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浅快指数作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失败指征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2.78 KB
- 文档页数:2
浅快呼吸指数在40例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应用刘秀云;张倩云;张华根【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0(21)17【摘要】目的探讨浅快呼吸指数(f/VT)在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时的预测价值.方法 40例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达到临床撤机标准后,监测其浅快呼吸指数(f/VT).结果撤机成功组(31例) f /VT平均为(78±21)bpm/L,撤机失败组(9例) f/VT平均为(108±20)bpm/L,撤机成功组f/VT 明显低于撤机失败组(P<0.05).撤机成功组中f/VT≤105 bpm/L者29例,f/VT>105 bpm/L者2例;撤机失败组中f/VT≤105 bpm/L者4例,f/VT>105 bpm/L者5例,以f/VT≤105 bpm/L为标准,其预测撤机成功的灵敏度为93.54% ,特异度为55.56%.结论 f/VT在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呼吸机撤离时是一种简便、无创、预测准确性较高的临床撤机指标之一,适合基层医院操作.【总页数】3页(P48-50)【作者】刘秀云;张倩云;张华根【作者单位】梅州市人民医院呼吸科,广东,梅州,514011;梅州市人民医院呼吸科,广东,梅州,514011;梅州市人民医院呼吸科,广东,梅州,514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1【相关文献】1.浅快呼吸指数在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应用价值 [J], 刘先福;王晓川;曹枫2.浅快呼吸指数在吸入性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应用[J], 李先;周向军;曾胜宏3.浅快呼吸指数对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无创机械通气病人撤机临床意义的评估 [J], 任红岩;马晓曼;黄小波;王建锋4.超声指导下膈肌浅快呼吸指数和膈肌增厚分数在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应用 [J], 黎辉;岑金秋;余阶洋;李朝锋;陶斌文;班银燕;刘衡;吴杏起5.浅快呼吸指数与气道闭合压检测在脓毒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中的价值 [J], 陈凯;陈晗;严闽航;李俊;于荣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呼吸浅快指数作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失败指征的临床研究急性呼吸衰竭是患者收住ICU的常见原因,在美国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病率约为每年422000例[1]。
无创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NIV)是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常用方法,尤其是COPD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
但目前NIV治疗Ⅰ型呼吸衰竭的优越性的证据仍不充分,甚至一些研究显示NIV治疗与保守治疗并无显著差异,还有一个研究显示NIV治疗轻度增加死亡率,原因为气管插管延迟,延误有创通气时机。
尽管NIV有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减少患者痛苦等优点,但仍有很多急性呼吸衰竭患者NIV治疗失败必须开放气道实施有创通气。
哪些指标可作为NIV治疗失败必须实施有创通气的指标目前尚无定论。
呼吸浅快指数(rapid shallow breathing index,RSBI)≥105原作为自主呼吸试验及脱机失败的预警指标之一,在此假设呼吸浅快指数≥105也能预测NIV治疗失败,必须有创通气。
为验证此假设,作者观察一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NIV早期呼吸浅快指数≥105与 NIV失败的相关性。
一资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ICU符合以下标准的患者:①年龄≥18岁;②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③无NIV的禁忌症。
排除标准:一旦NIV失败不同意气管插管有创通气。
2.方法 NIV均使用无创呼吸机,通过口面罩连接患者。
NIV15分钟后记录呼出潮气量及呼吸频率,计算RSBI, RSBI= 呼吸频率(f)/呼出潮气量(VT)。
NIV时间及最终是否实施有创通气由临床医师根据2006年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决定[2]。
观察结果为NIV失败,需有创呼吸。
3.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资料用SPSS 13.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区间(IQR)表示。
对预测NIV失败的可能指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浅快呼吸指数预测ICU中COPD患者撤机的临床价值作者:吴政庚等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2年第30期[摘要] 目的研究浅快呼吸指数(rapid shallow breathing index,RSBI)对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撤机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5月在ICU住院使用机械通气并准备撤机的30例COPD患者。
监测患者的潮气量(volume tidal,VT)和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并计算RSBI。
患者入ICU后当日对其进行APACHE Ⅱ(acute physiological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评分。
