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传承
- 格式:xlsx
- 大小:14.47 KB
- 文档页数:3
大医传承二第5讲结石病证治排异:异物-凡是生命过程中不需要的物质都是异物,活着的人对于身体内部一切不需要的东西,就排出去,进来的东西,不需要,排出去,身体坏的细胞,不能用的都属于异物,排出去,饮食在人的消化系统和代谢系统转了一周,还是没用的东西,或着是在这个中间又制造的,一个大化学工厂,提取了一些东西,有用的,剩下的一些东西,没用的,统统的排出去这叫排异;排异不是病,是生命过程的一个部分,只要生命存在,就有排异活动,不一定是生病;生病是异物排不出去,出现了一个反应,我们看到了,帮它一下,排出去,这个过程叫病,我们帮助它的这个过程叫治病,今天我们叫它排异,叫它没病也可以,要说他有病,是说这个过程的表现叫做病;排异是一个大法,就是一个共性,这个病就得要排出去;这个法中有许多属于排异这个共性,而且之间有着许多的差别,就是个性,排异是这个法的一个共性;排异之中有许多排异法,是各具个性的;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就要认识这个趋势的共性和趋势的个性;在一个大的排异共性当中,有许多的排异个性,我们要认识个性,不是光认识共性;认识张三李四,是认识人的共性当中的个性。
排汗、排血、排大便,趋势不一样,必须认识到排异法共性当中的个性,认识排异趋势的共性和个性。
排异是把身体内部的、脏器间的、脏器内的、组织间的、组织内的、细胞内的、细胞之间的,种种的异物,凡是生命过程中不需要的东西都要排出去。
自主调节:功能障碍;没有异物可排,没有排异的物质,也没有排异的能力,怎么办?因为它是功能性的障碍,所以不能用排异法,用自主调节。
自主调节是一个共性,其中也有个性,和排异是两大方法系统;障碍,凡是功能活动不正常的原因。
异物是物质,看的见;这个障碍本身,我们看不见,因为障碍是功能,怎么能看到这个功能呢?我们要从它的态看出它来,看障碍,也是看态,态—繁体(能+心);能态、功能态、障碍态;一切功能活动不能正常的原因,就是那个障碍,比如高血脂,在血液中脂肪的浓度太高,超乎寻常很多,发生了病变,高脂肪血,血管脂肪性硬化,造成这里那里缺血,这明显的是一个功能障碍,脂肪代谢,追根溯源,分泌障碍,分泌从运动来,运动太慢或太快都会发生障碍,还是一个不正常的原因,这就是那个障碍,把这个不正常的原因去掉了,不是需要调节吗,它有时候要快,有时候要慢,需要快,需要满,需要强,需要弱,等等,不是人类能操控的,是它自己需要什么,就来什么,需要怎么着就去怎么着,这是人干涉不了的,这是个大自然的能,只有大自然的能,去自己调节自己,人本身就有这个能,就是自主性调节本能系统,让它这个系统,去调节它自己的障碍,这叫自主调节。
·中医中药·2012年12月第9卷第35期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文化”是一个常用词。
《周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有了文化可以变鄙俗为文明。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众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医药文化是以哲学的辨证观、宇宙观、生命观、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为基础,探讨生命与疾病防治的认知文化,注重发挥机体自身的抵御疾病能力,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形成的防治疾病、保健养生等理论和方法的总和。
传承文化是大学的四大职能之一,高等医药院校不仅是培养优秀医药人才的摇篮,也是传承医药文明的主战场,不仅要培育和传播追求真理、大胆创新、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现代大学文化,还应该借鉴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中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预防为主的健康养生理念,学会应用中医药文化中的“仁、和、精、诚”去诠释和传播“真、善、美”。
1以“仁、和、精、诚”彰显“真、善、美”的医德观中医药文化核心内容体现在对人们生命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和对生命与疾病防治的认知方式,以“仁、和、精、诚”来诠释和传承“真、善、美”。
1.1以“仁”为本的道德观孙思邈倡寻公正、无私的医者的医道,是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仁”即“医乃仁术”是医学伦理道德的总原则。
医者必须具备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
“仁”一是指医者之仁,即“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的宗旨,宣染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崇尚不计个人得失安危的仁爱和奉献精神;二是指医术之仁,即医术要精[1]。
“仁”,还体现在同行之间应道谦和,不得在背后无根据的诋毁他人,抬高自己。
病毒性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疼,身痛,腰痛,关节疼,喘。
麻黄汤:麻黄10g 杏仁10g 桂枝30g 甘草13g/贴备注:上述成人量。
11岁至15岁用成人量的二分之一;5岁至10岁用成人量的三分之一;2岁至4岁用四分之一。
早晚两次。
汗出即停。
普通感冒-----发热恶寒,有汗,头疼,鼻塞,身无力。
桂枝汤:桂枝30g 芍药30g 甘草13g 生姜12g 大枣12g喘和咳嗽加厚朴30g 杏仁20g宿食发热---身热,不恶寒,或有汗,厌食,心下气痞,按之软,指弹之有气体声,大便秘或不大便。
三黄泻心汤:生大黄16g 黄芩30g 黄连15g急性肠胃炎----呕吐下利,发烧或者渴。
发热,呕吐,下利稀水,腹疼,身疼,或者浑身发酸没劲、渴。
芩连葛根汤:黄连25g 黄芩30g 秦皮30g 白芍30g 甘草15g 葛根40g 茯苓30g泽泻30g 呕吐加半夏20g 生姜15g备注:呕吐下利不渴不发热,不用次方。
麻疹---透表排异汤:银花30g 连翘30g 牛蒡子30g 牡丹皮30g 当归20g 红花20g 桃仁20g大便秘的加紫草20g 下利的加黄连急性咽炎:体温不低于正常、咽部有充血。
发烧,咽喉红肿,咽疼,有白色分泌物化脓,大便干。
银花30g 连翘30g 牛蒡子25g 牡丹皮30g 桔梗20g 紫草20g 甘草15g 葛根40g 知母30g备注:大便不干去知母。
