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中药煎煮方法宜忌共70页
- 格式:ppt
- 大小:8.38 MB
- 文档页数:70
中药煎煮方法--第 1 页共 6 页中药的煎煮方法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其根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
据统计,迄今为止中药种类的总数目已近 13000 种中药煎煮质量的利害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
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以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意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妥的不良结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莽撞冒昧,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这些都说明先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要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利害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样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响。
所以,汤剂的煎制方法有很多特别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关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升治疗成效十分重要。
中药的合理煎煮能够充足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关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
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含一下几个方面 :一 .冲洗:中草药多半是生药,在销售以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以前一般没有必需淘洗。
假如确实感觉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快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刷,以防易溶于水的糖、甙类水解流失,还有炮炙增添的酒、醋、蜂蜜等有效成份大批丢掉,进而影响中药疗效。
二.器具:煎药器具以沙锅为好,由于沙锅的材质稳固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响,导热平均,热力和缓,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到现在的原由之一,但沙锅孔隙许多易“串味”,且易破裂。
其余,也可采纳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拥有抗酸耐碱的性能,能够防止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响,大批制备时多项选择用。
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固,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响而影响质量,不可以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固,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能够采纳,但不是理想的煎药器具。
中药传统煎法
1、煎药不能用铁锅,最好用砂锅、不锈钢锅、瓷锅。
2、每剂煎两次,将中药用冷水浸泡一小时以上,水不要太多,盖过药面即可,如有后下药,则另用碗单泡一小时以上。
3、大火煮开转小火煎二十分钟,如有后下药,此时连水带药倒入一半,开锅即可,倒出药汁为头煎。
4、再放冷水上火煮开,转小火煎煮二十分钟(不必浸泡),如有后下药倒入另一半,开锅即可,倒出药汁为贰煎。
5、头、贰煎混匀,再分开,早、晚各服一半。
6、服药最好空腹,如怕苦则放在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亦行。
肿瘤患者饮食宜忌
忌服羊肉、鱼虾、甲鱼、香菜、香椿、茴香、韭菜
宜服猪肉、鸡肉、鸭肉、牛肉、菜花、圆白菜、蘑菇、木耳
中药传统煎法
1、煎药不能用铁锅,最好用砂锅、不锈钢锅、瓷锅。
2、每剂煎两次,将中药用冷水浸泡一小时以上,水不要太多,盖过药面即可,如有后下药,则另用碗单泡一小时以上。
3、大火煮开转小火煎二十分钟,如有后下药,此时连水带药倒入一半,开锅即可,倒出药汁为头煎。
4、再放冷水上火煮开,转小火煎煮二十分钟(不必浸泡),如有后下药倒入另一半,开锅即可,倒出药汁为贰煎。
5、头、贰煎混匀,再分开,早、晚各服一半。
6、服药最好空腹,如怕苦则放在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亦行。
肿瘤患者饮食宜忌
忌服羊肉、鱼虾、甲鱼、香菜、香椿、茴香、韭菜
宜服猪肉、鸡肉、鸭肉、牛肉、菜花、圆白菜、蘑菇、木耳。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项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清洗:煎煮前一般无须清洗。
