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创作
- 格式:ppt
- 大小:658.00 KB
- 文档页数:49
[收稿日期]2010-09-15[作者简介]高翠英(1976-),女,山东莒南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莫言小说创作的转型高翠英(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山东东营257000)[摘 要] 莫言是一位极具活力的作家,他的小说美丑并存,苦乐相依,生死循环,在一片混乱的场景中开创了诡异的艺术奇观。
他的早期作品有意师法著名/荷花派0作家孙犁,形成了明丽柔美的风格;中期大规模地借鉴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手法,形成自由不羁、肆虐狂欢的小说世界;后期创作更偏重于在本土汲取创作源泉,小说创作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0、/中国气派0和/民族底色0。
这种自/西0向/东0的回归,内蕴作家生命经验的转向,同时也意味当代文学在90年代后整体的转型。
[关键词] 莫言;小说创作;转型[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35(2010)04-0042-03莫言是一位极具活力的作家,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鬼才0。
其作品融乡野传奇、家族演义、情色想象于一炉,语言上天马行空、磅礴瑰丽、恣肆汪洋,洋溢着浓重的色彩。
其创作中美丑并存,苦乐相依,生死循环,在一片混乱的场景中开创了诡异的艺术奇观。
但莫言的创作风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本文拟按照时间的变化来分析莫言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型。
莫言无疑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从开始创作到现在,莫言有百篇以上的中短篇小说和十多部长篇小说。
莫言小说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81年开始创作到1984年秋考入军艺,第二个时期是从1984年秋至2000年,第三个时期是新世纪以后。
早期的作品主要描写军营生活和乡土社会的凡人琐事,风格柔美清新;中期作品深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以高密东北乡为原型,构造出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后期,莫言进入新的探索期,创作风格上开始/有意识地大踏步地撤退0,在继承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将童年记忆、个人体验和现代派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诡异而绚丽的艺术风格。
试析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色莫言小说的创作特色80年代,中国的文学理论领域笼罩着浓厚的西方情结,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着作家创作的内容和形式。
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其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他又不自觉地开掘民间的创作源泉,把自己得天独厚的语言艺术,深深扎植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元气,叙述了“高密乡”的悲欢离合。
在创作特色上,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体验,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一以“性”和“暴力”为创作的主要内容莫言的文本世界充满着对性和暴力的执着呈现。
与同时期先锋作家相比,莫言作品中的性与暴力是来自人的原始本能,是强悍的生命力的体现,充满着原始的张力与激情。
在莫言小说创作中,一方面描写了一种荡魂摄魄的“性爱”,另一方面描写了暴力。
莫言对性的描写是美的,并且有着一种荡魂摄魄的力量。
如小说《丰乳肥臀》中描写上官来弟与鸟儿韩的性爱,被苦难生活压抑了十五年的青春激情像野火一样慢慢地燃烧起来。
他双膝一软,跪在了来弟的身体前,用滚烫的、抖颤的嘴巴,吻着她的脚踝骨下边那块光滑的皮肤……在狂吻的间隙里,她喘息着说:“让那个哑杂种、让那个半截鬼死了去吧,烂了去吧,让乌鸦啄瞎他的眼睛吧……”小说中莫言用了大量文字来描写他们对爱情和性的正常需要,以及两个人结合过程中的内心世界。
在整个叙述中,没有丝毫的淫荡,而是充满了人生的辛酸、苦难和生命的悲凉。
又如《红高粱》中“野合”场面,给读者带来了强烈震撼力。
“我爷爷”和“我奶奶”这两个大胆的、追求自由的年轻人,在高粱地里演绎着他们的爱情,在野外忘情地交合,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
不管在原作中,还是在改编的影片中,我们都不会觉得这个场面是猥亵的,相反我们读出的是庄严与悲怆。
莫⾔⼩说之创作风格 在我们平凡的⽇常⾥,⼤家总免不了要接触创作吧,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莫⾔⼩说之创作风格,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莫⾔是当今⽂坛屈指可数的⼀流作家,他⼀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他的⼈⽣经历造就了他的作品极具个性。
他⾃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以⼀系列乡⼟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学作家。
2012年莫⾔荣获诺贝尔⽂学奖,使他超越了中国所有作家同⾏,进⼊了世界⽂学之列。
他的作品创作不断的追求真正的的民间风格,语⾔上也不断追求民间⼝语、戏剧的特点。
他的⼩说运⽤了很多表现⼒极强的细节,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物的⼼理,浓墨重彩的语⾔风格,给⼈以震撼⼒。
莫⾔早期的作品描写童年记忆的乡村世界,表现独特的⽣命体验;中期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塑造神秘的超现实的对象世界,给⼈以先锋⾊彩;⽽后进⼊新的探索期,激情勃发,画⾯五彩斑斓,语⾔充满进攻型、反叛型。
以上只是简单的概述莫⾔的创作特点,下⾯的内容将会从我个⼈的⾓度,从三个⽅⾯来论述我对莫⾔的创作风格的看法。
