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十三专题六生物与环境专题训练新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04.72 KB
- 文档页数:8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建议用时:25分钟)一、选择题1.(2020·安徽刘安一中高三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中微生物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若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二者同化的能量关系呈倒金字塔形C.人工鱼塘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就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D.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完全不同的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能量流动关系,且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同化的能量关系呈金字塔形,B错误;流入人工鱼塘中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和人工投入饲料中的能量,C错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方向部分相同,D错误。
] 2.(2020·吉林高三期末)下图表示某长期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的有机物被植食性动物利用的过程(图中字母表示所含的能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流经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aB.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可表示为c+e+g+h+iC.能量在植物和植食性动物之间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h/a)×100%D.植食性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g-i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该数值大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A正确;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为a,其中,a=c+b,b=e+d,d=g+f,f=i+h,则a=c+e+g+h+i,B正确;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f/(a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量),C错误;植食性动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植食性动物的摄入量d-未被同化的能量g-植食性动物的呼吸消耗的能量i,D正确。
]3.(2020·金科高三大联考)汉乐府诗《敕勒川》中写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展现出了我国内蒙古辽阔壮丽的草原生态系统。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大于消费者同化量之和B.草原生态系统中羊群达到的最大数量即为其环境容纳量C.消费者牛和羊的存在加速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负反馈调节在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起关键作用B[草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大于消费者同化量之和,否则该生态系统无法维持平衡,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内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B错误;消费者可以加速物质循环,C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D正确。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模拟练习6 新人教版选修3一、选择题1.下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和能量流动图,该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 )“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和能量流动图A.物种多样性原理B.整体性原理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协调与平衡原理2.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运用的原理包括( )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②协调与平衡原理③整体性原理④工程学原理⑤物种多样性原理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 D.②③④3.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治疗就是把缺陷基因诱变成正常基因B.基因诊断的基本原理是DNA分子杂交C.一种基因探针能检测水体中的各种病毒D.利用基因工程生产乙肝疫苗时,目的基因存在于人体B淋巴细胞的DNA中4.在基因工程操作中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不可缺少的工具酶。
下列有关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等因素的影响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以从某些原核生物中提取D.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也可以识别和切割RNA5.某草原牧区,在进行草场建设时,既注重不同牧草种类的搭配种植,又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做了一定控制。
这种做法体现了( )A.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B.低消耗,多效益原则C.遵循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D.建立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6.明党参是我国珍稀药用植物,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方法有(多选)( )A.设计细胞培养反应器,实现药用成分的工厂化生产B.大量培养愈伤组织,直接提取药用成分C.大规模栽培组织培养苗,获取药用成分D.利用组织培养获得胚状体,制成人工种子7.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A.生物体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B.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全能性C.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个体发育的全部基因D.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8.科学家在培育抗虫棉时,经过了许多复杂的过程和不懈的努力,才获得成功。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模拟练习6 新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在营养丰富、水分充足、气温适宜、黑暗密闭的环境中,分别培养下列各种生物,过一段时间后,它们中仍然能够生存的是A.乳酸菌 B.白菜 C.蚯蚓 D.蘑菇2.有关平板划线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步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B.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C.在第二区域内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菌液D.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3.关于接种时应注意的事项全部正确的为( )①接种室要消毒②无菌操作③接种时可以谈话④外植体如茎段、茎尖可随机放人培养基⑤接种时要防止交叉污染⑥接种完立刻盖好瓶口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4.关于发酵过程产物检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果汁发酵是否产生酒精,可用NaOH来检验B.检验醋酸产生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品尝或用pH试纸鉴定C.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能测定D.测定果酒、果醋的产生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均可用品尝法5.某学生进行“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课题研究。
他的实验设计如下:①设置2组实验,分别使用蛋白酶洗衣粉和复合酶洗衣粉②2组实验的洗衣粉用量、被洗涤的衣物量、衣物质地、污染物性质和量、被污染的时间、洗涤时间、洗涤方式等全部设置为相同③根据污渍去除程度得出结果对这个实验的评价是,正确的是( )A.未设置对照实验B.无关变量设置太多C.没有自变量D.因变量不能描述6.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中灭菌操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外植体可以用酒精消毒B.镊子等器械需酒精灭菌C.操作前操作者的手需酒精消毒D.培养基需高压蒸汽灭菌7.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是()A.向盛有果糖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产生转红色沉淀B.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滤纸条上最宽的色素带呈黄绿色C.DNA的粗提取中,第二次加入蒸馏水并搅拌,能析出含DNA的黏稠物D.同一叶片受SO2危害的顺序是先叶柄后叶片8.图甲是果醋发酵装置。
第2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建议用时:45分钟)1.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参考如图所示的模型。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流经某一种群的能量时,要考虑到能量被利用和未被利用等方面B.研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C.模型中的“能量输入”就是指捕食者的捕食D.模型中的“能量散失”主要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 250 kJ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照射到生产者上的太阳能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C.若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它们的能量关系会构成倒金字塔D.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4.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5.物质循环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下列与物质循环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绿色植物同化无机碳转变成有机碳B.在生物群落内,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C.乳酸菌可将有机碳分解为无机碳D.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6.(2013·天津模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7.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如狼彻底消失,则兔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③和④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B.44.5 kg.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a4a3,不能再被生物同化利用a3、a6中的能量都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库一定是自养生物,b、c、d、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C.恶劣环境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解析:选D。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
