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中]《滕王阁序》中的典故详释
- 格式:docx
- 大小:17.71 KB
- 文档页数:7
滕王阁序典故归纳_《滕王阁序》及其翻译、欣赏及典故《滕王阁序》及其翻译、欣赏和典故第一段: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原文: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翻译:南昌(原为)旧时的郡治,洪州(本是)新设的都府。
分野(正对应着)翼星、轸星,地域紧接着衡州、江州;以三江为衣襟,把五湖作束带,(上)控着荆楚(下)连着瓯越。
鉴赏:一连三组,分别从历史、地理、政治三个方面描述了滕王阁所在之地的重要,言辞之间的历史感、空间感、使命感使人在千载之下犹然怦然心动,洪州的地势之雄可谓写得淋漓尽致。
原文: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翻译:物品具有光华,天空显示宝气,龙泉剑光直射向斗、牛二星的位置;人物具有杰出才能,山川显现出灵秀之气,(高士)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
雄伟的州郡像云雾一样(从大地上)涌起,杰出的人材如流星一样(在夜空里)飞驰。
城池雄踞于蛮夷与中原相交之处,宾主囊括了东南地区的俊美之士。
鉴赏:将地势与人才形成交叉,有反复渲染之意;极写洪州人物之盛。
原文: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翻译:洪州的阎都督具有高雅声望,他的仪仗从远方赶来;新州的宇文刺史具有美好的德行,他的车驾在这里暂驻。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綮戟”“襜帷”用的都是借代修辞,用仪仗、车驾来代人。
原文: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翻译:(正赶上)十日一休的旬假日,才华出众的好友(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一样;迎接千里之外的宾客,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
鉴赏:极写朋友之高贵、众多。
“高朋满座”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
原文: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翻译:(文采如)腾飞的蛟龙和起舞的凤凰,(那是)词章的宗师孟学士;(宝剑如)紫色的闪电和青白的寒霜,(那是)勇武韬略的宝库王将军。
滕王阁序全文翻译及典故解释滕王阁序全文翻译及典故解释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
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
(这里有)万物的精华,天然的宝物,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
(这里有)人中英杰,大地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
雄伟的洪州城,建筑象雾一般罗列,有才华的人,象流星一般奔驰。
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才俊。
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
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
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刀光剑影)如紫电、如清霜。
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
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
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
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
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
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往下临视,看不到地面。
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迂回环绕之势;美好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搭配有致。
推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
城市华,闾巷遍地,这里有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色彩缤纷,空间明朗。
落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
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放眼远望,胸襟舒畅,飘逸的兴致很快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
象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象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
滕王阁序典故46个详解滕王阁是一座位于江苏南京市的历史名胜、旅游景点,为中国古代文化之重要遗存。
在滕王阁旁边有一段由唐代文学家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
这篇著名的文章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以下是46个滕王阁序中出现的典故详解: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说的话。
它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先为世界的痛苦而悲痛,而不是等到自己得到幸福后才开始快乐。
2. “江山如此多娇”:这是《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王勃利用对南京美景的描写来表达他对这个国家的热爱和感慨。
3. “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话出自《滕王阁序》的开头,表达了王勃对中国历史长河中兴衰更替的感慨。
4. “钩淮南而通济、洛阳”:这里指的是运河,它联通了淮河和黄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交通工具。
5. “吾爱吾庐,吾更爱吾王”:这是《诗经·小雅·车辚辚》中的诗句,意为我爱我的家,但更爱我的君王。
6. “又何必常苦切齿于人哉”:这是《尚书·大禹谟》的原句,意思是何必对人恨得那么深呢?7. “极天地之美,而琼岛、瑶台之游,未有充也”:这句话表达了王勃对南方美景的赞美,他认为南方的山水之美是无与伦比的。
8. “骥之将先,阿其所后;鱼之将行,绝其所之”:“骥”指快马,“阿其所后”指紧随在其后;“鱼之将行,绝其所之”则指鱼游至水尽处。
这里是比喻做事要有前瞻性。
9.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礼记·大学》的原话,意思是如果已经做错了,就改正它;如果没做错,就要更努力。
10. “坐而论道,犹席地而坐”:意思是仅仅说说道理,还不如在地上坐着。
11. “南人有习歌舞者,白者为首”:这里指的是南方的音乐文化传统。
12. “狂而不乱”:诗经中有“狂狂者胡,骊骊者颛”,意思是不羁放纵却不失方向。
13. “置之死地而后生”:意思类似于闻鸡起舞的故事,意为采取得力的手段解决问题。
1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为天下的胜败与普通百姓也有关,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史上最全的《滕王阁序》典故解读南昌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在永徽四年(653)任洪州都督时所建,以封号为名,故曰洪府滕王阁。
李元婴这名听着耳熟吧?对的,《隋唐演义》里力大无穷的李元霸就是他三哥〔大哥李建成和四哥李元吉被二哥李世民捅死在玄武门〕。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市赣江滨。
滕王阁建成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等封建王朝,一千多年来毁而复建几十次。
民国十五年(1926)又毁于战火。
1989年10月8日再重新建成。
滕王李元婴在山东滕州和四川阆中也修了两个滕王阁,滕州那个自然消亡了,阆中那个滕王阁位于位于阆中市城北3.5公里处玉台山上,因为杜甫的《滕王亭子》而得以留名世间。
阆中滕王阁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
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班。
