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煤田煤质特征与工业用途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二、潘集深部13-1煤储层概况淮南煤田位于安徽省中部,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煤田之一。
潘集深部13-1煤储层是淮南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质条件复杂,但煤储层良好,煤层气资源丰富。
目前,煤储层的勘探工作已经展开,但对于其含气量特征的详细分析还较为欠缺。
本文将对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后续的煤层气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1. 储层孔隙结构分析通过对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岩心样品进行实验分析,发现其储层孔隙结构优良,孔隙度较高,孔隙分布均匀。
这为煤储层的气体储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提高煤层气的产出率和采收率。
2. 含气量特征分析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较高,平均含气量在10~20 m3/t之间,最大含气量甚至可以达到30 m3/t以上。
这意味着该煤储层具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有着良好的开发潜力。
3. 含气层分布规律分析通过对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孔隙结构和含气量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含气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
不同层位和不同岩性的煤层具有不同的含气量特征,这为后续的煤层气开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四、结论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分析表明,该煤储层具有良好的煤层气资源潜力。
其孔隙结构优良,孔隙度高,含气量较高,含气层分布规律较为复杂。
该煤储层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开采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开发和利用。
五、展望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分析仅是对该煤储层资源的初步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地质勘探和工程实践来验证和完善。
还需要加强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协调,推动煤层气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淮南煤田的煤层气资源开发和利用贡献更大的力量。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一、引言深部煤储层是指埋深在800m以上的煤层,在深部煤储层中储存有大量的煤层气资源。
深部13-1煤矿是淮南煤田的一个重要矿区,该煤矿地处淮河盆地的北缘,是中国重要的煤田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增长,深部煤储层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煤炭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对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深部煤矿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淮南煤田概况淮南煤田位于中国安徽省淮南市境内,是中国重要的煤田之一。
煤田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淮河盆地的北缘。
淮南煤田地处华北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温和,适宜煤炭开采。
目前,淮南煤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三、深部13-1煤储层特征深部13-1煤储层埋深在800m以上,主要为炼质煤和无烟煤,属于优质煤种。
煤储层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和裂缝系统,具有较高的含气量。
煤储层顶部和底部常常存在煤层气藏,储层内部分布有煤层气水,地质条件适宜开采煤层气资源。
