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药学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6.77 MB
- 文档页数:17
名词解释整体观念: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辨证论治:将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和正邪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确定的应用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其所构成的五大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
相生: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相克: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相乘: 五行相克太过为害。
相侮: 五行反克为害。
五行制化: 五行之间及相互制约(相克)又相互资生(相生),维持事物间的协调平衡。
气: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或是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血: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 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机调畅: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
气机失调: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平衡失调。
经络: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病异治: 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出的证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同一性质的证,便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6种外感病邪。
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
痰饮: 水液停聚,不能正常布散、流通和排泄而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的是饮。
瘀血: 体内血液停止,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正气: 泛指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总和。
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虚证: 是指以正气虚损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邪不亢盛的一种病理变化。
实证: 是指以邪气抗盛为矛盾主要方面,正气未衰的一种病理变化。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学概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已成为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医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中药及其炮制、中药配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内容。
一、中药学概论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
中药由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剂等多种形式存在,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等制剂对药用价值的影响,十分重要。
中药材的采集、选择、贮存和炮制等关键环节,对最终的中药质量和药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炮制是将鲜药材经过加工处理、烘干、熟化等方式使其改善某些药理性质和药效的技术。
中药注射剂是指采用炮制好的中药饮片、中药颗粒剂等为原料,通过提取、纯化等工艺生产的注射剂,是中医药外出诊或急症处理的必备药物。
二、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药研究的基础和保障。
中药饮片、注射剂等制剂的质量控制与现代药物是有所不同的,其质量控制主要是多个环节联合控制,包括种植区域、采收期、采摘方式、炮制处理、制剂工艺等环节,有较高的手工操作和绿色的特点。
中药的质量标准较为独特,与传统的现代药品不同,中药质量标准更多是标本兼顾、多因素评价、多波段监测等方法。
其评价方法应包括药材本身质量评价、饮片、粉末、注射剂等制剂的质量评价、及药效、毒性与副作用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中药生产厂家需要建立完整的中药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三、针灸学概论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等组成。
针灸,是将针具插入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摩,是利用手法在特定部位施以调理的方法,基于中医四经理论而展开其相应技术。
拔罐,是利用玻璃罐或竹筒口小的玻璃瓶等物贴附于人体表面,通过调整气压的大小及位置,引起局部的充血和括约肌的收缩,特别适用于解除肌肉劳损和疼痛等。
总论1、现代中药学的相关名词(1)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2)生药的确切含义是指生药材,是在与炮制品相对比的情况下使用的,实际上就是指药材。
2、中药学的起源(1)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专著为《神农本草经》,分为上、中、下三品,上、中品各有120种,下品有125种。
(2)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编著《雷公炮炙论》;梁代,陶弘景编著《本草经集注》。
(3)唐朝,苏敬等编著的《新修本草》,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海药本草》是以收载海外药物为主的药学专著。
3、中药分类法(问答)药用部位分类法;化学成分分类法;自然系统分类法;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分类法;其他分类法:按药物毒性和用药目的分类,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4、现代中药的记载形式(问答)名称;来源;植(动)物形态;药用植(动)物的培育;采制;产地;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定;药理作用;功效;附注5、植物分类学的简史(问答)(1)人为分类系统时期古代分类时期;本草学家时期;早期分类学家时期;林奈及其信徒时期(2)自然分类系统时期(林奈后进化论发表前时期)(3)系统发育系统时期6、种下单位的学名(1)亚种:与明确的种具有地理分布上和生态上的不同(2)变种:在形态上与明确的种有区别(3)变型:分类等级中最小的单位,主要是个体群或个体上出现的一些细小的差异7、中药主要化学成分类型(1)按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分为一次代谢产物和二次代谢产物。
一次代谢产物是每种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维持有机体正常生存的必需物质;二次代谢产物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以一些重要的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前体或原料,经历不同的代谢途径过程生产的物质。
(2)自养植物:能直接利用无机化合物来合成有机物的植物。
异养植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经代谢转化为自身所需的物质的植物。
8、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乙酸-丙二酸(AA-MA)途径;甲戊二羟酸(MV A)途径;莽草酸途经;氨基酸途径;复合途径9、糖的鉴别反应:Fehling试验;Molish试验(α-萘酚试剂,浓硫酸);成铩试验10、常见的苷类成分苦杏仁中所含的苦杏仁苷是最常见的氰苷。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学是一门研究中医药理论、中药学、中药制剂学、中医诊断学和中医治疗学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备、最系统的一种中医药学科。