⼀、莫⾔⼩说的题材内容⽅⾯ 莫⾔⼩说的创作⼀直都把视线定格在农村,可以说是⼀直关注农村表现农村。
莫⾔⾃⼰认为他选择写农村好像是⼀种命定,因为他在农村⽣活了整整⼆⼗年,尽管他⼀直骂这个地⽅,恨这个地⽅,但他没有办法隔断与这个地⽅的联系。
他⽣在那⾥,长在那⾥,他的根在那⾥。
只要他⼀离开农村,离开⼟地,进⼊都市,就会产⽣⼀种眷念。
因此在以后的⼀系列创作中,农村的⽣活就成了他灵感的来源。
⽐如说莫⾔⼗三岁时曾在⼀个桥梁⼯地上当过⼩⼯,给⼀个打铁的师傅拉风箱⽣⽕,中篇⼩说《透明的红萝⼘》的产⽣就与他的这段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说中的⿊孩虽不是莫⾔本⼈,但与他是⼀体的,⼼灵相通的。
他在农村⼆⼗多年的⽣活,就像电影胶卷⼀样,⼀部⼀部的储存在他的脑海中,这些内容可以写成⼩说,可以⽤语⾔描述出来,农村题材在他的笔下还没有写完,还有许多有意义的东西值得他去写。
132莫言小说创作的民间姿态★ 林伟灵莫言的小说偏向于内涵丰富的民间文学创造,莫言的小说始终致力于对民间世界的审美探究,以特立独行的个性化民间姿态吸引着读者。
在莫言的小说创作中,很多时候都可以看到其生活的影子,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间元素民间语言、民间故事。
而且在莫言成长的不同阶段,其文学创造的民间姿态并不一致。
莫言的成功也与其不断深化的民间创作姿态密不可分。
本文主要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内容、展现的民间姿态以及创作的启示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分析。
莫言小说创作大多是站在平民的视角进行,以民间的价值判断去思考和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在莫言的小说中无不体现着民间意识和丰富的民间元素。
在莫言的小说中包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传说、语言、艺术等。
莫言的人生经历为其艺术创作汲取了更加丰富的营养,使莫言的小说及作品深深地印刻着乡土气息、民间意识,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写作方式。
一、莫言小说创作内容受莫言自身经历的影响,在莫言的小说中突出显现对故乡的极端热爱与极端仇恨,莫言的几乎所有的小说都贯穿着民间的价值判断与价值立场,他重视从农民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以民间的视角去分析和审视苦难大地的沧染变迁。
在他的小说中有道不尽的民间的苦难,同时也显示出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莫言的小说中,很多都是围绕着东北高密乡的情节展开的,展现着浓浓的民间美学、民间艺术、民间语言等。
通过小说中所展现出的故乡传说、风土人情等,诉说着老百姓的心酸与艰难,体现出了民间的价值立场。
二、莫言小说创作民间姿态分析1、民间形态人生莫言小说中的人物,莫言笔下所创作的人物形象都充满着原始的色彩,展示着、张扬着生命的活力。
受莫言自身成长和生活的影响,莫言很多的小说作品都紧紧的围绕着高密东北乡、高粱地、墨水河等展开,尤其是《红高粱家族》这部作品,这是莫言笔下高密东北乡最典型的象征,最突出的体现。
成片成片的高粱地、高粱面、高粱酒,生长着、养育着、滋养着像高粱杆子一样顽强不屈的百姓。
2016.9shi dai lun tan时代论坛一何为“长篇胸怀”?这并非笔者的创造,这个概念出自莫言在2006年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的一篇名为《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的文章。
在文章中,莫言从创作者的角度系统阐释了他本人关于长篇的长度、密度、难度的一些看法,并盛赞长篇是一种伟大的文体。
莫言独爱长篇那种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认为“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天马行空般的大精神、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感悟———这些都是‘长篇胸怀’之内涵也”。
莫言的“长篇胸怀”是否重构起了当下社会的“宏大叙事”呢?是否符合“史诗性”小说的标准呢?笔者认为他的每部作品可能并未完美的展现“史诗性”品格,然而他作品中展现的理想性、深广性却是毋庸置疑的,这都是宏大叙事所追求的,而且在当下社会去追求古典意义上的史诗也是不切实际的。
接下来,笔者将从莫言的文本出发,探讨莫言一直以来在“长篇胸怀”上的追求,对“宏大叙事”的向往和开拓,以及其作品对“史诗”品格的追随和背离,从文本之中考察其创作的是非得失,力求给予其“长篇胸怀”更为细致而客观的解读。
二莫言将故乡留给他的苦难记忆和压抑结合传奇志怪故事转化为一种“狂欢”性质的情感宣泄,破除了一般意义上进步与落后、野蛮与文明、古老与现代的传统二元对立,将乡村从五四以来“被启蒙”的文学传统中解放出来,着力于以“狂欢”形式表达古老的东北乡土中那种善恶杂糅的真实生命,“宣泄出‘极端仇恨’与‘极端热爱’的强烈情绪”,塑造了独特的文学地理世界———“高密东北乡”,正是在这片闭塞粗犷的土地之上,草莽流寇杀人越货,泼辣女子敢爱敢恨,坚韧农民负隅顽抗,形成了莫言式的“农民英雄主义”,这也正是莫言的“理想生命体”。
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之中,莫言的“农民英雄”又表现为两种生命体,一种是野性的强力生命,寄托了莫言酣畅淋漓的“大精神”;一种是坚韧的民间生命,他们默默无闻却又生生不息,寄托了莫言的“大悲悯”。
所谓野性的强力生命指的是发端于余占鳌的草莽英雄,凛然赴死的罗汉大爷、放荡不羁的司马库、慷慨就义的孙丙皆属此行列。
丰乳肥臀简介丰乳肥臀是一部由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95年出版。
该小说以中国20世纪上半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女性人物李春花从婴儿时期到老去的一生,揭示了社会背景下她面对家庭、爱情、权力等问题的生活经历和内心变化。
故事背景小说以李春花的成长经历为主线,融入了中国历史的变革、社会的巨变以及家庭困境等多个方面。
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和城市。
这个时期正值中国政治、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但也伴随着战乱、农民起义、土地改革等社会动荡。
故事梗概故事以李春花从婴儿到老去的一生为线索,通过李春花的成长历程和命运的蜿蜒曲折,展示了她在当时社会中所经历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李春花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她从小就经历了家庭的贫困和父母的早逝。