根据是否成功分为撤机成功组(18例)和撤机失败组(12例)。
计算撤机指标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分析年龄、APACHE Ⅱ、RSBI三者间的相关性。
结果撤机成功组年龄为(70.44±9.00)岁,撤机失败组年龄为(76.58±8.80)岁,两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成功组APACHE Ⅱ评分为(15.11±5.11)分,撤机失败组为(24.17±6.31)分,两组间APACHE Ⅱ评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撤机成功组RSBI为(77.88±8.94)次/(min·L),撤机失败组为(99.53±12.14)次/(min·L),撤机成功组RSBI明显低于撤机失败组RSBI,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预测COPD患者撤机成功的灵敏性为94.4%,特异性为70.6%,正确率为96.7%。
浅快呼吸指数预测ICU中COPD患者撤机的临床价值目的研究浅快呼吸指数(rapid shallow breathing index,RSBI)对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撤机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5月在ICU住院使用机械通气并准备撤机的30例COPD患者。
监测患者的潮气量(volume tidal,VT)和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并计算RSBI。
患者入ICU后当日对其进行APACHE Ⅱ(acute physiological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评分。
根据是否成功分为撤机成功组(18例)和撤机失败组(12例)。
计算撤机指标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分析年龄、APACHE Ⅱ、RSBI 三者间的相关性。
结果撤机成功组年龄为(70.44±9.00)岁,撤机失败组年龄为(76.58±8.80)岁,两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成功组APACHE Ⅱ评分为(15.11±5.11)分,撤机失败组为(24.17±6.31)分,两组间APACHE Ⅱ评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90%;②VT≥5 mL/kg,RR 0.05);撤机成功组APACHE Ⅱ为(15.11±5.11)分,撤机失败组APACHE Ⅱ为(24.17±6.31)分,两组间APACHE Ⅱ评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间APACHE Ⅱ、RSBI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105次/(min·L)则提示难于撤机。
崔喜梅等[7]报道COPD患者呼吸机撤离的指标:以f/VT≤100次/(min·L)作为撤机标准,预测撤机成功的正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95.6%和75.0%。
探讨浅快呼吸指数指导COPD患者撤机的临床价值张一杰;鹿英英;聂秀红【摘要】目的评价浅快呼吸指数(rapid-shallow-breathing index,RSBI)作为COPD患者撤机的临床价值.方法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20例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均通过了1 h的自主呼吸实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记录两个时期的RSBI:SBT前、SBT1 h.同时记录年龄、性别、APACHE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评分、撤机前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16例COPD患者成功撤机,4例患者撤机失败.在成功和失败两组间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PaCO2(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ial blood)有明显差异(P<0.05).以RSBI≤105 bpm/L为标准预测撤机成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SBT前RSBI 93.8%、10%;SBT1 h的RSBI 93.8%、45.5%.SBT1 h的RSBI与PaCO2联合预测撤机成功的灵敏度为89.5%,特异度为78%.结论 SBT1 h的RSBI预测COPD患者成功撤机的准确性高于SBT前,其与PaCO2联合评价将提高预测撤机成功的准确性.【期刊名称】《临床肺科杂志》【年(卷),期】2010(015)008【总页数】2页(P1088-1089)【关键词】浅快呼吸指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撤机;自主呼吸实验【作者】张一杰;鹿英英;聂秀红【作者单位】100071,北京,北京丰台医院呼吸内科;100071,北京,北京丰台医院呼吸内科;100071,北京,北京丰台医院呼吸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呼吸机治疗是重症监护病房重要的抢救手段,成功撤机是机械通气治疗的最终目的。
浅快呼吸指数预测COPD患者撤机的价值田巍;王彤【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11(040)006【摘要】目的研究浅快呼吸指数(RSBI)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撤机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64例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的资料.对符合撤机条件的患者在无任何呼吸支持条件下测定浅快呼吸指数(RSBI),然后进行撤机试验,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结果撤机成功组43例(67.2%),失败21例(32.8%).