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构建三级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全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摘要]教学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也是社会衡量学校优劣的重要标志。
202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并决定逐步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因此,加强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既是每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的价值追求,也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任务。
近年来,我校在宏观上架构了三级教学监管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建设,培养了一批“爱家乡、肯吃苦、会创新、能合作”的“德技双馨”人才,为淮安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监管体系;教学质量没有质量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不抓教学质量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
教学管理是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既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根本保证,又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创品牌、创特色的基点。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监控,在宏观上建立了三级教学监管体系,既注重精细管理,又推进量化考核,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构建教学监管体系的理性认识(一)加强教学监管,提升办学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决定的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不断地进行规模扩张,教师力量不足、实验实训条件不够,带来教学质量下滑、就业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等问题,这对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针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总体不高的现状,202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并决定逐步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要求各地、各职业院校要树立质量立教、质量立校意识,努力推动职业教育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打造职教质量、职教品牌。
我校经历了“十一五”规模扩张,自2022年搬迁入新校区以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已成全校共识,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已成为必然之举。
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郑晓燕(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杭州310018)随着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高校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最主要力量,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各个高校的重点工作,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由于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高校教学管理在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目标上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高校积极解决。
研究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管理质量,而且对高校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一、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教学管理组织不完善教学管理组织是高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主要负责高校教学要素的动态管理工作。
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具有明显的权利性倾向,过度强调组织的权利,对教学工作进行强制性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师生容易产生消极兴趣和逆反心理,严重影响教学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教学管理方法陈旧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都采取权威性和垂直性的管理方法,教师和学生没有参与到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难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需求。
另外,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按照学校领导阶层的意愿开展,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教学管理工作与高校教学工作不相符。
(三)教学管理目标不全面首先,很多高校采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管理,忽视了学校师生的差异性和个性,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十分重视知识内容,而忽视了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容易出现教学目标过高的现象;最后,在当今社会经济形势下,高校教学目标应根据社会的发展而进行及时调整。
但是,很多高校的教学目标长期不变,教学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不适应。
(四)教学管理模式单一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采用强制性管理的方式,严格规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采取各种手段以禁止学生和教师的不恰当行为。
但是,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消磨。
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方案范文推荐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如今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对于我国的教育水平提高有极大的意义,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方案范文推荐吧。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实施方案一随着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对重点建设专业政策的实施,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经历了条件改善、机制创新、质量保证、服务能力提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逐渐由规模发展转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谋划下一步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新时代国家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赋予了新的使命,要求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引领产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
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谢俐在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工作会中提出了筹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特高”计划),强调着力建设一批支撑、推动、引领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其表征应体现在“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
突出专业集群“特高”计划的高水平专业(群)是以专业集群的形式支撑、推动、引领产业发展。
因此,高职院校一是要结合院校开设专业情况,紧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按照教育教学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趋势、专业资源条件等要素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二是要聚焦院校发展目标,优化院校的内部治理体系,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服务产业发展型、优势特色突出型、文化传承型等多类型专业集群,为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奠定基础。
当地离不开“当地”指本地、区域。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区域提供人才支撑。
因此,高水平专业(群)要紧贴区域人才需求,对接区域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标准,将思政育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离不开”指不能分开。
当地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高水平专业(群)是一种需求、一种依赖,这种需求和依赖主要体现在产教融合的深度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即联合标杆企业,引企入校、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协同创新机构,强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型新模式。
学校教学管理优化提升措施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学校教学管理则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教学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优化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以下是一些学校教学管理优化提升的措施:一、完善教学管理制度1、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学校应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学生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方案。
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2、加强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蓝图,学校应组织教师认真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并加强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监控。
通过听课、评课、教学检查、学生评教等方式,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同时,要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分析与评估,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提高教师招聘标准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应严格把关,提高招聘标准,选拔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优秀人才。
同时,要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情怀,确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加强教师培训与进修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进修活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培训、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3、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教学成绩突出、教学研究成果显著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要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为教师提供晋升和发展的机会。
