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学生
- 格式:docx
- 大小:25.70 KB
- 文档页数:4
《陈情表》学案导语: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后人续)背景:《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
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作者: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
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
为人正直,颇有才干。
曾仕蜀汉为郎,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
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
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文体: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
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称”书”, 到了汉代, 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表的内容多为有叙有议, 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情色彩.《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结构: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愿乞终三段:提出孝之大理。
不能就职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身世孤苦悲凉孝先祖母情深似海情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孝沐清化蒙国恩忠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后圣朝恩重如山情忠二、艺术特色1.融情于事。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
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
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
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
最后用“日薄西山”形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教案《陈情表》教案1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陈情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陈情表》教案1本教案将通过《陈情表》的教学,引导学生对于古人“至孝”行为的理解,唤醒他们对亲情的珍惜。
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情节,检查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
2.通过阅读对祖孙之情的描写,具体体会“孝”这一中华美德。
3.引导学生赏析李密说情的艺术以及至真至诚的说情语言。
教学流程(3课时):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声激情充满真情的课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引进我们设置的情境里,于是我在课前选择了满文军的一首《懂你》,把整个课堂引入深情的氛围,然后导入:读《出师表》不泪下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泪下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泪下者,必不友。
今天,让我们走进李密的陈情表,去体会一个孝子面对恩重如山的祖母和皇帝诏命时无奈的述说吧!二、涵咏功夫兴味长,以读诉情阅读能体味文本思想的多姿多彩,深化作品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境界。
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
我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有层次梯度地三读了,即:第一读,读正确音;第二读,读准字词轻重;第三读,把握感情。
所以,上课时,我让学生伴着舒缓忧郁的节奏朗读时,他们已经把李密的感情处理得十分到位了。
三、润物无声潜人心,细节析情(课堂实录片段)在分析文本时,好的问题设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采用的创设情境法,不单停留在对课本的文字的解说上,更注重调动学生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构筑画面,我设置的问题如下:幻灯显示1:从第一段中,有几个数字,“六月、四岁、九岁”,这几个时期李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故?你能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李密的童年遭遇吗?生:李密6个月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四岁母亲也嫁人了,九岁还不会走路,他的童年非常悲苦。
《陈情表》知识点归纳(一)重点虚词1. 之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
(结构助词,的)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结构助词,的)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结构助词,的)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结构助词,的)⑤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 于①急于星火。
(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翻译为“比”)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译为“对”)3. 见(※只有①的解析是属于虚词)①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相当于“我”,例如“见谅”,“见教”都属于这种情况)②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动词,看见)③项伯即入见沛公(动词,会见)④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通“现”,出现)4. 以①臣以险衅。
(介词,因为)②臣以供养无主。
(同上)③但以刘日薄西山。
(同上)④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同上)⑤猥以微贱。
(介词,凭,凭着)⑥臣具以表闻。
(介词,用)⑦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介词,用)⑧无以至今日。
(连词,表目的,译为“来”)⑨无以终余年。
(同上)⑩谨拜表以闻。
(同上)(二)一词多义(实词)1. 行(1)行年四岁。
(动词,经历)(2)九岁不行。
(动词,行走)(3)余嘉其能行古道(动词,实行)(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行为)(5)涕落百余行(量词,读háng)(6)琵琶行(古诗的一种体裁)2. 当(1)当侍东宫。
(动词,担当)(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副词,应当)(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动词,抵御)(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把守)(5)当是时,商君佐之(介词,在,正在)(6)不久当归还。
(副词,必定,一定)3. 息(1)晚有儿息。
(名词,子女)(2)气息奄奄。
(呼吸,喘息)(3)夜夜不得息(名词,休息)(4)息事宁人(平定,停止)4. 薄(bó)(1)门衰祚薄。
(形容词,浅薄)(2)但以刘日薄西山。
《陈情表》学案
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的苦情、亲情、忠情。
2.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语言特色。
3.结合实际生活,理解“孝”的含义。
二、学习方法指导:
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学习内容:
1.本文所述作者的不幸,共有几个?请一一列举。
2.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感?
3.作者陈述一家之不幸,其目的何在?
4.本文哪些内容写到朝廷对自己有待有加?
