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椎半脱位患者的临床针灸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针灸配合仰头摇正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50例疗效观察罗川【摘要】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仰头摇正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针灸取穴双侧风池、双侧肩井、双侧翳风、双侧风府、大椎、等穴,先针刺,配合仰头摇正法;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50例,总有效率达96.9%,较单纯针刺治疗(有效率为53.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灸诸穴配合仰头摇正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代谢,舒筋利节松解粘连,改善颈项部肌肉、血管痉挛并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供,消除炎症神经、肌肉的血液循环,减轻头晕、头痛症状,取得良好效果.且张口位片对确诊有决定性意义.【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年(卷),期】2015(036)012【总页数】2页(P53-54)【关键词】针灸;仰头摇正法;寰枢关节半脱位【作者】罗川【作者单位】云南省开远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61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4.2寰枢关节半脱位是指寰椎与枢椎之间因内外力失衡,解剖位置移动超过生理限制范围后不能自行回到正常状态且引起以颈项部疼痛和关节运动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的病症[1]。
本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可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异常、平衡障碍、睡眠障碍甚至晕厥等多种症状。
目前西医最常用的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即经后路行寰枢椎间内固定融合术,此法虽然可以达到稳定寰枢关节的目的,却丧失了颈椎正常的活动[2]。
针灸配合仰头摇正法以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副作用少而深受患者欢迎。
现报道如下。
患者均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诊断依据及拍摄颈椎张口位片或寰枢椎CT平扫确诊,并无脊髓神经损伤。
确诊为寰枢关节半脱位。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50 例,男28 例,女22 例;年龄8~85 岁,病程1~7 个月;对照组50 例,男31 例,女19 例;年龄9~83 岁,病程1~6 个月;2组年龄、病程、病因及分型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中医科中医诊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案肖某某,男,10岁,学生,重庆江北人氏。
初诊(202*年6月12日):因“左侧颈肩不适2月”就诊。
2月前患儿不慎被书包撞击颈项,时未见明显疼痛,仅感到颈项左旋轻微受限,并未引起重视。
一个半月前患儿家长发现其总是爱扭动颈项、上抽左肩,曾到市儿科医院就诊,经CR检查提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侧位片齿状突与寰椎前结节间距离大于3mm,开口位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离不对称,右侧较左侧略宽2mm,诊断为“寰枢关节半脱位”,经卧位牵引及颈托固定治疗未见疗效。
证见颈项轻度酸胀,间断性扭动颈项,上抽左肩,颈项俯仰、旋转功能正常,饮食、睡眠、二便正常。
查:颈项左侧肌肉较右侧略显紧张,枕骨粗隆下1.0cm及C2棘突左侧轻度压痛,未引出放射痛,颈项左右旋转、上下俯仰功能均正常。
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此乃筋骨错位、气血不和所致,法当柔筋正骨,调和气血。
予以TDP照射局部20分钟。
轻手法舒筋、理筋以放松颈项、肩背肌肉后,予以卧位定点旋转扳法纠正寰枢关节位置,患儿平卧床上,以右手托患儿枕部,拇指顶住C2椎棘突右侧,左手握其下颌,轻度纵向牵引10秒,向左旋转头项同时右拇指推顶C2棘突向左,当闻及轻微弹响声时,停止手法治疗。
每日一次。
二诊(6月15日):患儿自诉左颈肩不适感消除,其家长诉近两日未见患儿频繁扭动颈项及抽动左肩。
查颈项肌肉柔软对称,未引出明确压痛。
考虑骨正筋柔,不必再采用旋转手法治疗,仅予轻手法放松局部即可。
随访3月未见复发。
按: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发病率高于成人,原因有三:一是儿童关节囊及韧带松弛,肌力弱,关节易于错位;二是儿童体质较弱,患感染类疾病机会多,病毒或细菌侵犯寰枢关节周围韧带,使之更加松弛,错位机会增加;三是儿童天性好动,关节活动超过生理极限的机会多。
此类患者非重大外力所致,不合并骨断筋伤,多在颈部周围感染之后,加之坐姿、睡姿不良或突然转头而发病。
因外力较小,故脱位类型为半脱位。
针刀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討针刀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月石家庄市中医院康复科门诊60例寰枢椎半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用区组随机化分组设计分为两组。
针刀组30例采用小“T”型松解术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周;针灸组30例采用针灸治疗,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3周。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评定视觉模拟评分(V AS),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两组V 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针刀组V AS评分显著低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中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0~60岁;③近期未接受其他治疗者;④患者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只有临床症状但X线张口位片无异常者;②椎体及颈部软组织肿瘤、结核者;③颈椎骨折、颈椎病术后、严重骨质疏松、严重的颈椎椎间盘突出及椎体滑脱患者;④有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⑤极度体虚患者及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妇女;⑥同时参加其他临床治疗对本研究有干扰者;⑦不能坚持治疗者;⑧对利多卡因过敏者。