在成长过程中,李春花因其突出的容貌和身材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尤其是她的丰满胸部和丰腴臀部,被视为她命运的象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春花逐渐认识到丰胸和肥臀并不能为她带来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在婚姻生活中,李春花经历了与丈夫的矛盾和争吵,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她的丰乳和肥臀似乎成为了她被剥夺自由的枷锁。
然而,在家庭困境和封建社会压迫下,李春花始终保持了内心的坚强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随着故事的推进,李春花在历经一系列困境和挫折后,逐渐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丰乳和肥臀,而是来自于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思考。
最终,她发现了自己的内心力量,选择了追求自由和真爱的生活方式。
主题思想《丰乳肥臀》通过李春花的故事,传达了对封建社会制度、女性命运和自由意志的思考。
小说尖锐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下妇女受到的束缚和压迫,并呼吁对封建家族观念和思维的否定。
作者通过描绘李春花的成长和变化,探究了个人追求幸福和自由的内在力量。
结语《丰乳肥臀》作为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对李春花的一生的刻画,莫言以其独特的笔触塑造出了一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凸显了个人意志与社会环境的冲突,探讨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追求自由与幸福的艰辛。
莫言的简介及作品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1955年,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现代文学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文学形象,留下了深刻的文化遗产。
莫言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被誉为“中国农民小说的瑰宝”。
1. 早年经历与成长莫言出生于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农田中劳作,感受到农民的辛酸与艰辛。
在农民家庭的熏陶下,他对乡土文化和乡村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尽管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的父亲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经常向他和其他孩子们讲述各种故事和传说,这对莫言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文学创作风格与主题莫言的作品以深入生活、深入人民的精神风貌著称,他用真实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中国农村的沧桑和变迁。
他的作品融入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农民为主人公,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些形象,他探索了人性与生活的种种命运,以及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莫言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他对社会不公和个体命运的关注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温暖。
3. 莫言的代表作品3.1 《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莫言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农村家庭为背景,通过家族成员之间的纷争和矛盾,展现了中国农村在政治和社会变革中的波折历程。
小说以细腻而真实的描写,刻画了农民在命运的洪流中的坚韧与不屈。
3.2 《蛙》《蛙》是莫言最具争议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医生为主角,通过医生与当地政府和村民之间的矛盾,展现了乡村百态和个体奋斗的艰辛。
这部小说以其大胆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对话展示了莫言独特的写作才华。
3.3 《丰乳肥臀》《丰乳肥臀》是莫言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他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农村女性为主角,通过她与家庭以及历史之间的纠葛,展现了中国整整一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
小说细腻而逼真地展现了一个平凡女性的坚强与无奈。
4. 莫言的影响与地位莫言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获得了认可和赞誉。
莫言文学创作之路_随笔散文 莫言 文学 创作之路 提起莫言,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电影 《红高粱》里那些色彩鲜艳的画面和黄土地上张扬的生命力,那里就是莫言 的高密东北乡。
高密不仅仅是莫言地理意义上的家乡, 更是他几十年来在文学创 作道路上一直苦心构筑的文学故乡。
他的小说 创作几乎从未离开高密, 那是独属于他的文学王国。
他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 土地上展开叙事,并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延伸。
从辍学回家的放牛娃到享誉世界的名作家,莫言的文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但他一步步探索出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带有明 显的“先锋”色彩。
