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宣贯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463.00 KB
- 文档页数:98
第十章管壳式换热器第一节管壳式换热器基本知识【学习目标】学习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了解该标准适用范围及相关定义、规定。
了解管壳式换热器型号表示方法。
一、GB151《管壳式换热器》标准适用范围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标准规定了非直接受火管壳式换热器(已下简称“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的要求。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1 “范围”二、换热器型号表示方法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标准第3章“总则”中,规定了换热器型号的表示方法。
1、换热器的主要组合部件(GB151图1)图10-1 AES、BES浮头式换热器1-平盖;2-平盖管箱(部件);3-接管法兰;4-管箱法兰;5-固定管板;6-壳体法兰;7-防冲板8-仪表接口;9-补强圈;10-壳体(部件);11-折流板;12-旁路挡板;13-拉杆;14-定距管;15-支持板;16-双头螺柱或螺栓;17-螺母;18-外头盖垫片;19-外头盖侧法兰;20-外头盖法兰;2、换热器型号的表示方法采用碳素钢、低合金钢冷拔钢管做换热管时,其管束分为Ⅰ、Ⅱ两级:Ⅰ级管束——采用较高级、高级冷拔钢管;Ⅱ级管束——采用普通级冷拔钢管。
示例:a )浮头式换热器平盖管箱,公称直径500mm ,管程和壳程设计压力均为1.6MPa ,公称换热面积54m 2,碳素钢较高级冷拨换热管外径25mm ,管长6m ,4管程,单壳程的浮头式换热器,其型号为:4256546.1500----AES Ⅰ b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封头管箱,公称直径700mm ,管程设计压力2.5MPa ,壳程设计压力1.6MPa ,公称换热面积200m 2,碳素钢较高级冷拨换热管外径25mm ,管长9m ,4管程,单壳程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其型号为:42592006.15.2700----BEM Ⅰ c )U 形管式换热器封头管箱,公称直径500mm ,管程设计压力4.0MPa ,壳程设计压力1.6MPa ,公称换热面积75m 2,不锈钢冷拨换热管外径19mm ,管长6m ,2管程,单壳程的U 形管式换热器,其型号为:2196756.10.4500----BIU f )填料函式换热器平盖管箱,公称直径600mm ,管程和壳程设计压力均为1.0MPa ,公称换热面积90m 2,16Mn 较高级冷拨换热管外径25mm ,管长6m ,2管程,2壳程的填料函浮头式换热器,其型号为:22256900.1600----AFP Ⅰ 三、换热器部分定义及规定GB 151标准许多定义和规定是与GB 150一致的,以下内容摘录了一部分不同于GB 150的规定。
管壳式换热器 GB151-1999一.适用范围 1.型式固定——P t 、P S 大,△t 小浮头、U 形——P t 大,△t 大*一般不用于MPa P D 5.2>,易燃爆,有毒,易挥发和贵重介质。
结构型式:外填料函式、滑动管板填料函、双填料函式(径向双道) 2.参数41075.1,35,2600X PN DN MPa P mm D N N ≤⨯≤≤。
参数超出时参照执行。
D N :板卷按内径,管制按外径。
3.管束精度等级——仅对CS ,LAS 冷拔换热管Ⅰ级——采用较高级,高级精度(通常用于无相变和易产生振动的场合) Ⅱ级——采用普通级精度 (通常用于再沸,冷凝和无振动场合) 不同精度等级管束在换热器设计中涉及管板管孔,折流板管孔的加工公差。
GB13296不锈钢换热管,一种精度,相当Ⅰ级;有色金属按相应标准。
4.不适用范围受直接火焰加热、受核辐射、要求疲劳分析、已有其它行业标准(制冷、造纸等)P D <0.1MPa 或真空度<0.02MPa+二.引用标准1.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监察范围,类别划分*等*按管、壳程的各自条件划类,以其中类别高的为准,制造技术可分别要求。
*壳程容积不扣除换热管占据容积计,管程容积=管箱容积+换热管内部容积。
壳程容积=内径截面积X管板内侧间长度。
2.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设计界限、载荷、材料及许用应力、各受压元件的结构和强度计算。
3.有关材料标准。
