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教案4章
- 格式:doc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13
《工程测量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目的:使学生掌握工程测量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2. 课程内容:包括测量基本原理、测量仪器与工具、测量方法与技巧、测量数据处理等。
3. 适用对象: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技术人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测量基本原理和方法;(2)熟悉测量仪器与工具的使用;(3)了解测量数据处理的方法。
2. 能力目标:(1)能够进行常规工程测量;(2)能够分析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能够运用测量知识参与工程项目的施工与管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测量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2. 演示:展示测量仪器与工具的使用方法;3. 实践:安排实地测量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4. 讨论:分组讨论测量数据处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第一章:测量概述(1)测量定义及作用;(2)测量学的发展简史;(3)测量基准与坐标系统。
2. 第二章:测量基本原理(1)角度测量;(2)距离测量;(3)高差测量。
3. 第三章:测量仪器与工具(1)水准仪;(2)经纬仪;(3)全站仪;(4)GNSS测量设备。
4. 第四章:测量方法与技巧(1)平面控制测量;(2)高程控制测量;(3)地形测量;(4)建筑施工测量。
5. 第五章:测量数据处理(1)观测数据整理;(2)误差分析;(3)平差计算;(4)成果表达与输出。
五、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3. 实践教学:安排2次实地测量实习,每次4课时;4.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包括笔试和实际操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实时理解和掌握情况。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测量理论和实践的掌握。
3. 实习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测量实习中的表现,包括测量技能、数据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论述题,全面测试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工程测量课程教案》第一章:工程测量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工程测量课程的重要性掌握工程测量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1.2 工程测量的定义和作用解释工程测量的概念阐述工程测量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1.3 工程测量的发展历程介绍工程测量的历史发展概述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4 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和方法了解工程测量的基本任务掌握常见的工程测量方法第二章:测量学基础2.1 测量学基本概念解释测量的定义和原理了解测量学的分类和常用的测量单位2.2 测量仪器和工具介绍常用的测量仪器和工具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3 测量误差和精度解释测量误差的概念掌握测量精度的表示方法和评定标准2.4 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学习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掌握测量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技巧第三章:平面控制测量3.1 平面控制测量的概念和作用解释平面控制测量的定义和意义阐述平面控制测量在工程测量中的重要性3.2 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和技术学习平面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的平面控制测量技术3.3 平面控制测量的成果处理和应用了解平面控制测量的成果处理方法学习平面控制测量成果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3.4 案例分析:某工程项目平面控制测量实例分析某工程项目的平面控制测量过程和成果讨论平面控制测量在该项目中的应用和意义第四章:高程控制测量4.1 高程控制测量的概念和作用解释高程控制测量的定义和意义阐述高程控制测量在工程测量中的重要性4.2 高程控制测量的方法和技术学习高程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的高程控制测量技术4.3 高程控制测量的成果处理和应用了解高程控制测量的成果处理方法学习高程控制测量成果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4.4 