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RSBI和撤机当日APACHEⅡ评分为预测COPD患者撤机成功的独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RSBI 截尾值为93,预测COPD患者撤机成功的敏感性为74.4%,特异性为81.0%.结论RSBI和撤机当日APACHEⅡ评分为预测COPD患者撤机成功的独立因素.本组COPD患者预测撤机的RSBI值为93,此时RSBI预测COPD患者撤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总页数】3页(P135-137)【作者】田巍;王彤【作者单位】100035,北京积水潭医院;100078,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浅快呼吸指数对COPD患者机械通气撤机的预测价值 [J], 陈登霞2.探讨浅快呼吸指数指导COPD患者撤机的临床价值 [J], 张一杰;鹿英英;聂秀红3.膈肌移动度、浅快呼吸指数及氧合指数对撤机预测价值比较 [J], 龚菊;张碧波4.浅快呼吸指数对机械通气脑梗死患者撤机成功率的预测价值 [J], 魏恒阳;刘岳阳;董谦;胡文立;李淑娟5.浅快呼吸指数预测ICU中COPD患者撤机的临床价值 [J], 吴政庚;李晓斌;朱建辉;李福强;李小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病因急性呼吸衰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有效性和失败预测指标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arf)的有效性及nippv失败预测指标。
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nippv治疗的arf患者,分为copd组(34例)、非copd组(24例)。
记录arf病因、收集基线、1h和4h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ph、pao2、paco2)、气管插管和住院时间。
结果:相对于非copd组,copd组患者年龄较大,呼吸性酸中毒更严重(p﹤0.01)。
copd组治疗1、4 h后临床参数均显著改善(p﹤0.05),非copd组ph、paco2改变不明显(p ﹥0.05)。
非copd组nippv失败率明显高于copd组(p﹤0.05)。
两组住院时间、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
结论:相对于非copd 组,nippv能更有效预防气管插管,arf的病因是nippv治疗失败的重要预测指标。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急性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测指标【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82-01早期预测nippv失败的风险非常重要,可避免插管延迟,降低死亡率。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nippv在copd组和不同病因的非copd 组arf病人有效性,寻找nippv治疗失败的预测因素。
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收集我院呼吸科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nippv治疗的arf患者58例,病例选择符合以下两个条件:(a)较好的意识状态、咳痰能力及人机配合能力;(b)临床体征和症状:呼吸困难、呼吸频率(rr)>24次/分钟、使用辅助呼吸肌呼吸、存在反常呼吸;(c)动脉血气ph<7.35和氧合指数<200(或pao2<60 mm hg)。
1.2治疗方法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copd组、非copd组,所有病人均在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nippv。
撤机前浅快呼吸指数作为呼吸机撤离指标的临床研究何新飚;秦英智;张纳新;展春【期刊名称】《天津医药》【年(卷),期】2002(030)009【摘要】目的:研究RVR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过去两年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104例,按照引起呼衰的不同病因分为COPD、ARDS、术后及其他4组.比较常规撤机指标.RR、VT、VE及RVR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预测价值,所有指标都是在BIPAP及CPAP方式下测定的.结果:除术后组20例全部撤机成功外,其他3组中撤机成功组与撤机失败组的RVR分别为,COPD组[(58±23)次/(min@L)vs(80±25)次/(min@L),P<0.05],ARDS组[(64±19)次/(min@L)vs(84±16)次/(min@L),P<0.05]、其他组[(60±21)次/(min@L)vs(88±21)次/(min@L),P<0.05].按照机械通气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7天、>7天及撤机失败组,RVR分别为(56±20)次/(min@L)、(67±17)次/(min@L)和(78±23)次/(min@L),P<0.05.以RVR≤105次/(min@L)为标准,预测撤机成功的诊断正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92%和37%.结论:RVR对预测撤机的后果好于常规撤机指标,如RR、VT、VE,对撤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总页数】3页(P527-529)【作者】何新飚;秦英智;张纳新;展春【作者单位】30021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相关文献】1.浅快呼吸指数和气道闭合压作为呼吸机撤离指标的临床研究 [J], 何新飚;秦英智;展春;张纳新2.浅快呼吸指数在预测呼吸机撤离中的价值 [J], 马玉杰;杨晓军;曹相原3.浅快呼吸指数对呼吸机撤离的预测价值 [J], 何新飚;赵伟;秦英智;展春;张纳新4.浅快呼吸指数、口腔闭合压在新生儿呼吸机撤离中的应用价值 [J], 郭笑芳;卢燕玲;丁月琴5.浅快呼吸指数和气道闭合压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撤机指标的临床研究 [J], 谭英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呼吸衰竭病人无创通气管理最佳证据总结急性呼吸衰竭病人无创通气管理最佳证据总结引言:急性呼吸衰竭是指肺功能受损导致病人呼吸异常,严重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无创通气作为一种常用的临床手段,被广泛用于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管理。
