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节选)带参考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1.14 KB
- 文档页数:2
太原师院附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分班考试(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红楼梦>评论》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集中论述了《红楼梦》的悲剧性,并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学有无“悲剧”的问题。
王国维认为,在《红楼梦》之前,中国文学没有悲剧,至少没有“像样的”悲剧。
他认为“吾国之文学中”,仅剩《红楼梦》一书,为“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的“彻头彻尾之悲剧”。
王氏论据有二:一是作者“不敢自署其名”;二是代表“吾国人之精神”的戏曲小说皆以大团圆收场。
曹顺庆、涂慧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一文中指出,王氏立论依据存在问题。
针对王氏论据一,曹、涂二人提出一条驳论:小说这种文体是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在儒家传统文化熏染下成长起来的文人视小说为小道末流而不愿意署名,是十分正常之事。
并举《金瓶梅》作者至今不明作为旁证。
但笔者认为,作者“不敢自署其名”最根本的原因,并非曹、涂二人所指出的文体偏见,而是小说内容的政治敏感性。
《红楼梦》中虽将“真事隐去”,仅留“假语村言”,且一再声称“大旨谈情”,但其中仍保留不少自传色彩,“伤时骂世之旨”亦随处可见。
清朝文字狱极盛,曹雪芹有所顾虑,只得将作者之位拱手“让”于“石兄”“空空道人”,应在情理之中。
针对王氏论据二,曹、涂二人的批驳更切中要害:王国维仅仅将戏曲、小说作为国人精神代表是有失偏颇的,这并不符合中国文学的事实。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诗歌的国度,西方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戏剧、小说等叙事性文类上,而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则主要体现在诗歌这一抒情性文类上,并逐渐延伸至“词”及产生较晚的戏曲、小说之中。
曹、涂二人充分认识到,导致中西方悲剧表现形式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学的主导文类不同。
西方文学以戏剧体诗引领风骚,中国古典文学则以抒情诗见长,代表“吾国人之精神”的文类,非“诗”莫属。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练习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按照叔本华(德国哲学家)的学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的区别: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的人极尽他所有的能力来互相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盲目的命运而造成的;第三种悲剧,是由于剧中人物的位置和关系而不得不这样的,并非一定有蛇蝎的本性与意外的变故,只是由于普通的人物、普通的境遇逼迫它,不得不这样。
众人明知其害,仍然不得不互相逼迫,而不负任何责任。
这种悲剧,远比前两者更为感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此种悲剧所展示的人生的最大的不幸并非例外之事,而是人生之中所固有的。
对于前两种悲剧,我们对蛇蝎心肠的人物与不可预知的命运固然感到恐惧,但因其少见,往往心怀侥幸,以为自己未必会遇到,而不必求避免之道。
但在第三种,因为此等平常的境遇足以破坏人生福祉,无时不可落在我们面前。
况且这等惨烈的遭遇,不但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亲身遭遇这种残酷之事,却无处诉说,真可谓是天下最大的痛苦了。
《红楼梦》正是属于第三种悲剧。
现以宝玉、黛玉的事加以说明。
贾母喜爱宝钗的温顺娴静,不喜爱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因此对宝玉的心事,随时加以压抑。
王夫人本来就亲近薛家。
凤姐因为管家的缘故,妒忌黛玉的才华而担心她给自己带来不便。
袭人鉴于尤二姐、香菱的不幸,又听到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话,害怕祸及自身,因此对黛玉的态度也如凤姐一般。
这些都是很自然很普通的事情。
宝玉对黛玉信誓旦旦,却不能对最爱护自己的祖母诉说心事,因为普通的道德不允许,更何况黛玉一弱女子呢!由此种种原因,金玉因之合,木石因之离,中间并没有蛇蝎心肠的人物,也没有不同寻常的变故发生,不过由通常的道德、通常的人情、通常的境遇造成的悲剧罢了。
由此观之,《红楼梦)》真可谓是悲剧中的悲剧了。
(根据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翻译,有删减)材料二:一般读者都以为,“金玉良姻”是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宝玉是被迫迎娶自己并不爱的宝钗,因此令人厌恶。
河南省洛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题。
材料一: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离间陷害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
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
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
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温婉,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第八十一回),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
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則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交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摘编自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材料二:《红楼梦》是古典小说中关于女性问题写得最重最深刻的一部书。