5.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6.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召当官故意找借口。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四、请搜集有关“孝”的诗词曲赋或名人名言,或者古今中外感人的故事。
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第七课: 陈情表(学生版)
课型:精读课编写:李风来审核:
班组:姓名:使用时间:第周学时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学案,我们将用两学时完成本学案内容。
希望你能有所收获。
2.本学案能力要求为三个层级:A级为识记、积累;C级为合作、探究;D级为应用、拓展。
温馨寄语: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
温馨寄语: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
温馨寄语: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
温馨寄语: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
温馨寄语: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
陈情表开卷有益孝心是任何爱都不可以代替的,它是生活中的一片绿洲,名利场外的一片净土。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拒“太子洗马”,只用最软的笔发出墨声。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1.文学常识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
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乡里。
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
初仕蜀汉为尚书郎。
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
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
后免官,卒于家中。
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
《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陈情表》选自《文选》卷三七。
原提作“陈情事衷”。
是写给晋武帝的奏章。
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
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在孝道与国忠之间,在亲情与君臣之情之间,哀婉曲折,幽径沟回,《陈情表》达成了一种“无咎”的圆通态势,悄然遮蔽了自己不愿出仕的真正动机。
475字,这岂止是“千古散文绝唱”,实乃一个人子研苦胆为墨的“黑书”。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发出金石之声,一直轰响在历史的廊道里。
这是一种“自戕”而来的巨响。
李密没有将自己的头颅在权力之墙碰出裂瓜之声,他只用最软的笔,发出墨声。
2.写作背景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
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陈情表》学案主备人:杨文婷审核:许长宇学习目标:1。
通过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积累“茕茕独立、形影相吊”等成语;2. 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陈情技巧。
3。
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学习重点和难点:1. 掌握阅读鉴赏古代散文的方法与步骤2。
掌握文本重要文言知识点学习时数:3学时预习课活动一整体感知1.了解“表”的文体特征表,古代奏章中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
2.了解作者情况,写作背景。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
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
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
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
当时东吴尚踞江左。
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
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只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废远赴命而已。
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活动二理解词句(一)重点字词解释(1、2小节知识点)1.臣以险衅..:2。
夙.遭闵凶..:3.行.年四岁:4.慈父见背.:5.舅夺.母志:6.祖母刘悯.臣孤弱:7.躬亲..抚养:8. 终鲜.兄弟:9.门衰祚.薄:10. 晚有儿.息.: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12.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3。
《陈情表》文言知识整理一、古代官职变动用词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4、迁,改官。
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
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
《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
《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
《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
11、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
13、夺,罢官免职。
14、罢,革除官职。
15、复,恢复旧职重新任命。
二、通假字(1)、闵: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2)、零丁:零丁苦辛(通“伶仃”,孤独的样子)(3)、有: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4)、蓐: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三、词类活用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4.且臣少仕伪朝5.臣少多疾病6.举臣秀才7.举臣孝廉8.夙遭闵凶9.猥以微贱10.沐浴清化11.凡在故老12.愿陛下矜悯愚诚1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14.则刘病日笃15.臣之进退16.臣具以表闻17.无以终余年18.保卒余年四、古今异义1.九岁不行(不行:古:;今:不可以,不中用)2.孤苦零丁,至于成立(至于:古;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3.至于成立:(古:;今:(组织,机构)正式建立)4.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报:古:;今: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告诉:古:;今: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辛苦:古:;今:身心劳苦)7. 拜臣郎中(郎中:古:;今:中医医生)8.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古:;今:数量少)五、一词多义1、行:行年四岁九岁不行2、矜: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陛下矜悯愚诚3、至:至微至陋无以至今日4、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谨拜表以闻猥以微贱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臣具以表闻是以区区不能废远5、见:慈父见背二州牧所见明知6、志舅夺母志听臣微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志怪者也7、拜:拜臣郎中谨拜表以闻8、夙:夙遭闵凶夙夜忧叹六、特殊句式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2.今臣亡国贱俘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4.实为狼狈5.本图宦达6.急于星火7.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8.而刘夙婴疾病9.则告诉不许10.谨拜表以闻11.具以表闻12.少仕伪朝1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1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七、成语释用。
