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77.00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概念和特点。
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
2. 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实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些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考。
2. 教学各要素的概念和特点:分别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并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实例分析:以某个具体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例,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表现。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其他实例,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反思自己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
教案范例: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概念和特点。
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
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实例。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内涵。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4. 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
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环境问题。
4. 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整体性的表现和内涵。
2.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
3.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 利用多媒体展示,增强教学直观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美景,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阐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3. 分析: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内涵。
4. 案例讨论: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
5. 拓展: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内涵的掌握情况。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图片、视频、动画等。
2. 案例材料:有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的地区案例。
3. 参考书籍: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书籍。
4. 网络资源:相关科普文章、新闻报道等。
湘教版新教材教学设计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分析1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湘教版2019)第五章第一节,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的学习,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本节教材以丰富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体会自然环境整体性规律的各种具体表现。
在学生学习完规律后,又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探讨自然环境整体性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用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规律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材采用“组成—表现—应用”的呈现顺序,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阶到高阶的认知规律。
各个案例的应用,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易于学生掌握知识。
4教学重点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5教学难点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分析自然环境整体性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
6教学方法观察归纳自主探究对比分析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岩石圈的地表形态及其变化,大气圈的大气运动及天气系统,水圈的洋流及海-气相互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各种循环的存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发现了,要掌握这些知识最重要的是掌握其内在的规律。
既然各大圈层都有规律可循,那么作为整体的自然环境又有何规律可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承转学习目标展示,主要内容呈现。
我们先来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板书自然环境的组成学习活动一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观看视频《塞罕坝的春夏秋冬》,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塞罕坝有哪些美丽的称号?2.这些美丽的称号涉及哪些地理圈层?3.塞罕坝自然环境由哪些地理要素构成?(设计意图:通过塞罕坝的春夏秋冬视频的展示,感受美丽的自然环境,从塞罕坝的美丽称号,学习自然环境涉及的地理圈层及环境要素,学生更有体验感。
高中地理新课程(湘教版·必修一)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新课程(湘教版·必修一)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解读1.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
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新课程理念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2.教材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
教材采用案例方式揭示地理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统一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理要素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结合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3.学情分析: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地理也有涉及,但初中教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
作为高中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
要让学生能结合身边现实案例,真正的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内涵以及现实应用,对学生要求较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地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翻转课堂)1.通过微课视频,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和产生的两大功能;2.结合案例分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3.以青藏高原隆起带来的影响为例,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4.以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为主线,逐步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案例分析,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逐渐培养善待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地理ⅰ湘教版3[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明白得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学会运用整体性理论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整体性的含义:自然地理环境是①________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②________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整体性的表现(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③______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④____________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阻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指岩石通过⑤________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⑥____________。
(2)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关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⑦____________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土壤属性成土母质的阻碍物理性质成土母质的⑧________与土壤质地关系紧密化学组成成土母质的⑨________成分,在专门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2.气候与土壤(1)直截了当阻碍: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⑩________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截了当阻碍土壤的⑪____________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阻碍:气候通过阻碍⑫________________、外力地貌形状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阻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与土壤(1)生物是土壤⑬____________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紧密关联。
(2)不同的⑭____________,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
4.地势与土壤地势通过对⑮____________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对土壤的阻碍海拔高度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⑯________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⑰____________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坡度、坡向坡度和坡向可改变⑱________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阻碍土壤的发育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意义: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⑲____________和改善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绘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理解各要素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由、、、、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循环、循环、循环和循环等过程,进行着迁移和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如生物循环: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过程,成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作用:(1)改变大气成分。
(2)改变水的成分。
(3)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4)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1、协调性――每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形成:-→地表水贫乏,河流少,且多内流河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远-→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微弱-→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戈壁和荒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实例】桂林山水的形成: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的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约3.25亿年以前,该地区还是汪洋一片,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岩。
后来由于构造运动,抬升为陆地,从而使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其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透水性很好。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1.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通过剖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学会从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3.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以生物和人类活动为例,分析说明了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以及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从中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板书)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举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1活动题第4小题。
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发生哪些变化?参考答案:河流: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动物:物种减少;地下水: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贫瘠。
【承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面我们就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