元春虽然贵为贵妃,回家省亲时却“只管呜咽对泣”,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
她所作灯谜的谜底是爆竹,是一响即散之物,可见元春短命,则其悲惨可知。
迎春则嫁了中山狼,被折磨而死。
探春的结局是远嫁,一去不复返。
惜春则是出家为尼。
黛玉的结局,“泪尽天亡”。
宝钗的结局也是一个悲剧。
湘云、李纨则是守寡。
此外,如妙玉的遭劫、秦可卿的悬梁、王熙凤的被休、尤二姐的吞金、尤三姐的饮剑、金钏的跳井、鸳鸯的自誓、袭人的另嫁、晴雯冤死、司棋被逐、香菱受夏金桂的折磨酿成干血之症……总之,《红楼梦》里的这些年轻女子,个个都是悲剧结局,而且这些悲剧,都是封建婚姻或因为爱情而酿成的悲剧。
相关读物1《红楼梦》评论(节选)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相关文言句式。
2.了解王国维对《红楼梦》人物悲剧命运的哲学阐释。
对应学生用书P90见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走近作者”。
“滴残春雨住无期,无尽园花卧不知。
因病废书增寂寞,强颜入世苦支离。
拟随桑户游方外,未免杨朱泣路歧。
闻道南山薇蕨美,膏车径去莫迟疑。
”(《病中即事》)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来,罗振玉要支持他到西洋留学,而后未果。
病痛与抑郁交织,而志向不得成。
后为罗振玉译书,所译之书涉及教育学、科学、哲学。
1901年在藤田的指导下学习哲学。
在这段独学时代,他深入了解叔本华、康德。
对于康德的书,起先不能卒读,后通过叔本华来了解康德。
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诸多相通之处,甚喜。
也就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创作了《〈红楼梦〉评论》,这篇评论是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学比较研究论文。
王国维将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相结合,以崭新的眼光评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写出了《〈红楼梦〉评论》等论著。
190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刊出,一百多年来,研究《红楼梦》的文章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红学家,你尽可不必也不可能把这些文章著作都读过,但是你却不能不读王国维的这篇《〈红楼梦〉评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红楼梦〉评论》是“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论文。
它尝试运用西方哲学、文学和美学理论来评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提出了《红楼梦》的“精神”“美学价值”等崭新命题,并作了系统的探讨和评价,较之先前旧红学派的感想式的评论和牵强附会的考评,实在是一个明显的突破。
王国维在其中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及其价值,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的观点。
虽然他的理论基础是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及悲剧学说,意在突出人生即痛苦悲观的思想,把《红楼梦》说成是一部以“解脱为理想”的“宇宙之大著述”,这不见得符合小说的实际,但他力图从哲学的角度把握《红楼梦》精神实质的努力,却为后来的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第十单元人文心声红楼梦评论(节选)王国维是红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红楼梦〉评论》对后世红学研究影响甚大。
王国维认为“人只有知苦痛才能奋起,才能避免麻木”。
在《〈红楼梦〉评论》这篇文章里,他运用叔本华的悲观哲学诠释了《红楼梦》人物的悲剧命运,隐含了自己对人生苦难的体验、对国运衰亡的忧患以及对人民麻木乐天的慨叹。
王国维从分析生活的本质着手对《红楼梦》的精神进行了阐释。
他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种族都是为了延续生命,生命的本质就是欲望。
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论述《红楼梦》的美学价值时盛赞《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
在他看来,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而《红楼梦》的精神就在于它授人以解脱之道,真正揭示了人生痛苦的真相。
有人这样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说它是王国维真正将文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全面系统阐发其唯意志论思想和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作品。
课文节选自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三章,主要阐释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及其价值。
作为“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论文,王国维借鉴了叔本华的哲学及悲剧学说,力图从哲学的角度把握《红楼梦》的精神实质,具有现代文学批评的眼光。
一、注音餍.________ 缧绁..________ 悚.然________ 战慄.________ 福祉.________ 婉慝.________ 二、解释词义著⎩⎪⎨⎪⎧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 其最著.之一例也 仆诚以著.此书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目⎩⎪⎨⎪⎧目.击之而身历之 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决定目.之为经矣 范增数目.项王交⎩⎪⎪⎪⎨⎪⎪⎪⎧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台隍枕夷夏之交.皆谦而礼交.之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________ 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 ________ 四、分析句式类型王夫人固亲于薛氏 ________亦自然之势也 ________《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________五、积累名句始于悲者终于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红楼梦》评论(节选)人境庐诗草自序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暇.(xiá)阁.(gé)笃.(dǔ)嗜.(sì)B.糟粕.(bó)跻.(jī)俟.(sì)鲍.(bào)C.戛.戛(jiá)讫.(qì)俗谚.(yàn)不假.思索(jiǎ)D.逮.老鼠(dǎi)力有未逮.(dǎi)骈.(pián)俪.(lì)解析:A项,“嗜”应读“shì”;B项,“粕”应读“pò”;D项,“力有未逮”中的“逮”应读“dài”。