《陈情表》活动单【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活动过程】一、文学常识:1.作者: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2.解题: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二、正音终鲜(xiǎn )兄弟期功强(jī)近常在床蓐(rù)猥(wèi)以微贱岂敢盘桓(huán )庶刘侥(jiǎo )幸三、文章分析1.思考:为何“陈”?“陈”什么?2.赏析构思艺术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3.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4.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四、赏析语言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
《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
《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小结: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引导学生探析以孝治天下”张本,很好地宣传了晋武帝的治国之策,表明孝既是人之大伦,也是国之大理。
二、引导学生探究以孝治天下的国策皇帝需要的是忠,是大臣和子民对自己的绝对忠诚。
那么,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会避开“忠”而将“以孝治天下”作为基本国策呢?这个问题值得学生探究。
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不超过5人;让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协作,上网查找资料;再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交流。
有的小组发现,这跟当时的社会状况、思想观念有关。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玄学、佛教盛行,“忠”这一观念被削弱、淡化;随着门阀制度的确立,士族兴起,家族观念空前强化,“孝”被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促使孝道的实践在社会上具有更大的经济上与政治上的作用,因此亲先于君、孝先于忠的观念得以形成。
同时,现实的政治也加强了,并且发展了这种观点”(出自唐长孺的《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
这说明以孝治理天下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有的小组认为,这跟历史传承有关。
“孝”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最主要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
因此,“孝”历来备受统治者和思想家们的重视。
秦汉以后,特别是汉代,就开始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
两汉共二十二位皇帝,除汉高祖刘邦外,其他君王的谥号中无一不带“孝”字,如孝惠帝、孝武帝等。
可以说,晋武帝司马炎以孝治天下继承的是大汉的治国方略,理应得到当时人们的支持与认可。
还有小组觉得,这跟司马家族的篡位史有关。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控制了皇帝曹爽。
254年,司马懿长子司马师废皇帝曹芳,立曹髦为帝。
260年,司马懿次子司马昭刺死皇帝曹髦。
265年,司马昭长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建立晋朝。
作为曹魏政权的权臣一族,司马家族“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凭借杀戮、篡取获得政权,充满血腥,背离忠义。
因此,晋武帝即位后无法言“忠”,只能强调以“孝”治理天下。
通过以上探究,学生了解了《陈情表》的写作背景,也知道了李密《陈情表》立论的基础。
《陈情表》教案篇6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行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和名人对本文有关评价;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题目是《陈情表》,文章选自梁萧统编的《文选》,作者李密。
李密,三国时人,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他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以侍奉祖母为名未去应召。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把两者相提并论,有“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说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感悟李密所陈述的情。
板书:陈情表李密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二.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明确作者陈情目的。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2.提问:陈,陈述;情,情感;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
读完全文,说说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陈述了什么情感,目的是什么。
请结合课文句子作答。
……陈述了自己的亲情、孝情、忠情。
以情感人,目的是让晋武帝答应他的要求,可以辞官不做。
三.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或词义: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陨首逋慢矜育拨擢优渥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洗马日笃(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或用法: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慈父见背形影相吊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拜表以听臣之辛苦(4)注意以下句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四.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陈情表》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夙遭闵凶。
2.零丁孤苦。
(二)词类活用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3.则刘病日笃。
4.夙遭闵凶。
5.猥以微贱。
6.臣少多疾病。
7.①具以表闻。
②拜表以闻。
8.臣少仕伪朝。
9.历职郎署。
10.谨拜表以闻。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1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三)文言固定句式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2.有所希冀。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
4.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5.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四)被动句1.而刘夙婴疾病。
(五)省略句、判断句1.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2.实为狼狈。
3.本图宦达。
4.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5.①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②拜臣郎中。
③除臣洗马。
6.①具以表闻。
②拜表以闻。
(六)状语后置句1.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七)成语1.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联合结构。
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无依无靠、举目无亲、形单形只。
2.茕茕孓立孤独无依的样子。
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偏正结构。
源出晋·李密《陈情表》。
近义成语:孤苦伶、举目无亲。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
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形,指身体;吊,慰问。