四、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1. 含气量分布特征根据对深部13-1煤储层的钻井资料和地质勘探数据分析,煤储层整体含气量分布呈现出随埋深逐渐增大的趋势。
储层埋深越大,煤层气的质量和含量越高。
在煤储层上部和下部,煤层气质量和含量较低,而在煤储层中部,煤层气质量和含量较高。
这种分布特征与深部煤储层的地质条件和气体生成规律密切相关。
2. 含气量影响因素煤储层含气量的影响因素包括煤层气生成量、孔隙结构、地层压力、渗透性等。
在深部13-1煤储层中,孔隙结构和裂缝系统的发育程度对含气量影响较大,孔隙度和渗透性的增大能够提高煤储层的含气量。
地层压力和地温的升高也会促进煤层气的生成和富集,对煤储层含气量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3. 含气量分布规律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分布规律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不同煤层、不同地层和不同地质构造部位的煤储层含气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淮南矿区二叠系含煤地层特征简介二叠系为本区内主要成煤岩系,总厚度大于1960m。
上统包括石千峰组和上石盒子组,下统包括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本系与下伏石炭系太原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二叠系底界划分在太原组顶部第一层灰岩(C31灰岩)的顶界上,本系石千峰组为不含煤地层。
自上而下分组如下:(1)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本组不含煤层,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砂砾岩及紫红色砂岩、砂质粘土岩类组成。
局部具小溶洞,砾径为0.5~7㎝,一般为0.5~2㎝,次棱角状及半圆状。
(2)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s):第七含煤段:厚151m(图4-7。
习惯上称为“E组”。
主要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灰白、浅灰色中细粒砂岩。
局部为青灰色或灰绿色。
含煤5层。
薄而不稳定,常为炭质泥岩或尖灭。
对比困难,与其它含煤段比较,该含煤段少含菱铁结核和菱铁成份,未见海豆芽化石。
第六含煤段:厚89.50m(图4-6)。
与第五含煤段合称为“D组”。
岩性以灰色、青灰色、灰绿色粘土岩类为主,夹细中粒砂岩,含1~3层燧石薄层。
D18煤以下常有一层灰白色铝质泥岩。
常含鲕,D18煤顶部砂质泥岩中常含海豆芽化石。
含煤4层,多位于中部或偏上,不稳定,D19和D21多尖灭或为炭质泥岩所代替。
第五含煤段:厚89.00m(图4-5)。
底部常有一层灰白色石英砂岩或中细粒砂岩与第四含煤段分界。
青灰、灰绿色岩性是本组的主要特征。
下部有1~3层紫红色花斑状泥岩或铝质泥岩,含鲕为主要标志层之一。
中上部为泥岩、砂质泥岩夹薄~中厚层中细粒砂岩和砂页岩互层,局部含鲕及菱铁结核。
上部含煤4~6层,煤薄,但层位较稳定,对比容易。
第四含煤段:厚82.66m(图4-4)。
为主要含煤段之一,习惯称为“C组”。
底部发育有1~3层灰白色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并以其底界作为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
下部为紫红色花斑状泥岩,常含鲕及铝质为主要标志层。
中部及上部以灰色泥岩及砂质泥岩为主,中夹砂岩,含煤4层,以C13煤最厚且稳定为特征,顶部多羊齿等植物化石碎片为对比主要标志之一。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淮南煤田位于华北平原东南部,是中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之一。
潘集煤矿是淮南煤田中较大规模的矿井之一,该矿在不断深化过程中不断发现高含气煤层,其中13-1煤层被认为是该矿区较为有代表性的煤储层之一。
对于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对于其资源评价与勘探开采有着重要意义。
一、地质特征13-1煤层位于潘集煤矿的深部区域,主要分布在矿井底板以下1000米范围内。
该煤层主要含有干、饱和甲烷,且甲烷含量较高,平均含量约为18m3/t。
煤储层的构造上呈弱致密状,多孔度较低,但泥岩的密实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封闭性能,同时煤体自生有较多的孔隙和裂缝,导致煤储层含气情况复杂且不稳定。
二、含气量特征13-1煤储层含气量与深度的关系“倒U”型,含气量在底部陡增,上部较为平稳且含气量较低。
在深度800~1000米范围内,13-1煤层的含气峰值出现,常规脱气后该区块的低含气井底井壁处仍能观测到高浓度的甲烷气体,其中大量的自生气使得煤储层表现出较强的跨层渗透能力。