答案:C2.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餍:满足。
B.《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律:约束。
C.诚戛戛..乎其难戛戛:困难的样子。
D.聊.书于此,以俟他日聊:随便。
解析:聊,姑且。
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始于离者终于..合B.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C.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D.无虑..百数十家解析:A项,古义,结束于;今义,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C项,古义,不可知;今义,眼睛看不见东西,比喻认识不清。
D项,古义,大约;今义,不考虑。
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名词作状语用法的一项是( )A.目.击之而身历之B.才得一面.C.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D.皆笔.而书之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亲眼;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见面;C项,使动用法,使……休息;D项,名词活用作动词,记录。
答案:A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余年十五六,即学为诗。
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
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
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
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
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
《红楼梦》评论王国维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1】《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
《庄子》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
”忧患与劳苦之与生相对峙也久矣。
夫生者人人之所欲,忧患与劳苦者,人人之所恶也。
然则讵不人人欲其所恶而恶其所欲欤?将其所恶者固不能不欲,而其所欲者终非可欲之物欤?人有生矣,则思所以奉其生。
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而欲衣,露处而欲宫室,此皆所以维持一人之生活者也。
然一人之生少则数十年,多则百年而止耳,而吾人欲生之心,必以是为不足,于是于数十年百年之生活外,更进而图永远之生活,时则有牝牡之欲,家室之累。
进而育子女矣,则有保抱扶持饮食教诲之责,婚嫁之务。
百年之间,早作而夕思,穷老而不知所终。
问有出于此保存自己及种姓之生活之外者乎?无有也。
百年之后,观吾人之成绩,其有逾于此保存自己及种姓之生活之外者乎?无有也。
又人人知侵害自己及种姓之生活者之非一端也,于是相集而成一群,相约束而立一国,择其贤且智者以为之君,为之立法律以治之,建学校以教之,为之警察以防内奸,为之陆海军以御外患,使人人各遂其生活之欲而不相侵害。
凡此皆欲生之心之所为也。
夫人之于生活也,欲之如此其切也,用力如此其勤也,设计如此其周且至也,固亦有其真可欲者存欤?吾人之忧患劳苦,固亦有所以偿之者欤?则吾人不得不就生活之本质熟思而审考之也。
(王国维将老子的“患”解为“忧患”,将庄子的“劳”用作“劳苦”,举为与“生命”相生相依、无法离弃的东西,认为“忧患与劳苦之与生相对待也久矣。
”王国维概述了人类文化之起源与普遍进程,进而引出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思考。
)【2】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
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
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
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
然欲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什佰,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故究竟之慰籍,终不可得也。
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于是否人自己之生活,若负之而不胜其重。
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
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红楼梦评论(节选)人境庐诗草自序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暇(xiá) 阁(ɡé) 笃(dǔ) 嗜(sì)B.糟粕(bó) 跻(jī) 俟(sì) 鲍(bào)C.戛戛(jiá) 讫(qì) 俗谚(yàn) 不假思索(jiǎ)D.逮老鼠(dǎi) 力有未逮(dǎi) 骈(pián) 俪(lì)解析:A项,“嗜”读shì;B项,“粕”读pò;D项,“力有未逮”中的“逮”读dài。
答案:C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惧祸之及A.由叔本华之说 B.一朝而舍之C.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D.宝玉之于黛玉解析:D项与例句中的“之”都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C两项“之”为结构助词“的”;B项“之”为代词。