小学辍学务农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 年 2 月 17 日出生于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
莫 言的文学道路并不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
小时候想当一个作家 小时候在家乡上学时,莫言的文学功底很好,作文写得非常漂亮,经常被老 师当作范文朗诵。
1967 年小学五年级时,他因文革和得罪别人被迫辍学回家务 农,当起放牛娃。
莫言曾说,他小时候之所以想当一个作家,就是想一日三餐都 吃上香喷喷的饺子,就是想娶石匠女儿当老婆。
当兵时投稿屡遭退稿 长大后,20 多岁的莫言离开家乡当了兵,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 教员、干事等职。
那时,他又拿起笔开始写作,作家梦在这个年轻人的内心再次 熊熊燃起。
当时,莫言写了很多作品,向全国报纸、杂志投稿。
他一般都选择地 市级刊物投稿,而不是大报大刊。
每次莫言都满怀信心地把厚厚的稿纸装进信封, 之后开始漫长且充满希望地等待, 最后等来的往往是破烂不堪的退稿信封, 里面最多塞上一封编辑部铅印的 退稿信。
1981 年开始发表之路 1981 年的一天,莫言收到一封保定市《莲池》编辑部的信,他发表了人生 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
同年,他的女儿管笑笑出生。
1984 年秋天,尚不知名的莫言得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着名作家 徐怀中先生的赏识, 进入该系学习。
莫言的简介及作品莫言是汉语写作群体辉煌星辰中最明亮的一颗,是一个深通艺术辩证法的文化魔术师,是一个将汉语的文学魔力发挥到更高境界的语言魔术师。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莫言的简介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莫言的简介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等,其中《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2013年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开学,莫言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
2014年12月,莫言先后获颁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目前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童年经历莫言的童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最悲惨的一段时期,所谓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饿殍遍野,莫言曾在香港公开大学演讲时回忆道:“我们村里一天之内饿死了18人。
”莫言小学时便经常偷看“闲书”,包括《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青春之歌》《破晓记》《三家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莫言在小学五年级时因“”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
在“”期间无书可看时,他甚至看《新华字典》,尤其喜欢字典里的生字。
后来,莫言靠着《中国通史简编》这套书度过了“”岁月,接着又背着这套书走出家乡。
军旅生涯1976年莫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
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莫言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全部看过。
好有缘品牌鞋业提供资料-希望您能采纳谢谢!莫言,作家,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
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
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1997年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1997年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
2000年《红高粱家族》获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1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
2003年《檀香刑》获第1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2005年再次失手于茅盾文学奖。
《四十一炮》获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当代著名作家莫言文学作品《蛙》2006年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说《生死疲劳》获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莫言以十年3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0位,引发广泛关注。
2007年9月11日,中国作家富豪榜的子榜单【中国作家实力榜】发布,由包括朱大可、谢有顺、陈晓明在内的十位文学评论家共选出了58名作家上榜,其中莫言以9票高居榜首,余华、史铁生、阿来和王安忆以6票同居次席。
2007年7月出版散文集《说吧,莫言》。
这套书分为三卷,约100万字,全面展示了莫言的心路历程。
2008年《生死疲劳》获第2届红楼梦奖首奖。
长篇小说《四十一炮》系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最终入围作品。
2009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蛙》,创作手法别具一格,小说由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表现一个时代的难和痛。