分两次服。
慢性咽炎去掉紫草、知母,分三次或四次服。
红眼病方:大黄10g 牡丹皮30g 茯苓40g 泽泻30g 桂枝30g 甘草15g痢疾:白头翁汤:白头翁30g 黄连20g 黄芩30g 黄柏30g 白芍30g 茯苓40g 泽泻30g 甘草15g误治失治造成的气机失调:柴胡汤:柴胡30g 枳壳30g 半夏15g 黄芩30g 党参30g 茯苓40g 甘草15g 大便干燥者加大黄10g。
气机失调造成的咳嗽喘:瓜蒌汤:瓜蒌36g 柴胡30g 甘草15g 杏仁30g 厚朴30g 桔梗25g 茯苓40g 枳壳30g 陈皮30g肺炎--麻杏石甘汤:麻黄10g 生石膏60g 杏仁20g 甘草15g 银花20g 连翘30g肺感染:肺炎再退烧,导致肺感染。
1.爱我华夏人民,振兴中医文化演讲稿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踏进广中医的校园,你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岐黄馨香了吗?中医药,是国之瑰宝,是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历代医家,通过不断的深入观察和反复的临床实践,采用与其他医学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创造性地总结了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中医学沉淀几千年的文化,凝聚博大精深的智慧,恪守救死扶伤的誓言,抒写历史长河的华章。
古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坚厚基石,取象比类和实践经验是中医漂泊在历史激流中的两片船桨。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医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质疑声,贬斥声,此起彼伏。
缺少可靠统计数据支持,无法重复实验验证,没能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评估——西方世界把中医排挤到科学的边缘。
听着国医急促的喘息,我们岐黄骄子怎能不心急,怎能不惋惜,怎能不自觉地去肩负振兴中医的历史使命?!西医精确的检查技术和明确的治疗规则,显示了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先进性,人们自然而然地习惯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医的辨证逻辑,用西医的规范标准来评价中医的治疗方案。
不可否认,在诊治器质性病变上,西医优于中医。
比如肿块增生,手术切除的疗效立竿见影。
但在治疗功能性疾病上,中医却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谈到胃病,西医一概归咎于胃酸分泌过多,于是乎不停地发明各种各样的制酸剂。
然而,胃酸本身有错吗?没有胃酸,谁来杀菌,谁来使蛋白酶原转化为蛋白酶,谁来促进胰液、胆汁分泌?事实上,统计数据显示,50%的胃病并非胃酸过多所致。
按照中医的观点,是因为肝木克脾土太过,肝胃不和,用扶土抑木法治疗,药到病除。
由于个体辨证的不可重复性,中医始终无法登上世界公认的舞台。
然而,正是挣脱公式化的束缚,坚持贯彻三因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中医才得以穿越千年,依旧展现着无穷魅力。
屠呦呦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传承瑰宝国医弘扬中华国粹作者:***来源:《中小学班主任》2024年第01期班会背景国务院颁发的《中醫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2030年前,要普及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
近年来,各地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现如今,许多学生不了解中医药,觉得中医药离自己很遥远,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没有形成深刻的认同。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使命。
本次中医药文化主题班会的开展不仅向学生们普及了健康养生知识,还让学生们近距离地感受中医药文化,增进了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领略到中医药的魅力,从而学会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班会目标1. 通过近距离观察中草药、认一认中草药、老中医看病情景剧等活动,了解中医药文化,感受它的神奇;2. 通过“了解古今医者”“生活中的中草药”“中医VS西医”等活动,感悟中医药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3. 通过“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中医药文化,我来弘扬”等活动,体会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担负起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班会准备收集视频及文字资料,准备中草药,排练情景剧,设计中药说明书。
班会过程导入环节屏幕播放刘畊宏《本草纲目》健身操,让学生说说《本草纲目》健身操为什么深受全民喜爱,由此引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设计意图】本板块意在通过视频导入,用网络流行语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出真正的《本草纲目》,通过《本草纲目》认识到中医药这一传统文化瑰宝,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和表达的愿望,真实有趣且贴近生活。
环节一中医药文化显神奇活动一:《本草纲目》,认识“百草”1.近距离“观”百草教师把提前准备好的几种草药带到教室,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等方式近距离观察草药。
2.识“百草”,长知识屏幕上出示草药的图片及特点,学生根据刚才的近距离观察,将屏幕中的草药和现实中的草药一一对应,再说一说是如何辨认的。