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统一的物质组成的,而五行学说则是描述了宇宙中五种基本物质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理论则是指人体各种物质的运行和代谢过程。
脏腑经络学说则是中医药学关于人体脏器、经络系统的理论。
病因病机则是中医药学关于疾病产生和发展的理论。
辨证论治则是中医药学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它强调因地制宜、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中医诊断学是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和理论。
中医药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诊断疾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咳嗽等来诊断疾病。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等来诊断疾病。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中医治疗学是中医药学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它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医养生等。
中医药学认为疾病是由于机体营养失调、气血阻滞、脏腑功能障碍等引起的,通过辨证论治方法,选用草药、针灸、按摩等治疗手段,调节机体阴阳、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药学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
许多国家都有中医药的相关研究和应用,在一些慢性病、肿瘤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将继续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药学中医药概论知识点大一药学是研究药物的性质、功效以及使用方法的学科,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代表,包括中草药、针灸、经络等治疗方法。
下面是药学中医药概论的一些知识点,帮助大一学生对该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中药学概述中药学是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药材的性质、功效、组成及药用和药效等方面。
中药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药材的分类、名称、来源、药效及药用部位等。
1. 中药分类中药可以根据来源、性质、功效等方面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根据性质可以分为寒凉药、温热药等;根据功效可以分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等。
2. 中药的名称与来源中药的名称通常是由药材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以及药材的功效等综合考虑而来。
中药的来源可以是野生或人工种植,也可以是来自不同的地区或国家。
3. 中药的药效与药用部位中药的药效指的是药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清热、祛湿、活血等作用。
而药用部位则是指药材的哪个部位可以作为药用,如根、叶、果实等。
二、中药炮制方法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环节,通过特定的处理方式,将药材炮制成适宜临床应用的药物。
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有煎煮法、炭制法、酒制法等。
1. 煎煮法煎煮法是将药材加水煮沸,然后继续保持沸腾一段时间,使药材中有效成分溶于水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药材的水溶性较好或煮后不易挥发的情况。
2. 炭制法炭制法是将药材置于火上烘烤,使其成为炭状。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产生毒性物质的药材,通过炭制可以去除或减少毒性,同时提高药材的稳定性和药效。
3. 酒制法酒制法是将药材浸泡在酒中,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于酒液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药材的油溶性较好,或者需要通过酒液的温热作用来促进药物的吸收。
三、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是中医药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法,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因和病症。
1. 四诊合参中医诊断方法主要通过四诊合参进行,即望、闻、问、切。
中医药概论
中医药是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它包括中医学和中药学两个主要方面。
中医学是一门基于中医理论而建立的医学体系,以中医经典理论为基础,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规律,以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以及针灸、推拿、草药治疗等临床技术。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组成、性质、功能及应用的学科。
中药是一种以草药为主要成分的药物,经过加工、配伍制成。
中药的疗效主要依靠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和其整体作用来发挥。
中药学研究中药的种类、药材质量、药物制备、药物鉴定等内容。
中医药概论是对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原理、基本导论知识进行系统性总结和讲解的学科。
它对中医药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理论体系进行介绍,概述了中医的诊断、治疗方法,介绍了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和中药的分类、制剂、应用等内容。
中医药概论在中医药学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扎实的基础作用,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中医药学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中医药概论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药学概论1-4章第⼀章绪论第⼀节药学的概念⼀、药的含义⼆、药学的概念 1药学⼀、现代药学起源1、药学起源于原始⼈类活动经验的积累。
2、最早记载的医学实践之⼀可能是在巴⽐伦时代(公元前2006年)3、世界上较早系统记载药物的专著:中国魏晋时代的《神农本草经》,收载了365种药物。
4、世界上已知的重要药学著作:公元前1500年“艾柏斯纸抄本”。
5、古罗马时期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医学⼤师:盖伦。
6、在公元8世纪,率先开设世界上第⼀家私⼈药店,开发出天然糖浆剂、保鲜剂、蒸馏⽔、醇类制剂:阿拉伯⼈。
7、官⽅编撰的药典是:公元7世纪唐朝政府苏敬、于志宁编的《新修本草》。
公元659年⼜称《唐本草》。
8、第⼀个向盖伦说提出严峻挑战的:瑞⼠医⽣巴拉赛尔苏斯 9、 1805年,从植物中提取出第⼀个活性成分:吗啡。
10、1818年分离出:番⽊鳖碱 11、1819年分离出:奎宁12、1820年,另外两位药物化学家⼜⼀次分离出了奎宁,并对此进⾏治疗性研究,这标志着纯化合物药物应⽤于临床的⼀个新的起点。
1821年,巴塞罗那爆发疟疾,帕莱蒂尔将药送去,并建⽴制药⼯⼚,从此各国逐渐建⽴制药⼯业。
13、吗啡分离成功是现代药学开始的⼀个⾥程碑。
以⽣产奎宁为主开设的药⼚是现代制药⼯业的⿐祖。
2药学-化学-医学的关系药学是化学和医学间的桥梁学科。
⼆、现代药学的发展(⼀)药学发展的四个阶段葡萄球菌感染有效,成为第⼀个对任何全⾝细菌性感染真正有效的化学药物。
(⼆)药学各学科发展现状药学逐渐发展成具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量实验⼿段的重要学科。
三、我国药学的现状与发展(⼀)药物化学⽅⾯1、我国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上原料药⽣产的第⼆⼤国。
2、我国⽬前临床上使⽤的化学药物中约97%以上是外国研制的,我国仅仅是仿制⽣产。
3、1993年化合物实体(即药物、农药)纳⼊专利保护制度。
(⼆)药物制剂⽅⾯1、现在我国⽣产的药物制剂已达3000多种,中成药制剂也有300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