管材、板材、锻件等4.有关零部件标准。
封头、法兰(容器法兰、管法兰)紧固件、垫片、膨胀节、支座等三.设计参数1.有关定义同GB1502.设计压力Mpa分别按管、壳程设计压力,并取最苛刻的压力组合(一侧为零或真空)。
管板压差设计仅适用确能保证管、壳程同时升降压,如1)自换热 2)Pt P s均较高,操作又能绝对保证同时升降压。
3.设计温度℃0℃以上,设计温度≥最高金属温度。
0℃以下,设计温度≤最低金属温度。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GBl51―1999《管壳式换热器》规定了管壳式换热器在设计、制造、检验要求。
1 GBl51适用范围1.1 适用参数GBl51规定了标准的适用参数范围见表1.1。
表中同时列出了国外常用管壳式换热器的标准。
表1.1 适用参数范围标准DN (mm) PN (MPa) DN·PN 注GB 151 ≤2600 ≤35 ≤17500 (1)TEMA ≤2540(100”)≤20.684(3000psi)≤17500(100000)(2)ASMEⅧⅠ没有具体参数规定,主要提供了U型和固定管板的设计计算规则。
UHX篇API660ISO 16812 没有具体参数规定,体现用户对换热器的要求。
(1)GB 151中1.2:超出上述参数范围的换热器也可参照本标准进行设计与制造。
(2)TEMARCB-1.11 规定这些参数的意图是限定壳壁最厚约为3(76mm)、双头螺栓的最大直径为4″(102mm)。
是对换热器制造商的要求。
(3)上述各标准,均适用于固定、U形、浮头、填函式换热器。
(4)TEMA将换热器按使用场所分为三级,“R”---用于石油及一般工艺过程的严格要求场合;“C”---用于工业及一般工艺过程的中等要求场合;“B”---用于化工过程场合标准限定最大设计参数范围是为了避免过于笨重的、结构上的不合理设计。
对于超出上述参数范围的换热器,特别是工程中可能遇到的中、低压大直径(超过DN2600mm)换热器,作为设备整体在结构尺寸合理设计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应用标准给出的设计原则。
对于管壳式换热器的关键零部件管板的设计计算,GB 151对管板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力学分析,从本质上讲可以认为就是一种分析设计方法,只是为了能够利用图表公式进行计算在公式推导过程中作了某些简化和结构参数的限定,完全可以用于更大设计参数的管板设计。
仅对管板等个别零部件进行应力分析计算并不等于对换热器进行“应力分析设计”。
GB/T 151—2014《热交换器》简介一、修订历程GB/T151作为压力容器标准体系中的主要标准和热交换器的基础标准,应与新版《固定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以下简称“《固容规》”)和基础标准GB 150-2011《压力容器》相协调,并体现技术进步的变化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9年提出修订工作规划,并列入国家标准修订计划。
2009年7月召开了压力容器标准体系主要修订协调安排会;2010年4月18日,GB 151修订启动会召开;2011年11月召开了标准草案首次审查会;2012年6月召开征求意见稿审查会,根据审查协调意见,形成征求意见稿。
2012年7月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与此同时选择了部分设计、制造、检验单位重点征求意见。
2012年9月-12月,工作组对征求意见进行梳理、处理,形成标准审查稿。
2013年4月召开了标准送审稿审查会,对关键问题进行了充分谈论审查,与会专家原则同意标准审查稿的内容,针对送审稿提出条文意见审查,标准工作组根据会议审查意见进行修改,2013年7月召开了标准报批稿审查协调会,就标准中重点问题进行讨论确认。
2013年9月,形成报批稿。
2014年9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批准发布。
二、修订原则1、与《固容规》相协调按照特种设备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架构,TSG 80004-2009《固容规》规范压力容器安全基本要求,压力容器技术标准规范产品建造要求,本标准的修订内容应与其相协调一致。
2、与GB 150的关系GB 150《压力容器》标准作为压力容器行业的基础标准,给出压力容器建造的通用要求,包括材料、设计、制造检验与验收等内容。
GB/T 151《热交换器》从属压力容器范畴,其理论基础、安全系数、许用应力和材料选择、通用制造要求等方面与GB 150相同。
凡属于压力容器的通用内容,本标准不再赘述。
管壳式换热器 GB151-1999一.适用范围1.型式固定——P t 、P S 大,△t 小 浮头、U 形——P t 大,△t 大一般不用于MPa P D 5.2>,易燃爆,有毒,易挥发和贵重介质。