13-1煤层的含气量与厚度关系相对平稳,平均含气量在16~20m3/t左右,但在煤层断层、岩层夹段等地质障碍带中容易出现含气量高低不均的情况。
三、影响因素分析13-1煤储层含气量异常分布的主要原因在于地质条件的作用。
煤层断层、岩层夹段等地质障碍对煤储层内部的气体扩散有着直接的影响,使得煤储层内的气体含量存在一定的异向性。
同时,煤储层是否为基岩直接接触,煤层是否存在自生气(超前气)等因素对于含气量的分布情况也有较大的影响。
四、勘探开发建议针对13-1煤储层含气特征,建议加强地质勘探和综合研究,了解煤储层内部的地质构造与物性,准确划分含气区块。
基于其特殊的地质条件,煤层跨层渗透的较强特征需要在隧道等工程中加强防控,避免出现煤层瓦斯等安全事故。
在煤储层勘探开发过程中,加强钻孔测试,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优选开采方式与工艺技术,提高煤储层的开采率和经济效益。
淮南矿区煤质报告1. 引言淮南矿区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煤质是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指标,对煤炭矿区的开采、销售和利用具有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淮南矿区的煤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并探讨其对煤炭产业的影响。
2. 煤质参数2.1 灰分灰分是表征煤炭含灰量的指标,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在淮南矿区,煤炭的平均灰分约为20%,高灰分使得煤炭的热值降低,同时也增加了燃烧产生的灰渣和污染物的数量。
2.2 挥发分挥发分是指煤炭在加热过程中释放出的易挥发性有机组分的含量。
淮南矿区的煤炭挥发分平均为30%,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高意味着煤炭可以更快地燃烧,具有较高的热值。
2.3 硫分硫分是指煤炭中含有的硫元素的含量。
淮南矿区的煤炭硫分平均约为1%,硫元素的含量越高,燃烧时释放出的二氧化硫等气体污染物也越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更大。
2.4 热值煤炭的热值是指单位质量煤炭在完全燃烧时所释放出的热量。
淮南矿区的煤炭热值一般为5500大卡/千克,属于中等热值的煤炭。
3. 煤质对煤炭产业的影响3.1 燃烧特性淮南矿区的煤炭由于灰分较高,燃烧时产生的灰渣较多,容易引起炉膛结渣、堵塞及烟道温度过高等问题。
同时,煤炭的挥发分较高,燃烧速度快,适合用于发电和工业锅炉等大规模能源供应场合。
3.2 环境影响淮南矿区的煤炭硫分较低,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较少,对大气环境污染相对较小。
然而,随着全球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度提高,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寻找低碳的替代能源。
3.3 市场需求淮南矿区的煤炭热值适中,市场需求较大。
煤炭在中国目前仍是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尤其在工业领域的需求量巨大。
然而,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环保政策的推行,煤炭市场需求可能会逐渐减少。
4. 结论淮南矿区的煤质特点主要表现在灰分较高、挥发分适中、硫分较低、热值适中等方面。
这种煤炭的燃烧特性使其适用于大规模能源供应场合,但也对燃烧设备和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潘集煤矿是淮南煤田著名的深部煤矿之一,其煤储层厚度较大,储量丰富,因此备受
关注。
本文针对潘集煤田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展开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该煤储层的气藏特征,为煤层气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首先,本文对潘集煤田13-1煤储层的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
煤储层埋深较大,通常在800-1200米左右,属于深部煤储层。
由于地下温度和压力较高,煤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因此含气量相对较高。
此外,该煤储层属于控制性构造煤储层,煤体具有良好的连通性,有利于气体的运移和聚集,因此有一定的煤层气储量。
最后,本文探讨了13-1煤储层含气量的分布特征。
研究表明,煤层气的含量随着埋深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在煤储层的不同层位中,含气量也存在差异,上部层位气体含量较低,而下部层位气体含量较高。