然而,无创通气的最佳管理方法仍然是一个争议性的话题。
本文旨在总结急性呼吸衰竭病人无创通气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无创通气的适应症1. COPD与急性加重期:无创通气已被广泛接受作为COPD急性加重期的首选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需要,减少住院时间和病死率。
2. 心源性肺水肿:对于心源性肺水肿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无创通气可以减轻呼吸肌疲劳,改善氧合情况,减少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
3. 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无创通气的应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气道清晰度和肺动态顺应性,并减少机械通气的需求。
二、无创通气的具体参数1. 压力支持水平:基于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合适的压力支持水平,目标在于提供足够支持保证有效通气,但又不过度压迫患者的呼吸。
2. 肺容积和流速: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调整肺容积和流速的设置,以保证合适的气道开放和通气。
3. 氧浓度和通气模式:根据患者氧合和通气情况,适当调整氧浓度和通气模式,以保证足够的氧合和排出二氧化碳。
三、无创通气与传统通气的比较1. 患者舒适度和治疗依从性:无创通气相对于传统通气更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需求,增加治疗的依从性。
2. 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无创通气相对于传统通气能显著降低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减少对重症监护资源的需求。
3. 治疗效果和康复情况:无创通气能够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促进康复过程。
结论:无创通气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管理。
根据目前的最佳证据,无创通气适用于COPD急性加重期、心源性肺水肿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病人。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失败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急性呼吸衰竭是常见的危重病情之一,包括急性肺部损伤综合征、肺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等疾病。
无创机械通气作为一种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非侵
入性方法,已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无创机械通气在急性呼
吸衰竭患者中有时也会出现治疗失败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康复。
因此,对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失败因素进行分析,对于预测治疗效果、规避治疗风险、提高治疗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分析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
性呼吸衰竭的失败因素,为相关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1)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失败因素;
(2)分析因素对于治疗失败的影响程度;
(3)提出针对不同失败因素的治疗建议。
2.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并从中筛选出与本研究
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2)流行病学调查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对其进行无创
机械通气治疗,并对治疗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确定治疗失败的相关因素。
(3)统计学分析法:采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
各因素对于治疗失败的影响,提出治疗建议。
三、研究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可以分析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失败因素和影响程度,为临床实践中针对性地调整治疗计划提供参考和建议,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
质量。
同时,也可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和框架,扩展无创机械通气应用领域,进一步推动医学科技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呼吸浅快指数在机械通气撤机中的意义
作者:徐凤彬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2年第07期
危重病患者在呼吸支持治疗时,当导致呼吸衰竭的病因基本得到控制,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能满足自身通气需求时,应及时将呼吸机撤离。
不必要的延长机械通气时间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还导致医疗费用增加和医疗资源浪费。
但过早的撤机也会引起因患者呼吸功能不全而需再次呼吸机支持。
临床上,特别是基层二级医院,能监测的呼吸功能指标有限,单凭临床经验判断脱机有一定的局限性。