中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制度坚持中医临证,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做好传承工作,继承整理教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从而得到广泛地应用和传播;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兼备、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中医顶尖人才;造就一支名老中医学术和临床经验采集保存,挖掘研究,交流推广的中医科研队伍;开展中医诊疗技术及文化宣传推广工作,弘扬中医药学术和文化。
1、设立专人负责,负责名医工作室坐诊、学员跟师带教的安排和考勤等日常工作。
2、名中医工作室有建设目标、工作制度和考核要求。
名中医工作诊室建立门诊日志、学术研讨或讲座记录本。
3、有计划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和继承工作。
总结研究教授擅治常见病、疑难病的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形成系统的诊疗方案,并推广运用于临床。
4、参与临床疑难病例的中医诊断与治疗,开展中医会诊工作,形成特色鲜明,疗效确切的相关病种的中医诊疗常规或体系。
5、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宣传推广工作,提高中医治疗水平,促进中医专科(专病)做强做大。
6、开展师承带徒工作。
名医工作室有一整套进修及考核考评制度,使得中医传承得以顺利实施。
同时名医工作室还接受和安排研究生的临床实习。
7、将教授学术经验、学术理论推广应用于中医药理论研究、教材建设及教学之中。
8、研究教授的临证医案,整理其临床资料研究并出版专著。
工作室学习跟师制度一、跟师要求继承学习时间,连续3年,通过继承工作使学术继承人达到: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医药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
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
2、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3、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二、教学内容继承教学采取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以跟指导老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为主。
1、跟师学习可随师门诊、查房或会诊等。
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可行性说明摘要: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工作是中医药界当前的首要任务。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以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为载体,通过德术并进,深研经典;提高悟性,临证思辨;申请科研课题;参加学术交流;撰写学术论文等途径,加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宣传,促进人才及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壮大。
虽已取得部分成绩,但目前申请的科研课题及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仍显不足。
今后计划总结张xx中西汇通学派治疗脾胃病、脑病、治未病、中医养生及药膳的经验。
并以陈宝贵教授临证思辨方法和用药特点为重点,整理、研究名中医对中医药理论的独到见解和系统解析,提炼形成名中医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推广应用于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教材建设及教学之中。
关键词:名中医工作室;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思路探讨。
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中医药界当前的首要任务。
名中医是中医学科和学术的带头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薪火传承"。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示精神,认真做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继承与创新工作,发扬中医特色,促进中医人才与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壮大,武清中医院于20XX年10月成立了名中医工作室,经过6年多的建设,积累了部分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就名中医工作室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方面的工作介绍如下:1、成立名中医工作室的目的。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中医是中医学科和学术的带头人,名老中医在数10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中,许多经验是属于家传、师授或亲身摸索而得,往往是论不见经传,发前人所未发。
对于许多疑难杂症有独到的疗效,受到诸多患者的称颂,故名老中医是亟待开发的宝贵资源。
充分发挥名中医这份宝贵资源,对于缓解看病难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大医传承”的意义——《郭生白大医传承实录》信息
“大医传承”的意义
——《郭生白大医传承实录》信息
“大医传承”是由有重要着作、临床有重大贡献的着名大医,把平生治医所得之丰富经验,无保留地口传心授,教与弟子,传承永久。