2011年8月,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浅析莫言小说创作作者:马优梅来源:《牡丹》2019年第14期莫言于198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1985年在《中国作家》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并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这篇小说在创作心理、主题意蕴、风格营造方面呈现出丰富的内涵,使得许多研究者从作品的语言风格、怀乡主题方面对文本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本文试从精神分析角度剖析小说主人公“黑孩”的精神世界及莫言创作心理,试图更好地理解小说人物形象,更进一步发掘小说的深刻内涵。
一、莫言的“童年情结”及在黑孩形象里的体现个人无意识有一种重要而又有趣的特性,那就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心理丛,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称之为“情结”。
所以,当人们说某人沉溺于某种事物而无法自拔时,可以说他有一种‘瘾’”。
莫言似乎对饥饿、孤独的描写有瘾的趋势。
莫言1956年出生于中国北方的农村,正值左倾思想严重、农民物质极大匮乏、生活水平低下的时候,大多数人处在温饱线下,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努力。
据他回忆,他12岁时被派去参加修建水利工程当小工,因为偷吃一根红萝卜而被几百人批斗,之后并没有结束,不仅要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而且回家后又立即挨了一顿毒打。
这个孩童时期真实被羞辱的事件在他的记忆深入留下了极深的烙印,令他刻骨铭心。
同样,《透明的红萝卜》中出现了他人语言和肉体上的肆意暴虐,对黑孩的生命能量进行着无尽的压榨,作品开头平淡地写道,队长看到黑孩时说:“黑孩儿,你这个小狗日的还活着?我寻思着你该去见阎王了。
”这句看似日常问候实则冷血无情的话,让人心生寒意。
一个刚刚十岁还处于充满希望的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人生旅程仅仅开启了极小的一部分,被期待和被祝福理应是最该有的情感,可现在别人却怀疑他活着的常理性。
冷漠、麻木的队长和村民是困苦年代里的真实再现,随意到令人震惊,是那个时代无法抹去的印痕。
作品中残酷无情的生存环境和坚强的孩童形象,是莫言自己和自己童年社会生活现实再创造的结果,在黑孩身上投射出对命运的无力感和绝望,这是为黑孩悲泣,亦是为他曾经的自己。
莫言作品出版时间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本文将介绍莫言的代表作品及其出版时间,带领读者回顾这位文学大师的创作历程。
一、《红高粱家族》(1986年)《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上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小说于1986年首次出版,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和关注,奠定了莫言的文坛地位。
二、《大庄稼》(1995年)《大庄稼》是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作品之一。
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和农村的隐喻,展现了中国农村家庭与社会的变迁。
小说于1995年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关注,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蛙》(2009年)《蛙》是莫言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他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一个村庄的传统医生为主人公,通过他的视角和经历,探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与城市的冲突与融合。
小说于2009年出版,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
四、《檀香刑》(2013年)《檀香刑》是莫言的长篇小说,以儿童贩卖和人口拐卖为背景,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黑暗面。
小说于2013年出版,并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这部作品在探讨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展现了莫言作为作家的独特才华。
五、《蛇鞭歌》(2019年)《蛇鞭歌》是莫言的中篇小说,讲述了农村父亲为了能让儿子上大学而进行的一系列努力和牺牲。
小说于2019年出版,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它以细腻动人的笔触,诠释了中国教育背景下的家庭困境与人性关怀。
六、《丰乳肥臀》(2019年)《丰乳肥臀》是莫言的长篇小说,是他创作的又一部代表作品。
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妇女世代相传的家庭历程,展示了中国近百年的社会变迁和女性命运的演变。
该作于2019年出版,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总结: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位伟大作家,他凭借真实动人的作品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赢得了世界读者的喜爱和肯定。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10月11日19时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委员会的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莫言的生平及其创作年表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
1960年被家人送进村小学。
1966年小学毕业以后,因家庭成分是富裕中农,也因得罪一农村代表,莫言被剥夺了继续上中学的权利,只能在家务农,成为一名公社小社员。
1967年,莫言十二岁,在水利工地旁,因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一根红萝卜,被押送到工地后专门为其召开了一次批斗会,他在毛主席像前痛哭流涕,申明自己再也不敢了,回家后遭到父亲的毒打。
这个惨痛的记忆,被莫言写成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和短篇小说《枯河》1973年莫言参加挖掘胶菜运河成为农民工,后来又到棉纺厂任司磅员并成为棉纺产夜校的语文老师。
