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象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215.00 KB
- 文档页数:65
迪庆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迪庆藏族自治州统计局2011年2月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工作,全面落实增投资、扩消费、转方式、调结构、重民生、建和谐、快发展、上水平的各项工作措施,实现了大灾之年农业保增长,工业经济较快发展,社会消费需求旺盛,金融市场运行良好,民生状况不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州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宗教有序、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初步测算,2010年全州生产总值77.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5%,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9.5%,二季度增长17.9%,三季度增长12.7%,四季度增长23.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34亿元,增长6.7%,对GDP增量的贡献率为3.8%,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为0.7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增加值29.51亿元,增长24.5%,对GDP增量的贡献率为47.7%,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为9.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15.76亿元,增长20.0%,对GDP增量的贡献率为23.2%,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为4.5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13.75亿元,增长31.1%,对GDP增量的贡献率为24.5%,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为4.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40.25亿元,增长18.5%,对GDP增量的贡献率为48.5%,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为9.5个百分点。
按总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20051元(总人口为年平均人口),比上年增加3211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7.43%。
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10.9:37.6:51.5调整为9.5:38.3:52.2,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三二一结构得到进一步稳固。
二、农业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7187万元,按现价计算,比去年增长6.75%;其中,农业产值为53310万元,增长6.37%,林业产值15416万元,增长5.22 %,牧业产值35950万元,增长8.0%,渔业产值2197万元,增长9.80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314万元,增长6.05 %。
延边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延边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和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长吉图先导区建设良好机遇,克服困难,开拓创新,统筹做好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质量稳步提高,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州实现生产总值54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1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260.8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231.1亿元,增长16.4%。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7:47.9:42.4,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州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947元,增长17.1%。
“十一五”时期,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3%,超出“十一五”规划目标5.3个百分点,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8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2%,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7.8个百分点。
图1 “十一五”时期延边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全年实现财政收入88.0亿元,比上年增长21.4%,提高10.8个百分点。
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41.3亿元,增长18.9%,提高10.4个百分点。
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26.7亿元,增长16.1%,其中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6.4%和33.4%。
全年财政支出151.2亿元,增长19.6%。
其中农林水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分别增长27.8%、28.9%、39.5%和44.1%。
“十一五”时期,全州累计实现财政收入322.9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21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9倍;累计完成财政支出520.3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330.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
2010年各市县经济发展情况的通报更新日期:2011-02-23 14:55:19 浏览次数: 5772010年各市县经济发展情况的通报2010年,全省各市县借助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东风,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工业生产明显提速,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业迅猛发展,消费品市场持续旺销,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出速度与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205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增速比上年加快4.1个百分点。
东、西、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7.8%、17.2%、15.7%。
在18个市县中,有12个市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依次是:澄迈县增长25.6%、三亚市增长20.2%、五指山市增长18.9%、陵水县增长18.4%、定安县增长18.3%、万宁市和昌江县均增长18.0%、东方市增长17.8%、海口市增长17.5%、临高县增长17.4%、琼海市增长16.8%、屯昌县增长16.0%。