案例分析:某工程项目高程控制测量实例分析某工程项目的高程控制测量过程和成果讨论高程控制测量在该项目中的应用和意义第五章:地形图测绘5.1 地形图测绘的概念和作用解释地形图测绘的定义和意义阐述地形图测绘在工程测量中的重要性5.2 地形图测绘的方法和技术学习地形图测绘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的地形图测绘技术5.3 地形图测绘的成果处理和应用了解地形图测绘的成果处理方法学习地形图测绘成果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5.4 案例分析:某工程项目地形图测绘实例分析某工程项目的地形图测绘过程和成果讨论地形图测绘在该项目中《工程测量课程教案》第六章:建筑施工测量6.1 建筑施工测量的概念和作用解释建筑施工测量的定义和意义阐述建筑施工测量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6.2 建筑施工测量的方法和技术学习建筑施工测量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的建筑施工测量技术6.3 建筑施工测量的成果处理和应用了解建筑施工测量的成果处理方法学习建筑施工测量成果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6.4 案例分析:某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实例分析某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的过程和成果讨论建筑施工测量在该项目中的应用和意义第七章:道路工程测量7.1 道路工程测量的概念和作用解释道路工程测量的定义和意义阐述道路工程测量在道路建设中的重要性7.2 道路工程测量的方法和技术学习道路工程测量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的道路工程测量技术7.3 道路工程测量的成果处理和应用了解道路工程测量的成果处理方法学习道路工程测量成果在道路建设中的应用7.4 案例分析:某道路工程测量实例分析某道路工程测量的过程和成果讨论道路工程测量在该项目中的应用和意义第八章:水利工程测量8.1 水利工程测量的概念和作用解释水利工程测量的定义和意义阐述水利工程测量在水工建设中的重要性8.2 水利工程测量的方法和技术学习水利工程测量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水利工程测量技术8.3 水利工程测量的成果处理和应用了解水利工程测量的成果处理方法学习水利工程测量成果在水工建设中的应用8.4 案例分析:某水利工程测量实例分析某水利工程测量的过程和成果讨论水利工程测量在该项目中的应用和意义第九章:现代测量技术及应用9.1 概述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介绍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阐述现代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9.2 GNSS 测量技术及应用学习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基本原理掌握GNSS 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9.3 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及应用介绍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学习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9.4 无人机测量技术及应用了解无人机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无人机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第十章:工程测量实习与实践10.1 实习目的和意义解释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实习在巩固工程测量知识和技能中的重要性10.2 实习内容和步骤制定实习内容和步骤确保实习过程的顺利进行10.3 实习成果的提交和评价规定实习成果的提交要求评价实习成果和学生的表现10.4 实习案例分析:某工程项目测量实习实例分析某工程项目测量实习的过程和成果讨论实习在该项目中的应用和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测量学基本概念:理解测量的定义、原理以及测量学的分类和常用测量单位。
工程测量技术教案第一章:测量基础1.1 测量概述介绍测量的定义、目的和作用解释测量的主要类型和方法探讨测量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1.2 测量学的基本概念解释测量学的定义和范围探讨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介绍测量学的主要分支和应用领域1.3 测量误差与精度解释误差的定义和分类探讨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减小误差的方法介绍精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第二章:测量仪器与工具2.1 水准仪介绍水准仪的种类和构造解释水准仪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探讨水准仪的校准和检验方法2.2 经纬仪介绍经纬仪的种类和构造解释经纬仪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探讨经纬仪的校准和检验方法2.3 