结构型式:外填料函式、滑动管板填料函、双填料函式(径向双道)2.参数41075.1,35,2600X PN DN MPa P mm D N N ≤⨯≤≤。
参数超出时参照执行。
D N :板卷按内径,管制按外径。
3.管束精度等级——仅对CS ,LAS 冷拔换热管Ⅰ级——采用较高级,高级精度(通常用于无相变和易产生振动的场合)Ⅱ级——采用普通级精度 (通常用于再沸,冷凝和无振动场合)不同精度等级管束在换热器设计中涉及管板管孔,折流板管孔的加工公差。
GB13296不锈钢换热管,一种精度,相当Ⅰ级;有色金属按相应标准。
4.不适用范围受直接火焰加热、受核辐射、要求疲劳分析、已有其它行业标准(制冷、造纸等)P D<0.1MPa或真空度<0.02MPa+二.引用标准1.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监察范围,类别划分*等按管、壳程的各自条件划类,以其中类别高的为准,制造技术可分别要求。
壳程容积不扣除换热管占据容积计,管程容积=管箱容积+换热管内部容积。
壳程容积=内径截面积X管板内侧间长度。
2.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设计界限、载荷、材料及许用应力、各受压元件的结构和强度计算。
3.有关材料标准。
管材、板材、锻件等4.有关零部件标准。
封头、法兰(容器法兰、管法兰)紧固件、垫片、膨胀节、支座等三.设计参数1.有关定义同GB1502.设计压力Mpa分别按管、壳程设计压力,并取最苛刻的压力组合(一侧为零或真空)。
管板压差设计仅适用确能保证管、壳程同时升降压,如1)自换热 2)Pt P s均较高,操作又能绝对保证同时升降压。
3.设计温度℃0℃以上,设计温度≥最高金属温度。
0℃以下,设计温度≤最低金属温度。
管壳式换热器GB151-1999一.适用范围1.型式固定——P t、P S大,△t小浮头、U形——P t大,△t大P D5.2,易燃爆,有毒,易挥发和贵重介质。
一般不用于MPa结构型式:外填料函式、滑动管板填料函、双填料函式(径向双道)2.参数4MPaDNPD。
参数超出时参照执行。
mmPN752600X.110,35,NND N:板卷按内径,管制按外径。
3.管束精度等级——仅对CS,LAS冷拔换热管Ⅰ级——采用较高级,高级精度(通常用于无相变和易产生振动的场合)Ⅱ级——采用普通级精度(通常用于再沸,冷凝和无振动场合)不同精度等级管束在换热器设计中涉及管板管孔,折流板管孔的加工公差。
GB13296不锈钢换热管,一种精度,相当Ⅰ级;有色金属按相应标准。
4.不适用范围受直接火焰加热、受核辐射、要求疲劳分析、已有其它行业标准(制冷、造纸等)P D<0.1MPa或真空度<0.02MPa+二.引用标准1.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监察范围,类别划分等按管、壳程的各自条件划类,以其中类别高的为准,制造技术可分别要求。
壳程容积不扣除换热管占据容积计,管程容积=管箱容积+换热管内部容积。
壳程容积=内径截面积X管板内侧间长度。
2.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设计界限、载荷、材料及许用应力、各受压元件的结构和强度计算。
3.有关材料标准。
管材、板材、锻件等4.有关零部件标准。
封头、法兰(容器法兰、管法兰)紧固件、垫片、膨胀节、支座等三.设计参数1.有关定义同GB1502.设计压力Mpa分别按管、壳程设计压力,并取最苛刻的压力组合(一侧为零或真空)。
管板压差设计仅适用确能保证管、壳程同时升降压,如1)自换热 2)P t P s 均较高,操作又能绝对保证同时升降压。
3.设计温度℃0℃以上,设计温度最高金属温度。
0℃以下,设计温度最低金属温度。
(一般可参照HG20580《设计基础》)材料允许使用温度)≧(元件表面温度算用最高部位温度,强度计壳程元件平均温度壳程元件厚度截面金属管程元件平均温度管程元件厚度截面金属t t ][][固定管板式温差可不计环境温度壳材线胀系数温壳程筒体沿全长平均壁按附录F确定管材线胀系数换热管沿全长平均壁温S t 应力计算用*对气-气或液-液可近似取管、壳程介质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概况作者资料(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1530次) 时间:2004/09/12 01:33pm来源:tigerliu521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概况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巨贤管壳式换热器以其对温度、压力、介质的适应性,耐用性及经济性,在换热设备中始终占有约70%的主导地位。