此外,煤储层的不同区块之间,煤层气含量也存在差异,其中
中心区块的煤层气含量较高,而边缘区块的煤层气含量较低。
综上所述,潘集煤田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质条件、物性特征以及分布特征等。
研究表明,该煤储层具有一定的煤层气储量和开发潜力,但也
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因此,对于深部煤储层的开发,需要进行
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
煤的煤质特征与煤的利用潜力分析煤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煤的煤质特征直接影响着其利用潜力,因此对煤的煤质特征与利用潜力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煤的煤质特征主要包括灰分、挥发分、固定碳和水分等指标。
灰分是指煤中无机物的含量,主要由矿物质组成。
高灰分的煤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灰渣,降低燃烧效率。
挥发分是指煤中易挥发的有机物质含量,它决定了煤的燃烧性能和燃烧过程中的热值。
固定碳是指煤中不挥发的有机物质含量,它决定了煤的燃烧温度和燃烧速度。
水分是指煤中的水分含量,高水分的煤在燃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热量,降低燃烧效率。
煤的煤质特征直接决定了煤的利用潜力。
其次,煤的利用潜力与其煤质特征密切相关。
不同煤质特征的煤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利用潜力。
例如,高灰分的煤适合用于发电厂的锅炉燃烧,可以充分利用其热值;而低灰分的煤适合用于冶金行业,可以减少冶炼过程中的矿渣产生。
挥发分高的煤适合用于发电厂的燃烧,可以提高燃烧效率;而挥发分低的煤适合用于化工行业,可以提高化工产品的质量。
固定碳高的煤适合用于冶金行业,可以提高冶炼的炉温;而固定碳低的煤适合用于发电厂的燃烧,可以减少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水分高的煤适合用于发电厂的燃烧,可以提高燃烧效率;而水分低的煤适合用于化工行业,可以提高化工产品的质量。
因此,煤的利用潜力需要根据其煤质特征来确定。
此外,煤的利用潜力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煤的资源储量、开采成本、运输条件、环境保护要求等都会对煤的利用潜力产生影响。
资源储量丰富、开采成本低的煤矿具有较高的利用潜力;运输条件便利的煤矿可以更好地实现煤的利用;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的地区需要采用更清洁的煤炭利用技术。
因此,在分析煤的利用潜力时,还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总之,煤的煤质特征与煤的利用潜力密切相关。
煤的煤质特征包括灰分、挥发分、固定碳和水分等指标,这些指标决定了煤的燃烧性能和利用方式。
煤的利用潜力需要根据其煤质特征来确定,并受到资源储量、开采成本、运输条件、环境保护要求等因素的影响。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煤层气是一种天然气,是在煤炭地层中由煤成分经过植物的生物转变作用而形成的沼气,它具有丰富的能量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淮南煤田中,煤层气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潘集深部13-1煤储层是这一煤田中具有较高煤层气含量的煤层之一。
本文以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其含气量特征,为淮南煤田的煤层气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一、概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位于淮南煤田的北部,距离淮北市区约45公里。
该煤储层含气量丰富,已成为淮南煤田煤层气勘探和开发的重点之一。
本文通过煤层气钻采实验、地质采样和岩心分析等方法,对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二、煤层气含量特征1. 孔隙度与含气量的关系孔隙度是指煤层中孔隙空间所占的比例。
煤层孔隙空间中的瓦斯可通过渗透作用溶解在水中并对孔隙度产生影响。
瓦斯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压力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孔隙度越高,煤层中的瓦斯溶解度越小,煤层气含量就越高。
研究表明,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孔隙度平均为8.6%,含气量平均为2.6m3/t。