激光测距仪介绍激光测距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解释激光测距仪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探讨激光测距仪的校准和维护方法第三章:测量方法与技巧3.1 水平角测量介绍水平角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解释水平角的表示和记录方法探讨水平角测量的注意事项和技巧3.2 垂直角测量介绍垂直角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解释垂直角的表示和记录方法探讨垂直角测量的注意事项和技巧3.3 距离测量介绍距离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解释距离的表示和记录方法探讨距离测量的注意事项和技巧第四章:控制测量与地形测绘4.1 控制测量概述介绍控制测量的定义和目的解释控制测量的方法和流程探讨控制测量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4.2 控制点的设置与布设介绍控制点的设置原则和方法解释控制点的布设要求和步骤探讨控制点的选取和标记方法4.3 地形测绘概述介绍地形测绘的定义和目的解释地形测绘的方法和流程探讨地形测绘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第五章:工程测量实例与应用5.1 建筑工程测量介绍建筑工程测量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解释建筑工程测量的方法和流程探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5.2 道路工程测量介绍道路工程测量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解释道路工程测量的方法和流程探讨道路工程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5.3 水利工程测量介绍水利工程测量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解释水利工程测量的方法和流程探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第六章:建筑施工测量6.1 施工测量概述介绍施工测量的定义和目的解释施工测量的方法和流程探讨施工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和重要性6.2 建筑物的定位测量介绍建筑物定位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解释建筑物的定位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探讨建筑物定位测量的应用和重要性6.3 建筑物的施工测量介绍建筑物施工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解释建筑物的施工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探讨建筑物施工测量的应用和重要性第七章:道路工程测量7.1 道路测量概述介绍道路测量的定义和目的解释道路测量的方法和流程探讨道路测量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和重要性7.2 道路中线测量介绍道路中线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解释道路中线的表示和记录方法探讨道路中线测量的注意事项和技巧7.3 道路边线测量介绍道路边线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解释道路边线的表示和记录方法探讨道路边线测量的注意事项和技巧第八章:水利工程测量8.1 水利测量概述介绍水利测量的定义和目的解释水利测量的方法和流程探讨水利测量在水工中的应用和重要性8.2 水工建筑物的基础测量介绍水工建筑物基础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解释水工建筑物基础测量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探讨水工建筑物基础测量的应用和重要性8.3 水利工程地形测绘介绍水利工程地形测绘的原理和方法解释水利工程地形测绘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探讨水利工程地形测绘的应用和重要性第九章:现代测量技术9.1 卫星定位测量技术介绍卫星定位测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解释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测量中的应用探讨卫星定位测量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9.2 无人机测量技术介绍无人机测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解释无人机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探讨无人机测量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9.3 激光扫描测量技术介绍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解释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探讨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第十章:测量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10.1 