答案:D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虽一行作吏C.老大嫁作商人妇 D.后以奔走四方解析:A项中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项中古义为“一旦,一经”;今义为“一群(指同行的人)”。
C项中古义为“年纪大了”;今义为“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一的人”。
答案:D4.下列各项中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B.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D.贪于财货解析:C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C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未必遽跻古人 跻:升、达到B.无虑百数十家 无虑:没有忧虑C.逮于周秦诸子之书 逮:及、到D.要不失乎为我之诗 要:应当、必须解析:B项,无虑:大约。
答案:B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A.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历之B.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C.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面D.王夫人固亲于薛氏解析:B项,息,使……休息。
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
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
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作家王国维又名:静安,静安先生,观堂(1877~1927)近代文学家、目录学家、考古学家。
字伯隅,一字静安,号观学潮、永观.浙江海宁人.乡试中举,奔上海投汪康年、罗振玉等人,编译《农学报》、《教育世界》杂志。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任通州、苏州等师范学堂教习,主讲哲学、心理学等。
1908年随罗振玉入京,任学部图书馆编译。
辛亥革命后逃居日本,用4年之功整理罗振玉的“大云书库”所藏经史书籍,考释“流沙坠简”,先后写有考古学论文多篇。
归国后,以清朝遗老自居。
后由胡适推荐为清华研究院教授,主张用地下史料考订文献史料,对史学界有一定影响,对图书馆学亦有建树,积极介绍国外学术,译有《世界图书馆小史》,介绍了上古、中古、近世图书馆的发展、演变等,广泛介绍了英、法、德、意等20余国和地区图书馆概况,推崇文艺复兴时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另撰有《库书楼记》、《传书楼记》.其《敬业堂文集·序》述清代300年来海宁收藏家概略及宋至清末私人藏书源流。
目录学深有造诣,校勘有《直斋书录题解》、《文渊阁书目》、《千顷堂书目》、《经籍跋文》、《郘亭知见传本书目》、《铁琴铜剑楼书目》、《藏书纪事诗》等书,主编有研究金石之主要目录书。
作《剧目》6卷,收剧目3018种,是数百年来剧本总目.经地所编校之书,被称为“集诸家之长"和善本。
文学上以研究词曲为主,著有《人间词甲乙稿》、《人间词话》、《曲录》、《戏曲考源》、《宋大曲考》、《宋元戏曲史》等背景资料。
《红楼梦》评论(节选)《人境庐诗草》自序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暇.(xiá)阁.(gé)笃.(dǔ)嗜.(sì)B.糟粕.(bó)跻.(jī)俟.(sì)鲍.(bào)C.戛.戛(jiá)讫.(qì)俗谚.(yàn)不假.思索(jiǎ)D.逮.老鼠(dǎi)力有未逮.(dǎi)骈(pián)俪.(lì)项,“嗜”应读“shì”;B项,“粕”应读“pò”;D项,“力有未逮”中的“逮”应读( )A.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餍:满足。
B.《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律:约束。
C.诚戛戛..乎其难戛戛:困难的样子。
D.聊书于此,以俟他日聊:随便。
项,聊:姑且。
( )A.始于离者终于..合B.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C.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D.无虑百数十家项,古义,结束于;今义,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C项,古义,不可知;今义, ,比喻认识不清。
D项,古义,大约;今义,不考虑。
( )A.目.击之而身历之B.才得一面.C.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D.皆笔而书之项,名词作状语,亲眼;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见面;C项,使动用法,使……休息;D项,名词活,记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余年十五六,即学为诗。
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
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
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
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
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
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相关读物 《红楼梦》评论(节选) 人境庐诗草自序[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缧绁..(léi xiè) 战慄.(lì)福祉.(zhǐ) 婉慝.(tè)糟粕.(pò) 遽跻..(jù jī)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爱⎩⎪⎨⎪⎧ 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动词,疼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动词,吝惜)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动词,喜爱)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动词,通“”,隐藏)(2)信⎩⎪⎪⎪⎨⎪⎪⎪⎧ 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动词,相信)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形容词,真实,确实)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并序》)(副词,随意)信.