因此管壳式换热器的标准化工作为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所重视,也为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所重视。
因此出现了TEMA、API660、JISB8249等一批管壳式换热器标准,ISO目前也正在与API联手并会同有关国家编ISO管壳式换热器标准。
我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相继编制了JB1147《管壳式换热器制造技术条件》、《钢制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规定》及GB151-89《钢制管壳式换热器》,并在历经十年后出现了修改较大、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更好的、但同时由于出版等原因未能按时出版的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及其英文版,现就GB151-1999版修订概况介绍如下:一、取消了“钢制”增加了铝、铜、钛有色金属取消“钢制”这在我国压力容器标准体系中是个较大的变化,也是向国际先进标准靠拢迈出的重要一步。
有色金属制管壳式换热器国内过去有着众多的使用业绩,而随着工业向深度发展,石油化工向深加工要效益,有色金属制管壳式换热器今后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过去一直没有有色金属制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检验与验收的综合性标准,GB151-1999版解决了这一问题。
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铝、铜、钛的情况: 1.铝及铝合金a.在空气和许多化工介质中有着良好的耐蚀性;b.在低温下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c.有良好的成型及焊接性能; d.设计参数:P≤8MPa,-269oC≤t≤200oC。
2.铜及铜合金a. 有优良的耐蚀性(如海军铜具有良好的耐海水腐蚀性);b.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c.有良好的低温性能;d.有良好的成型性能,但焊接性能稍差;e.设计参数:纯铜t≤150oC;铜合金t≤200oC;f.有GB8890《热交换器用铜合金管》标准。
管壳式换热器标准的一些常见问题换热器-1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答:1.适用于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形管式和填料函式换热器。
2.适用的参数为:公称直径DN ≤2600mm;公称压力PN ≤35MPa;且公称直径(mm)和公称压力(MPa)的乘积不大于1.75×104。
换热器-2 对于管、壳程设计压力均为内压的管壳式换热器,其受压元件在什么情况下可按压差设计?还应考虑什么问题?答:对于同时受管、壳程内压作用的元件,仅在能保证管、壳程同时升、降压时,才可以按压差设计。
压差的取值还应考虑在压力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最大压差值,同时设计者应提出压力试验的步进程序。
换热器-3 试述管壳式换热器中管、壳程设计温度与管壁、壳壁温度的差异及作用。
答:管、壳程设计温度分别为管程管箱和壳程壳体的设计温度,是对应于管、壳程设计压力分别设定的管、壳程受压元件金属温度(沿元件金属横截面的温度平均值)的最高值或最低值。
用于确定元件材料的许用应力。
管壁、壳壁温度分别为沿长度平均的换热管、壳程圆筒金属温度,分别是传热过程中形成的换热管、壳程圆筒金属温度沿长度方向的平均值。
用于计算壳程圆筒与换热管的热膨胀差在管板、换热管和壳程圆筒中引起的应力。
这两组温度不仅定义、性质和作用不同,而且数值上也会有较大差异,因此,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不可混用。
换热器-4 管壳式换热器中同时受管、壳程温度作用的元件的设计温度如何确定?答:管壳式换热器中同时受管、壳程温度作用的元件的设计温度可按金属温度确定,也可取较高侧的设计温度。
换热器-5 管壳式换热器主要元件腐蚀裕量的考虑原则是什么?答:管壳式换热器主要元件腐蚀裕量的考虑原则:a)管板、浮头法兰、球冠形封头和钩圈两面均应考虑腐蚀裕量;b)平盖、凸形封头、管箱和圆筒的内表面应考虑腐蚀裕量;c)管板和平盖上开槽时,可把高出隔板槽底面的金属作为腐蚀裕量,但当腐蚀裕量大于槽深时,还应加上两者的差值;d)压力容器法兰和管法兰的内直径面上应考虑腐蚀裕量;e)换热管不考虑腐蚀裕量;f)拉杆、定距管、折流板和支持板等非受压元件,一般不考虑腐蚀裕量。