测量数据处理概述介绍测量数据处理的目的和方法解释测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探讨测量数据处理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10.2 误差分析与改正介绍误差分析的目的和方法解释误差的分类和产生原因探讨误差的改正和减小方法10.3 测量数据的精度评价介绍测量数据精度评价的目的和方法解释精度的表示和评价指标探讨测量数据精度评价的应用和重要性第十一章:测量数据采集与数字化11.1 测量数据采集概述介绍测量数据采集的定义和目的解释测量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流程探讨测量数据采集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和重要性11.2 测量数据的数字化处理介绍测量数据数字化处理的方法和步骤解释数字化处理在测量数据中的应用探讨数字化处理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11.3 测量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介绍测量数据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和流程解释信息化管理在测量数据中的应用探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第十二章:工程测量软件与应用12.1 工程测量软件概述介绍工程测量软件的定义和功能解释工程测量软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探讨工程测量软件的分类和特点12.2 常见工程测量软件介绍介绍几种常见的工程测量软件,如AutoCAD、测量大师等解释这些软件的功能和应用领域探讨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12.3 工程测量软件的应用实例分析几个工程测量软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实例解释这些实例中软件的作用和效果探讨这些实例对工程测量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第十三章:工程测量安全与法律法规13.1 工程测量安全概述介绍工程测量安全的重要性解释工程测量安全的基本要求和措施探讨工程测量安全事故的预防和管理13.2 工程测量中的法律法规介绍与工程测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解释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探讨工程测量中的法律风险和应对策略13.3 工程测量职业道德与责任介绍工程测量职业道德的含义和要求解释工程测量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探讨工程测量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第十四章:工程测量案例分析14.1 工程测量案例概述介绍工程测量案例的定义和作用解释工程测量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流程探讨工程测量案例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和重要性14.2 工程测量案例分析实例分析几个典型工程测量案例的背景、问题和解决方案解释这些实例中测量技术的应用和效果探讨这些实例对工程测量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解释案例报告中应包含的内容和要点第十五章:工程测量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5.1 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介绍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解释工程测量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探讨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的挑战和机遇15.2 工程测量在新技术中的应用介绍工程测量在新领域和技术中的应用,如BIM、GIS等解释这些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作用和优势探讨工程测量在新技术应用中的前景和挑战15.3 工程测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介绍工程测量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解释工程测量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探讨工程测量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至第五章重点介绍了工程测量的基础知识、仪器与工具、测量方法与技巧、控制测量以及地形测绘等内容,难点在于理解测量误差与精度的相关概念以及如何进行误差分析和减小误差。
§1.3 测量坐标系与地面点位的确定(1) 参心坐标系与地心坐标系物理空间——三维空间。
表示地面点在某空间坐标系的位置需三个参数;确定地面点位——确定其在某个空间坐标系的三维坐标。
大地地理坐标系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
基准——参考椭球面和法线。
,大地纬度B表示。
——P点大地子午面与首子午面的两面角——P点的法线与赤道面的夹角。
大地经、纬度是根据起始大地点的大地坐标,按大地测量所得数据推算得到。
起始大地点——大地原点,该点大地经纬度与天文经纬度一致。