(详见表一)2010年文昌、澄迈、琼海3个市县新跨入百亿GDP行列,全省共有6个市县生产总值超百亿元,有14个市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实现了15%及以上的快速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54.80亿元,增长18.5%,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工业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5%,西、中部地区增速分别为18.4%和5.6%。
在18个市县中,有9个市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8个市县的增长速度超过了20%,依次是:临高县增长1.8倍、屯昌县增长48.6%、东方市增长37.5%、乐东县增长29.5%、文昌市增长29.0%、昌江县增长25.1%、三亚市增长22.6%、海口市增长22.5%、澄迈县增长18.6%。
(详见表二)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31.46亿元,比上年增长32.8%。
黄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我们砥砺奋进、克难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目标,强力推进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大力推进“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年初预期,多项指标增幅创新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综合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300亿元,达309.3亿元,同比增长13.1%,创98年以来新高。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9.3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3.6亿元,增长9.2%。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4:40.6:46.1调整为12.7:44.1:43.2。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 达20846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突破3000美元,达到3100美元。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2010年,全市35项民生工程涉及扶贫解困、就业促进、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建设、文化体育等领域,累计拨付资金13.2亿元;完成投资11.3亿元,惠及城乡居民130万人。
物价水平温和通涨。
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0%,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4.2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9.8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22.9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万人,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1.7万人。
农民工技能培训1.14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含单项能力证书)1.13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以内。
二、农业农业生产形势稳定。
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6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33.4亿元,增长4.2%;林业产值8.7亿元,增长3.1%;牧业产值20.9亿元,增长5.2%;渔业产值2.0亿元,增长4.5%。
象山县发展和改革局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思路一、2010年工作总结一年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发改部门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桥海兴县”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对接大桥转型跨越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百亿投资会战攻坚”活动,紧紧围绕“规划编制、百亿投资、改革突破、创先争优”四大抓手,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综合谋划能力不断提高。
“十二五”规划编制扎实推进,34个重点前期课题顺利结题,“十二五”规划纲要形成初稿。
规划编制体系不断完善,2项区域规划、10项专项规划、13项行业规划加快编制。
参谋助手作用充分发挥,海洋经济发展、三门湾区域开发等研究初显成效;服务业工作推进顺利,项目库建设、项目争取等积极有效。
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工作扎实推进,信息收集发布、工作目标考核、联络员工作例会等制度全面建立。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深入开展“百亿投资会战攻坚”活动,加快推进百个重大项目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投资116.13亿元,占年计划104.6%,增长25.5%。
56项重点工程完成投资51.08亿元,占年计划104.2%。
10项实事工程15个子项目,14项完成年度任务。
协调服务作用充分发挥,“重点工程流动警务室”作用发挥良好,建设环境进一步优化。
“项目开工推进月”、“重点工程服务月”、“重点工程“创先争优”立功竞赛等专项活动成效明显,27个项目实现新开工,23个制约工程推进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考核督查机制不断完善,月度、季度督查通报制和“三色令”督办制度严格实行。
三是投资管理服务积极有效。
重大项目前期办综合协调、指导、管理服务作用充分发挥,11个县重大前期项目稳步推进。
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不断完善,一体化联合审批和网上审批新模式积极推行,审批效能进一步提高,全年审批政府投资项目396个,投资34.5亿元;备案(核准)企业项目132个,投资90.83亿元。
文山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山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山州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文山调查队2010年是圆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精心谋划“十二五”宏伟蓝图的关键之年,也是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一年。
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农业立州、工业强州、城镇富州、开放活州、科教兴州、和谐稳州“六大战略”,加快生物资源开发、新型冶金化工、现代商贸物流、旅游休闲度假“四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结构调整,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克服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带来的重重困难,整体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霾,呈现速度稳步回升、动力逐渐增强、态势持续向好的格局,主要指标步入快速上升通道,微观层面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2010年文山州生产总值3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1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22.1亿元,增长17.5%。
其中:工业增加值90.1亿元,增长16.0%。
建筑业增加值32.0亿元,增长22.2%;第三产业增加值134.7亿元,增长14.0%。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162.3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州人均生产总值9491元,比上年增加1214元,增长11.9%。