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南昌的滕王阁的最出名的旅游推广软文《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全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首。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杜甫有诗赞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但是大家看看这篇《滕王阁序》,后面三位似乎没有能拿出手和此文水平相近的作品,而以王勃在此文中显露的才华应该远不止“初唐”四杰,至少齐名“李杜”应该不是问题,但为什么没有呢?因为他死得早!年纪轻轻死于探亲途中,年仅26岁!天妒英才!天才绝唱《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
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时人谓勃为腹稿。
”《旧唐书》记载,王勃六岁能写文章,九岁写了十卷《指瑕》指出当时的三世大儒颜师古〔《汉书》研究专家〕关于《汉书》解读的各种错误!直接在专家最擅长的领域打脸啊!十岁饱读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不过瘾了,十二岁开始学医,十四岁学完《黄帝内经》《难经》,通晓“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非常多,以下列举其中一些主要的:1. “龙光射牛斗之墟”:龙光,指宝剑的光辉。
牛、斗,星宿名。
墟、域,所在之处。
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
张华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
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剑,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县,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内有龙泉、太阿二剑。
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2. “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名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有名的高士贤人,经学家,世人称“南州高士”。
陈蕃,字仲举,东汉时期的名臣。
这句的意思是:徐孺子(竟然能够)在太守陈蕃家中下榻。
3.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睢园,即汉梁孝王菟园,梁孝王曾在园中聚集文人饮酒赋诗。
《水经注》:“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世人言梁王竹园也。
”彭泽,县名,在今江西湖口县东,此代指陶潜。
樽,酒器。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之句。
这两句的意思是:今日的宴席好比当年梁园雅集,大家酒量也胜过陶渊明。
4.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邺水,指邺下(今河北省临漳县)。
朱华,荷花。
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朱华冒绿池”之句。
临川,郡名,治所在今江西省抚州市。
此指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宋书》本传称他“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像应玚一样,正好可以写写自己看到的景色了,一定可以和谢灵运媲美。
5.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日下,指京都。
云间,吴地的古称。
这两句的意思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
6.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西汉人,以孝行著称,老年时为一郎官。
汉武帝求贤才,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了,不能任职。
李广,汉武帝时的名将,多次与匈奴作战,军功卓著,却始终未获封爵。
这两句的意思是:年纪老了难以得志,怀才不遇的心情难以抒展。
7.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贾谊,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整理《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一篇骈文名作,其中引用了大量的典故和古诗词,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文学知识。
以下是《滕王阁序》中出现的典故整理:1、冯唐出语汉文帝之廷,李广请罪霸陵之卫。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冯唐在汉文帝的朝廷上直言不讳地指出汉文帝的过失,而李广则因为自己的错误在霸陵之卫请求处罚。
这个典故表达了为人臣子应有的忠诚和勇气。
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屈贾谊于长沙指的是贾谊在长沙被诽谤而未能得到皇帝的赏识;窜梁鸿于海曲则是指梁鸿因为政治原因而逃到海边隐居。
这个典故表达了人生中的不幸和挫折,也暗示了时代的不公和政治的险恶。
3、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这个典故出自晋代吴隐之的《酌贪泉赋》,意为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也不会觉得清爽,即使处在干涸的车辙中也不会感到悲伤。
这个典故表达了人的内心坚定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4、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意为北海虽然遥远,但是只要有风就可以到达;东隅虽然已经逝去,但是只要努力还为时不晚。
这个典故表达了只要有决心和努力就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5、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个典故表达了为人臣子应有的忠诚和勇气,同时也暗示了时代的不公和政治的险恶。
孟尝君因为忠诚而闻名于世,但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报答;阮籍因为政治原因而悲愤不已,但在穷途末路时却不能放声痛哭。
这个典故暗示了人生中的不幸和挫折,也表达了对于忠诚和勇气的敬意。
6、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的抱负和志向,希望能像终军一样年轻有为、报效国家;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宗悫的敬意和钦佩。
这个典故暗示了作者对于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国家的忠诚。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详解1、“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
江西丰城人。
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
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
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
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
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
徐稚非常清高自持。
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
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
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
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
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
今南昌市有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景之一。
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园。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
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
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
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