一、教案名称: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培养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和特征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4.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5. 案例分析: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40分钟)1. 教师讲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案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联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堂讲解(40分钟)1. 教师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2.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特征。
2. 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姓扈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课标解读1.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自然环境。
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很难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
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当然,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准”要求的是“举例说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
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
第二,生物(尤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也都是以植被名称来命名的。
2.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姓扈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的]:1、 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 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3、 了解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及地貌诸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自然带4、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乡所在地区的陆地环境的区域特征及其成因。
5、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重点难点]:1、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3、了解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及地貌诸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自然带[讲授过程]:导入:陆地环境要素的组成?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五大要素。
[问题]学习了哪些循环?五大要素通过四大循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陆地环境)。
几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1、陆地环境:是由地球表面的大气、水、岩石、地貌、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陆地环境各要素的一致性。
例:济南市: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河流:夏季丰水,冬季枯水结冰。
地貌:山前冲积平原:南部山区降水携带泥沙向北流并沉积下来。
植被:由于气候所致:落叶阔叶林。
土壤:山区:褐土。
总体体现一种温带的季节性变化明显的环境特点。
又例:西北内陆地区:环境特征上表现为“干燥” P75图2-3-1:撒哈拉大沙漠地区的气候类型…………(2)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例一:黄土高原的变迁:连年战争,大兴土木 森林被破坏例二:矿物燃料的燃烧:矿物燃料的燃烧,使地壳中的C 元素减少,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多,大气保温效局部小气候水土流失 土壤贫瘠 下游堆积 河流多沙应增强,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通过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4.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通过分析景观图片,回想个人对不同自然要素之间关系,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探究与活动,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生物进化、生物灭绝和今天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之间反映了什么问题?2.地球表层各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形成了什么样的关系?生(回答)1.反映了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会对整体环境演变产生影响,整体环境演变也会影响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2.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师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推进新课投影:“热带雨林景观和热带疏林草原景观”热带疏林草原海南岛热带季雨林问题:1.图中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2.这些要素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3.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的?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学生回答:1.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
2.这些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热带雨林景观,全年高温多雨,湿度大,年降水总量达2000毫米左右。
植物茂密,种类丰富,乔木高大分层,有的可以分为4~5层,终年常绿;林内阴暗潮湿,叶尖有滴水现象,所以称为雨林。
由于植物种类多,果实丰富,动物也相当多,代表性动物主要有猩猩、河马等。
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
总之,该区的自然地理各要素与环境整体性相协调,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
板书: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70的活动,并展示“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问题: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生(回答)1.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地理圈层。
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师说得很好。
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生绘制,师总结)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中的能量交换、物质运动(如水循环、碳循环、氢循环等)往往跨越圈层界线,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投影:“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问题:1.若图中森林植被大量砍伐,地理环境要素将会发生哪些变化?2.若图中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生(阅读教材及插图,分析回答)1.砍伐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作用减少,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地表径流量变化增大,地下水位降低,土壤肥力下降(或趋于贫瘠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产生影响,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退化。
2.河流上中游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泥沙淤积又不断抬升下游河床,影响地表水系的演化,还使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升高,总蒸发量大于总降水量时,下游地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
师从以上分析,我们能看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板书:(1)地理环境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生人们要特别重视以各种方式(例如植树造林)来恢复植被,以便改善整个生态环境,要特别重视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搞好水土流失的治理。
师自然地理环境中,人类活动更容易引起生物发生变化,并由此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所以我们要保护生物、保护生态,避免给环境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
投影:(填表说明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填表后逐个显示)(举例):让学生举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例子。
投影:师 我国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
西北地区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特征都是与干旱的气候相一致的。
西北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与环境整体特征一致,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补充案例)厄尔尼诺现象 投影:“厄尔尼诺成因示意图片”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将会导致鱼类死亡、大气环境异常、水旱灾害频发等连锁反应。
(讨论)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差异,学生讨论后,教师提问,并归纳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运用案例来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希望同学们多搜集这方面的实例,并认真加以分析,以增强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如何保持土壤不被冲刷探究内容:经观察,你认为保护斜坡上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什么?探究过程、方法:将3千克土壤分成两份,分别置于两个较大的盘子中央,堆成形态大体相同的两个圆锥体,在其中一个土堆上覆盖一层草皮。
分别将200毫升水在距土堆顶部20厘米的高度上慢慢淋至两盘内,比较沉积在土堆边缘泥土的多少。
设计一种方法,当没有草皮覆盖时,怎样保持土壤不被水冲走。
(提示:你可以用纸片、树叶、秸秆等材料进行实验)探究结果:写出实验总结,进行组内交流。
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哪些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是什么?生(回答)1.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
2.(1)地理环境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投影:“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师处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地带的自然地理要素是什么?生土壤。
(承转)土壤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土壤的形成受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板书: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推进新课第一幅画面:地表裸露的岩石投影:第二幅画面:用动画演示风吹、雨打、日晒地表裸露的岩石,与此同时,岩石逐渐风化,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
投影:机械风化示意球状风化地貌板书:(一)成土母质与土壤活动:比较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与联系。
生阅读教材“成土母质与土壤”部分,思考回答,并填写下表内容。
师不同的母质成土过程不同,使土壤的质地、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也不同。
问题探讨: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有什么关系?2.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状况)关系密切。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承转)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物、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与气候的关系也最密切。
板书:(二)气候与土壤师(提问)1.气候对土壤有哪些直接影响?2.气候是如何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生阅读教材“气候与土壤”,总结回答:1.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师1.我国东北黑土和南方红壤,哪一种有机质含量高?为什么?2.为什么从热带到寒带,风化壳逐渐变薄?学生先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我国东北黑土的有机质含量高。
因为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物,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2.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
(承转)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肥力的生产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板书:(三)生物与土壤投影:“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师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师为什么不同的植被类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生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成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
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
投影:图片“乔木发达的根系”读图分析:为什么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于草地?生(探究后回答)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
师地形对土壤也有影响,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在山区,土壤的成分和性质为什么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板书:(四)地形与土壤生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问题:1.坡度的陡缓对土壤的发育有什么影响?2.坡向如何影响土壤的发育?(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生 1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生 2 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