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大地原点已知任意点经度L,计算所在6°带的带号公式N= Int((L +3) ÷6+0.5)北京天安门:东经116°23′26″,北纬39°54′27″香港会展中心:东经114°10′22″,北纬22°17′05″A,B两点相距较远时,连续水准测量。
中间设置转点(TP),放置尺垫。
h1=a1-b1, h2=a2-b2, h3=a3-b3,……, hn=an-bn。
(5) 水准测量成果处理根据已知水准点的高程,水准路线高差观测值,分配高差闭合差,计算出未知点的高程。
附合水准路线——fh=Σhi-(H终- H起)。
闭合水准路线——fh=Σhi-0=Σhi 。
支水准路线——fh=Σh往+Σh返。
图根水准高差闭合差允许值fh平坦地区—— fh允=±40√L(mm)计算高差闭合差fh ,限差fh[学时]:18学时[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演示:国产经纬仪演示:经纬仪的构造(4) 水平角观测的注意事项第四章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演示:钢尺量距的方法(3) 极限误差偶然误差有界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界限。
当某观测值超过了其界限时,认为该观测值含有系统误差,应剔除它。
测量上,称偶然误差的界限为极限误差,简称为限差,其值一般取中误差的2倍或3倍。
教学设计授课课题(学习情境/任务/项目/单元)第四章距离丈量与直线定向钢尺量距直线定向授课时间7-1 课型理论课教学目标1.钢尺量距方法和精度评定办法。
2.直线定向及坐标方位角概念。
教学重点1.钢尺量距方法和精度评定办法。
2.直线定向及坐标方位角概念。
教学难点1.相对误差的计算,正反坐标方位角概念教学准备(环境、资源、条件等)课堂教学、PPT、动画演示导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组织与方法时间课程导入:以前学习的距离丈量工具,直尺,卷尺。
远距离丈量需要新方法工具。
学习目标:钢尺量距方法和精度评定办法。
课前测试:要求学生列举丈量100米以上距离的方法,指出方法的可行性。
交互式学习:动画演示,学生口述方法心得。
第一节钢尺量距一、地面上点的标志要丈量地面上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就需要用标志把点固定下来,标志的种类应根据测量的具体要求和使用年限来选择采用。
点的标志可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种。
二、丈量工具通常使用的量距工具为钢尺、皮尺、竹尺和测绳,还有测钎、标杆和垂球等辅助工具。
端点尺适用于从建筑物墙边开始丈量。
刻线尺是从尺上刻的一条横线作为起点,使用钢尺时必须注意钢尺的零点位置,以免发生错误。
三、直线定线直线定线就是当两点间距较长或地势起伏较大时,要分成几段进行距离丈量,为了使所量距离为直线距离,需要在两点连线方向上竖立一些标志,并把这些标志标定在已知直线上。
在丈量精度不高时,可用目估法定线,如果精度要求较高时,则要用经纬仪定线。
2.两点间互不通视的定线设AB两点在山头两侧,互不通视。
定线时,甲持标杆选择靠近AB方向的①1点立标杆,①1点要靠近A点并能看见B点。
甲指挥乙将导入新课教授新课学生讨论小结课堂讲学5分钟60分钟10分钟5分钟所持标杆定在①1B 直线上,标定出②1点位置,要求②1点靠近B 点,并能看见A 点。
然后由乙指挥甲把标杆移动到②1A 直线上,定出①2点。
这样互相指挥,逐渐趋近,直到①点在A ②直线上,②点在①B 直线上为止。
这时①、②两点就在A 、B 直线上了。
四、丈量方法1.在平坦地面上丈量要丈量平坦地面上A 、B 两点间的距离,其做法是:先在标定好的A 、B 两点立标杆,进行直线定线,上述过程称为往测,往测的距离用下式计算:D nl ∆l (4-1)式中:l ——整尺段的长度;n ——丈量的整尺段数; ∆l ——零尺段长度。
接着再调转尺头用以上方法,从B 至A 进行返测,直至A 点为止。
然后再依据(4-1)式计算出返测的距离。
量 距 记 录 表 表4-12.在倾斜地面上丈量当地面稍有倾斜时,可把尺一端稍许抬高,就能按整尺段依次水平丈量在倾斜地面上丈量,仍需往返进行,在符合精度要求时,取其平均值做为丈量结果。
五、丈量成果处理与精度评定为了避免错误和判断丈量结果的可靠性,并提高丈量精度,距离丈量要求往返丈量。
用往返丈量的较差∆D 与平均距离D 平之比来衡量它的精度,此比值用分子等于1的分数形式来表示,称为相对误差K ,即:∆D D 往D 返 (4-2)D 平21(D 往D 返) (4-3)DD D D K ∆=∆=/1平平 (4-4)如相对误差在规定的允许限度内,即K ≤K 允,可取往返丈量工程名称:×-× 日期:1984.10.0 量距:×××; ×××钢尺型号:5#(30m) 天气:晴天 记录:×××测线 整尺段 零尺段 总计 较差 精度平均值 备注AB往5⨯30 13.863 163.863 0.0681/2400163.829要求 1/2000返5⨯30 13.793163.793的平均值作为丈量成果。
如果超限,则应重新丈量只到符合要求为止。
例 用钢尺丈量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往量距离为217.30m ,返量距离为217.38m ,今规定其相对误差不应大于K 允1/2000。
试问:(1)所丈量成果是否满足精度要求?(2)按此规定,若丈量m 的距离,往返丈量的较差最大可允许相差多少mm ?解:由题意知:D 平21(D 往D 返)=()∆D D 往D 返2700108.0/34.2171/1=-=∆=D D K 平∵K <K 允20001∴所丈量成果满足精度要求。
又由K =平D D∆知 │∆D │K ⋅D 平10020001⨯=(m)∆D ≤±50(mm)即往返丈量的较差最大可相差±50(mm)。
六、距离丈量的注意事项1.影响量距成果的主要因素 (1)尺身不平。
(2)定线不直。
(3)拉力不均。
钢尺的标准拉力多是100N ,故一般丈量中只要保持拉力均匀即可。
(4)对点和投点不准。
(5)丈量中常出现的错误。
主要有认错尺的零点和注字 2.注意事项(1)丈量距离有三个基本要求:“直、平、准”。