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9年的25:33:42调整为22:37:41。
市场物价中位运行。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3.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3.6%。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
全年开发城镇就业岗位1.85万个,使用失业保险基金稳定就业岗位3115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200万元,“贷免扶补”资金5520万元,扶持3106人创业,带动9318人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0%。
年末全州单位从业人员14.6万人,增长4.6%,其中:在岗职工13.8万人,增长4.5%。
黄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我们砥砺奋进、克难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目标,强力推进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大力推进“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年初预期,多项指标增幅创新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综合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300亿元,达309.3亿元,同比增长13.1%,创98年以来新高。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9.3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3.6亿元,增长9.2%。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4:40.6:46.1调整为12.7:44.1:43.2。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20846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突破3000美元,达到3100美元。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2010年,全市35项民生工程涉及扶贫解困、就业促进、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建设、文化体育等领域,累计拨付资金13.2亿元;完成投资11.3亿元,惠及城乡居民130万人。
物价水平温和通涨。
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0%,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4.2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9.8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22.9个百分点。
2010年各类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类别涨跌幅度%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4.0其中:食品8.0#粮食16.9烟酒及用品 1.9衣着_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0.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3.6交通和通信-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0.6居住 6.8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万人,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1.7万人。
2010年列表位次GDPGDP位次人均GDP 人均GDP(GDP)(本币/百万)(美元/百万)(人均GDP)(本币/元)(美元/元)全省########409,51851,7117,639绍兴县177,61111,4651107,80815,926慈溪市275,74211,189573,03710,789诸暨市362,1549,1811458,1888,596义乌市461,9919,157284,34012,459温岭市558,1468,5892248,9167,226余姚市656,7888,389968,15710,068乐清市749,5847,3252740,2235,942瑞安市845,7226,7542938,4545,680海宁市945,5836,734869,30810,238上虞市1043,6266,4441556,2728,313富阳市1141,5676,1401164,1019,469桐乡市1240,9256,0451360,8558,990平湖市1334,0535,030770,05910,349临海市1432,8014,8453728,2924,179永康市1531,0484,5861854,3968,035玉环县1630,8224,553473,89410,916临安市1728,7664,2491754,7008,080东阳市1828,6864,2383235,0625,179长兴县1928,3934,1942545,6646,746宁海县2027,8744,1182445,8506,773嘉善县2127,6114,079671,99610,635嵊州市2227,3354,0383037,2415,501象山县2327,1734,0141950,4437,452苍南县2425,4803,7645419,8002,925德清县2524,0163,5481655,9528,265海盐县2623,8293,5201264,0719,465奉化市2722,5073,3252346,6176,886新昌县2821,5113,1782049,3147,285永嘉县2920,5053,0294821,8053,221平阳县3020,2592,9934423,4213,460桐庐县3119,7932,9242149,2867,281安吉县3219,0132,8092641,5686,140建德市3318,9652,8023137,0555,474兰溪市3418,0312,6643827,2554,026江山市3517,0222,5153628,5524,218浦江县3613,1631,9443333,7454,985武义县3712,8501,8982838,4735,683岱山县3812,8081,8921066,9769,894天台县3911,8581,7525020,5053,029龙游县4011,8271,7473529,3404,334淳安县4111,7481,7354025,9063,827青田县4211,4261,6884722,6353,344缙云县4311,2171,6574124,9633,688三门县4410,6621,5754224,9343,683仙居县4510,0951,4915120,4493,021常山县467,5491,1154622,8433,3742010年浙江省各县(市)GDP与人均GDP列表[1](浙江系按户籍人口计算,浙江为人口输入大省,经济发达县市常住人口大大多余户籍人口)县(市)开化县477,0231,0375319,9922,953龙泉市486,2599254921,7483,213嵊泗县495,890870374,02010,934遂昌县505,7668524324,9293,683磐安县514,8227124522,9893,396松阳县524,7507025220,0372,960文成县534,0525995810,8031,596泰顺县543,9775875711,0431,631洞头县553,4365083926,8913,972云和县563,3514953429,7324,392庆元县573,1704685515,6182,307景宁县582,6703945615,6112,306。
象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一、象山市基本情况象山市现辖14个镇、4个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共784个行政村,87万人口,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7.5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9.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0万人。