孔隙度与含气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7,说明孔隙度与含气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煤的组成和结构是决定煤层气形成和含量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煤质类型为无烟煤和半焦煤,平均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为28.3%,平均固定碳为51.1%。
煤质研究还发现,煤层中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气量均与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固定碳等指标有强相关关系,说明煤质特征对煤层气的生成和储存具有重要影响。
煤层的厚度是煤层气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平均煤层厚度为5.8m,平均含气量为2.6m3/t,说明煤层的厚度对含气量的影响并不明显。
4. 煤层气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中煤层气主要分布在煤层顶部和底部。
煤层顶部含气量较高,但由于不易采集,实际上可以利用的储量较为有限。
淮南煤田煤中灰成分特征及煤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主要通过对潘一井田的灰成分进行分析,得到了灰成分中各化学成分在煤层层位上的变化关系。
结合沉积环境分析了各盐类的地球化学特征。
并解释了造成SO3、Fe2O3、CaO、MgO、SiO2和Al2O3在煤层层位上不同变化特征的原因。
标签:潘一井田灰成分煤沉积1煤中灰成分的研究意义煤在燃烧的过程中,煤中的矿物质会成为灰成分,所形成的煤灰成分它具有例如熔融及粘-温等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决定动力用煤和气化用煤的好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
不同的熔融温度下形成的煤灰所具有的化学元素的含量以及所含元素都不相同,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当煤灰中酸性氧化物比较多的情况下,会使得煤灰的熔融温度增高,反之,一旦碱性氧化物的含量偏高时,灰熔融温度越低。
从而可以得出煤灰成分是决定灰熔融性的重要因素,这一研究对于特定的煤种能否满足不同排渣方式的气化、燃烧工艺及扩大使用煤种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对于煤灰的成分的研究是分之多,有的研究通过对煤灰成分分析,总结得到对应的数学公式,从而对煤灰熔融的温度进行预测。
不同成分的灰分所释放的含氮化合物的组分是不一样的,灰在热解过程中主要是以释放N2、HCN和NH3的含氮气相产物为主,煤中的矿物质成分不一样必然导致氮释放量及其组成和分配的不一样。
矿物质在煤种主要发挥两种作用,一种是物理变化的作用,一种是化学变化的作用。
物理变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煤焦的微孔结构和表面积的改变实现的。
化学变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煤中某些矿物质可以在生产氮化物的过程起催化作用,它不仅能够改变氮化物的组分还能够改变其含量。
例如Fe,Ca能够在生成HCN的反应过程中起负催化的作用,减少生成量。
同时煤中灰分能对煤的气化反应起到催化作用,煤在作为燃料或者加工转化原料时,矿物质或灰分历来被认为是有害废物,自从发现煤自身矿物质的催化作用,就为煤的加工转化工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所以进一步开发利用煤自身矿物质的催化效能,在简化气化工艺设计、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及其环境保护等方面有重大研究意义。
1. 丁集煤矿丁集煤矿位于淮南市西北,潘谢矿区中部,凤台县境内,阜淮线及矿区铁路专用线经过矿井南部,工业广场紧邻省道凤蒙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井田东西长14.75 公里,南北宽11 公里。
共有可采煤层9 层,煤层赋存稳定。
井田地质储量12.79 亿吨,可采储量 6.4 亿吨。
煤层属中灰、中高挥发份、中高发热量,为特低硫、特低磷、富油的气煤和1/3 焦煤,可供动力、炼焦配煤和化工之用。
本着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设计原则,矿井设计生产能力500 万吨/ 年,主要系统生产能力800万吨/年。
选煤厂与矿井配套,同期建成。
矿井投资30 亿元,定员1200 人,2004 年 6 月28 日开工建设,2007 年12 月26 日矿井投产。