三、优化教学资源配置1、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学校应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情况汇报范文敬启者:自去年以来,我一直担任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职务,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配合,积极推进了学校的发展。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致力于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持续发展。
一、教学管理工作的总体情况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通过定期的教师培训和学科研讨会,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同时,我们还积极引进优秀的教师,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2、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我们合理调配教学资源,确保各个学科的教学设备完善,图书馆资源丰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我们大力推行“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此外,我们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
二、教学管理工作的亮点和成效1、提高学生成绩通过教研活动和课程改革,我们逐渐建立了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和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这一方面,学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许多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得了荣誉。
3、加强班级管理我们加大了对班级的管理力度,建立了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通过班级会议、班级活动等形式,加强了班级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提高了班级整体素质。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1、师资力量还需进一步加强尽管我们已经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教师,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还不够充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师资队伍的引进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教育资源仍然不足学校的教育资源仍然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争取更多的资源,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3、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虽然我们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育管理体系优化建议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而教育管理体系则是保障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有的教育管理体系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对教育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优化教育管理理念教育管理理念是教育管理的核心,决定了教育管理的方向和方式。
当前,部分教育管理者仍然秉持着传统的管理理念,过于强调控制和规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学习方式。
教育管理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管理者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最后,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管理者应该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关系,鼓励教师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
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制度是教育管理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才能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其一,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当前的教育评价制度存在着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
我们应该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制度,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评价学生的品德、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同时,要改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教师评价制度,将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创新、学生满意度等纳入评价体系,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优化高等教育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而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则是确保教育质量的关键。
为了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构建与优化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本文将围绕教学质量保障的原则、体系结构和优化措施展开讨论。
一、教学质量保障的原则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持续改进、透明公正。
全员参与意味着每位师生都应该对教学质量保障负有责任。
教职员工要积极参与教学工作的评估和监控,学生要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
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形成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
全过程管理要求从教学活动的筹备阶段到实施和评估阶段都要有明确的管理措施和监控手段。
教师要做好教学计划和教材准备,学校要制定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政策。
通过全过程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持续改进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核心原则。
高校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
只有持续改进,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透明公正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要求。
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监控要公开透明,学校应当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并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价。
只有公正透明,师生才能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控有更高的认同度。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从教师培训、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入手。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高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训课程和研讨交流的机会。
培训内容既包括学科知识的更新,也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培养。
通过教师培训,可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
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的机制和制度,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择、教师的评估等。
同时,学校要通过教学管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
学校管理制度的优化和完善近年来,学校管理制度的优化和完善受到广泛关注。
良好的管理制度能够促进学校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那么,如何优化和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是学校管理制度的基础。
一个合理的组织架构能够确保决策层级清晰明确,各部门职责明确,协同工作顺畅。
在优化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科学的决策层级。
学校应该根据规模和特点确定清晰的决策层次,避免层层复制、决策滞后等问题。
同时,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各层级的决策权力,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
其次,明确各部门职责。
学校应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和任务,合理划分职责,明确工作范围和目标。
例如,教务部门负责教学相关事务,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学生管理和服务等。
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职责模糊和工作重复。
再次,加强协同工作。
学校管理制度应建立起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例如,定期召开跨部门会议,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增强合作意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内部在线平台,方便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二、制度建设学校管理制度是规范校园行为和管理的重要保障。
下面将从教学、学生、教师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教学制度是学校最核心的管理制度之一。
优化和完善教学制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学校可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标准,有效地分配教育资源,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其次,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教学改进和学生素质提高。
再次,注重教学管理,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学生管理制度是保障校园秩序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包括学生考勤、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奖惩机制等。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生自治组织,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创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是学生管理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师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2.03.16•【文号】教高[2012]4号•【施行日期】2012.03.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内涵式发展。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稳定规模,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
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注重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高校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按照内涵式发展要求,完善实施高校“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
(二)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
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
