越,存在较大的开发利益诱惑,一些商业开发项目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大规模改造,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管理办法正文:---------------------------------------------------------------------------------------------------------------------------------------------------- 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管理办法(1982年7月29日)第一条南京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为东吴、东晋、南朝、明朝等十代建都之地,也是近代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一座重要城市。
其地面和地下保存着极其丰富的文物,是国务院颁布的我国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管理好这座历史名城及其文化遗产,是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为此,根据国家发布的有关政策法令,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南京市辖境内所有地面、地下的历史文物和与革命文物均受国家保护。
国家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和一切地下文物属国家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和据为己有,并有责任加以保护。
属于集体和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传世文物,所有权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所有者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文物的各项规定,不得随意自行处理。
第三条文物古迹保护管理的范围:一、与重大的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陵墓、文献资料、手稿和其他物品;二、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园林、古旧图书、石窟、寺庙、古塔、壁画、石刻及其附属物;三、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和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四、集中反映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郭、古建筑、古街巷、古河道、古桥梁、古井、古树名木等。
第四条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文管会)主管全市文物事业,对所有管理使用文物古迹的部门和单位,按照国家的法律、法令和政策,进行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
市人民政府聘请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成立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协助市人民政府研究和审议历史文化名城及其文物古迹的规划、保护、管理上的重大问题,并加强对全市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统一指导。
国务院关于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正文:----------------------------------------------------------------------------------------------------------------------------------------------------国务院关于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6〕119号江苏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请审批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总体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统筹做好南京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逐步把南京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6582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重点发展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区域和城镇,优化村镇布局,在保持乡村风貌特色的基础上逐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深化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南京与周边城市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7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652平方公里以内。
要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关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0.08.13•【字号】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号•【施行日期】2010.12.01•【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号)《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已由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6月30日制定,经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10年7月28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
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0年8月13日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10年6月30日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制定2010年7月28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象包括老城格局和城市风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街巷、历史建筑、古镇古村、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持、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
第四条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领导,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保护机制,保障经费投入。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
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
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
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
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
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
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
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
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
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
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
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
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
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
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
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策略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4)二、南京城门概述 (4)2.1 历史沿革 (5)2.2 城门分类与特点 (6)2.3 城门与城市发展关系 (8)三、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9)3.1 地名文化遗产的类型 (10)3.2 地名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 (11)3.3 地名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 (12)四、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14)4.1 加强保护意识 (15)4.2 制定保护规划 (16)4.3 修复与维护实践 (17)4.4 整合资源,推动文化传承 (18)五、案例研究——以中华门为例 (19)5.1 中华门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21)5.2 保护策略的实施与效果 (22)5.3 对其他城门的借鉴意义 (23)六、结论与建议 (25)6.1 研究结论 (26)6.2 政策建议 (27)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28)一、内容简述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是南京市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象征,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旨在分析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的现状,探讨其保护策略,以期为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南京作为古都的历史沿革、城门建筑的发展变迁以及地名文化的演变过程。
通过对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详细梳理,包括现存城门的数量、建筑风格、历史价值等方面的概述,以便全面了解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保护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和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还将探讨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取得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包括加强立法保障、完善管理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开展科学研究、推动旅游开发等方面,以期为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建议。