主谓结构。
源出《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形影相吊,五情愧赧。
”近义成语:形单影只、孤家寡人。
反义成语:门庭若市。
4.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
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薄,迫近。
主谓结构。
源出《汉书·扬雄传上》:“恐日薄于西山。
”近义成语:气息奄奄。
反义成语:旭日东升。
5.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
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主谓结构。
源出晋·李密《陈情表》。
重点解释1臣以险衅:2夙遭闵凶:3夙遭闵凶:4慈父见背:背弃我。
见:5舅夺母志:6祖母刘悯臣孤弱:7躬亲抚养:8终鲜兄弟:9门衰祚薄:10晚有儿息: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12茕茕孑立:13形影相吊:14而刘夙婴疾病:15逮奉圣朝,沐浴清化:16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17诏书特下:18拜臣郎中:19寻蒙国恩:20除臣洗马:21猥以微贱:22臣具以表闻:23诏书切峻:24责臣逋慢:25急于星火:26则刘病日笃:27欲苟顺私情:28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29犹蒙矜育:30且臣少仕伪朝:31不矜名节:32至微至陋:33过蒙拔擢:34宠命优渥:35岂敢盘桓:36但以刘日薄西山:37无以至今日:38更相为命:3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40实所共鉴:41矜悯愚诚:42听臣微志:43庶刘侥幸:44保卒余年:45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语法:通假字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则刘病日笃。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躬亲抚养。
(二)使动用法臣具以表闻。
保卒余年。
谨拜表以闻(三)形容词作名词夙遭闵凶。
猥以微贱。
凡在故老。
愿陛下矜悯愚诚(四)形容词作动词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则刘病日笃。
(五)名词作动词臣少多疾病。
且臣少仕伪朝。
历职郎署。
(六)动词作名词1、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重点虚词以:(1)臣以险衅(2)臣以供养无主(3)臣具以表闻(4)猥以微贱(5)无以至今日(6)但以刘日薄西山(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8)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9)谨拜表以闻2.“之”1)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修饰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
的,定中之间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的,定中之间(2)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可不翻译古今异义1、九岁不行古义:今义:2、举臣秀才古义:今义:3、除臣洗马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4、臣欲奉召奔驰古义:今义:5、臣之辛苦古义:今义:6、则告诉不许古义:。
陈情表.·李密臣密言:臣以.险衅..。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夙.遭闵凶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零丁..,九岁不行(注音)兄弟。
门衰祚.(注音)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注音)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注音)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注音)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不许。
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注音),宠命优渥.(注音),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解释文中加点的黑体字,将意思写在该字的下方。
2、翻译文中划直线的句子。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优秀7篇篇一:人教版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篇一设计说明: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其次,《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文本中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文言实词是学生读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中让学生结合文本详尽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进而针对文本提出所陈何情文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展开的,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诏命,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之情;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恩重如山的养育之恩,在这人生的重要抉择之时,李密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李密的《陈情表》二、初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同时做正音指导、点拨句读)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三、再读课文、缓读领会:(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四、三读课文、速读课文,思考:(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陈情的缘由:愿乞终养(陈情是为了达到“奉养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所遇到的困难: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两难)(2)、把李密所陈之情用最精炼的词语概括出来所陈之情:中国古代最传统的两种感情:忠情、孝情五、四读课文品读鉴赏文本,挖掘文本的:(要求:小组合作、逐段探究)提问:李密是如何陈情的?(一)赏析第一段:(在理解李密身世悲苦的基础上把握朗读时凄苦、悲凉的语速、语调)1、本段中总括的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对“险衅”“闵凶”如何展开的:(在文中找出原话并且对所陈之情加以概括)身世凄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人丁衰微: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这段文字的内容,作者写得凄苦而悲凉,以致使晋武帝对他由恼怒化为同情怜悯)(二)赏析第二段:找出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和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此段李密向晋武帝所陈之情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察、举、拜、除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辞不赴命,辞不就职所陈之情:进退两难之情,进,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这种进退两难之情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而言忠孝之间自然是想先尽孝而后尽忠,那么就要说服晋武帝认可自己这一请求,这也是李密陈情的关键所在(三)赏析第三段:李密是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以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1、讨论本段第一句话的作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为达到“终养祖母”的请求提出的理论依据,使自己的请求既合情又合理,又响应朝廷的号召,让晋武帝不得不答应“愿乞终养”的目的2、引导学生理解“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含义朝代更迭之际,新君最忌讳的是臣子眷念旧朝,作者李密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