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
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
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
《滕王阁序》23个典故详解1、“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
江西丰城人。
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
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
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
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
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
徐稚非常清高自持。
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
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
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
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
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
今南昌市有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景之一。
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园。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
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
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
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
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
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
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
滕王阁序所有典故整理《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一篇骈文,其中包含了许多典故。
以下是对文中出现的典故的整理:1.龙光射牛斗之墟这个典故出自《晋书·张华传》。
传说张华在斗牛之间看到天空中有紫色的光芒,于是他用弓箭射了一下,射中了龙头,龙尾却落在了豫章的城墙上。
后来,这个地方出现了滕王阁。
2.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徐稚传》。
徐稚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被陈蕃所敬重。
陈蕃特地为他设置了一张榻,徐稚来的时候就把榻放下来让他休息,徐稚走后就把榻收起来。
3.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这个典故出自《西京杂记》。
据说汉朝时期,汉武帝因梦见蛟龙腾飞,于是命令司马相如写《大人赋》,其中描述了蛟龙腾飞的场景。
从此以后,人们就用“腾蛟起凤”来形容文采飞扬。
而“孟学士”则指唐朝文学家孟浩然,他的诗词被认为是唐代文人的典范。
4.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这个典故出自《古今注》。
紫电和青霜都是古代名剑的名字,这里用来形容王将军的武库中藏有许多宝剑。
5.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这个典故出自《西京杂记》。
睢园是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园林,园中绿竹丛生,景色优美。
而彭泽则指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家乡,他喜欢饮酒。
这里用睢园绿竹的气势来形容宴会上的气氛,意指酒宴上的气氛非常热闹。
6.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典故出自《昭明文选》。
邺水是古代邺城的一条河,河中的荷花非常美丽。
临川则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家乡,谢灵运曾经写过很多优美的诗歌和文章。
这里用邺水朱华的光辉来形容临川之笔的光辉,意指谢灵运的诗歌和文章非常优美。
7.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这个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
这里用来形容天地之间的广阔无垠,宇宙之大无法穷尽。
8.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德充符》。
这里用来形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无常,人的命运和福祸都有定数。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详释” 骈体文用典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
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滕王阁序》中的典故不仅数量多(总共约有四五十个),用得恰当,而且善于把古代事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和作者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
通过用典,在这篇序文中,那种怀才不遇的悲凉感和不甘于失败的上进心理就表现得非常充分,同时由于用典,又表达得非常委婉曲折。
前人诗文喜欢用典,骈体文更是用典的极端。
骈体文用典是一个特殊的传统。
其主要好处是:借前人故事或诗文成句,用极少的笔墨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
用典的方法有正用、反用、明用、暗用……,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比较丰厚,在语法修辞上又有倒装、节缩、对仗、借代等不同的方法,加上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与今天又有很大差别,所以,要理解这些典故,这对读者的要求就比较高,如果读者的知识面不够,就会觉得文章看不懂。
如“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如果不知道陆荀之辩,就会觉得作家只是在写登高望远,其实这句是用典故来形容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
下面按照课文中出现典故的顺序,对文中的主要典故尽可能作出详细解释。
1、“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
江西丰城人。
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
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
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
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
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
徐稚非常清高自持。
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
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
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
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
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
今南昌市有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景之一。
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园。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
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
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
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
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
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