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就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相对较弱,B正确。
恶劣环境条件下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一旦被破坏,也不容易恢复,恢复力稳定性也弱,C正确。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错误。
11.(20xx·云南××市高三质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生态最敏感的地区。
高原鼠兔是保护区内的重要物种之一,如图是与高原鼠兔有关的部分食物网: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为调查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研究者在1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0只;第二次捕获500只,其中有标记的有150只,则该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只/公顷。
上述调查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
(2)该食物网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鹰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是________个营养级,蜥蜴与苍鹰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蒙古大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________________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①第一营养级的能量除了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别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13讲种群和群落[考纲热度]1.种群的特征Ⅰ(5年16考)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5年12考)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5年23考)4.群落的演替Ⅰ(5年8考)[诊断知识盲点]1.养鸡场散养的蛋鸡是一个种群。
(×)2.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3.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根据年龄组成的不同可以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
(√)4.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往往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5.自然界中存在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6.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增长呈“J”型。
(√)7.在“S”型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将保持稳定不变。
(×)8.自然界中生活的种群,食物、空间等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最终使种群呈“S”型增长。
(√)9.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10.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在随时间而增大,当曲线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11.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12.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13.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包括生物种群特征。
(×)14.森林群落有垂直结构,草原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15.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16.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是决定群落水平结构的重要因素。
专题6 生物与环境模块考点考情分析考点1:种群的特征 1.考查题型:选择题或非选择题。
2.考查形式:以文字表述、表格、曲线、物理模型或图片等形式呈现。
3.命题特点:(1)对本专题的考查难度较小,命题热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多以曲线和表格为媒介考查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等,以非选择题形式呈现。
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结构和演替,注重语言的表述。
考点2:种群的数量变化 考点3:群落的结构特征考点4:群落的演替(续表) 模块考点考情分析考点5:生态系统的结构1.考查题型:选择题或非选择题。
2.考查形式:以文字表述、流程图、表格或曲线等形式呈现。
3.命题特点:(1)对生态系统的考查难度较小,侧重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以及稳定性的类型、高低的判断等。
(2)题目常借助简洁的文字材料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及三大功能,填充内容注重教材中的相关科学名词及结论性语句的考查。
考点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考点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考点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点9: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1.(2019年江苏卷)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 2.(2019年江苏卷)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 × ) 3.(2019年江苏卷)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 × ) 4.(2019年浙江4月选考)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 5.(2018年全国Ⅰ卷)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 6.(2018年全国Ⅰ卷)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 7.(2018年全国Ⅰ卷)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2014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最新试题汇编专题06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五年高考试题分布(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2014淮安市二调)下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所发生的三的是种可能变化,有关叙述错误..A.因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能呈“J”型增长B.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C.形成曲线Ⅱ后,若建立保护区可以提高该种群数量D.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2.(2014温州十校联合体期末统测)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
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B.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C.害虫的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3.(2014苏北四市联考)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所有的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D.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会造成一定的威胁4.(2014邯郸二模)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D.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5.(改编)下图表示某岛屿上生活的一种鼠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其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最新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六第2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强化训练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20xx高考导航——适用于全国卷Ⅱ考纲要求高考印证备考策略20xx 20xx 20xx1.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T31(1) T4A1.命题趋势:(1)常结合食物网和食物链,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考查,其中能量流动图解分析与计算是重点。
(2)常考查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等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2.备考指南:(1)采用列表比较法从形式、特点、范围、联系等方面比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列表比较法理解几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防治。
(2)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态农业实例分析生态原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结合点。
(3)运用实例分析法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T31(1) T31(3) T31(3)(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T4C(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T4BD2.生态环境的保护(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高考回放]1.(20xx·高考全国卷Ⅱ,T4,6分)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解析:选B。
A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