年,完成生产总值280亿元,境内财政收入12.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8676万元,实际到帐外资8088万美元,出口创汇5.67亿美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93亿元、利税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5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69元。
象山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素有“梨乡”美誉,盛产的象山梨驰名中外。
金岗口村发掘出土的棘鼻龙化石,是目前中国最早、最完整的恐龙化石,现陈列在北京中国古生物博物馆内。
象山螳螂拳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象山是农业大市、农副产品加工大市,产业化经营起步早、规模大,先后荣获中国食品工业十强县、中国绿色食品城、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目前已形成蔬菜、肉制品、粮油、果品四大产业链条,食品加工企业达到300多家,蔬菜年加工能力40万吨、果品加工贮藏能力30万吨、食用油60万吨、畜产品20万吨、调理食品10万吨,年食品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14亿元,其中出口4亿美元;建起果蔬基地70万亩,肉蛋奶总量25万吨,畜牧业综合指标列全省第六位。
象山是老专署机关所在地,省地属单位多,驻军部队多,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培育起食品、机械、化工三大主导行业,食品行业涌现出龙大、鲁花、春雪、恒润等一批国家和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龙大销售收入40亿元,纳税1.29亿元,鲁花销售收入61亿元,纳税1亿元;机械行业初步构建起以舒驰客车、烟汽卡车、鸿达特种车和莱动柴油机、莱柴拖拉机“三车两机”为龙头的生产体系;化工行业形成以巨力TDI、江波制药、巨力化肥为骨干的精细化工、生物制药、传统化工三大板块,7家制药企业通过GMP认证。
2010年象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2日已浏览993次[收藏] [字号:大中小] [打印] [关闭]2010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谋划实施“对接大桥,转型跨越”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千百十”工程,县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就,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71.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2.93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32.75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96.08亿元,增长11.2%。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4.4%,二季度增长13.2%,三季度增长12%,四季度增长10.6%。
“十一五”时期,全县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9%,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3.3%、14.2%和12.9%。
三次产业构成调整为15.8:48.8:35.4,一产占比下降4个百分点,二产占比提高4.6个百分点,三产下降0.6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5853元,提高到2010年的5044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452美元)。
表1 生产总值及行业构成表1 生产总值及行业构成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7.66亿元,增长19.4%,各类民生事业支出19.2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9.4%。
“十一五”时期,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平均增长18.5%,预算内财政支出年平均增长21.5%。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食品价格涨幅较大。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1%,粮食价格上涨12.2%,猪肉、家禽、禽蛋、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1.5%、10.4%、10.5 %和7.8%;非食品价格上涨2.1%。
消费品价格上涨4.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7%。
表二、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产值76.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
其中,种植业产值15.74亿元,畜牧业产值6.9亿元,渔业产值52.79亿元,分别增长11.9%、-1.7%、1.5%。
“十一五”时期农林牧渔业产值年平均增长3.8%。
农作物播种面积47.48万亩,比上年增长1.3%。
粮食播种面积26.43万亩,产量10.7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和7.8%。
水果总面积21.84万亩,比上年下降0.2%,其中柑桔面积10.44万亩,杨梅7.39万亩,分别增长0.6%和1.1%,水果总产量20.25万吨,增长6.6%。
肉类总产量2.26万吨,比上年增长8.7%。
生猪饲养量27.91万头,增长4.3%;家禽饲养量512.52万羽,增长8.6%,其中浙东白鹅饲养量245.36万羽。
水产品总产量58.2万吨,比上年增长1.5%。
水产养殖面积20.30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6.16万亩,分别比上年下降1.0%和1.2%。
表4量全年新增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家,累计达到81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家,市级25家,县级50家。
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1家,累计288家,入社农户7128户。
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食品6个。
全县累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79个,无公害农产品83个,绿色食品33个,有机食品16个。
新增定塘大棚葡萄、鹤浦优质枇杷、东陈蟹贝育肥净化3个市级农业产业基地,全县累计15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县71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22.85亿元,比上年增长22.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99亿元,增长17.5%。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96.03亿元,增长21.6%,利税总额33.94亿元,其中利润21.54亿元,分别增长4.7%和8.9%。
“十一五”时期,规上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21.5%,利润年平均增长16.1%,从业人数年平均增长4.2%。
工业效益考核得分250.03分,比上年提高26.07分。
工业产销率96.5%,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5.88%,比上年下降0.7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14374元,比上年提高11.8%;成本费用利润率5.74%,比上年下降9.9%;新产品产值率24.97%,比上年提高9.21个百分点。
表5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全年完成建筑业施工产值516.52亿元,比上年增长28.8%。
承接业务615.65亿元,比上年增长40.4%。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398万平方米,增长29.3%,竣工面积1641万平方米,增长8.2%。
建筑企业利税总额26.2亿元,增长14.1%,其中利润12.52亿元,增长16.7%。
年末全县有建筑资质企业64家。