浅快呼吸指数预测ICU中COPD患者撤机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探讨浅快呼吸指数预测ICU中COPD患者撤机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ICU病房就诊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患者30例,在患者无呼吸条件支持的情况下进行浅快呼吸指数的测定,随后对患者进行撤机,观察患者撤机结果和浅快呼吸指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撤机成功患者有23例,撤机失败患者有7例,撤机成功的患者的浅快呼吸指数明显低于撤机失败的患者,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浅快呼吸指数在预测COPD患者撤机成功方面的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57.14%。
结论:浅快呼吸指数在预测ICU中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撤机成功时操作简便,无创伤性作用,且预测价值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浅快呼吸指数;ICU;COPD;撤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因存在肺气肿和呼吸肌功能障碍等症状,长时间的呼吸机治疗可导致患者发生肺炎或相关的肺组织损伤的几率增加,因此在对COPD患者进行呼吸机治疗后及时撤机对减少患者并发症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但如过早撤机又会导致患者因治疗不足而再次进行插管治疗,甚至导致患者出现死亡[1,2]。
因此,选择合适的撤机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主要是探究浅快呼吸指数在预测ICU中COPD患者撤机时机的应用价值,现总结研究成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ICU病房就诊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患者3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56~87岁,平均年龄(67.8±8.3)岁。
1.2 方法撤机条件:(1)患者存在自主呼吸,造成其呼吸衰竭的原因已去除或缓解,且患者已停用镇静药物和血管活性制剂,精神状态较好。
(2)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
(3)PEEP≤5.0cm,FiO2≤40%,PaO2≥60mmHg,且氧合指数≥300[3,4]。
浅快呼吸指数在两种自主呼吸实验方法中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浅快呼吸指数(Shallow Fast Breathing Index,SFBI)是一种可用于评估自主神经活动水平的生理指标,其反映的是浅快呼吸时的交感神经致密感和副交感神经各种反应的相对占比。
SFBI可以通过呼吸频率和深度的测量得出,具有简便、无创、重复性好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临床研究中。
目前,自主呼吸实验是测量SFBI的一种常见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深慢呼吸法和浅快呼吸法。
这两种方法既有优点,也各有局限,因此在临床中如何选择合适的自主呼吸实验方法进行SFBI的测量,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深慢呼吸法和浅快呼吸法两种自主呼吸实验方法在评估SFBI时的差异,探讨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为合理选择自主呼吸实验方法提供参考,同时对SFBI的临床应用进行推广。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已进行自主呼吸实验的临床患者的相关数据,比较深慢呼吸法和浅快呼吸法两种方法在评估SFBI时的差异,探讨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 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自主呼吸实验已进行的临床患者,排除存在呼吸系统疾病、智力障碍等影响测试结果的情况。
2. 研究方法(1)测量SFBI值:在两种自主呼吸实验方法(深慢呼吸法和浅快呼吸法)中分别进行呼吸频率和深度的测量,得出SFBI值。
(2)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比较两种方法在评估SFBI时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3)分析适用范围和优缺点:探讨两种自主呼吸实验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为临床上合理选择自主呼吸实验方法提供参考。
3. 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分别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以确定两种自主呼吸实验方法在评估SFBI时的差异,并分析影响差异的因素。
同时,将探讨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为在临床上选择合适的自主呼吸实验方法提供依据。
三、预期成果与意义通过对深慢呼吸法和浅快呼吸法两种自主呼吸实验方法在评估SFBI时的比较,本研究将探讨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自主呼吸实验方法提供参考。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2022年1月-12月我院行无创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统计无创通气治疗成功和失败的情况,并用Logistic分析无创通气失败的影响因素。
结果:GCS评分、肺部感染程度评分、PaCO2是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均是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P<0.001)。
结论:为规避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失败,需根据潜在风险予以合理干预手段,以满足预后效果。
关键词:急性呼吸衰竭;无创通气;治疗失败;影响因素急性呼吸衰竭是常见的呼吸重症,其四死亡率较高。
治疗期间及时纠正氧合状态,以此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随着近年来无创通气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上,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相关病症均得到有效改善。