如果草药中有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丢失。
2、浸泡:煎煮前用凉水浸泡药材约半小时,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水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
3、用水:以水浸过药材表面2~3cm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
通常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4、火候:一般的中药应先用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
但一些治疗外感的中药,可以在煮沸之后,继续用武火煎煮15分钟左右即可。
5、时间:一般中药,头煎应在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类中药,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类中药,头煎应在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
6、复煎:一服中药在煎煮两遍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
但滋补类中药,可以煎煮3遍。
而一些药量较大的处方,也可煎煮3遍。
7、搅拌:煎煮过程中需搅拌2~3次,以防底层药物焦糊。
熬中药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哪些煎中药首先要注意火候,煎中药前需要提前泡半个小时,一般水没过中药2~3厘米为宜,在煎煮的时候,大火烧开之后小火慢炖,需要从三碗水熬成一碗水。
煎煮中药时,若加水量过多,可能会降低药物疗效,影响治疗效果。
若加水过少,可能会把中药煎糊,或者煎煮不完全,在影响疗效的同时,也会造成中药的浪费。
煎煮不同的药物时,火候和煎煮时间也不同,需要根据药物性质和药物疗效而定,一般补益类药物用文火煎煮,煮沸后需要续煎30-60分钟,而解表药、清热药用武火煎煮,煮沸后续煎3-5分钟即可。
另外,不同中药的性质不同,因此吸水量也有一定差别,用水方面也存在不同。
对于一些质地松软的花、叶子、草类等中药材,吸水量相对较大,因此可能需要适当地增加用水。
而对于相对坚实的中药,由于吸水性较弱,可以适当减少用水。
还需要注意煎煮药材的器皿最好选用砂锅、瓦罐,不建议选择铁锅或者铝锅,以免药物与金属产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
煎药用火先武后文后下: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中药,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红豆蔻、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玫瑰花、细辛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煎即可。
不宜久煎的中药,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应后下。
钩藤含钩藤碱,煎20分钟以上,其降压成分易破坏.杏仁含苦杏仁甙,久煎能部分水解,产生氢氰酸而随水蒸气逸散,减弱止咳作用;对于炮制不透的杏仁,由于酶的作用,水解更迅速。
1、先煎:介壳、矿石类药,生蛤壳,生龙骨,生龙齿,生紫石英,生寒水石,生石决明,生珍珠母,生瓦楞子,鳖甲,龟甲,鹿龟霜,生磁石,生牡蛎,生石膏,生赭石,自然铜、生瓦楞等,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溶出,可打碎先煎20~3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同煎。
对附子、生半夏、马钱子、乌头等毒副作用的药物,必须先煎45~60分钟,以降低毒性,保证安全用药。
2、后下: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红豆蔻、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玫瑰花、细辛等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中药,久煎有效成分易于挥发。
另外,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应后下。
钩藤含钩藤碱,煎20分钟以上,其降压成分易破坏。
杏仁含苦杏仁甙,久煎能部分水解,产生氢氰酸而随水蒸气逸散,减弱止咳作用。
故此两类药物须在一般药物即将煎毕前3~6分钟再下。
3、包煎:对于赤石脂、车前子、海金沙、青黛、滑石、蒲黄、旋复花等粘性强、粉末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小纱布袋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可避免药液混浊,或刺激引起咳嗽.4、烊化:阿胶、龟胶、鹿角胶等为避免入煎粘锅,往往用水或黄酒加热化开后兑服.5、另煎:对于人参、西洋参、鹿茸、羚羊角等贵重药品,往往单独另煎,单独服或兑入药汁中服用。
6、冲服:如羚羊粉、三七粉、牛黄粉、珍珠粉、芒硝等贵重而量小的药物或粉末药物,为了避免浪费,一般均不进行煎剂,可用其他煎好的药液或开水冲服。
掌握正确的煎药方法。
先将药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4次服用.1 器皿的选择煎药器具忌用铜铁铝器皿。
中药煎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一剂中药需先将中药泡透后进行煎煮,一剂煎两遍,将两次药液混合后,分早晚饭后服用。
具体步骤如下:1. 煮药用具:中药煎煮最好用陶罐、砂锅或不锈钢锅,忌用铁、铝等易腐蚀的锅。