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
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
《汉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
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
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
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
俗成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
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
《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
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
“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
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
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
“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
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
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
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
钟嵘在《诗品》中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
”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
”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
吴会,课本无注,当指吴郡的都会,即江苏省苏州市。
一说“会”读kuài ,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
而从对仗角度看,不如前解工整(“长安”对“吴会”,单个地名对单个地名)。
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应有深层含义。
教参书认为“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参见《常用典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这样理解还不够,它只能说明上句,不能说明下句,即不能解释为何“日下”与“云间”相对。
其实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
张令共语。
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
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
”荀答曰:“日下荀鸣鹤。
”说的是: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字茂先,任过中书令,右光禄大夫)家中会面。
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
陆士龙拱手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
”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
”西晋两位名人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脱口秀”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对联的滥觞。
士龙、鸣鹤分别是二人的表字,构成了天然的对偶。
因为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
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
《辞源》:“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
”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
陆云是松江(今上海)人,因为这一副“对联”,后来上海得到一个雅称“云间”。
也因为这副对联的有名,以“云间”对“日下”,成为诗家常用的骈” 语。
清李渔《笠翁对韵》:“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壮游京洛,东吴二陆起云间。
”由于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里两层意思。
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
如果知道有关背景知识,就还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
此意可和下文“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应。
这样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贯通上下文。
王勃原本年少气盛,再加上自己才华横溢,很容易产生心高气傲的心理。
后来,果然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还连累老父也被贬官受罚。
一时间,使王勃有一种从云端里跌落下来的感觉。
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样遥远,指看吴会也似乎远在飘渺的云海之间一般虚无。
这正是王勃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
如果只是“西望长安,遥看吴会”,怎能传达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呢?用典的好处之一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5、“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
”“天柱”,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经·神异经》:“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
”天柱,极言其高。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
6、“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
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此“帝”亦指天帝。
帝阍原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
《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
)诗人在想象中上下求索,来到天界,他去叩帝阍,然而帝阍却拒绝为他通报,这天上实际是人间的象征,表明诗人重新获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彻底阻塞。
前人常用“叫帝阍”“叩帝阍”等来表达忠于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将民情达于圣听之意。
扬雄《蜀都赋》:“选巫咸兮叫帝阍”。
张衡《思玄赋》:“叫帝阍使辟扉兮,觌天皇于琼宫。
”杜甫《塞芦子》:“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
”袁崇焕《浣衣里》:“精诚叩帝阍,愿化一寸铁。
”“帝阍”在王勃文中实际上是指称国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称天子一样。
因为前为“怀”而不是“叫”“叩”,后又接“不见”;且与下句“宣室”相对称,都是暗指当朝皇上。
教参译“怀帝阍而不见”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不如译作“怀念朝廷却不得召见”。
“奉宣室”的典故,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时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
宣室:西汉未央宫的正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
贾谊贬谪长沙四年后,汉帝曾召他回长安,在宣室中问以鬼神之事。
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这两句是说,自己怀念朝廷,可是什么时候才能侍奉国君呢?7、“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书·冯唐传》亦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