但是依旧有患者无法从无创通气治疗中获益,最后需要采取气管插管治疗,或是直接死亡[1-2]。
本研究选择2022年1月-12月我院行无创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
现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选择2022年1月-12月我院行无创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59例,年龄(40-92)岁,平均年龄(66.53±3.10)岁,女性患者41例,年龄(40-90)岁,平均年龄(66.03±3.59)岁。
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患者经检查后符合急性呼吸衰竭相关临床表现,均表现为明显的呼吸困难、咳嗽等;(2)动脉血氧分压小于 60mmHg或(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大于50 mmHg;(3)患者临床资料齐全,且具有真实性。
排除标准:(1)心脏骤停者;(2)血流功能异常者;(3)出现新的症状或并发症;(4)存在肠道梗阻者或是未经引流气胸者;(5)患者缺乏排痰能力或是痰液阻塞呼吸道;(6)面部带有创伤无法佩戴面罩。
1.2方法全部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抗感染、营养支持、祛痰等。
呼吸浅快指数作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失败指征的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3-07-26T17:21:51.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0期供稿作者:骆月琴王柏磊黄剑林杨文龙[导读] 包括本研究在内的所有研究均显示,NIV并不能纠正所有的呼吸衰竭。
骆月琴(通讯作者)王柏磊黄剑林杨文龙(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536000)【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0-0232-02【关键词】呼吸浅快指数呼吸衰竭无创通气有创通气急性呼吸衰竭是患者收住ICU的常见原因,在美国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病率约为每年422000例[1]。
无创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NIV)是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常用方法,尤其是COPD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
但目前NIV治疗Ⅰ型呼吸衰竭的优越性的证据仍不充分,甚至一些研究显示NIV治疗与保守治疗并无显著差异,还有一个研究显示NIV治疗轻度增加死亡率,原因为气管插管延迟,延误有创通气时机。
尽管NIV有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减少患者痛苦等优点,但仍有很多急性呼吸衰竭患者NIV治疗失败必须开放气道实施有创通气。
哪些指标可作为NIV治疗失败必须实施有创通气的指标目前尚无定论。
呼吸浅快指数(rapid shallow breathing index,RSBI)≥105原作为自主呼吸试验及脱机失败的预警指标之一,在此假设呼吸浅快指数≥105也能预测NIV治疗失败,必须有创通气。
为验证此假设,作者观察一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NIV早期呼吸浅快指数≥105与 NIV失败的相关性。
一资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ICU符合以下标准的患者:①年龄≥18岁;②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③无NIV 的禁忌症。
排除标准:一旦NIV失败不同意气管插管有创通气。
2.方法 NIV均使用无创呼吸机,通过口面罩连接患者。
NIV15分钟后记录呼出潮气量及呼吸频率,计算RSBI, RSBI= 呼吸频率(f)/呼出潮气量(VT)。
NIV时间及最终是否实施有创通气由临床医师根据2006年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决定[2]。
观察结果为NIV失败,需有创呼吸。
3.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资料用SPSS 13.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区间(IQR)表示。
对预测NIV失败的可能指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二结果1. 共10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NIV治疗前RSBI<105者83例,RSBI≥105者19例。
例NIV的吸气压力在10~14cmH2O,例吸气压力在15~18 cmH2O;所有患者呼气压力在5~10cmH2O间。
39例患者NIV失败需有创通气,其中13例死亡。
本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如表-1。
2. RSBI≥105与NIV失败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R为2.72 (95% CI 0.96–7.75, P= 0.06),年龄与患COPD、肺炎亦和NIV失败相关(P值分别为0.07、0.03和0.01)。
将这些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SBI≥105与NIV失败需有创通气明显相关,OR为3.68 (95% CI 1.12–11.78, P= 0.03),见表-2。
NIV失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2)三讨论在本研究中,有39/102例因急性呼吸衰竭而接受NIV治疗的患者最终因治疗失败需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研究显示RSBI≥105与NIV失败显著相关。
NIV是治疗Ⅱ型呼吸衰竭的成熟、有效的手段,有研究显示NIV治疗以二氧化碳潴留为主的呼吸衰竭的短期或长期效果均优于有创通气[3、4]。
而关于NIV治疗以低氧血症为主的呼吸衰竭的的有效性的研究较少。