2. 将中药泡透:除冲服外(冲服药物不煎)的所有中药在冷水或温水中泡透(约半小时),先煎、后下的药物单独浸泡。
3. 先煎(无先煎可跳过此步):中药泡透后加水至高出药物约2cm,大火煮沸后用小火煎煮30分钟后,再进行后续步骤。
4. 第一煎:中药泡透后加水至高出药物约2cm,大火煮沸后用小火继续煎煮30分钟,将药液滤出。
5. 后下(无后下可跳过此步):中药泡透后在第一煎出锅前5-10分钟时放入。
6. 第二煎:再将药锅内加至高出药物约2cm,大火煮沸后用小火继续煎煮30分钟,将药液滤出。
7. 煎药量:儿童每剂中药煎取药液量一般为100-150毫升,小婴儿每剂30-50毫升;成人每剂200-300毫升。
8. 两次煎药药液混合:将第一煎药与第二煎药混合后分为两份早晚分服。
【特别提示】若处方中有麻黄,且剂量超过9克,则需每日分3-4次服用。
9. 冲服:药汤服用前将相应克数的冲服中药(多数不溶)混入药液服用即可。
10. 服用:饭后半小时服用。
若同时服用西药,则需与中药汤剂间隔1小时左右。
煎中药的时间与喝法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沸后煎30分钟。
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
滋补药先用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
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
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中药第一次煎的药效果最好,第二次煎药液浓度稍低些,两次煎的药液混在一起,早、晚两次喝完。
这样喝的话,第二次服药还需要再次加热,比较麻烦。
所以,也可煎煮一次服用一次。
通常一副中药煎煮2-3次后就没有什么药力,需要重新换药。
其中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中药饮片的煎煮和服用方法一、煎煮方法1、煎药器具以砂锅或陶罐为宜,也可选用不锈钢锅,不能使用铁锅、铜锅、铝锅、锑锅。
2、煎前浸泡煎药前,应先将中药饮片倒入煎药器具内,加冷水漫过药面3厘米左右浸泡20分钟左右浸透药材,以利有效成分的煎出。
3、煎药用水宜用纯净水或自来水,用量一般为药物总量的3-5倍(约300-500ml)4、煎煮火候开始煎煮时用武火(大火),煮至沸腾后改用文火(小火)煎煮并保持微沸状态。
5、煎煮次数一般汤剂至少应煎煮2次。
6、煎煮时间一般第一煎以水沸腾开始计算需要30分钟左右,第二煎煎煮40分钟左右。
感冒中药第一煎以水沸腾开始计算煎10分钟左右即可,滋补中药煎煮时间可延长到50分钟左右。
7、特殊煎法①先煎:对注明需要先煎的药物,应该将其先煎30分钟左右后,再加入其余药物同煎。
②后下:对注明需要后下的药物,多数含挥发性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不耐煎煮,宜在第一煎快要煎煮好时,在放入一同煎煮5分钟左右。
③包煎:对注明需要包煎的药物,应用纱布包裹后再与他药一同煎煮。
④另煎:对注明需要另煎的药物,应该单独煎煮取汁与其他煎液兑服。
⑤烊化:对注明需要烊化的药物,应单独烊化(将药物放开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融化)兑服。
⑥冲服:对注明需要冲服的药物,不宜入煎,应直接用药汁或开水冲服,或放入煎煮好即将服用的汤药中搅匀一并服用。
二、服用方法温服普通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40℃时再喝,因为一个处方里面正常情况下都有十几味药,如果含有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等,温服可以和胃益脾,能减轻刺激。
也有很多人觉得吃丸、散类的中成药很方便,像这些药的话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热服碰到有人风寒感冒了,那就要喝到发散风寒的中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这就可以说“药熬好了,快趁热喝了吧”,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凉服很多人来都会询问:我发现有些药冰镇一下效果更好啊,这是为什么呢?这些就是解毒、清热的药了,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药,则“凉服”效果更好。
中药煎煮方法宜忌福田人民医院中医科彭思菡•《医学源流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中药煎煮方法宜忌中药治病无论是用单味药,还是用多味药配成的方剂,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他药液做成汤剂后,才能服用,因此汤剂的煎法是很有讲究的,它对药物的疗效有很大的决定作用。
煎药的容器煎中药要用砂锅,而不能用铜、铝、铁等金属做的锅,这是为什么呢?•用陶瓷砂锅煎药是因为它的性质稳定,不容易与药物起化学反应,另外,它传热慢、受热匀,不容易糊锅,而且价格便宜,所以选用陶瓷制的砂锅、瓦罐是最方便实用的。
如果没有砂锅和瓦罐,也可以用不锈钢、搪瓷制品或玻璃器皿代替。
•不能用铜、铝、铁等金属容器,因为金属容器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发生化学发应,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患者服用后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加重病情。
水的选择•水是煎中药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通常只要是干净的水就行,井水、自来水都可以。
