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综合测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214.50 KB
- 文档页数:10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10分)(1)材料体现了加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道理。
加强文化建设,能使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4分)(2)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予经济重大影响。
“文化立市”战略和“以文化定输赢”的发展新路径,促进了该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2分)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文化立市”战略和“以文化定输赢”的发展新路径,提升了该市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2分)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文化立市”战略和“以文化定输赢”的发展新路径,促进了该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分)26.(16分)(1)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征。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的历史建筑群,体现了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的特征。
(2分)②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中国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
体现了中华文化历史博大精深的特征。
(2分)(2)①传统文化传承表现在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麦西热甫》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都是我国和各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他们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3分)②各民族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继承性和民族性。
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品格;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民族特性,促进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
高三政治第一轮温习文化与生活试题(必修3)出题人:高三政治组审题人:高三政治组适用范围:普通班1.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
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这说明:B①文化包括礼仪、语法、逻辑等意识形态部份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③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后天慢慢培育出来的④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追溯中国结的渊源应从远古年代的结绳记事开始。
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结”与“吉”谐音,在漫长的演变进程中,小小绳结被人们给予了各类情感愿望,“同心结”、“平安结”、“团圆结”,一个个美丽的中国结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上述材料中文化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A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追求真善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③从绳结当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④结绳令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期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3.中国历史上素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理念。
和谐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中国人处置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价值观。
这反映了( A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B.文化决定人们的价值选择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D.文化支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4.《墨子·所染》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算了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下列句子与此句包括的文化生活道理相同的是DA.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B.以自身自强,则名配尧舜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D.见贤则思齐,则不贤而内自省也5.著名作家龙应台在谈及有关“文化”话题时,说道:“它是随意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
……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仍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上述观点说明:C①文化是可以通过人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②文化是在人的成长中自然形成的③文化是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培育出来的④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塑造着人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6.改革开放以来,咱们的对外交流愈来愈频繁。
湖南省2011届高考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真题及模拟训练专题九文化与生活一、选择题1、(2010高考·北京卷25)《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体现了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A. ①②B. ①③C.②④D.③④2、(2010高考·福建卷25)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
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亿的博大精深。
”这反映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3、(2010年高考·天津卷8)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
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
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
这种现象说明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C.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4、(2010高考·广东卷31)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该诗句可以体现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③文化具有继承性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2010年高考·江苏卷18)青海省玉树地政发生后,宗教团体纷纷组织“宗教救援队”积极参与救灾,僧侣们还为在地震中死难者超度祈祷,给震区的佛教信众很大的心理安慰。
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期末综合测试题测试时间:90分钟测试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题2分,共50分)今天,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经济、政治建设,也离不开文化建设。
根据此回答1~2题1.上述材料表明,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A.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B.人民不仅物质生活更加殷实,而且能享有更民主权利的社会C.不再存在贫富差别的社会D.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2.下面属于狭义的文化范畴的是()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教的进步④、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3.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客观反映,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此,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主要表明()A.道德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巨大的促进作用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C.只要加强了公民道德建设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D.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中有了经济,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而经济中有了文化,更能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
根据此回答4~54.文化中有了经济,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
这说明()A.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唯一动力B.文化是经济的反映C.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D.文化对经济有重大影响5.经济中有了文化,更能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
这说明()A.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B.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重大的影响C.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D.实现了文化的繁荣就能实现经济的繁荣先进文化要有强大的文化产业作为支撑才能健康发展,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更新文化发展观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文化生活》综合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文化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是(D)A文化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B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之中C文化产生后可以脱离人类而存在D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2、思想文化同同政治、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
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独立。
这主要说明(D)A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B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3、在都市,有繁华的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
以上材料说明()A 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C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4、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