其中,国家特级资质企业3家,一级企业14家,二级企业17家。
建筑业年平均从业人数27.6万人,比上年增长10%。
全年共获得省级以上优质工程奖29项,有4家建筑企业通过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评审,累计获得国家级工法15项,国家标准8项,专利62项。
“十一五”时期,建筑业施工产值、利润、从业人数年平均分别增长15.1%、11.9%、9%。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13亿元,比上年增长25.6%。
从投资主体看,城镇集体及以上单位投资32.84亿元,增长14.4%,农村非农户投资40.28亿元,增长22.2%;城乡私人投资8.13亿元,下降79.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44亿元,增长42.9%;第二产业投资32.93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投资80.76亿元,增长48.1%。
“十一五”时期,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9.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平均增长46.1%。
表6 限额(投资总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投资构成表6 限额(投资总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投资构成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9.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3.84亿元,增长10.5%。
商品房屋施工面积212.15万平方米,增长43.5%;竣工面积28.38万平方米,增长172.8%;销售面积10.37万平方米,下降79.4%;销售额11.75亿元,下降75.9%。
本年完成土地开发面积30.3万平方米,下降32.1%。
农房“两改”积极推进,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4个、在建20个,梳理式改造村庄47个。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消费市场平稳较快增长,热点商品销售旺盛。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分地域看,城镇市场零售额95.97亿元,增长17%;乡村市场零售额10.45亿元,增长13.5%。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91.82亿元,增长16.2%;餐饮业营业额14.59亿元,增长19.8%。
消费结构较快调整,热点消费快速增长。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5.5%,比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零售额增幅高出36.3个百分点。
星级或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营业额比上年增长23.7%,比限额以下经营单位营业额增幅高出5.3个百分点。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服装类增长69.1%,汽车类增长67.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4.8%。
“十一五”时期,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16.4%,其中零售业年平均增长17.5%,餐饮业年平均增长10.8%。
表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构成进出口市场回升明显。
全年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18.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33.9%。
其中自营出口16.66亿美元,增长29.4%。
自营进口1.78亿美元,增长99.2%。
年末全县共有出口实绩企业346家,比上年末增加20家。
“十一五”时期,全县自营进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20.2%。
其中自营出口总额和自营进口总额年均分别增长20.7%和16.1%。
表8 自营进出口总额及构成举办深圳、上海等系列招商活动,全年新批外资项目30个,比上年增加14个;协议利用外资1305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5.3%;实际利用外资6563万美元,增长0.9%。
实际利用内资14.3亿元,增长12.6%。
对外工程承包全市领先,完成对外承包和劳务营业额34918万美元,增长33%。
六、旅游、交通、通讯六、旅游、交通、通讯海洋休闲旅游业进一步提升发展。
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管委会组建,重点旅游项目东海铭城动工兴建,影视城二期建成运行,象山港国际大酒店、石浦半岛酒店挂牌五星。
全年共接待游客7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20%,“十一五”时期接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分别增长29.2%和48.2%。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举办各类节庆活动30余次。
松兰山、中国渔村、石浦渔港古城为国家AAAA级景区,渔山列岛为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全年货物运输量2238万吨,比上年增长13.2%,货物周转量234.17亿吨公里,增长18.7%。
旅客运输量2295万人,旅客周转量9.92亿人公里。
2010年末全县有海洋货运企业16家,运输船舶111艘,总运力68.77万吨,比上年增长26.4%。
其中,多用途船15艘,运力12.45万吨,集装箱位6985个。
全年货物运输量2028万吨,比上年增长18%,货物周转量230.6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3%。
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44846辆,比上年增长36.9%,其中私人小汽车33740辆,增长38%。
“十一五”时期,海洋货运业运力、货物运输量、货物周转量年平均分别增长15.2%、10.3%、9%。
私人小汽车拥有量年平均增长39.2%。
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20.26万户,其中小灵通用户1.49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66.7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0.48万户。
互联网用户9.1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68万户。
七、科技和教育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家,新增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家,6家企业通过了县级工程技术中心的评定,10家企业已认定为象山县创新型企业。
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6.5亿元,比上年度同期增长34.7%,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为34.8亿元、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3%、30.8%。
组织实施县级科技项目131项,安排县级科技经费1483万元,其中工业科技经费805万元,农业科技经费406万元。
共争取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46项,累计获得科技经费资助952万元。
建成市级星火基地2家,市级示范乡镇1个,县科技示范村3个,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火炬计划项目1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6项,列入市级重大攻关项目3项、市级新产品计划205项。
全年专利申请量达837件, 比去年同期增长42.8%,获国家授权专利794件,比去年同期增长200%,其中发明专利29件,实用专利630件,外观专利135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幅度占全市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