矜名节”的人生态度就必须明确突出,此处一笔,正是问题关键所在,晋武帝的疑虑彻底打消3、品味“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剩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一小节的情感宋代学者评价说: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这一小节充分体现了李密的拳拳孝情,非常打动人,晋武帝即使是铁石心肠也应该有所触动了(四)赏析第四段:本段的层次如何划分两个层次:第一层表明自己陈情的目的,第二层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忠心1、本段开头指出“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的作用从生命的自然规律上,进一步的为自己的“愿乞终养”树立理论根据,依旧合情合理,无可辩驳2、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愿乞终养”2、理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一句的含义六、教师总结:《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李密对祖母的拳拳深情能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我们的亲人捧上自己的一份微薄但却真挚的回报七、板书设计:陈情表李密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情进退狼狈,诉两难之情孝治天下,找出理论依据理先尽孝后尽忠,解决办法篇二:《陈情表》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探究,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梳理文章的脉络2、通过配乐朗诵全文,感知本文陈情于事、悲恻动人的风格特点,体悟本文独特的魅力3、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激发对古文的兴趣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一、导入课题,了解文体以补充书下的注释,写作的时代背景导入1、写作背景简介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2、表表是古代臣子陈述己见的奏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补充:这类文章战国时称书,汉代分为四类:章、奏、表、议其中“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二、咬文嚼字,追根溯源1、探究“臣、陛下、除”,了解典故“结草衔环”总结:晋武帝有招揽之心,李密言有报恩之意2、紧扣文本分析李密和祖母的境况重点探究“吊”“夙婴疾病”“圣”总结:李密用“孝”来力辞不就3、“孝”是优良传统,引《诗经》三、诵读涵泳,体味真情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不一定流泪,但是应该以情带声,读出真情那就需要我们理解文章李密的这篇《陈情表》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准如所请晋武帝嘉勉他的孝心,赐给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养他的祖母刘氏亡后,他丧限期满,才入京任太子洗马,后官至汉中太守四、归纳重点,总结全课总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篇三:《陈情表》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陈情表作为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文章,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对于学生来说,学会阅读和理解这篇文章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之一。
本篇文章将介绍陈情表的辅导教案,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陈情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掌握陈情表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文章的用词、句法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文章。
4.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讲解陈情表,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的一些重要单词和短语。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
3.学习文言文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文中的语言运用和文化背景。
2.运用文言文的句式和词汇书写文章。
四、教学内容第一课: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写陈情表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重点讲解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和三顾茅庐的故事。
第二课:陈情表的整体理解先让学生阅读整篇文章,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意图,分析词句的意义和用法。
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第三课:文言文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讲解文章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如典故、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特点和特别之处。
在讲解的过程中,请学生注意关键单词和短语,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第四课:重点句子的分析和讨论选取陈情表中的几个重点句子,让学生分析其结构、修辞手法和意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并且,请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第五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老师将以一个小练习的形式测验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这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现有的文言文水平,以便为之后的课程安排和调整。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练习巩固自己的文言文知识。
第六课:写作练习老师会把一些文言文写作题目发布出来,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
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给与鼓励和反馈。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珍贵的文献,是李时中为了向汉武帝上书陈述真情而创作的一篇篇章。
这篇文章通过对汉武帝发动战争而以夷制夷的亲身经历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对民族团结的担忧、对君臣之间的情感赞誉,具有很强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同学们,当我们了解历史,深入思考时,也应该像李时中一样,把我们浓厚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通过学习表现出来。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在《陈情表》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一、打开学生爱国情怀的视野爱国情怀来源于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功力,在讲解《陈情表》文字之前,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让同学们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璀璨花朵,为学习《陈情表》打下深厚的眼界和情感基础。
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把《陈情表》典故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讲解给同学们,让学生们能够亲身感受到《陈情表》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厚情怀,使学生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有足够的理解。