誓旦旦(《诗经·氓》)(形容词,真诚的)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动词,通“伸”,伸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形容词,可靠的)(3)假⎩⎪⎪⎨⎪⎪⎧ 皆采取而假.借之(动词,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动词,凭借,借助)乃悟前狼假.寐(《聊斋志异·狼》) (动词,假装)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滕王阁序》)(名词,假期)(4)兴⎩⎪⎪⎨⎪⎪⎧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名词,古代诗歌的 一种表现手法)抑王兴.甲兵,危士臣(《齐桓晋文之事》) (动词,发动)夙兴.夜寐(《诗经·氓》)(动词,起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 (动词,起,掀起)(5)书⎩⎪⎨⎪⎧皆笔而书.之(动词,写,记下)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名词,文字)家书.抵万金(《春望》) (名词,信)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词,国书)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目击之而身.历之(名词作状语,亲身) (2)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面.(名词作动词,见面) (3)公度自序.(名词作动词,作序,写序) (4)皆笔.而书.之(名词作状语,用笔;名词作动词,写,记下) (5)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休息)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虽一行..作吏古义:一旦,一经。
《红楼梦》诗词鉴赏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王维的诗歌和《红楼梦》(节选),完成第1—3题。
(11分)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接舆:春秋时楚国人,一位狂人、隐士;诗中是接舆比裴迪。
《红楼梦》(节选)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
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
”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
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1.对《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2分)A.一二句写景,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
B.三四句写人,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隐者的安闲。
C.末句“五柳”写景,兼用陶渊明“自号”的典故。
D.这首诗炼字炼句,表达含蓄委婉,境界旷远壮阔。
2.你认为“上”和“依依”哪一个更好?写出看法和理由。
(4分)答案示例一:“依依”好。
“依依”与前一句“远人村”呼应,写出了远处的炊烟隐约而轻柔的样子,同时又移情于景,将“我”融于景物之中,传形又传神,表现了田园的宁静安闲,表达了对田园的热爱。
“上”没有“依依”更有情味和“淡”的境界。
答案示例二:“上”字好。
“上”用白描手法,写出炊烟缓慢升腾的样子,极具动态感、画面感(立体感),使人如临其境;虽没有“依依”那样移情于景,但景物中自然融入情感,是一幅无我之境,更显淡泊,更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说明:从词语意义、情景关系与意境的营造、上下句关系(结构关系)、手法技巧、思想感情的表达等方面分析都可。
如果某二个方面说的充分,即可满分。
3.此处《红楼梦》的节选部分表现了黛玉的某形象特点,此形象特点在《红楼梦》整本书中是前后统一的,请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任一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内容写出概略即可。
(5分)答案示例一:林黛玉对陶渊明诗歌的喜爱,对田园诗“淡”的欣赏,表现了她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红楼梦评论王国维第二章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裒伽尔之诗曰:Ye wise men, highly, deeply learned,Who think it out and know,How, when and where do all things pair?Why do they kiss and love?Ye men of lofty wisdom sayWhat happened to me then,Search out and tell me where, how, when,And why it happened thus.嗟汝哲人,靡所不知,靡所不学,既深且(足齐)。
粲粲生物,罔不匹俦。
各啮阙齿,而相阙攸。
匪汝哲人,孰知其故。
自何时始,来自何处?嗟汝哲人,渊渊其知。
相彼百昌,奚而熙熙?愿言哲人,诏余其故。
自何时始,来自何处?(译文)裒伽尔之问题,人人所有之问题,而人人未解决之大问题也。
人有恒言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然人七日不食即死,一日不再食则饥。
若男女之欲,则于一人之生活上宁有害无利者也,而吾人之欲之也如此何哉?吾人自少壮以后,其过半之光阴,过半之事业,所计划所勤动者为何事?汉之成哀,曷为而丧其生?殷辛周幽,曷为而亡其国?励精如唐玄宗,英武如后唐庄宗,曷为而不善其终?且人生苟为数十年之生活计,则其维持此生活亦易易耳,曷为而其忧劳之度倍蓰而未有已?《记》曰:“人不婚宦,情Q欲Y失半。
”人苟能解此问题,则于人生之知识思过半矣。
而蚩蚩者乃日用而不知,岂不可哀也欤!其自哲学上解此问题者,则二千年间仅有叔本华之“男女之爱之形而上学”耳。
诗歌小说之描写此事者,通古今东西,殆不能悉数,然能解决之者鲜矣。
《红楼梦》一书非徒提出此问题,又解决之者也。
彼于开卷即下男女之爱之神话的解释。
其叙此书之主人公贾宝玉之来历曰:却说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红楼梦评论王国维第五章 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说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于是评《红楼梦》者纷然索此书之主人公之为谁,此又甚不可解者也。