此次“大医传承”正值全民健康危机之时(总人口95%是不健康的),是北京民间大医郭生白发愿,会同原科技部“中医发展及战略”课题组负责人贾谦教授,共同倡议的文化工程行动。
2010年隆冬,84岁的郭生白先生与70岁的贾谦教授,携弟子吴启光、周碧莲从北京南下广东、南京、南通,再回北京,联合时年94岁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84岁的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84岁的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88岁的针灸经穴科学家祝总骧先生等六人共同发起此项工程。
国医传承张延德一一北京齐天中医院院长大医精成仁者心,国医传承医术精摘要:虽然如今西医占据医药大部分市场,但是中医的神奇之处却时常使得西方医学研究者啧啧称奇。
例如中医的针灸疗法以及辟谷疗法等能够解决很多西医手术都解决不了的医学难题。
自幼热爱中医的张延德在中医领域潜心钻研数十年,其在中医领域取得的成就更是为中医的复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延德在治疗中医妇科、儿科、肿瘤、糖尿病及中医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杂症领域的建树颇丰。
此外他还积极研制中药品以及编撰中医著作,为中医的传承做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悬丝诊脉、针灸、抗癌药物、疑难杂症引言:我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沉淀了无数的瑰宝,其中中医便是祖先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众多瑰宝中最具价值的一件。
由于中医博大精深,因此能够真正领悟到中医精髓的人并不多,再加上如今的时代人们追求时效性,短时间内能够出现显著效果的西医更受人们的青睐,因此中医不复古时盛况。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中医就落伍了,因为如今依然有众多的中医大师在默默的传承着祖先们留下来的精湛医术。
北京齐天中医院院长张延德就是众多中医传承者中的一员,他在传承古人医术的同时也在根据时代需求不断的研发和创新,使得中医的医术水平更符合当今病患的需求。
张延德教授罕见医疗绝技“悬丝诊脉”在我国历史上确有记载,其乃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方式。
据史料记载,在唐朝贞观年间孙思邈就曾为长孙皇后使用“悬丝诊脉”的方式诊断病情。
在古时医者多为男性,封建时代女性又不便于与陌生男性相见,因此“悬丝诊脉” 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然而“悬丝诊脉” 的技术对于医者有着很大的考验,即使在古时能够掌握这一技术的医者也不多,但是这项技艺并未失传,因为张延德就掌握了这一古人的智慧结晶,由此可见张延德在传承中医文化上十分的用心。
说到中医就不得不提针灸,因为针灸可以说是中医里的重要部分,针灸也是中医独有的治疗方式,很多西方医学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中医仅凭一根针就能够解决,因此针灸一直是西方医学为之称奇的中医技术。
郭⽣⽩《⼤医传承》笔记:感冒、⽔寒射肺、咽炎、病毒性传染病郭⽣⽩宁⼴豪易简医话今天简介:郭⽣⽩出⾝于中医名医世家,第四代传⼈,从事中医临床60余年,通读中医经 典著作,极为重视中医辨证论治,功底深厚,医术精湛,临床疗效卓著,颇得世⼈赞 誉。
郭⽼博采众家之所长,勤求古训,潜⼼研究,结合数⼗年临床积累,著书颇多 ,重要著作有《伤寒论六经求真》、《本能系统论》、《阴阳五⾏解读》、《论中医 的“道”与“术”》。
“本能论”是对中医2000余年的萃取并升华,它告诉⼤家中医 是怎么治病的,是怎样把病治好的,中医是不是科学等问题,先⽣都作了说明。
先⽣晚年由于对“⽣命本能论”的研究,对严重影响⼈类健康之三⼤疾病的认识产⽣ 了重⼤突破,建⽴了“肿瘤⾃主排斥法”,“糖尿病⾃主调节法”,“⾼⾎压,冠⼼病⾃主化脂法”,且使相关的 并发性疾病都与原发病同时消失,使患者终⽌了终⽣服药的历史,获得健康的⽣活。
⼀、最好的本草《说⽩伤寒论》18讲:⼏种⽅剂运⽤郭⽼⾔最好的本草纲⽬是《增⼴本草纲⽬》。
⼆、感冒、慢性⽀⽓管炎学⽣问:症状不太明显,有⼀点点发热,体温不是那么⾼,37、38度以上,有⼀点汗,浑⾝发软,没有什么咳等症状,不知道该⽤哪个⽅⼦?郭⽼答:这个嗓⼦⼀点也不疼,你就桂枝汤。
你要怕桂枝汤出不了汗,你加上30-40克葛根也可以。
如果有嗓⼦不舒服但不疼或有点痒,也可以加⼀点银花连翘⽜蒡⼦。
这是模糊症状对模糊⽅。
根据本能治病,不管是南⽅北⽅,东⽅西⽅,包括地球的那⼀⾯,都⼀样。
张仲景和张机是⼀个⼈。
⼤道⽆派。
感冒这个部分,不要退热,拒绝激素退热,拒绝物理⽅法退热,它成不了肺炎,这⼀道防线我们防住了。
如果不慎成了肺炎,我们有治肺炎的⽅⼦,⿇杏⽯⽢汤。
肺炎好了,成不了肺感染。
这⼀个要防不住,成了肺感染,我们还有⽅⼦,栝楼那张⽅⼦,我们让它从⼤便⼩便往外排,⼜解决了。
以后要再防不住,这个问题就⼤了,不是你能解决的了。
你就找⼀个能解决的吧。
弘扬传承红医精神的新时代意义一、红医精神是什么红医精神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一批医务工作者在革命斗争和抗战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
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守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裙众服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展现了极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大无畏精神和高度的人道主义情操。
在新我国成立后,这些英雄医护人员继续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弘扬红医精神的重要意义1. 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英雄医护人员在革命战争年代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和人民情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通过不断地弘扬传承,以激励今后的医务工作者。