二、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经典的文化名句,让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陈情表》中的战略思想。
通过教师的生动展示、讲解,帮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古代传统文化,发现在古人的思想中,有着为国家民族贡献的高尚道德,有着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感,让学生学习到如何取长补短,学习古人的高尚品德,增强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陈情表》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讲解文字,同时期望学生们能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思考作者这篇文化名篇留给今天的人们的启示,从中汲取自己的思考和心得。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就一些基本的问题展开讨论,如《陈情表》中有哪些启示?这篇篇章中有什么思想让你印象深刻?等等。
也可以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内或课外的文化研究或课题设置等活动,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了解文化,深入挖掘《陈情表》中所展现出的卓越思想和丰富情感,来激发同学们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未经授权不得使用,以免造成侵权。
明德至善 笃教厚学1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教师版)《陈情表》【课题】《陈情表》(粤教版语文必修5第15课)【课型】本文属于文言文阅读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一些常用的文体,读懂课文,强化文言文阅读、解释、翻译及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掌握本文中出现的一些常用成语。
2.培养利用文章结构来记背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用整体意识来统帅全文,用整体意识结合重点提示来记背文章。
2.利用小组合作来归纳文中的文言文重点字词句,通过同桌之间的互相修改来提高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课文陈情于表,情深理切,感情真挚,表达自然、畅达的特点。
2.体会文章真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和“孝”的含义。
【学习重难点】1、文言文背书技能的训练和文言文字词句的归纳。
2、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3、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
体会作者融于事的巧妙手法。
【课时安排】3课时【知识链接】1、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
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
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晋代文学家 李密的《陈情表》 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是一篇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的奏章。
未经授权不得使用,以免造成侵权。
明德至善 笃教厚学2 4、古代文体常识:①“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陈情表》一、选择题(共46小题,每小题4.0分,共184分)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九岁不行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C.拜臣郎中D.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下列对加粗词的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谨拜表以闻闻:动词,听说B.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C.历职郎署职:名词作动词,任职D.凡在故老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3.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险衅(xìn)祚薄(zuò) 床蓐(rù)茕茕孑立(qiónɡ)B.洗马(xǐ)逋慢(bū) 拔擢(zhuó) 终鲜兄弟(xiǎn)C.优渥(wò)期功(qī)闵凶(mǐn)逮奉圣朝(dài)D.伪朝(wèi)矜悯(jīn) 郎署(shǔ)猥以微贱(wèi)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门衰祚薄祚薄:福分浅薄B.沐浴清化清化:清明的教化C.察臣孝廉察:考察D.形影相吊吊:安慰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孑立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是何等艰难!B.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C.当一名人质实在是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不虑夕了。
D.孤苦伶仃的石家母子,冒着生命危险,把这把七星刀一直保存到解放。
6.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译:到了晋朝建立,我又蒙受清明政治的教化。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译:从前太守名逵的考察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名荣的又举荐我为秀才。
我因供养祖母之事没人来做,表示辞谢,没有接受任命。
C.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译: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国家的恩典,不让我再给太子洗马。
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这样的微贱的人,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皇帝恩遇优厚)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的。
7.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凶(mǐn)终鲜兄弟(xiǎn) 常在床蓐(rù)B.猥以微贱(wěi) 责臣逋慢(fǔ)犹蒙矜育(jīn) 宠命优渥(wò)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日薄西山(bó) 除臣洗马(xiǎn)D.逮奉圣朝(dǎi)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薄(zuò)更相为命(ɡēnɡ)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于成立成立:成长,能自立B.沐浴清化沐浴:蒙受润泽C.拜臣郎中郎中:医生的古称D.岂敢盘桓盘桓:犹豫不决的样子10.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祚薄:福分浅薄B.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听:准许C.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察:考察D.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吊:安慰11.下列句中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A.谨拜表以闻B.则刘病日笃C.历职郎署D.凡在故老12.下列划线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①日薄西山薄:迫近②形影相吊吊:哀悼B.①终鲜兄弟鲜:很少②未曾废离废:废止C.①刘病日笃笃:病重②供养无主主:主持D.①听臣微志听:听信②夙婴疾病夙:多年1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⑤岂敢盘桓,有所希冀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⑦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⑧庶刘侥幸,保卒余年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②④⑥D.③⑤⑦⑧1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穿满一年孝服)而刘夙婴疾病(从小的时候)B.沐浴清化(清明的教化)臣以供养无主(没有主人) C.辞不赴命(致辞)当侍东宫(太子)D.责臣逋慢(逃脱,怠慢)则刘病日笃(病重)15.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B.至于成立C.臣欲奉诏奔驰D.宠命优渥,岂敢盘桓16.下列句子属于文言被动句的一项是()A.今臣亡国贱俘B.非臣陨首所能上报C.则告诉不许D.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17.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每对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险衅/河畔恭敬/躬亲抚养期盼/期功强近B.闵凶/怜悯愧怍/门衰祚薄新鲜/终鲜兄弟C.床蓐/薅草僮仆/人影憧憧逮捕/责臣逋慢D.矜育/戟矜盘桓/煊赫一时拔擢/濯濯童山18.对下列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功强近”中的“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指穿大功服(9个月)、小功服(5个月)丧服的亲族。