老城南将逐院逐巷恢复摈弃大拆大建,新版规划体现保护与复兴新思路——【新闻提示】老城南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区之一,其保护与复兴工作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昨天,记者在市规划局组织召开的新版《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与复兴规划》通报会上获悉,老城南保护将采用小规模、逐院式、全谱式逐步推进的方法,实现全面保护、应保尽保。
有关专家认为,逐院式复兴对城南其他地段保护工作具有示范意义。
据悉,该规划方案将于近期公示。
■规划亮点■重点关注亮点一:逐院式保护,已拆片区按老地图恢复街巷此次规划的老城南历史城区范围为:北至秦淮河中支(运渎)、东西分别至外秦淮河、南至应天大街,占地约6.9平方公里。
和以前大拆大建不同,新版规划提出“小规模”、“逐院式”、“全谱式”地保护整治各类、各时期历史文化资源,所谓“逐院式”就是根据地块和建筑的条件一个院落一个院落地渐进地进行恢复保护。
门东、门西等片区已被拆迁的地块,将依据1937年地籍图、1951年地界图等鼎盛时期院落边界记录资料,按照原来传统的、真实的街巷进行建筑恢复,保留原有的空间尺度和记忆。
比如,上世纪城市改造过程中,南北向的箍桶巷被拓宽成30米左右,破坏了原有风貌。
新版规划提出,按原有尺度把箍桶巷恢复到13米左右。
亮点二:保护名录中新增千章巷等10条街巷在梳理原规划保护方案的基础上,新版规划把老城南98条历史街巷全部罗列出来,其中增补了千章巷、平章巷、信府河和磊功巷等10条历史街巷。
这些街巷将在今后得到保护。
同时,规划还梳理出王泊沆故居、壹鉴堂、英王府、刘芝田故居、朱状元府、周处读书台等145处文物古迹;梳理出东市、西市、永安商场建筑群等175处推荐历史建筑(拟保护建筑);梳理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33处。
此外,规划还列出42处可定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45处不可定位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各不同街区相对应,同样加以保护,这在历来的规划里都是没有的。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一、保护目标和原则1、保护目标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施机制,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重要枢纽、南方都城杰出代表、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目标。
2、保护原则(1全面保护拓展历史文化保护的对象和内涵,建立由整体风貌、古都格局、历史地段、古镇古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构成的保护框架,实现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
保护对象从单纯的文物保护单位扩大到其他文物古迹,从历史文化街区拓展到一般历史地段,从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20世纪遗产、古镇村、老字号、历史典故等均纳入保护体系,对历史文化资源“应保尽保”。
(2整体保护把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所依托的城市作为有机整体,统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本体和周边环境,保护老城及其所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保持南京特有的古都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
宏观上突出名城格局和风貌的整体保护,合理调整老城功能,疏解老城人口容量,改善老城交通和市政设施;微观上从强调对历史文化资源“个体”保护,扩大到对历史文化资源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
(3积极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强调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整合,促进历史文化永续利用,提升老城活力。
结合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公共空间环境的改善,构建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体展示南京的名城风采。
二、整体格局和风貌的保护1、名城山水环境的保护(1山体、水体的保护保护和彰显南京“襟江带湖、山水相依、龙盘虎踞”的地理形胜。
重点保护宁镇山脉楔入城市的三支余脉。
保护北支的栖霞、乌龙、幕府和狮子等山体,中支的钟山、富贵、九华、鸡鸣、鼓楼、五台和清凉等山体,南支的青龙、黄龙、雨花台、牛首和祖堂等山体。
禁止任何建设活动破坏山体绿化,加强环境整治。
重点保护秦淮河、金川河、历代护城河以及玄武湖、莫愁湖、前湖、琵琶湖等水体。
对水体进行清污治理,加强水体两岸的绿化和文化小品建设。
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2.30•【字号】宁委发[2012]2号•【施行日期】2011.12.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宁委发〔2012〕2号2011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全面落实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的决策部署,更加坚定地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更加自觉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特就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作出如下决定。
一、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全面提升文化实力1、认清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城市发展进步的灵魂。
文化是城市功能的最高价值,也是城市功能的最终价值。
在城市的发展中,文化建设已成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突破口,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南京已经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总体上进入转型发展和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新阶段。
今后五年,既是南京转型发展至为关键的时期,又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攻坚决战的时期。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建设绿色都市的强大引擎;是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幸福都市的重要支撑;是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发展环境,建设人文都市的巨大动力。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南京,这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南京城市规划的演变、人文地理资源的内涵及其对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南京城市规划的演变南京城市规划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72年,越国灭吴后,越王勾践在南京地区建立越城,这是南京建城的开始。
自此后,南京历经了东吴、东晋、南朝、宋、元、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对南京城市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1.东吴时期:南京作为孙权的都城,城市规模较小,主要分布在今南京城区的西北部。
2.东晋时期: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定都建康(今南京),城市规模有所扩大,形成了以宫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3.南朝时期:南朝四国相继定都南京,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筑、园林、佛教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发展。
4.宋朝时期:南京成为江南东路的首府,城市规模达到高峰,人口超过百万。
5.元朝时期:南京被定为行省都元帅府,城市规划有了很大发展,建设了许多宫殿、庙宇、桥梁等。
6.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定都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形成了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垣的格局。
7.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修建了天安门、天王府等建筑。
8.中华民国时期:南京成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城市规划有了新的发展,建设了许多近代化的建筑、道路、桥梁等。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城市规划经历了多次调整,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格局。
近年来,南京城市规划以“江南古城、文化名城、生态宜居城”为目标,着力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的美丽南京。
二、人文地理资源的内涵人文地理资源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历史、旅游、民俗等资源。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十朝都城,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
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
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
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
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
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
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
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
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
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
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
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
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
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