直,就是要量两点间的直线长度,(2)丈量时,前后尺手要配合好,尺身要置水平,尺要拉紧,用力要均匀,投点要稳,对点要准,尺稳定时再读数。
(3)钢尺在拉出和收卷时,要避免钢尺打卷。
在丈量时,不要在地上拖拉钢尺,更不要扭折,防止行人踩和车压,以免折断。
(4)尺子用过后,要用软布擦干净后,涂以防锈油,再卷入盒中。
第二节直线定向确定直线方向与标准方向之间的关系称为直线定向。
要确定直线的方向,首先要选定一个标准方向作为直线定向的依据,然后测出这条直线方向与标准方向之间的水平角,则直线的方向便可确定。
在测量工作中以子午线方向为标准方向。
子午线分真子午线、磁子午线和轴子午线三种。
一、标准方向真子午线方向:磁子午线方向:轴子午线方向:不论任何子午线方向,都是指向北(或南)的,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所以常把北方向做为标准方向。
二、直线方向的表示法直线方向常用方位角来表示。
方位角就是以标准方向为起始方向顺时针转到该直线的水平夹角,所以方位角的取值范围是由0︒到360︒同一直线段的正、反坐标方位角相差为180︒。
即:α12α21±︒ (4-5)课后测试:学习新方法后检查学习掌握程度。
小结:长距离丈量的分段准确性,直线定向的方法。
课后作业随堂练习学生在本次教学、实训中主要存在的相对误差评定精度,需注意与丈量距离对比问题填写说明:导学过程设计可参考“课程导入、学习目标、课前测试、交互式学习、课后测试、小结的六步教学法进行。
教学设计授课课题(学习情境/任务/项目/单元)罗盘仪的构造与使用授课时间7-2课型理论课教学目标掌握罗盘仪的使用教学重点罗盘仪的构造教学难点罗盘仪使用时的对中教学准备(环境、资源、条件等)课堂教学、PPT、动画演示导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组织与方法时间课程导入:复习直线方位角的概念,引入方位角观测方法学习目标:掌握罗盘仪的构造课前测试:正反方位角计算交互式学习:学生判断方位角象限课后测试:罗盘仪构造考察小结:罗盘仪最重要的判断磁针方向罗盘仪的构造与使用一、罗盘仪的构造罗盘仪是利用磁针确定直线方向的一种仪器,通常用于独立测区的近似定向,它主要由望远镜、罗盘盒、基座三部分组成。
磁针的两端由于受到地球两个磁极引力的影响,并且考虑到我国位于北半球,所以磁针北端要向下倾斜,为了使磁针水平,常在磁针南端加上几圈铜丝,以达到平衡的目的。
二、罗盘仪的使用将罗盘仪置于直线一端点,进行对中整平,照准直线另一端点后,放松磁针制动磁针。
待磁针静止后,磁针在刻度盘上所指的读数即为该直线的磁方位角。
使用罗盘仪时,周围不能有任何铁器,以免影响磁针位置导入新课教授新课学生讨论小结课堂讲学配合PPT演示5分钟60分钟10分钟5分钟的正确性。
在铁路附近和高压电塔下以及雷雨天观测时,磁针的读数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应该注意避免。
测量结束时,必须旋紧磁针制动螺旋,避免顶针磨损,以保护磁针的灵活性。
课后测试:方位角的观测小结:罗盘仪测方向角的意义。
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学生在本次教学、实罗盘仪的锤球使用时要注意对中训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填写说明:导学过程设计可参考“课程导入、学习目标、课前测试、交互式学习、课后测试、小结的六步教学法进行。
教学设计授课课题(学习情境/任务/项目/单元)项目六钢尺一般量距与罗盘仪定向授课时间7-3课型实践课教学目标学会在地面上标定直线及用普通钢尺丈量距离。
教学重点学会在地面上标定直线及用普通钢尺丈量距离。
教学难点直线定线后直线的确定教学准备(环境、资源、条件等)1.由仪器室借领:20m钢尺1卷、花杆3根、测钎1束、木桩3个、斧子1把、记录板1块、书包1个。
2.自备:计算器、铅笔、小刀、计算用纸。
导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组织与方法时间课程导入:复习上次课堂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学会在地面上标定直线及用普通钢尺丈量距离。
课前测试:复述直线丈量方法交互式学习:一组丈量一组检测丈量结果三、实习方法与步骤1.指导教师讲解本次实习的内容和方法。
2.在实习场地上相距60m~80m的A点和B点各打一木桩,作为直线端点桩,木桩上钉小铁钉或画十字线作为点位标志,木桩高出地面约2cm。
3.进行直线定线(如图2-11所示)。
先在A、B两点立好花杆,观测员甲站在A点花杆后面1m 左右,用单眼通过A花杆一侧瞄准B花杆同一侧,形成视线,观测员乙拿着一根花杆到欲定点①处,侧身立好花杆,根据甲的指挥左右移动。
当甲观测到①点花杆在AB同一侧并与视线相切时,喊“好”,乙即在①点做好标志,插一测钎,这时①点就是直线AB上的一点。
同法可定出②点等位置。
如需将AB线延长,则可仿照上述方法,在AB直线延长线上定线。
导入新课教授新课学生讨论小结课堂讲学5分钟60分钟10分钟5分钟图2-11 图2-124.丈量距离(如图2-12所示)(1) 后尺手拿尺的末端在A点后面,前尺手拿尺的零端,花杆和测钎沿A—B方向前进,走到约一整尺段时停止前进并立花杆,听从后尺手指挥,把花杆立在AB直线上,做好记号。
(2) 前、后尺手都蹲下,后尺手把尺终点对准起点A的标志,喊“预备”,前尺手把尺通过定线时所作的记号,两人同时把尺拉直,拉力大小适当,尺身要保持水平,当尺拉稳后,后尺手喊“好”,这时前尺手对准尺的零点刻画,在地面竖直地插入一根测钎,如图2-12中的①点,插好后喊“好”,这样就量完了一个整尺段。
(3) 前、后尺手抬尺前进,当后尺手到达①点测钎后,重复上述操作,丈量第二整尺段,得到②点,量好后继续向前丈量,后尺手依次收回测钎,一根测钎代表一个整尺段。
丈量到B点前的最后一段,由前尺手对零,后尺手读出该不足整尺段长度。
(4) 计算总长度。
至此完成了往测的任务。
5.再用上述(1)、(2)、(3)的方法进行返测。
取往返丈量的平均值作为这段距离的量测值,即D AB(D AB往D AB返)/2。
6.轮换工作再进行往返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