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越中览古[唐] 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分类标签: 怀古诗作品赏析【注释】:义士还乡尽锦衣。
( 乡一作家)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李白《越中览古》解析及欣赏李白《越中览古》解析及欣赏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当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越中览古》全古诗翻译与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释: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①越王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勾践做越王,曾为吴国所败,勾践做了吴王的俘虏,后来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了吴国。
②义士:指为越王破吴的臣下。
③锦衣:做官穿的锦绣衣服。
④鹧鸪:鸟名。
⑤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古代越国的首都。
翻译: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简析:这首七绝是一首怀古诗,抚今追昔,感叹人世的兴亡盛衰——当年越王勾践破吴归来的时候,义士因破吴有功,回来时都得到官爵赏赐;宫殿里如花般的美女到处都是,如今只剩下鹧鸪鸟儿在那儿飞来飞去。
将昔盛今衰的景象作了鲜明对比,感受深切。
七绝多以第三句转,第四句结,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竭力渲染昔日之兴盛,末句突作转折,跌入今日之荒凉冷落,构成反衬,其格独创,语冷节促,盛衰之感倍烈。
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是他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该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越中览古》写的就是这件事。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李⽩《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较赏析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还家尽锦⾐。
宫⼥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怀古之作,亦即诗⼈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过的著名事件⽽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说,绝句⼜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只能选取这⼀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断,⽽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三两句分写战⼠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雪了耻,战⼠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穿锦⾐。
只“尽锦⾐”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般的美⼈,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净净表达得⾮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战⼠,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结句突然⼀转,将上⾯所写的⼀切⼀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句写⼈事的变化,盛衰的⽆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孙万世之业,⽽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较难于突出的,⽽通过对⽐,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地加强。
李白《越中览古》的意思及赏析李白《越中览古》的意思及赏析越中1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越中:唐朝的越中在今天的浙一江一绍兴。
当年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凯旋而归。
胜利的越军们享受着成功的果实,奢华富贵地穿尽了各种各样的金银珍宝。
那时整个宫殿中都是面若桃花的女子,如今只剩下鹧鸪在遗迹上飞翔。
【省略之美】绝句不是历史小说,要在短片中体现出历史的沧桑感,就需要大量地裁剪素材。
这里有“尽锦衣”与“满春殿”,写出了越军们回家之后极尽荣华的生活,当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子孙如何的骄奢一婬一乱;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看着鹧鸪在遗迹上飞翔,当年的繁华已经不再,还有什么比这些鸟儿更能讽刺一时的富贵呢。
短短几字,说尽了历史的变幻无常。
【赏析】一幅是美人满宫殿、丝竹之乐盛,一幅是梁上鹧鸪飞、荒草漫无边。
两幅差距极大的画面放到一起,读者自然就能感受到落差带来的一精一神上的冲击感,也自然而然地想到李白要表达的以史为鉴的意图。
他的另一首诗《苏台览古》写到:“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一江一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把今天的景象放在前,把古代的景象移到后。
比较一下两首诗的异同。
【启示】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但是成功之后,是不是就无忧无虑了呢?李白的这首《越中览古》冷静地告诉后人,没有可以遗传万代的一江一山,只要有人遗忘了艰苦创业时的朴素、节俭、忍辱负重,他的成功果实也就会被收回。
打一江一山难,守一江一山更难,因为人们往往只有一时的热情,没有持久的恒心。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释: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①越王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勾践做越王,曾为吴国所败,勾践做了吴王的俘虏,后来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了吴国。
②义士:指为越王破吴的臣下。
③锦衣:做官穿的锦绣衣服。
④鹧鸪:鸟名。
⑤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古代越国的首都。
翻译: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简析:这首七绝是一首怀古诗,抚今追昔,感叹人世的兴亡盛衰——当年越王勾践破吴归来的时候,义士因破吴有功,回来时都得到官爵赏赐;宫殿里如花般的美女到处都是,如今只剩下鹧鸪鸟儿在那儿飞来飞去。
将昔盛今衰的景象作了鲜明对比,感受深切。
七绝多以第三句转,第四句结,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竭力渲染昔日之兴盛,末句突作转折,跌入今日之荒凉冷落,构成反衬,其格独创,语冷节促,盛衰之感倍烈。
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是他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该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越中览古》写的就是这件事。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教学【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这两首诗的主旨;2.比较这两首诗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3.指导学生了解三种欣赏古诗的方法,力求在欣赏实践中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重点】对两首诗主旨的理解。
【难点】诗歌主旨、写法的异同点把握。
【设想】①由于学生对勾践、夫差、唐玄宗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性格;吴、越两国灭亡史;开元末年唐王朝历史现状,以及李白创作这两首诗的背景、动机等知识知之甚少,势必在解读诗歌过程中障碍多多,因此,授课前印发相关材料给学生,还原历史,将学生带到一定的历史情境中,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降低欣赏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②课前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概念和内涵(见课本P2-3),在课堂上学习运用。
③有针对性地设计预习题,布置学生预习,课前用一节课大体读懂诗歌大意;课堂中,从作品的整体出发,进一步探究两首诗的主旨和写法上的异同,切合学生思维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习惯,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时效性。
【课型及课时安排】讲解、探究、比较混合型课;一课时。
【主要内容及步骤】一、导入:以明代杨慎的《临江仙》词导入并简介背景(见李白生平,唐玄宗及开元末年唐王朝现实等文字材料)。
二、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解读《越中览古》,探究诗歌主旨。
1.李白凭吊“越宫遗址”时看到什么景象?景象特征怎样?明确:“惟有鹧鸪飞”;荒凉、衰败。
2.面对今日衰景,李白必然会想到昔日越国的强盛。