对于这些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我们要永志不忘,铭记在心,继续传承发扬。
2. 提升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
红医精神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医务工作者的高尚情操和职业精神。
通过弘扬红医精神,可以让当代的医务工作者明白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以热爱人民、热爱生命为宗旨,始终保持敬业为民的奉献精神。
3.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
弘扬红医精神可以激励医务工作者积极投身到医疗卫生事业中,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为人民裙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这样可以促进全民健康事业的提速发展,助力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进步。
三、在新时代如何弘扬传承红医精神1. 抓好教育引导工作。
加强对红医精神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在革命年代的感人事迹,进而激励当代医务工作者积极投身到医疗卫生事业中。
2.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制定出台关于医德医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引导医务工作者坚守医者仁心的初心,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3. 加大对医务工作者的关心和帮助。
在薪酬福利、职称晋升、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让医务工作者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条件,全面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医学文化传承心得体会5篇医学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精选篇1科学研究是人们以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对未知事物进行的探索、观察和分析,从而发展有关科学知识的认识活动。
科学研究是一个严肃的探索和思维过程,其落脚点是发展科学理论和技术,而《医学科研方法学》是学习医学科研思路与方法的一门课程,是为了使我们了解医学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开阔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对医学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对本专业的热爱,希望通过《医学科研方法学》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和增强我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学态度、科研能力、科研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并且为毕业课题论文的完成做好铺垫。
以下结合《医学科研方法学》课程的学习实践,谈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体会。
一、注重基础知识讲授与实验相结合我们的课程学习分为:基础知识、基本实验、专题讲座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八个章节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绪论,主要学习科学与科学研究的定义、医学科学研究的范畴与分类、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基本程序和方法;第二章医学科研的选题,包括选题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科研课题的****与种类、选题的方法、基本程序和科研项目的申报;第三章科研的工作假说,包括假说的作用、特性、形成的方法和正确对待假说检验等内容;第四章医学科研的基本要素;第五章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第六章医药研究的特点与基本思路;第七章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第八章医学科学文献工作与论文撰写。
第二部分实验部分,包括常用医学实验动物基本操作技术、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熟悉与基本应用、整体动物综合实验。
第三部分配合一些讲座。
如讲座:课题申请书的写作、如何利用网络获得医学文献、数学与医学科研。
因为目前应用数学方法或系统控制学科的方法来研究医学问题的研究课题开始增多起来,“数学与医学科研”的学习使我们明白这种交叉学科的思路更加有利科研创新和解决医学或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复杂问题。
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授课教师丰富的科研经验,长期工作在学术前沿,以保证科研实践和科研经验为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邓铁涛,广东梅县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被誉为“国医大师”,其在中医领域的卓越贡献深受业界及患者的尊敬。
本文将重点探讨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医领域的影响。
邓铁涛(1912-2005),广东梅县人,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曾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