在本研究中,COPD为急性呼吸衰竭原因与NIV失败相关性的OR为0.24 (95% CI 0.07–0.90, P= 0.03),肺炎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预测NIV失败的OR为3.54 (95% CI 1.38–9.16, P= 0.009).此研究结果显示NIV治疗肺炎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的失败率较COPD高,与文献报道的NIV治疗二氧化碳潴留为主的呼吸衰竭效果优于低氧血症为主的呼吸衰竭相符[3、5]。
包括本研究在内的所有研究均显示,NIV并不能纠正所有的呼吸衰竭,部分呼吸衰竭患者必须开放人工气道进行有创通气。
早期判断哪些患者NIV效果不佳,及时开放气道相当重要。
有创通气延迟将导致组织缺氧损失甚至多器官功能不全,预后变差。
但根据我们的了解,目前很少有关于怎样预测NIV失败的研究。
Putinati等在一组关于59例诊断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的研究中发现低血清白蛋白、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分值高是NIV失败的指标[6]。
Anton等人观察了36例AECOPD的患者并报道,良好的意识水平和NIV1小时后PCO2和pH值改善预测NIV的成功,但是,APACHE II评分并不能预测此结果[7]。
Confalonieri等人研究了1000例接受NIV治疗的AECOPD患者,发现pH<7.25,F>30次/分钟,和APACHEⅡ评分>29预测NIV失败 [8] 。
以上研究的对象均为以二氧化碳潴留为主的呼吸衰竭患者,据我们所知,只有一个研究的对象包含所有类型(包括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Lin等通过对86例各种原因呼吸衰竭的患者的研究,试图找到能预测NIV失败的呼吸功能指标[9]。
该研究显示NIV成功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NIV失败组;在RSBI、呼吸频率、潮气量、最大吸气压和最大呼气压中只有呼吸频率在两组间有差别,NIV失败组在治疗30分治疗60分钟时测的呼吸频率均高于NIV成功组;RSBI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Lin的研究中测定RSBI时是中断NIV的,且RSBI是连续变量。
而在本研究中RSBI 的测定是不中断NIV,有压力辅助的,另外RSBI是分类变量,根据RSBI≥105原作为自主呼吸试验及有创通气患者脱机失败的预警指标,将患者分为RSBI≥105组及RSBI<105组,由于本研究将RSBI≥105视为NIV失败的预测指标,因此在监测RSBI的过程中不能中断NIV 。
这是与Lin等的研究主要的不同之处。
样本量小(尤其是RSBI≥105的样本)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虽然研究结果显示RSBI≥105与NIV失败相关,可能是NIV失败的预测指标,但RSBI≥105的患者能否在NIV治疗中获益仍不清楚,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
参考文献[1] Behrendt CE.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idence and 31-day survival. Chest, 2000,118(4):1100–1105.[2]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9(2):65-72.[3] Confalonieri M, Parigi P, Scartabellati A,et al.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mproves the immediate and long-term outcome of COPD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Eur Respir J,1996,9(3):422–430.[4] Martin TJ, Hovis JD, Costantino JP, et al.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for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0,161(3 Pt 1):807–813.[5] Hilbert G, Gruson D, Vargas F, et al.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immunosuppressed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infiltrates, fever, and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N Engl J Med,2001,344(7):481–487 [6] Putinati S, Ballerin L, Piattella M, et al.Is it possible to predict the success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due to COPD? Respir Med, 2000,94(10):997–1001.[7] Anton A, Guell R, Gomez J,et al.Predicting the result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severe acute exacerbation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airflow limitation. Chest,2000,117(3):828–833.[8] Confalonieri M, Garuti G, Cattaruzza M, et al. A chart of failure risk for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PD exacerbation. Eur Respir J,2005,25(2):348–355.[9] Lin MS, Guo HR, Huang MH, et al. Predictors of successful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treatment for patients suffering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J Chin Med Assoc, 2008.71(8):392–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