B项,当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时,能量不是没有输入和散失,而是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C 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项,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2021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六生物与环境命题源13种群、群落限时训练1.(xx·北京海淀期末)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xx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男女性别比例为1.07∶1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解析:选C。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
A选项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选项描述的是年龄组成,D选项描述的是死亡率,C 选项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2.(原创题)科学研究表明,生物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如图所示,可分为“S”型增长和“J”型增长,且“S”型增长曲线通常又分为5个时期:开始期(如a)、加速期(如b)、转折期(如c)、减速期(个体超过K/2以后,如d)、饱和期(如e)。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S”型增长曲线的加速期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B.“J”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增长率不变C.环境阻力开始于减速期D.应将有害生物数量控制在加速期解析:选B。
根据曲线可知,e点对应的个体数量为K值,在K/2(c—转折期)时增长速率最大,A错误;对于“J”型曲线来说,增长率是不变的,增长速率是增加的,B 正确;两条曲线从一开始就出现差异,说明环境阻力开始于起点,而在减速期时环境阻力加大,C错误;应将有害生物的数量控制在开始期,而不是加速期,D错误。
3.(xx·江苏淮安二模)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
据表分析可知( )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解析:选D。
由表格数据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加后下降,应呈“S”型增长,A错误;第12年增长速率比第8年下降,但仍在增长,属于增长型,B错误;白头鹎活动范围较广,活动能力强,调查其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C错误;白头鹎在第8年时增长速率最大,是K/2,环境容纳量是K,应是第8年时的两倍,D正确。
第2讲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聚焦新课标:2.2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完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2.3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2.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依据生态学原理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基础自查明晰考位纵引横连————建网络提醒:特设长句作答题,训练文字表达能力答案填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边角扫描————全面清提醒: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1.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
(选择性必修2 P50正文)( )2.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选择性必修2 P52图3-4)(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选择性必修2 P54正文)( ) 4.每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就是从上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选择性必修2 P55图3-5)( )5.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选择性必修2 P58正文)( )6.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选择性必修2 P63正文)( )7.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形式进行。
(选择性必修2 P61“思考·讨论”)() 8.碳循环中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导致了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
(选择性必修2 P63“与社会的联系”)()9.生物富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选择性必修2 P64正文)( )10.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
(选择性必修2 P69正文)( ) 11.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选择性必修2 P73正文)( )1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选择性必修2 P75正文)( )13.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1.如下图曲线,表示在南海某岛上迁入一些田户,那边土地肥饶,天气宜人,若干年后,岛上人口增添的状况。
有关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 A.该岛在 m年内,人口增添呈“ J”型曲线B.当人口数目靠近n 线时,环境阻力愈来愈大,n 线是该环境允许的最大值C.由 O点降至 P 点的主要原由是缺乏淡水资源D.由 P 点升到 Q点并稳固在n 线上,说明该岛上生态环境拥有必定的自我调理能力2.以下对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构成一个种群B.在群落演替初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次发生明显变化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越多,营养构造越复杂,恢复力稳固性越大D.发展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促使人与自然的和睦发展3.以下图为北太平洋海水中无机盐含量、生产者和初级花费者数目的季节性变化趋向图。
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图中 3 代表生产者, 2 为初级花费者B.经 2、 3 的作用,达成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9 月份无机盐的增加是因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D.一年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最多的月份是 6 月份4.以下检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质数值对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记重捕法检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零落B.检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检核对象C.抽样方法检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散布较稀少的地域取样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目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5.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稻田中秧苗的平均散布有益于产量提高B.往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添曲线呈“S”型,达到K 值时种群数目常常表现出显然上下颠簸,所以K 值老是固定不变的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添需连续投放饲料等D.展望一个国家或地域人口数目将来动向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纪构成6.某山区实行退耕还林以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以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目变化状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练习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练习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练习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一个食物网B.食物网仅表达了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C.食物网中包含的生物种类是不会改变的D.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无关解析:食物网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因此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一个食物网,A正确;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并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食物网不能表达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B错误;食物网中包含的生物种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物进化历程中是可以发生改变的,C错误;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而言,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就越强,D错误.答案:A2.下列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中B.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只能占据一个营养级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独立的过程D.同等强度干扰下(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在交错的食物网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B错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得以循环往返,C错误;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同等强度干扰下若生态系统没有被破坏,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速度快,D错误。
专题能力训练十三种群、群落一、判断题1. 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2.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根据年龄结构的不同可以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三种。
()3. 在理想条件下,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曲线大致呈“ J”型。
()4. 标志重捕法解决了活动性不强的动物取样方法上的难题。
()5. 在“S”型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将保持稳定不变。
()6. 自然界中生活的种群,食物、空间等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最终使种群呈“ S”型增长。
()7.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而增大,当曲线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9. 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10. 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11. 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12. 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13. 群落演替是指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4.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15. 群落演替的原因有竞争、环境改变等。