2. 谢桥煤矿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煤矿位于安徽省颍上县东北部,距颍上县城约20 公里,1983 年12 月26 日破土动工,1997 年5 月14 日移交生产,现有4 个工作面同时生产。
是年生产能力为400 万吨的大型矿井。
也是一座原设计生产能力400 万吨/年、配套800 万吨选煤厂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2012 年产量达到1080 万吨。
井田东西走向长ll.4Km ,南北宽 4.5Km,面积约为50 平方公里。
矿井采用主井、集中运输大巷,分石门和上下山开拓方式,共划分为四个采区,即东一、东二、西一、西二,全井团划分两个水平,第一水平—6lOm,第二水平—900m。
目前全矿职工 1 万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00 多人,在聘高级职称43 人。
是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主力矿井之一,矿区煤种以焦煤为主,特低磷、特低硫,灰份20%以下,发热量22.3MJ/KG 以上,被喻为“绿色能源”,适用于动力、化工、冶金等工业用煤及各类民用煤。
谢桥煤矿内主要有颍(上)——利(辛)和潘(集)——谢(桥)两条公路通过,区外南侧分别有淮(南)——阜(阳)铁路和颍(上)——凤(台)公路经过,邻近的颍河、西淝河可以通航,并可转接淮河水运;矿区铁路专用线与大京九线相连,附近还有蚌埠、合肥、阜阳三个飞机场,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目录1. 基地概况.......................................2. 基地优势.......................................3. 重点招商方向...................................4. 要素保障.......................................5. 要素价格参考...................................6. 优惠政策要点...................................7. 项目入驻条件和流程.............................1. 基地概况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位于淮南市潘集区,是安徽省政府批准的唯一的煤化工基地。
在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中原经济区规划》等规划中,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是国家“十二五”时期在安徽实施的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基多联产等煤炭深加工升级示范工程的主要承载地,是国家煤化工产业总体布局的枢纽和节点,是沿淮经济带上重点打造的煤化基地,是安徽省政府和中石化重点建设的煤化工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基地规划面积94.98平方公里,以省级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四大产品板块:一是煤基石化产品板块,主要发展煤制烯烃及下游产品,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及下游产品;二是替代燃料产品板块,主要发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乙醇等替代燃料;三是高端化工产品板块,主要发展高性能合成橡胶及弹性体、工程塑料及特种工程塑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系列精细化工产品;四是基础化工产品板块,主要发展尿素、纯碱、氯化铵、硝基复合肥及硝酸等下游产品。
到2030年,基地将完成总投资2500亿元,形成化工产品年生产能力1630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240亿元,年利税240亿元,年利润180亿元。
届时将构建基础设施功能齐全、公共服务完善的发展平台,形成完整的新型煤化工产业体系,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中部唯一、安徽骄傲”的新型煤化工生产基地。
淮南煤田煤质特征与工业用途分析介绍了淮南煤田分布情况,并以淮南某矿为例,分析了其煤种的化学成分、工艺性能与煤质特征,评价了煤炭的主要用途,能为该矿煤炭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标签:煤质特征化学成分工艺性能工作用途0引言根据《安徽省岩石地层》的地层综合区划方案,安徽省地层区划划分为华北和华南两个Ⅰ级地层大区。
淮南煤田属于华北区,为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淮南市、凤台县及阜阳市一线,基本上呈东西向展格局。