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B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C文化就是文化,物质就物质,两者不能等同D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互为前提而相互促进5、下列有关文化素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A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B人的文化素养要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D只要接受文化教育,文化素养就一定能够提高6、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下列属于文化形式的是()C①思想、理论②信念、信仰③道德、教育④科学、文学⑤生产、消费⑥民主监督、管理A①②③⑤ B 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⑤⑥7、下列关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A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B政治是经济的基础,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C先进的文化能促进政治的发展,所以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政治D政治与文化相互交融8、国家屡次强调,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原因是()CA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B只要文化搞好了,经济就会发展C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D文化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9、江泽民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练习题(2011--)组题:郭伟文审题:林淑庄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0分1、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各种文化活动目不暇接,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文化是指:A、思想、理论、信仰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精神产品B、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现象D、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我们所讲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概念。
下列对“文化”理解正确的是: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类所特有的③文化是纯粹“自然”的东西④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2011年1月18-21日,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B、2011年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C、东莞中学举行第二十一届艺术节D、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4、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在下列形式中,不属于意识形态性质的是:①理想②道德③科学技术④信仰⑤语言⑥世界观A、①③B、②⑥C、③④D、③⑤5、下列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文化是基础,政治和经济是文化的反映B、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C、一定的政治、经济由一定的文化所决定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与政治互不相关6、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四大发明、书画、击缶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精神。
这说明:A、文化决定着社会的发展B、文化一定能塑造健全的人格C、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D、文化能够提高人的道德修养7、文化是人创造的,又影响着每一个人。
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来自于:A、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B、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C、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D、电视、网络、报纸等大众传媒8、次贷危机对美国华人社区几乎没有影响,这要归功于华人的文化传统和消费方式。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政治试题第一卷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1.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亮相”时有三喜:一喜工人农民代表多了,政府官员代表少了;二喜首次有了农民工代表;三喜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代表。
“三喜”主要体现了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 A.广泛性 B.真实性 C.全民性 D.绝对性2. “人肉搜索”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的网络社区活动。
提问者提出问题,有网民以自己的专业背景、亲身经历回答问题,也有人道听途说甚至冷嘲热讽。
你认为在使用“人肉搜索”时最应该强调的是: ( )A.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B.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C.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D.高效便民的原则3.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国家根本大法对我国_______________的明确规定。
()A.国体 B.政体 C.政治体制 D.政党制度4.陕西省西安市某村举行村委会委员换届选举,经过几天的选举,全村符合选举条件的2000多名村民亲自投票选出13位候选人中的6位作为村委会委员。
该村的选举属于()①间接选举②差额选举③直接选举④等额选举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5.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能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这说明我国公民享有()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政治自由C.监督权D.任免权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它是类似于西方的多党制度B.主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合作C.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D.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依法治国7.下列哪些属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和渠道()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决策③政治协商④参加政治社团活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政府要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二单元测试题1.我们要讲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下列属于文化的是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自然科学③技术④语言、文字⑤选举人大代表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2.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A、①③⑤⑦B、②③④⑤⑥⑦C、②④⑤⑦D、①②④⑥⑦“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
据此回答3-4题。
3.东晋画家顾恺之物《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C.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4.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讲的“文化”是A、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B、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C、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5.下列属于文化形式的有①思想②理论③信仰④法律⑤文学⑥政治A①②③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⑥6.“一本好书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说明了文化是一种A.社会物质力量B.社会教育力量C.社会道德力量D.社会精神力量7.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是A.文化的力量B.政治的力量C.经济的力量D.军事的力量8.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有古今和地域之分,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别。
不同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这段话体现了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B.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C.文化属于物质范畴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9.中国的象形文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仍在研究、通用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古老文字。
2011届高三政治《文化生活》高考真题训练1.(2010北京卷)25.《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体现了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A. ①②B. ①③C.②④D.③④2.(2010天津卷)8、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持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是一个特点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存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
这种现象说明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C.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D.文化改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3.(2010江苏卷)21.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
这说明A.传统是道德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 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4.(2010山东卷)22.2009年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2010年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
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C.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5.150多年来,一些重大发明,如照明、通信、汽车等技术,都是在世博会上面世后才逐渐转化为主流产业的。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B.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D.现代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6.(2010安徽卷)8. 电影《建国大业》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
2010—2011学年度三年级(Ⅱ)思政学科《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综合测试一、单项选择题(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2010年7月31日晚间,在巴西利亚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年会上,中国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项目正式通过审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39处世界遗产。
据此回答1—2题:1.少林寺建筑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要保护“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并促进其科学发展,需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这是因为()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②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③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④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保护文化遗产首先在于继承,有了继承才能创新。
如果不善于继承,也就失去了创新的基础。
这说明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是()3.因为大事件层出不穷,2010年网络新词的产生更迅速,变化更快,传播更广。
像“犀利哥”、“2012”、“XX帝”、“蜗居”等“雷词”(很有震撼力的词语)多为新事件、新闻人物的浓缩和概括。
这表明()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网络经营者4.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
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
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5.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