他选取了怎样的一个历史瞬间,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来反映越国强盛时君臣上下精神状态,整个王城王宫气象、面貌?明确:历史事件:吴败越胜,班师回国。
义士还家,君王回宫。
精神面貌:勾践:灭敌雪耻,踌躇满志,耀武扬威;义士:胜利归来,受封受赏,衣锦还家,骄傲得意;宫女:心存感激(不用担惊受怕),心存崇拜(勾践是英雄),争相待侍;越人:扬眉吐气,精神振奋,空前的团结,向上,其乐融融。
诗歌专题训练-----主旨的异同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成[宋]萧立之雨妒游人故作难,禁持闲了下湖船。
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恨悭晴放纸鸢。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作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悭:缺少,没有。
1.请概括两首诗主旨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怀古【唐】刘禹锡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金陵怀古【唐】许浑②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③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④。
【注】①冶城:江苏南京一带,这里是春秋时代冶铸刀枪剑戟的中心。
②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
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故有“许浑千首湿”之称。
③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
④洛中:指古都洛阳。
2.这两首诗同属于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其异同。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咏梅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①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梅花张道洽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②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注释:①玉面:美人②欲嫁东风:出自张先《一丛花令》“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3、结合两首诗梅各自的特点,试比较两诗主旨的异同。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其子夫差增修,立春宵宫,与西施及宫女们为长夜之饮。
《越中览古》(李白)评析原文:《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评析:成功的文学作品,委曲而有深致,原因之一是常常使用映衬对比方法以感动读者。
沈佺期的《北邙山》、刘禹锡的《乌衣巷》、陈陶的《陇西行》以及李白这首《越中览古》,都是运用悲喜盛衰对比映衬手法的成功之作。
此诗前三句描绘越王勾践破吴后的繁盛景象:吴地尽归于越,吴王夫差自杀身亡、太宰嚭被诛,越国战士(从王琦说。
王认为“义士”系“战士”传写之讹。
)喜气洋洋,衣锦荣归,如花似玉的宫女,布满后殿。
而最后一句,陡然逆转,好似漫不经心的淡淡一笔,将昔日的繁华与轰轰烈烈均扫荡殆尽。
“只今唯有鹧鸪飞”,是静态描述,在一度令人心动神摇的越中旧地只见无知无识的鹧鸪飞翔,这就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伤逝怀古之情和荣乐无常之叹。
诗的前三句是叙述性的想象,其中有渲染,有藻饰,全属虚构,是镜中花、水中月;后一句则是不加任何修饰的白描,似实非实,给人以无限遐想,成为全诗的“目”。
这首诗正是用虚实相兼之法,突破时、空限制,婉转深至地表达了李白感怀往事的情怀。
《越中览古》诗,前三句赋昔日之豪华,末一句咏今日之凄凉。
大抵唐人吊古之作,多以今昔盛衰构意,而纵横变化,存乎体裁。
(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苏台览古》,以今日之杨柳菱歌,借映当年之歌声舞态,归之西江明月,曾照当年,是由今溯古也。
此首从越王破吴说起,雄图伯业,奕奕声光,追出鹧鸪一句结局,是吊古伤今也。
体局各异。
古人炼局之法,于此可见。
(黄叔灿《唐诗笺注》)咏勾践平吴事,振笔疾书,其异于平铺直叙者,以真有古茂之致;且末以“惟有”二字力绾全篇,诗格尤高。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越中览古》鉴赏《越中览古》鉴赏对于《越中览古》大家应该都很熟悉,那么里面的细节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越中览古》鉴赏,欢迎阅读。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唐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千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得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参考答案】(1)这两首诗都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败加以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2)相同的是都用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手法。
不同的是第一首以前三句的篇幅着重写“昔盛”,而最后一句写“今衰”来否定之,从而形成对比,转出新意;第二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
《越中览古》赏析“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
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
次句接写当前景色。
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
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
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来源:《唐人七绝诗浅释》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赏析1】苏台,即姑苏台。
相传是吴王夫差特意修建来和西施嬉戏作乐为长夜之饮的地方。
李白为此写过一首《乌栖曲》,诗中写道:“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贺知章初读其诗,慨叹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这首绝诗取材与《乌栖曲》相同,但是在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的处理上,却呈现出另一种韵味,同样是一首可以泣鬼神的绝唱。
兴由“苏台览古”而起,抒发古今异变,昔非今比的感慨,则今日所见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杨柳青青,无边春色,不仅令人想起它曾有过的繁华,更令人想起它曾经历过的落寞。
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又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
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
第二句,继续对这种感受作进一步烘托。
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
不胜,犹不尽。
“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
但此时此刻,正是这些歌声,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使诗人躁动不安。
由此,引出了三四两句。
这是经由“旧苑荒台”逗引起的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升华。
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
这两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飞跃。
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宫中美人,作为一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语境,旨意遥深,感人肺腑!这首诗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
因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
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
古今贤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无一例外。
【赏析2】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
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做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练而自然。
次句接写当前景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
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做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赏析】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他让我们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