()16. 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数量呈“ S”型增长。
()二、选择题1.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 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 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 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 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2.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 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0 1 2 3 4 5 6 7 E 时间A. 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的数量将维持基本稳定B. 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 K值具有种的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3. (2017全国川理综)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 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 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 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 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4. 科学家将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在盛有培养液的试管中混合培养,试管中有好氧细菌和酵母菌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
实验过程中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B. 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都呈均匀分布C. 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共生D. 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试管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5. (2017北京理综)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 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 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 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 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6. 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饲养虎纹蛙蝌蚪,正常情况下,由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中,不同种群密度对虎纹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如下页左上图所示。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寻只/单位空闾亠餉只/单俭空间时何'同*40只/单位空间* 1即只婀述£空间变成幼蛙所需最小体更A. 不同密度下,虎纹蛙蝌蚪发育成幼蛙时的平均体重都是0.75 gB. 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间竞争加剧使虎纹蛙蝌蚪体重增加减缓C. 高种群密度下,蝌蚪达到发育成幼蛙所需最小体重的时间更长D. 低种群密度下,饲喂甲状腺激素的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时间延长 7.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 模虫害袭击时,不易受到影响的是( )A. 群落甲B.群落乙C. 群落丙D.群落丁&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 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数为110,则该种群的 年出生率为10%B. 某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环境 ,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C •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 9个大肠杆菌,该结果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D. 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 ,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9.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
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B. 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C. 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D. 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 三、非选择题10. (2017天津理综)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0090加7060504030加1001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 ____________ 演替。
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_______ 结构。
(2) 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
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______ ,以加快氮磷循环。
(4) 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一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
右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
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_ 。
11. 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对照小区皿]低密度小区圍中密度小风■高瞬度小区(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______ ,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______ 关系。
(2) 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 _______________ 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_____ 型增长。
(3) 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 _________________ 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________ 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参考答案专题能力训练十三种群、群落80604020Q-20-404*#率蓉翌品翌口- -水花生鸭舌草狐尾草福壽螺生痢O净堂,ri一、判断题1. X2. V3. V4. X5. X6. V7. V & X 9. X 10. V 11. X 12. V 13. V14. X 15. V 16. X二、选择题1.C 解析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不宜采用逐一计数法, 而应采用样方法,A 项错误; 正确的方法是先确定若干个样方(包括样方大小、数量及取样位置等), 然后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项正确,B、D两项错误。
2. A 解析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衰老个体的数量维持基本稳定,A项正确;图中的C点增长速率最大,但是环境阻力不是最小,B项错误; 通过镜检观察统计酵母菌数量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原因可能是取样时没有混匀等,酵母菌个体死亡会使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高,C 项错误;在不同生存条件下,环境容纳量不同,D 项错误。
3. B 解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选用样方法,不需要对个体进行标记,A 项错误。
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常采用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但个体数量较少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B项正确,C、D两项错误。
4. A 解析由图可知,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培养在有限的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符合“ S”型曲线,A项正确;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故大草履虫主要分布在培养液上部,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随机分布,B项错误;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没有互利关系,不属于共生,C 项错误;标志重捕法适合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培养液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常用血球计数板进行估算,D 项错误。
5.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酸雨会明显影响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而对樟树种群中个体株高的影响不明显,故酸雨对楝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樟树的大,A 项正确,B 项错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楝树受到酸雨影响后高度降低,由于无法得到足够的光照,楝树会逐渐消失,该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丰富度会降低,C项错误;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是否耐酸雨无法判断,D项错误。
6. C 解析不同密度下,虎纹蛙蝌蚪发育成幼蛙时的平均体重高于0.75g,A 项错误;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使虎纹蛙蝌蚪体重增加减缓,B 项错误;由题图可知,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蝌蚪达到发育成幼蛙所需最小体重的时间延长,C项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生长发育,低种群密度下,饲喂甲状腺激素的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时间缩短,D 项错误。
7. D 解析群落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受到虫害袭击时,受到的影响越小,分析图中四个生物群落,群落甲中生物种类较少,而群落乙和丙中只有一种生物种群密度大,其余的种群密度太小,说明营养结构简单,容易受到影响;群落丁中生物种类多,每种种群的数量都比较多,故最稳定,D 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