这表明A. 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6.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010-2011学年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综合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请在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1、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2010年5月6日,由朝鲜血海歌剧团创作的大型歌剧《红楼梦》在北京电视台大剧院上演②2010年4月13日,核安全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③同学观看第广州亚运会开幕式④2010年1月31日,“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开幕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小呀嘛小儿耶,背着书包上学堂”欢快熟悉的旋律响起,往昔岁月一一浮现,少年时代的回忆展开了它温馨美好的画卷。
现在的孩子同样也会唱着歌长大。
可是词曲稍有不同,是“你是电,你是光。
你是唯一的神话”,“快使用双节辊,哼哼哈嘿”。
回答2—3题。
2、当年的歌曲能令我们的回忆纯洁而幸福,一生难忘,这是因为A.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行为B.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C.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深远持久的特点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通过文化活动来进行的3、现在的孩子同样也会唱着歌长大,可是词曲稍有不同,是“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快使用双节棍,哼哼哈嘿”。
不同时代的孩子唱着不同的歌曲长大,这表明A.文化有古今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之分B.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C.文化可以促进不同时代的人的全面发展D.文化总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4、互换礼物时,中国人一般不会立即打开礼物,而美国人则立即打开礼物并表示感谢。
这反映了A.东西方交往方式的差异 B.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C.中国人比美国人聪明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5、美国人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并不追求高学历好职业的功利性目标。
而中国人一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中美两国的差异表明A、文化环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B、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只能产生一种思维方式C、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选择D、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6、看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有人喜欢懒羊羊,说要学习懒羊羊聪明机智、临危不乱的作风;有人喜欢灰太狼,说要学习灰太狼屡败屡战、不言放弃的精神。
这说明A.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C.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D.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无形的、强制的7、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拉开了帷幕,此次亚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将是一场文化盛会,通过此次亚运会的举办,会让广州的城市面貌、人民体魄和民众心情都发生巨大变化,文明和谐新风遍吹,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高。
这笔财富不仅能造福广州,也会给中国社会带来诸多影响。
如果让你以“亚运会的文化影响”为题写一篇时事评论,应当运用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②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质是文化建设的灵魂④文化可以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电影《唐山大地震》所展示出的唐山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坚韧、乐观、向上精神,强烈而深刻地感动着观众。
这表明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C.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9、我们在电视上赞叹日本的“织巧节”和韩国的“孟兰盆节”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文化传统,却忽视了礼仪之邦的中国才是它们的起源之地;在艳羡西方载歌载舞数日不眠的狂欢节时,却不知“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的元宵节恰恰是我国的狂欢节。
这说明A.民族节日传播的重要性 B.中国节日比外国节日更优秀更科学C.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继承的重要性 D.外国节日比中国节日更科学更优秀10、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下列有利于体现人与社会和谐的语句有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1、广州亚运会会徽是“一只火凤凰顶着一个火红的太阳”,核心理念是“五羊圣火”,会徽设计融入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岭南文化元素,为广州、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贡献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这表明A.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要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异和个性C.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色 D.世界各国的文化逐渐走向趋同12、如图漫画中的“和而不同”告诉我们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③文化应具有包容性,在文化交往中应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一切文化④在文化交流中需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3、昔日风光无限的“晕”字如今逐渐淡出了网络舞台,“雷”、“躲猫猫”、“打酱油”、“俯卧撑”、“囧’等通过网络一夜走红。
这主要说的是A.中华文化发展离不开网络的进步B.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C.网络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D.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14、孔子学院项目是我国“汉语桥工程”9大项目之一,初步计划将在全球开办100所,目前,国内高校已在海外建立80多所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的背后是海外3000万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热潮,而“汉语热”则是源自中国文化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我国实行“汉语桥工程”,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的意义在于A.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B.实现中华文化在继承中的创新发展C.博采众长,再现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辉煌D.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确立儒家思想的国际主导地位15、尽管韩国、越南也同中国在同一天过春节——农历新年,但三国春节的标志性习俗各不相同。
中国是对联、爆竹、饺子;韩国是祭拜祖先、米糕汤;越南是祭祖祭神、粽子炙肉。
由此可见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16、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
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民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
这启示我们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1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1年要优先发展教育,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
教育的重要作用表现在①教育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②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作用③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作用④当代国际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8、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和创新文化的过程中①学习外来文化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根基②借鉴、融合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不断排除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障碍和文化竞争④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9、春节是我国十几个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但各民族过春节的形式各有不同,如汉族在除夕夜要合家吃年夜饭,长辈给未成年的孩童“压岁钱”;布依族的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藏族则在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等等。
这表明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③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④文化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④20、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取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B、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C、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21、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典故、名言、成语都反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A.土尔扈特东归——团结统一 B.精卫填海——自强不息C.威武不能屈——爱好和平 D.天道酬勤——勤劳勇敢22、袁隆平先生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半个世纪里,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事迹告诉我们A.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B.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C.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D.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23、“不知道过去什么情况,就不懂得现在要干什么,更没法展翅未来。
”从文化的角度,这句话启示我们①对待传统文化必须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24、“山寨”文化以其通俗性、娱乐性广为群众所接受,市场空间巨大,但良莠不齐,某些内容雅俗共赏,某些内容却低级粗俗。
这说明①必须加强对大众文化发展的管理和引导②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发展大众文化必须坚持提倡多样化与弘扬主旋律相统一④面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应当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25、右图漫画《“风水”惹的祸》启示我们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C.要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D.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6、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就必须①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②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④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27、时下,某些电视节目为博取收视率编造情节,制造噱头,成为“炫富”、“拜金”等思想和言论传播的渠道。
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必须A.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勇于吸收外来文化C.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D.限制通俗文化的发展28、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这是近年来中央最高层首次明确强调抵制“三俗”之风。
“三俗”是物欲社会的影射,除去滋生这种文化的社会土壤,需要全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