GB150培训讲稿大全资料压力容器设计基础一.概述1、标准适用的压力范围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设计压力P:0.1~35 MPa真空度:≥0.02 MPa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压力P:0.1~35 MPa真空度:≥0.02 MPa公称压力PN≤35 MPa,公称直径DN≤2600mmPN?DN≤1.75×104JB4732-95《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设计压力P:0.1~100 MPa真空度:≥0.02 MPaJB/T4735-1997《钢制焊接常压容器》设计压力P:圆筒形容器:-0.02 MPa≤P≤0.1 MPa立式圆筒形储罐、圆筒形料仓 -500Pa≤P≤0.2000 Pa矩形容器:连通大气GB12337-1998《钢制球形储罐》设计压力P≤4MPa,公称容积V≥50M3 JB4710-2000《钢制塔式容器》设计压力P:0.1~35MPa (对工作压力<0.1MPa内压塔器,P取 0.1MPa)高度范围 h>10m 且h/D(直径)>52.设计时应考虑的载荷1)内压、外压或最大压差;2)液体静压力(≥5%P);需要时,还应考虑以下载荷3)容器的自重(内件和填料),以及正常工作条件下或压力试验状态下内装物料的重力载荷;4)附属设备及隔热材料、衬里、管道、扶梯、平台等的重力载荷;5)风载荷、地震力、雪载荷;6)支座、座底圈、支耳及其他形式支撑件的反作用力;7)连接管道和其他部件的作用力;8)温度梯度或热膨胀量不同引起的作用力;9)包括压力急剧波动的冲击载荷;10)冲击反力,如流体冲击引起的反力等;11)运输或吊装时的作用力。
3、设计单位的职责1)设计单位应对设计文件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2)压力容器的设计文件至少应包括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样。
3)压力容器的设计总图应盖有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印章。
4.容器范围GB150管辖的容器范围是指壳体及其连为整体的受压零部件1)容器与外部管道连接2)接管、人孔、手孔等的承压封头、平盖及其紧固件3)非受压元件与受压元件的焊接接头。
管壳式换热器(GB151-1999)1.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组成:a 受压元件:壳体、膨胀节、设备法兰、换热管、管箱、管板、接管及法兰(DN250)设备主螺柱(M36)b 非受压元件:支座、折流板、拉杆c 管程:与换热管相连通的空间d 壳程:换热管外部、壳体内部的连通空间 2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 a 工艺设计:A 、Δp换热器直径、换热管规格、材料、数量、长度、排列方式、程数、折流板结构和数量; b 机械设计:换热管束级别确定,结构设计,强度、刚度、 稳定性计算第一部分 传热和换热器基本知识 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步骤:1、计算传热量、平均温差,估计总传热系数K ,估算传热面积; (1)传热量的计算:两流体无相变热量衡算式: 可知:要想计算传热量,需要知道4个温度和2个流量。
(2)传热温差的计算: (3)传热面积的估算:2、设定换热管规格和管内流体流速,计算换热管数和长度,确定管程数;管束分程: 在满足流量和压降的前提下,采用多管程可提高流速,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管程数一般有1、2、4、6、8、10、12等7种,布管原则为:① 应尽可能使各管程的换热管数大致相等; ②分程隔板槽形状简单,密封面长度较短。
3、根据换热管数量和排列形式,确定换热器壳体直径;(1)换热管的排列形式:三角形、正方形排列(2)换热管中心距:宜不小于1.25d0,常用管间距详见GB151表12筒体直径估算值:(3)布管限定范围: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或U 形管换热器管束最外层换热管外表面至壳体内壁的最短距()()2112e c pc c c h phh h Q W c T T W c T T ζ=⋅-=⋅⋅-∆-∆∆=∆∆1212,ln()m t t t t t 122m t t t ∆+∆∆=或e mQ A K t =⋅∆2,0.785i Vn d u=A l dnπ=1.05n D tη=离为0.25d0,一般不小于8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