加快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高校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作者:谢献忠聂忆华刘丽芳钟新谷来源:《高教学刊》2016年第03期摘要:教学质量的高低与高校教学管理质量息息相关。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实施了“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各级管理主体责权利关系不明确成为在推进三级教学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的显著问题。
各级教学管理主体应具有不同的管理职责,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优化的关键是明晰管理层级,校级管理以行使宏观决策与调控职能为主,赋予二级学院更多的教学管理权限,着重加强其办学主体地位,夯实系部的基层管理职能,增强其日常教学管理和常规性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三级教学管理;管理体系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3-0167-02Abstract: The discretion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quality. With the enlargement of enrollment scale,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plement the three-stag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school-academy-department" and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owever, the unclear responsibility and duty of three main managements turn out to be a significant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management reform. Different teaching management level should bear different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Distinct management is the key to optimize three-level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School management should focus on macro decision-making and control function, and gives more teaching management permissions to academy managemen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its governance subject position. The grass-roots management' function is to enhance its daily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routine education teaching.Keywords: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three-level teaching management;management system隨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管理的幅度和难度也在增大,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与基础教学,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应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从外部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向内部微观管理体制改革转变[1]。
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于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体系。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现状是“校-系”两级管理体系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并存[2]。
目前许多高校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各级管理主体责权利关系不明确。
如何完善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围绕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3],探讨激发教学院和系部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为“校-院-系”教学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完善提供切合操作实际的方法与建议。
一、目前“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一)校级管理权力下放不足目前,大部分的过程管理和环节审批仍然集中在学校职能部门,决策和管理权限也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管理重心并未真正下移。
当执行力这一因素的重大作用被忽视时,新发展目标、新的管理制度和新的实施方案的制定文件往往成为了学校层面下发的空洞的文字游戏,降低管理效果。
(二)教学院职能定位不明确教学院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职称评聘、人员调配、人才引进、经费调度等方面的管理自主性和决定权不够,成为简单的上传下达的执行机构,对于一些本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学院却不敢管或不愿意管,虽然不易出错,却容易致使教学管理安于现状,办学的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教学管理工作缺乏活力和生机。
(三)系部功能弱化很少有人研究教学院所属的系部功能和系部目标,高校预算也鲜有给予系部教学活动的经费,系主任岗位也属于兼职设置,系主任地位、任务和职责也没有在校级层面上明确,系主任属于没有行政级别的“科级”干部,系部教学管理档案的分类及归档范围没有标准,教学建设、研究、改革、监控等资料的保存完整性没有保障。
学校对系部工作的不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系部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导致系部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陷入日常琐碎的事务中。
学校或教学院没有系部工作的绩效评价,缺乏对系部未来工作的导向作用,系部工作质量的差别没有在学校、学院的管理机制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在“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下,校院系有各自的职责分工:学校主要负责目标管理和监控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与教学质量;学院重点负责学科建设并监控专业、课程建设过程;系的重点是负责专业建设并保证教学质量[4]。
(一)一级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宏观决策与调控的核心能力一级管理组织包括学校党委会、学校行政和各职能部门。
一级管理组织主要通过制订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制度框架、任免干部、考核绩效、检查实施过程和落实情况、筹措并分配经费以及提供服务保障等实施管理。
1. 作为教学主办者,宏观管理权由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负责。
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握并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偏差,确定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必要的机构设置,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筹措办学经费;另一方面要负责校园基本建设,扩大对外交往,注重考核评估与监督管理的协调性等协调性工作都是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的主要职责。
2. 校级职能部门应主要负责制定总体目标和发展的宏观政策。
学校职能部门包括人事、教务、财务、科技、资产、对外办事处等部门及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职责是根据行使职能分块处理学校的具体事务。
凭借学校政策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导向作用,利用外部因素影响来引导教学院各项活动的进行,使用目标、规划、督导、评估和经费投入等杠杆因素直接调控教学院的具体工作,进而间接调控学院的教学管理目标,促进学院工作的科学有效发展,使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与学校宏观发展的总体目标相适应。
(二)强化教学院教学建设和实施的主体地位教学院对各个具体专业、具体学科的情况最了解,教学院应该是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主体和中心,应担当起本单位教学管理的重任[5]。
教学院主要负责业务管理,制定具体计划和执行上级方针政策;既充当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者,承担着教学科研、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及学科建设等重要工作的任务,又是执行者、控制者,负责维持教学秩序,组织日常教学活动和具体的学生管理。
(1)教学院应具有自主的教学管理权限。
教学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学校应该实行“准企业化模式操作”。
即按照教学院的教师及学生人数、课时数、实习实训所需经费等按比例下拨各项资金。
学院可拥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限,包括制订、调整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经费管理权与使用权、教师岗位津贴分配权、教师岗位聘任权、实验室管理权、学科专业规划建设权,使教学院成为办学管理实体,充分发挥其从事教学管理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2)教学院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教学院在拥有更多自主权时,义务和责任也相应增加。
明确规定教学院主要领导的管理职责;设立学院的教学委员会,主管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咨询、研究工作;应定期研究讨论学校的教学工作,并向学校提出相关建议;充分发展发挥教学骨干教师的主力军作用。
学校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业务骨干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和主要完成者,在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重视培育教学名师,提升教学团队,鼓励并大力支持他们发挥在基层学术事务、教学、科研以及学校民主决策中的作用。
(三)夯实系部管理职能学院所属系部是学院领导下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其设立与调整的依据是一个或多个相近专业,或者是与产业链相对应的专业集合;也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科研单位,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是直接在系的组织下进行的,教师依课程(或专业)和兴趣组成课程(或学术)小组,负责组织和落实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和科研[6]。
系部的工作效率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教风和学风建设。
每个系部把本系部的教师管理好,问题解决好,保证每个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都能不断地提高,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也就能得到提升。
1. 设立系部教学管理的专项经费预算。
每年由学校人事处核定学年度每个系部的教职工人数,确定经费标准和经费总额,规定系部教学管理费、办公费、学术活动费、差旅费、短期培训费等支付办法。
2. 明确规定系主任的权益与职责,择优选拔系主任。
通过制定《系部主任工作职责》,明确系部主任的义务、职责和权力。
适当提高系主任的待遇,有利于调动系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相应的鼓励机制,激发系主任工作的创造性。
3. 制定《系部评估质量标准》。
按照标准规定,对系部工作和成果进行定期的检查与评估,对评估优秀者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对不合格者要求限期整改。
通过系部评估质量标准,各个系部不断自查和改进,通过实施科学规范管理,以创建优质高效系部。
4. 定期召开系主任工作会议和教师代表座谈会,加强教学院与系部之间的沟通,加强对系部工作的指导,及时解决系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束语文章探讨了高校实施的“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优化的关键是明晰管理层级,校级管理主要行使宏观决策与调控职能,切实加强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为其赋予更多的教学管理权限,学校和教学院必须夯实系部的基层管理职能,增强其日常教学管理和常规性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