1976年,历尽波折的莫言终于参军成功,时年21岁。
1979年7月,莫言回老家结婚。
而后苦经调任却提干无望。
在同事的帮助下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政治课老师。
1987年秋,他在《莲池》杂志第5期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
1982年在《莲池》杂志又发表短篇《丑兵》和《为了孩子》后被破格提干,调到延庆当干事。
小说红高粱故事梗概《红高粱》是一部由著名作家莫言创作的小说,它以中国农村的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动荡与变革的时代风貌。
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命运为主线,通过对家族、爱情、战争等多个层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多姿多彩和丰富多彩。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农村,主人公祥子是一个贫穷农家的孩子,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在一个乱世动荡的年代,祥子的命运也随之波澜起伏。
他的父亲是一个热衷于革命的人,他在家乡组织农民起义,最终因此丧生。
祥子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对革命和改变社会的渴望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然而,命运对祥子并不友善。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与一个富家女发生了感情,这段感情让他陷入了一场无法挣脱的爱情漩涡。
富家女的家庭对他们的感情极力反对,祥子为了能够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不顾一切地努力奋斗,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这段感情成为了他一生中无法抹去的痛苦和遗憾。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
战争、革命、政治运动接踵而至,农村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祥子在这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他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见证了革命的胜利,也承受了家庭的破裂和亲人的离去。
最终,在这一系列的变故和磨难之后,祥子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不仅仅是痛苦和磨难,还有希望和美好。
他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开始在新的时代中为农民谋福利,为家乡谋发展。
他带领着家乡的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为家乡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红高粱》是一部充满了激情和感动的小说,它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多姿多彩和丰富多彩。
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命运的描写,莫言向读者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动荡与变革的时代风貌。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家族史诗,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的生动画卷,它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多姿多彩和丰富多彩。
莫言近年小说创作的民间叙述——莫言论之一莫言近年小说创作的民间叙述——莫言论之一【标题注释】作者注:本论文是我在撰写中的《莫言论》的第一部分,许多观点还未及展开,将会在以后的系列论文里论述。
2001年6月24日于黑水斋这篇论文是我在两年前着手研究的题目。
当时呈现在我面前的莫言新发表的作品主要有三部中篇:《拇指铐》、《牛》和《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分别发表于1998年的《钟山》《东海》《收获》三份杂志,因为莫言发表小说时从来不标记创作日期,很难判断其创作时间的先后。
但在《拇指铐》的附录《胡扯蛋》里莫言把他的创作比作母鸡下蛋,声称这篇作品是他“歇了两年后憋出的第一个蛋”。
(注:引自莫言《胡扯蛋》,载《钟山》2000年第1期。
)这里所谓的“两年”当是指《丰乳肥臀》引发的风波后莫言转业和停笔的时间,于是《拇指铐》似可以看作是他近年创作的第一部作品,一个界限。
在以后两年里,莫言的小说创作进入了又一个高潮,仍然是以他的磅礴的语言气势制造了泥沙俱下的高产量,几乎让读者喘不过气来,直到今年长篇小说《檀香刑》问世,评论界对莫言创作的关注热情达到了当年《丰乳肥臀》的沸点,我想借此机会暂作一了断,把《檀香刑》的发表作为本文所考察的“近年”的下限。
莫言自己对《檀香刑》的创作风格也寄托了变法求新、继往开来的意思,他明确地说《檀香刑》是他的“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即比较自觉地弃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而走上土生土长的民间创作道路。
(注:引自莫言《檀香刑》,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518页。
)我想说的是我并不赞成莫言所用的“撤退”的概念,这不符合莫言的实际创作情况。
在199 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的后记中,莫言这样解释他近年来的创作:“从去年开始,我写作时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我写得很努力,就像一个刚刚出师的工匠,铁匠或是木匠,动作夸张,炫耀技巧,活儿其实干得一般但架子端得很足。
新近的创作中我比较轻松,似乎只使了八分劲,所以新近的作品看起来会不会像轻描淡写呢?”(注:引自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3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