B.“察臣孝廉”的“察”是推荐的意思,这是古代的察举制,汉代开始,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担任官职。
C.“刺史”,我国古代官职名。
汉初,文帝因为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
后成为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D.“除臣洗马”中的“除”是授予官职;“拜臣郎中”的“拜”也是授予官职,两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可以换用。
19.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慈父见背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B.急于星火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C.当侍东宫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D.无以终余年愿乞终养20.下列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A.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B.而刘夙婴疾病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D.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陨首(yǔn)切峻(jùn)猥以微贱(wèi)B.矜育(jīn)宦达(huàn) 刘病日笃(dù)C.希冀(jì) 优渥(wò) 过蒙拔擢(zhuó)D.盘桓(yuán)侥(jiǎo)幸气息奄奄(yǎn)2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B.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C.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23.下列关于“表”这种文体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是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裁,如同现代史书的大事纪年表,比如《史记》就有“十表”。
B.“表”是臣下向皇上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有分条陈述之意。
C.“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表白心迹,陈请谢贺。
D.“表”还有一种是向敌对一方发的宣战书,称作“战表”。
24.下面6句话分编为4组,全能够表现李密孝敬祖母的一项是()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②臣侍汤药,未曾废离③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④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⑤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⑥25.下列各项说法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A.李密六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到了四岁,母亲被迫改嫁,李密是被祖母带大的。
B.李密小时候常生病,九岁的时候差点不行了,以后一直孤苦伶仃,过着少有兄弟的生活。
C.李密反复陈述不能应诏是因为祖母染病,而且他感到了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D.尽管朝廷催促非常急迫,但李密仍以亲情为由坚持不就,“欲苟顺私情”委婉地表达了他对这一做法的坚持。
2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及特色的概括与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晋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
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而自己由于要赡养祖母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作者这样写,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
B.文章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及政治理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
第四段则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晋武帝,从而达到陈情目的。
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精练准确,饱含强烈感情。
如第三段“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象地把病重的祖母喻为要落山的太阳,来日不多,气息微弱,生命之烛即将熄灭,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随时都有可能死亡,写得真挚感人,催人泪下。
D.本文主要是以情动人。
作者陈述了他的苦情、亲情、忠情及怨恨上司之情,情真意切,令人怜悯,最终打动了晋武帝,让他在家侍奉祖母。
27.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职:职务。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渥:优厚。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鉴:察。
D.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听:任,这里指准许、成全。
2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B.①至微至陋,过蒙拔擢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C.①但以刘日薄西山②门衰祚薄,晚有儿息D.①岂敢盘桓,有所希冀②皇天后土实所共鉴29.下列语句能分别表明李密想“报答祖母养育之恩”与想“尽心效忠晋武帝”的一项是()A.①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②亡国贱俘,至微至陋B.①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C.①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②母、孙二人,更相为命D.①乌鸟私情,愿乞终养②生当陨首,死当结草30.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A.床蓐(rù)闵(mín)凶悯(mǐn)臣拔擢(dí)B.终鲜(xiān)祚(zuò)薄茕茕(yíng)逋(bū)慢C.险衅(xìn)洗(xiǎn)马强(qiǎng)近优渥(wò)D.猥(wēi)以陨(yǔn)首奄奄(ān)日薄(bó)西山3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险衅xìn 优渥wò洗马xǐ更相为命ɡēnɡB.逋慢bū茕茕 qiónɡ 盘桓yuán 门衰祚薄zuòC.日笃dǔ期功jī陛下bì终鲜兄弟xiānD.闵凶mǐn矜育jīn 拔擢zhuó猥以微贱wěi 3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终鲜(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B.猥(wěi)以微贱责臣逋(bǔ)慢犹蒙衿(jīn)育宠命优渥(wò)C.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yì)茕茕孑立(qióng) 除臣洗(xiǎn)马D.逮(dǎi)奉圣朝过蒙拔擢(zhuó)门衰祚(zuò)薄更(gēng)相为命3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晚有儿息:子形影相吊:安慰B.逮奉圣朝:等到日薄西山:靠近C.寻蒙国恩:不久听臣微志:听从D.刘病日笃:病重夙婴疾病:缠绕3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行年四月,舅夺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