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
惟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
譬诸副墨之子、洛诵之孙,亦随吾人之所好名之而已。
善于观物者,能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
今对人类之全体而必规规焉求个人以实之,人之知力相越岂不远哉?故《红楼梦》之主人公,谓之贾宝玉可,谓之子虚乌有先生可,即谓之纳兰容若、谓之曹雪芹亦无不可也。
综观评此书者之说,约有二种:一谓述他人之事,一谓作者自写其生平也。
第一说中大抵以贾宝玉为即纳兰性德。
其说要无所本。
案性德《饮水诗-别意》六首之三曰:独拥余香冷不胜,残更数尽思腾腾。
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又《饮水词》中《于中好》一阕云: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
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
又《减字木兰花》一阕咏新月云: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
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红楼之字凡三见,而云梦红楼者一。
又其《亡妇忌日作-金缕曲》一阕其首三句云: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葬花二字始出于此。
然则《饮水集》与《红楼梦》之间稍有文字之关系,世人以宝玉为即纳兰侍卫者殆由于此。
然诗人与小说家之用语其偶合者固不少,苟执此例以求《红楼梦》之主人公,吾恐其可以傅合者断不止容若一人而已。
若夫作者之姓名(遍考各书,未见曹雪芹何名)与作书之年月,其为读此书者所当知,似更比主人公之姓名为尤要,顾无一人为之考证者,此则大不可解者也。
至谓《红楼梦》一书为作者自道其生平者,其说本于此书第一回“竟不如我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一语,信如此说,则唐旦之《天国喜剧》,可谓无独有偶者矣。
然所谓亲见亲闻者,亦可自旁观者之口言之,未必躬为剧中之人物。
如谓书中种种境遇种种人物非局中人不能道,则是《水浒传》之作者必为大盗,《三国演义》之作者必为兵家,此又大不然之说也。
阅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节选)
引言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先生针对曹雪芹的《红楼梦》所作的一篇文学评论。
这篇评论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理解和解读《红楼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一些节选内容进行阅读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参考答案。
节选内容分析
1. 文学创作的境界
唐伯虎之言,横于《红楼梦》之上,不整是也;老残之言,立于《红楼梦》不过之左右,并未
洞翳其深也。
评论:王国维在这段话中,将唐伯虎和老残进行对比,指出他们虽然在文学创
作上有所成就,但和《红楼梦》相比,仍然有所欠缺。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的创作境界超越了唐伯虎等人,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参考答案:王国维认为,文学创作的境界应该是深邃而富有内涵的。
唐伯虎的
作品在表现技巧上虽然出色,但缺乏《红楼梦》那种深入人心的力量。
因此,每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应该追求更高的境界,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造诣。
2. 作品的价值
古未有之小说,不仅超然于我们世界,即与古今中外任一大作,尚非出此上界。
评论:王国维在这段话中,肯定了《红楼梦》的独特价值。
他认为,《红楼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甚至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杰作。
这一点,不仅是因为《红楼梦》的文学形式新颖、艺术手法独特,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的人性、情感和社会现象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答案:王国维的观点提醒我们,每个作品都应该被赋予适当的价值。
无论
是小说、诗歌还是戏剧,都有自己独特之处,都可能成为经典之作。
而衡量一部作品的价值,不仅要看其流行程度和读者的反馈,更要从创作者的角度去审视它的内涵和表现力。
3. 作者的创作意图
曹公首创小说中之至功能者,可以必至于一类渴望无穷的心房情绪。
乃至访亲送友之等字句,
自然生出势必是有情有性的一通曲折悠长之爱意。
一波三折、人难料解。
评论:王国维在这段话中,谈到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意图。
他指出,《红楼梦》之所以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是因为曹雪芹在创作中刻画了一种无尽渴望的情感。
从曹雪芹对人情世故的描绘,以及人物之间的曲折恩怨可见一斑。
参考答案:作为创作者,了解和把握自己的创作意图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王国维所言,《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曹雪芹在创作时能够切实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每个创作者都应该在创作过程中发掘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情感,以实现作品的真实与感染力。
结论
通过阅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节选内容,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和解读《红楼梦》这一经典之作。
王国维在评论中对《红楼梦》的文学创作境界、作品的价值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和欣赏《红楼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汲取启示,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