1.3 方法1.3.1 针刀组①体位:患者俯卧于治疗床,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如必要需剃掉枕外隆突水平以下的头发,避免消毒不彻底引起感染)。
②体表定位:行小“T”形针刀整体松解术:确定枕外隆突为中点,在上顶线上向两侧旁开2.5 cm确定两个点,再向外旁开2.5 cm确定两个点,最后取枢椎棘突点(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起点)。
将选定的治疗点用记号笔标明。
③消毒:常规术前消毒准备,用新鲜准备的碘伏棉球以治疗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消毒3遍,施术者戴口罩、手术手套,铺无菌巾,准备无菌纱布止血。
④麻醉: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按照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5]中退出式局部浸润麻醉法操作,在麻醉过程中要边退针边注射,注射前需回吸,只有确认回吸无血液时才能继续注入麻药,每个治疗点注药1 mL(麻醉用药使用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0.1 g,生产批号:1711022)。
寰枢椎半脱位的综合治疗摘要:项七针配合冯氏整骨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疗效显著关键词:寰枢椎半脱位;项七针;冯氏整骨寰枢椎半脱位属颈椎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以头晕、头痛为主要症状,常伴随血压升高或降低、视物不清、恶心呕吐、心慌心悸、眼球震颤、记忆力减退、精神抑郁、猝倒等症状,严重者可因压迫颈髓而引起四肢瘫痪甚至死亡。
在临床治疗当中有难度大、风险高、效果差等特点。
笔者近几年来应用项七针配合冯氏整骨治疗寰枢椎半脱位76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作了详细的治疗观察,现汇报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76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均有颈椎DR三位片或CT重建片或颈椎核磁共振片确诊。
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68岁平均年龄32.5岁;病程1天至9年不等;单纯性寰枢椎半脱位者51例,伴有其它颈椎病类型者25例。
2治疗方法2.1.1 采用全国名中医单秋华教授的“项七针”针灸疗法取穴。
主穴:风府、双侧完骨、风池及天柱;配穴:伴肢痛肢麻者加患侧合谷,颈夹脊穴;伴心悸或恶心、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伴下肢痿软、二便无力者加太溪、悬钟;合并肩部疼痛者加患侧肩髃、肩贞、合谷。
2.1.2 患者采取俯卧位或俯坐位,局部应用75%酒精常规消毒,择用30号2寸毫针,快速刺入皮肤,缓慢进针3~4cm,待局部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后,再施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记载的运气法,即先将针捻转6次,得气后稍退少许,再斜向病所,此时嘱患者深吸气5次,使该穴的针感传至与其对应的疼痛处,其它穴位均要求得气。
留针30分钟,应用电针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的BT701_1B)或每10分钟行针。
针后避风寒、雨淋,12天为一个疗程,间休2-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
2.2 整骨手法采用中国空军总医院冯天有教授的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1]。
根据医者用手触摸患者偏歪棘突旁的软组织肿胀、压痛、上下棘突不等宽体征,配合临床辅助检查(DR、CT、MRI等)明确寰枢关节脱位的病情轻重及脱位具体情况,采用冯氏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
微针刀配合仰卧位牵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季佳佳目的:评价微针刀配合仰位牵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条件的40例患者随机抽签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针灸、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予以微针刀结合仰卧位牵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并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后随访1个月、6个月、12个月,治疗组患者不仅症状好转程度要大于对照组,而且还在减少齿状突与中轴线距离方面优于对照组。
结论:微针刀配合仰卧位牵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寰枢关节半脱位是临床一种常见病,但同时也是临床医生容易忽视的疾病。
该病常表现为颈部不适、眼胀、头痛、眩晕,严重者表现为呕吐、不能站立。
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均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有研究显示,本病远期治疗效果欠佳,症状容易反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采用微针刀配合仰卧位牵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7年12月—2018年8月符合要求的4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按照就诊顺序抽签分成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有男10例,女10例;年龄20~56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2年。
对照组有男8例,女12例;年龄22~60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1年。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普通资料比较时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后确诊为寰枢关节半脱位。
②患者年龄在20~60岁之间。
③患者存在恶心、头晕、耳鸣、眼胀及颈肩部不适表现。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颈椎病、椎间盘突出及椎体滑脱者。
②有严重的出血倾向者。
1.3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视觉模拟(VAS)评分法及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优0~3分、良3~9分、差≥10分;治疗后随访1个月、6个月、12个月,并分别进行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