•忌:不能直接用沸水煎煮,否则药物里的蛋白质很快就会凝固,影响中药内有效成分的煎出。
清洗、浸泡•煎药前除粉剂等不宜清洗的药物外,应先洗干净,然后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使药物完全被水渗透,便于有效成分的溶解,然后再加水煎煮。
•不同药剂的加水量是不大一样的。
•水少不足以煎煮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
•水多耽误时间,使汤液的浓度降低。
•所以,水多水少都会影响疗效。
一剂汤药在煎制前加多少水才最好呢?•煎煮中药的水量是根据药物的性能、具体服用要求、药物的大小以及药味的多少来定的。
•加水量通常为药物的5~10倍。
或者加到高出药面2~3厘米左右就可以了。
•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者应酌情加水量。
•煮汤药的时候长短也会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那么一剂汤药一般要煮多长时间最好?•由于药物的质地不同,煎药的方法、程序也各有不同,比如说有些药要先煎后下,有些要另煎等等,这样做起来虽然是很讲究,但比较繁琐,如果不这样做会不会影响药物质量和它的治疗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
中药的古法煎煮及饮食禁忌中药煎煮方法(按古法《伤寒论》煎煮)1、任之堂中药一般只需煎煮一次。
《伤寒论》上煎药,大都也是只煎一道。
2、常规煎药,一包药加水1.5升(即三斤左右),相当于家庭常规用碗的六碗。
药多量大者,加水可稍多点,药少量小者,加水可稍减。
以水高处药面1到2厘米为准。
3、浸泡30分钟后,先用武火(大火)烧开,然后再改为文火(小火)继续煎煮约30到60分钟(具体时间请按取药时工作人员的交代)。
外感病的汤药,煎煮时间可稍短一些,滋补的汤药,煎煮时间可稍长一些。
4、有些药需要先煎的,如附子等,有些药需要后下的,如肉桂粉等,还有些要需要烊化的,如阿胶,这些都要按照要求来煎煮。
5、把药汁倒出来,大约剩下三碗(约750毫升),分成三份。
6、于三餐饭后半小时,各喝一份。
喝前要把药摇匀,沉淀物也要一起喝掉。
剩下的药,要注意放在冰箱里面冷藏,下次拿出来后要加热,然后再服用。
喝中药有哪些禁忌呢?(按古法《伤寒论》饮食禁忌)1、忌生冷。
凡冰冻饮料,生冷水果,凉水凉茶,都应该少吃或不吃。
因为生冷的东西都容易损伤身体的阳气正气,有很多病人不知道这点,以为水果能润肠通便,补充维生素,结果长期吃水果,吃到手脚冰凉,消化不良,心慌心悸,尿频尿急、反复感冒等,还有人运动大汗过后,就开怀畅饮凉水或冰冻可乐,结果几年下来,就喝出风湿病来。
这都是寒凉伤了身体的阳气。
2、忌粘滑。
比如糯米、鸡蛋、鸡肉、鱼肉,这些属于粘性的食品,吃进身体难消化,容易生痰生湿。
这些粘糊糊的痰湿,很容易跟病气交结在一起,不利于用中药排出病气,所以不戒口的话,药效就很难充分发挥。
这些粘性的食品人吃了不单堵塞胃肠胆道,还阻塞血管,导致胆囊炎,慢性胃肠炎,食道炎,心脑血管梗塞等疾病。
3、忌肉面。
最好能清淡饮食,若要身体安,淡食胜灵丹。
人身体要真正健康,最好是早餐跟晚餐都吃素。
因为早晨胃刚醒来,难于消化食物,饮稀粥最好,且多水分易消化吸收。
而晚上,人体将入睡,少吃肉的话,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中药的煎药方法及注意事项中药煎药是将中药材制成药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煎药可以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增强药效,同时还可减轻或消除中药的不良反应。
下面将介绍中药的煎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中药的煎药方法1. 大剂量煎药法:大剂量煎药法适用于药材含药量比较少、药效较弱的中药。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中药材洗净,切成细碎。
(2)将切碎的中药材放入适量的冷水中。
(3)放入锅中,加水至药材的3-5倍。
(4)先用旺火煮滚,随后改用文火煎煮2小时。
(5)将药汁煎至1/3~1/2量,然后用纱布过滤,取汁液。
(6)用适量凉开水将渣煮次,取汁液。
(7)将两次煎出的汁液混合即可。
2. 小剂量煎药法:小剂量煎药法适用于药材含药量较高、药效较强的中药。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中药材洗净,切成细碎。
(2)将切碎的中药材放入适量的冷水中浸泡30分钟。
(3)放入锅中,加水至药材的6-10倍。
(4)先用旺火煮滚,随后改用文火煎煮30分钟。
(5)将药汁煎至1/3~1/2量,然后用纱布过滤,取汁液。
3. 先煎后煮煎药法:先煎后煮煎药法适用于一些有毒性、挥发性成分较多的中药。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中药材洗净,切成细碎。
(2)将切碎的中药材放入适量的冷水中浸泡30分钟。
(3)放入锅中,加水至药材的6-10倍,煎煮20-30分钟。
(4)将药汁倒掉,用新的水加入药材,再次煎煮,直到水煎至原来药物的1/2量。
(5)用纱布过滤,取汁液。
二、注意事项1. 材料准备:(1)选择新鲜的中药材,质地饱满,无虫蛀、霉变和杂质。
(2)不同的药材需要采用不同的煎药方法,具体煎药方法需要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功效来选择。
2. 注意火候:煎药时应用旺火煮滚后改用文火煎煮,避免水分过早过多蒸发,药材煎煮时间对提取药效起到重要作用。
3. 煎药器具:(1)应选择与煎药用量相符合的药锅,以充分发挥药材的药效。
(2)药锅不宜用铁锅,以免与一些中药成分产生化学反应。
4. 注意煎药环境:(1)应选择通风良好的环境,以免药物产生挥发性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