邓铁涛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擅长诊治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尤其在肝病、胃病、肾病等领域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邓铁涛的学术经验传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邓铁涛倡导“五脏相关”理论,认为人体五脏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治疗疾病时应整体把握、辨证施治。
他还强调“治未病”,注重预防保健,提倡自然疗法,如针灸、推拿等。
邓铁涛在临床上主张“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他注重辨证施治,善于运用经方及民间验方,疗效显著。
同时,他还将现代医学成果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使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其独特的治病特点。
邓铁涛对中药材的选用非常严格,主张选用道地药材,强调药物的炮制与配伍。
他将中医传统药方与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药配方,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近年来,针对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的研究日益受到。
这些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多项研究表明,邓铁涛的学术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运用“五脏相关”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如慢性胃炎、肝硬化、糖尿病等。
同时,其治疗手段如针灸、推拿等自然疗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通过对邓铁涛中药配方的深入研究和实验验证,证实其组方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临床疗效。
研究人员还发现,邓铁涛的中药配方对某些耐药性细菌具有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邓铁涛在针灸推拿方面的学术思想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传承。
现代研究表明,邓铁涛的针灸推拿手法具有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等作用,对于缓解多种慢性疾病的症状具有良好效果。
壮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哎,大家好呀!今天咱们来聊聊壮医文化。
说起这个,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陌生,嘿,其实壮医文化可是咱们中国瑰宝之一呢!你知道吗?壮医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风雨,像一棵扎根在大地上的大树,挺拔而坚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壮族人民。
壮医文化最牛的就是它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手段,听起来是不是很复杂?其实并不是,壮医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就是说人跟自然是一个整体,身体也和外界环境息息相关。
你看看咱们壮族的朋友们,常常根据天气变化来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背后可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支撑。
就拿他们的药材来说吧,许多都是来自大山深处,采集的时候可真是得小心翼翼,像是在找宝藏似的,既要懂得分辨,还得讲究时机。
真是让人佩服啊!再说说壮医的诊断方法,嘿,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它有个特点,就是特别注重观察,听、问、切三结合,像个侦探一样,分析病人的症状。
尤其是“切”,这可不是随便切的,得用手感知,摸摸脉搏、看皮肤变化,简直是个艺术活!这种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方式,真让人觉得温暖,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祖辈的怀抱。
哦,对了,咱们不能忘了壮医的“方子”,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
壮医的药方,通常都是用本地的草药调配而成,里面的药材可是讲究得很。
每种药材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温和,有的辛辣,像调味品一样,让人的身体在“药膳”中找到平衡。
真的是要懂得和谐,才能健康长寿。
你想啊,壮族的朋友们常常把医药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真是个妙招。
比如,在一些节日庆典上,壮医会为大家提供一些传统的健康咨询,既弘扬文化,又促进大家的健康,这样一来,壮医文化的传承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生活中了。
人们在享受美食、参加活动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壮医文化的熏陶,真是一举两得!不过,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壮医文化面临了一些挑战。
有人可能觉得壮医太古老了,跟不上时代。
这话说得不完全对。
壮医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它的地位。
许多壮医开始学习现代医学,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医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