随着煤炭利用的多样化和深入化,煤质作为煤炭坏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煤质的分析主要是从煤的物理性质、煤的元素分析和煤的工业分析等多方面进行。
要合理有效的利用煤炭资源就必须进行煤质的准确分析,得到的数据是区分煤炭的主要客观依据。
因此,对煤的煤质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淮南煤田煤类分布淮南煤田煤质总体特征为:以中灰分煤、局部为中高灰煤和低中灰煤;基本为特低、低硫煤;以特低磷煤为主,次为低磷煤;其它有害微量元素含量均未超过洁净煤分级的最高界限,以炼焦用煤为主。
1.1煤类的区域分布特征淮南煤田以气煤和1/3焦煤为主,次为肥煤、焦煤及少量长焰煤、1/2中粘煤,环岩浆岩变质带可出现贫煤、天然焦。
潘谢区以西及新集区以气煤为主,深部为1/3焦煤。
淮南老区深部和潘集背斜以东深部一带则为焦煤。
在潘集背斜南翼有一中高变质带,是岩浆岩侵入影响形成的高变质的焦煤、瘦煤、无烟煤和天然焦。
1.2煤类的垂向分布特征淮南煤田的精煤挥发分均符合希尔特定律,即随现代埋深的增加而减少,并随煤层沉积的次序即随原始埋深的增加而减少。
山西组:淮南煤田主要以1/3焦煤为主,潘四、丁集及谢李深部为焦煤与无烟煤,其东部为焦煤,在矿区西部、背斜的轴部有气煤存在。
下石盒子组:淮南煤田除1/3焦煤范围稍大,使焦煤范围缩小,东部老区和潘集区以1/3焦煤为主,西部新集和谢桥区以气煤为主,剖面上煤层由下向上气煤增多。
上石盒子组:淮南煤田以气煤为主,11-2煤层东部以1/3焦煤为主,西部以气煤为主,13-1及上部煤层以气煤为主,仅在东部老区及新集推覆体一带发育小片的焦煤。
淮南煤田深部煤层煤级与煤体结构特征及煤变质作用华北聚煤区地质构造形态复杂,煤类分布时空差异性大。
随着华北东部矿区浅部煤炭资源的日益殆尽,向深部找煤已成为共识。
深部煤类的分布决定了我国未来炼焦用煤资源的潜力,因此研究深部煤层的煤类分布规律及煤变质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以华北东部地区安徽淮南煤田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煤田地质学、煤岩学、煤化学、构造地质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该区主要井田浅部和深部煤层的煤级参数演化规律、煤体结构发育特征。
采用镜质体反射率作为古地温标参数,对该区埋藏史和热史进行了恢复,并在结合研究区区域地质条件和前人对该区埋藏史-热史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区深部煤层的煤级、煤体结构及煤变质作用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为我国华北聚煤区深部煤类预测以及深部煤变质理论的发展提供研究基础和理论支撑。
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的成果和新认识:(1)淮南煤田是气、肥、焦、瘦等多煤类共存的大型煤田。
浅部煤层以气煤大类为主,深部存在肥煤和焦煤区。
全区的煤级随煤层现代埋深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2)淮南煤田浅部和深部煤层广泛发育不同程度构造变形煤,构造变形煤的发育受断层及褶皱等地质因素控制,煤岩的构造变形对于深部煤级的增加有一定促进作用。
按煤岩变形程度的剧烈程度,煤岩出现热稳定性增加、煤的芳核堆砌度及延展度增加以及芳环支链结构脱离,芳香程度增加等一系列分子结构变化。
(3)淮南煤田煤变质类型为构造动压影响下的多阶段深成变质。
淮南煤田基本不受岩浆侵入影响,局部接触变质作用影响程度低,范围小。
该区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显示,该区经历过三次构造热阶段,第一阶段为深成变质作用主体部分,该阶段奠定了淮南煤田长焰煤-气煤的煤级。
第二阶段煤化作用叠加了燕山期造山运动的影响,煤的深成变质作用继续进行。
不同井区由于沉降速率、埋深和剥蚀程度的不同造成了井区间煤级的不均一性。
第三阶段由于地层温度过低,推测区域内的主要煤化作用结束。
潘一矿和望峰岗矿煤级的差异与第一阶段煤系地层沉积速率、埋深和剥蚀程度以及第二阶段井底热流有关。
淮南煤田煤质特征与工业用途分析
介绍了淮南煤田分布情况,并以淮南某矿为例,分析了其煤种的化学成分、工艺性能与煤质特征,评价了煤炭的主要用途,能为该矿煤炭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标签:煤质特征化学成分工艺性能工作用途
0引言
根据《安徽省岩石地层》的地层综合区划方案,安徽省地层区划划分为华北和华南两个Ⅰ级地层大区。
淮南煤田属于华北区,为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淮南市、凤台县及阜阳市一线,基本上呈东西向展格局。
随着煤炭利用的多样化和深入化,煤质作为煤炭坏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煤质的分析主要是从煤的物理性质、煤的元素分析和煤的工业分析等多方面进行。
要合理有效的利用煤炭资源就必须进行煤质的准确分析,得到的数据是区分煤炭的主要客观依据。
