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椎半脱位的中医治疗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3
近几年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7-24T09:47:28.585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月5期作者:宛强[导读]宛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寰枢关节半脱位症状在临床中多见,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通过总结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研究成果。
本文首先简述了寰枢椎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症状,并且对其影像学检查方式进行了说明,其次研究了近年来有关人员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方法,最后总结了侧卧位定点扳法、坐位拔神调整法、拉颈旋转扳法与拇指旋转按摩等多种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寰枢关节;半脱位;临床研究前言:近年来,临床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研究增加,如何选取合适的治疗方式,为患者快速康复提供支持变得十分重要。
为达到快速有效治疗寰枢关节脱位症状的目标,有关人员赢明确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体征进行总结,根据X线片、CT和MRI检测结果,为患者提供可靠的治疗方案。
鉴于此,对寰枢关节脱位治疗方法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1寰枢关节半脱位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检查1.1临床症状与体征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主要症状为颈部位置眩晕、后枕痛、皮肤麻木,伴有视物模糊、眼胀、眼疲劳、听力障碍等多种症状。
此外,少部分患者也存在咽部不适感、胸闷心悸与上腹部疼痛。
多数患者发病慢,临床症状具有间歇性规律,病情在多次反复发作逐渐严重,存在呼吸功能障碍,严重患者在静息时存在呼吸困难,终末期患者可出现呼吸衰竭,造成死亡。
该病的主要体征是颈部活动受限,局部触诊存在寰椎横突、枢椎棘突偏移等症状。
1.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时确定寰枢关节脱位的主要方法。
通过X线检查,平片显示寰齿关节间隙过大,成人寰齿间隙在3mm以下;儿童寰齿间隙一般不超过5mm。
当头颈部屈曲活动时,成年人间隙无变化,儿童变化幅度在1mm之内,如若间隙值超过5mm或更大,则判定寰枢关节不稳定或脱位。
在影响学检查中,利用CT与MRI方法,可协助诊断寰枢关节脱位的具体类型,并判断主要原因,如先天性分隔不全、畸形缺陷、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9-09-20T15:14:22.8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8期作者:白文新[导读] 对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使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寰枢关节恢复,治疗效果显著。
白文新中医按摩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 072150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效果。
方法本研究涉及对象为10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研究时间为2018年3月-2019年2月,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0例,给予参照组推拿牵引治疗,给予研究组推拿牵引正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寰枢关节差值,进行分析。
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
研究组治疗后寰枢关节差值改善优于参照组,P<0.05。
结论对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使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寰枢关节恢复,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医正骨手法;寰枢关节半脱位;寰枢关节半脱位;前言寰枢关节半脱位为临床常见骨科疾病,发病率较高,以肩部、头颈部酸胀、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伴随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1]。
近年来,人们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改变,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降低生活质量,需实施科学治疗方式,改善临床症状。
临床在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时可采用影像学诊断与触诊,其中寰枢关节半脱位齿状突左偏应当采用触诊,横突和棘突就会向左偏可通过影像学诊断联合触诊,本文将以10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涉及对象为10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研究时间为2018年3月-2019年2月,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0例。
参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7例与23例;年龄在28~3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85±3.67)岁。
研究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9例与21例;年龄在26~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38±3.53)岁。
中医科中医诊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案肖某某,男,10岁,学生,重庆江北人氏。
初诊(202*年6月12日):因“左侧颈肩不适2月”就诊。
2月前患儿不慎被书包撞击颈项,时未见明显疼痛,仅感到颈项左旋轻微受限,并未引起重视。
一个半月前患儿家长发现其总是爱扭动颈项、上抽左肩,曾到市儿科医院就诊,经CR检查提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侧位片齿状突与寰椎前结节间距离大于3mm,开口位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离不对称,右侧较左侧略宽2mm,诊断为“寰枢关节半脱位”,经卧位牵引及颈托固定治疗未见疗效。
证见颈项轻度酸胀,间断性扭动颈项,上抽左肩,颈项俯仰、旋转功能正常,饮食、睡眠、二便正常。
查:颈项左侧肌肉较右侧略显紧张,枕骨粗隆下1.0cm及C2棘突左侧轻度压痛,未引出放射痛,颈项左右旋转、上下俯仰功能均正常。
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此乃筋骨错位、气血不和所致,法当柔筋正骨,调和气血。
予以TDP照射局部20分钟。
轻手法舒筋、理筋以放松颈项、肩背肌肉后,予以卧位定点旋转扳法纠正寰枢关节位置,患儿平卧床上,以右手托患儿枕部,拇指顶住C2椎棘突右侧,左手握其下颌,轻度纵向牵引10秒,向左旋转头项同时右拇指推顶C2棘突向左,当闻及轻微弹响声时,停止手法治疗。
每日一次。
二诊(6月15日):患儿自诉左颈肩不适感消除,其家长诉近两日未见患儿频繁扭动颈项及抽动左肩。
查颈项肌肉柔软对称,未引出明确压痛。
考虑骨正筋柔,不必再采用旋转手法治疗,仅予轻手法放松局部即可。
随访3月未见复发。
按: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发病率高于成人,原因有三:一是儿童关节囊及韧带松弛,肌力弱,关节易于错位;二是儿童体质较弱,患感染类疾病机会多,病毒或细菌侵犯寰枢关节周围韧带,使之更加松弛,错位机会增加;三是儿童天性好动,关节活动超过生理极限的机会多。
此类患者非重大外力所致,不合并骨断筋伤,多在颈部周围感染之后,加之坐姿、睡姿不良或突然转头而发病。
因外力较小,故脱位类型为半脱位。
针刀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討针刀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月石家庄市中医院康复科门诊60例寰枢椎半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用区组随机化分组设计分为两组。
针刀组30例采用小“T”型松解术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周;针灸组30例采用针灸治疗,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3周。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评定视觉模拟评分(V AS),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两组V 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针刀组V AS评分显著低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中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0~60岁;③近期未接受其他治疗者;④患者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只有临床症状但X线张口位片无异常者;②椎体及颈部软组织肿瘤、结核者;③颈椎骨折、颈椎病术后、严重骨质疏松、严重的颈椎椎间盘突出及椎体滑脱患者;④有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⑤极度体虚患者及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妇女;⑥同时参加其他临床治疗对本研究有干扰者;⑦不能坚持治疗者;⑧对利多卡因过敏者。
1.3 方法1.3.1 针刀组①体位:患者俯卧于治疗床,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如必要需剃掉枕外隆突水平以下的头发,避免消毒不彻底引起感染)。
②体表定位:行小“T”形针刀整体松解术:确定枕外隆突为中点,在上顶线上向两侧旁开2.5 cm确定两个点,再向外旁开2.5 cm确定两个点,最后取枢椎棘突点(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起点)。
将选定的治疗点用记号笔标明。
③消毒:常规术前消毒准备,用新鲜准备的碘伏棉球以治疗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消毒3遍,施术者戴口罩、手术手套,铺无菌巾,准备无菌纱布止血。
④麻醉: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按照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5]中退出式局部浸润麻醉法操作,在麻醉过程中要边退针边注射,注射前需回吸,只有确认回吸无血液时才能继续注入麻药,每个治疗点注药1 mL(麻醉用药使用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0.1 g,生产批号:17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