因此,对煤的煤质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淮南煤田煤类分布
淮南煤田煤质总体特征为:以中灰分煤、局部为中高灰煤和低中灰煤;基本为特低、低硫煤;以特低磷煤为主,次为低磷煤;其它有害微量元素含量均未超过洁净煤分级的最高界限,以炼焦用煤为主。
1.1煤类的区域分布特征
淮南煤田以气煤和1/3焦煤为主,次为肥煤、焦煤及少量长焰煤、1/2中粘煤,环岩浆岩变质带可出现贫煤、天然焦。
潘谢区以西及新集区以气煤为主,深部为1/3焦煤。
淮南老区深部和潘集背斜以东深部一带则为焦煤。
在潘集背斜南翼有一中高变质带,是岩浆岩侵入影响形成的高变质的焦煤、瘦煤、无烟煤和天然焦。
1.2煤类的垂向分布特征
淮南煤田的精煤挥发分均符合希尔特定律,即随现代埋深的增加而减少,并随煤层沉积的次序即随原始埋深的增加而减少。
山西组:淮南煤田主要以1/3焦煤为主,潘四、丁集及谢李深部为焦煤与无烟煤,其东部为焦煤,在矿区西部、背斜的轴部有气煤存在。
下石盒子组:淮南煤田除1/3焦煤范围稍大,使焦煤范围缩小,东部老区和潘集区以1/3焦煤为主,西部新集和谢桥区以气煤为主,剖面上煤层由下向上气煤增多。
上石盒子组:淮南煤田以气煤为主,11-2煤层东部以1/3焦煤为主,西部以气煤为主,13-1及上部煤层以气煤为主,仅在东部老区及新集推覆体一带发育小片的焦煤。
2工业性应用
以淮南某矿为例,该矿各主采煤层煤芯多为黑色、灰黑色,条痕浅棕黑色-棕黑色。
以碎块状、细碎块状为主,少数为粒状及粉末状,弱玻璃~玻璃光泽。
内外生裂隙发育~极发育,性脆而易碎,阶梯状断口为主,线理状、条带状结构。
宏观煤岩成分以亮煤、暗煤为主,常夹镜煤线理及条带,宏观煤岩类型为半亮~半暗型。
2.1煤的化学组成
(1)水分。
原煤水分(Mad)平均值为1.14%~1.38%,变化不大,相对较稳定,浮煤水分平均值为1.11%~1.32%,较原煤有所降低。
(2)灰分。
各煤层原煤灰分平均值为15.78%~26.04%,10号煤层原煤灰分最低属动力用煤之低灰煤,其他煤层均属中灰煤。
浮煤灰分为7.74%~9.78%,其他煤层均属冶炼用焦精煤之中灰煤。
该矿可采煤层灰成分中以酸性矿物为主,其含量在80%左右,碱性矿物在20%以下,碱酸比一般在0.12~0.20。
结渣指数为0.05~0.16,沾污指数在0.04~0.08,污垢组分程度低。
(3)浮煤挥发分产率。
各可采煤层浮煤挥发分产率平均值为33.77%~37.52%,各主采煤层从上部煤层到下部煤层浮煤挥发分呈下降趋势;其中除3-1煤层属高挥发分煤外,其余各主采煤层均为中高挥发分煤。
(4)硫分。
各主采煤层原煤硫分平均值为0.38%~1.13%,除3-1煤层属中硫煤外,其他各煤层均属特低硫煤。
各主采煤层浮煤硫分平均值为0.35%~0.92%,除3-1煤层属冶炼用炼焦精煤中低硫煤外,其他各煤层均属特低硫煤。
原煤经过密度1.40kg/L的重液洗后,可脱除部分无机硫,但各煤层脱硫效果均较差,各煤层形态硫主要为有机硫,因此在洗选过程中不易脱除,造成浮煤全硫分比含量略低或等于甚至高于原煤。
(5)磷。
各主采煤层原煤磷含量平均值为0.006%~0.013%,除7-2煤层为低磷煤外,其他煤层均属特低磷煤。
(6)氯。
各主采煤层原煤氯含量平均值为0.024%~0.035%,属特低氯煤。
2.2 煤的工艺性能
(1)煤的黏结性和结焦性。
各煤层浮煤胶质层平均厚度在24.00~30.00mm。
32、81、82黏结指数为81.00~84.19,属强黏结煤,51、63、72、10黏结指数
为85.76~90.48,属特强黏结煤。
(2)发热量。
各煤层干燥基弹筒发热量(Qb,d)平均值在24.49~27.46MJ/kg,其中51稍低,为24.49MJ/kg,10煤层最高为27.46MJ/kg;干燥基高位发热量在24.13~26.27MJ/kg,其中32、51、63、82煤Qgr,d为24.13~25.18MJ/kg,属中热值煤,71、81、10煤Qgr,d为25.98~26.27MJ/kg,属高热值煤。
2.3 煤质特征
该井田可采煤层为二叠系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沉积的煤层,区域变质阶段属Ⅱ-Ⅲ阶段的气煤~焦煤。
由于后期受岩浆的侵入,使各煤层在距岩浆远近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变质程度,其变质阶段为Ⅲ~Ⅳ~V~Ⅶ,甚至>Ⅶ阶段的无烟煤~天然焦。
各煤层原煤灰分为中灰~高灰煤;低硫分~中硫分煤;特低磷~低磷分煤;特低氯;一级~二级含砷煤;具中热值~高热值;煤灰为中等~高软化温度和中等流动温度灰;不易结渣;含油~富油;各煤层属中~中高挥发分煤;具强黏结性~特强黏结性;具良好的结焦性。
3 煤的工业用途评价
综上所述,该井田各煤层之烟煤部分,煤中有害组分(硫、磷、氯、砷)均属低~特低,浮煤黏结性、结焦性良好,洗精煤可作炼焦用煤;洗中煤可作动力用煤;无烟煤可作民用煤和化工用煤;天然焦有待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 张鹏.宁夏红墩子矿区煤质特征及工业用途评价[J].中国煤炭地质,2010(11).
[2] 齐善祥.高家庄井田煤质特征及工业用途[J].洁净煤技术,2014(02).
[3] 任志玲,张国俊.新店东勘查区9号煤层煤质特征分析与评价[J].洁净煤技术,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