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灌溉
- 格式:doc
- 大小:478.50 KB
- 文档页数:18
仿生技术如何影响未来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仿生技术正逐渐崭露头角,并有望对未来的农业生产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仿生技术呢?简单来说,仿生技术就是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和功能来设计和制造产品或改进技术的一种手段。
想象一下,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的演化,生物们都拥有了适应环境的独特本领。
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本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那将会带来怎样的变革呢?首先,仿生技术可以改善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比如,模仿植物根系的结构和功能,开发出更高效的灌溉系统。
植物的根系能够在土壤中巧妙地寻找水分和养分,其分支和分布方式具有很高的效率。
通过研究根系的特点,科学家们可以设计出能够精准输送水分和肥料的灌溉管道,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再比如,模仿荷叶表面的微观结构,研发出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农业设施材料。
荷叶表面具有特殊的微纳米结构,使得水珠在其表面能够轻易滚动并带走污垢,始终保持表面的清洁。
如果将这种原理应用到温室大棚的覆盖材料上,就能减少灰尘和污染物的附着,保证充足的阳光透过,为农作物提供更理想的生长环境。
在农业机械方面,仿生技术也大有用武之地。
模仿昆虫的飞行方式和翅膀结构,开发出更灵活、高效的农业无人机。
昆虫在飞行时能够灵活地改变方向和速度,适应复杂的环境。
通过借鉴昆虫的飞行机制,农业无人机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播种、施肥、喷药等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另外,模仿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制造出更适合农田作业的农业机器人。
例如,模仿螃蟹的横行方式,设计出能够在狭窄的农田行间自由穿梭的机器人,完成除草、采摘等任务,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仿生技术还能为农业病虫害防治带来新的思路。
自然界中,许多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防御机制来抵御病虫害的侵袭。
比如,某些植物会释放出特殊的化学物质来驱赶害虫,或者吸引害虫的天敌。
研究这些植物的防御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开发出更环保、有效的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仿生材料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与改进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仿生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仿生学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的结构、功能和过程,将其运用于工程设计中,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并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在众多仿生研究领域中,仿生材料的应用与改进是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探讨仿生材料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在应用过程中进行的改进。
一、仿生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1.1 蜘蛛丝的仿生应用蜘蛛丝是一种非常坚韧的材料,具有很高的拉伸强度和韧性。
在土木工程中,仿生学家们研究了蜘蛛丝的结构和力学特性,并将其应用在了材料设计中。
例如,蜘蛛丝的拉伸强度可以用于设计高强度的建筑材料,而其韧性可以用于设计抗震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同时,仿生蜘蛛丝还可以应用于桥梁、航空器和汽车等领域,为工程项目提供更优质、更耐久的材料。
1.2 莲叶表面的仿生适应莲叶表面的仿生适应是另一个在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例子。
莲叶表面具有自洁能力,因为其表面上覆盖着微小的凹凸结构,可以防止污垢附着。
工程师们模仿这种结构设计出了自洁功能的建筑材料,例如自洁玻璃、自洁沥青等。
这些材料不仅可以减少维护成本,还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卫生状况。
二、仿生材料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2.1 鸟类翅膀的仿生设计鸟类翅膀的结构对于飞行器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通过仿生学研究,工程师们发现鸟类翅膀的独特结构可以提供良好的升力和减阻效果。
在机械工程中,仿生材料的应用包括将鸟类翅膀的结构用于设计高效的飞行器翼型,提高飞行器的飞行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这种仿生设计的结果在航空航天、航海、风力发电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2 海绵骨骼的仿生研究海绵骨骼是一种材料结构,在机械工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海绵骨骼的特点是轻巧、强度高且能够吸收冲击能量。
仿生学家们通过研究海绵骨骼的结构,设计出了同样具备这些特点的材料,并应用于汽车、航空器和运动设备等领域。
这些仿生材料的应用改善了产品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推动了机械工程的发展。
仿生机器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如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仿生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正逐渐走进农业生产领域。
那么,仿生机器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究竟如何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仿生机器人。
仿生机器人是模仿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而设计制造的机器人。
它们能够通过模拟生物的运动方式、感知能力和行为模式,来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
在农业生产中,播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传统的播种方式往往依赖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播种的精度和均匀度也难以保证。
而仿生机器人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可能。
例如,模仿鸟类啄食动作的播种机器人,可以精确地将种子播撒在预定的位置,大大提高了播种的效率和质量。
在农作物的养护方面,仿生机器人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比如,模仿昆虫触角感知能力的机器人,可以敏锐地检测到农作物的病虫害信息。
它们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出病虫害的类型和程度,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效地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
除草是农业生产中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传统的除草方法可能会使用化学除草剂,但这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而仿生机器人可以通过模拟动物的行走方式和视觉感知,在田间精准地识别并清除杂草,避免了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在农业灌溉方面,仿生机器人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有些仿生机器人可以模仿植物根系的吸水方式,对土壤的湿度进行精确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智能地控制灌溉水量和时间,实现精准灌溉,节约水资源的同时,确保农作物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
收获环节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成果的体现。
仿生机器人可以根据农作物的成熟度和形态特征,进行智能化的采摘和收割。
比如,模仿人手动作的采摘机器人,能够轻柔地摘取水果和蔬菜,减少对农作物的损伤,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价值。
然而,尽管仿生机器人在农业生产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
成本问题是制约仿生机器人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发、制造和维护仿生机器人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对于许多中小规模的农业生产者来说可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机械设计中的仿生与生物启发原理引言:机械工程作为一门应用科学,旨在研究和应用力学、热力学、材料学等知识,设计和制造各种机械装置和系统。
然而,近年来,仿生学和生物启发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机械设计中的仿生学和生物启发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
1. 仿生学的概念和原理仿生学是通过模仿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行为,将生物学原理应用于工程领域的学科。
在机械工程中,仿生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出更高效、更可靠的机械装置。
例如,通过研究鸟类的飞行原理,我们可以设计出更轻巧、更节能的飞行器。
2. 生物启发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2.1 结构优化生物体的结构通常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具有高度优化的特点。
在机械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生物体的结构优化原理,设计出更轻量化、更刚性的机械结构。
例如,通过模仿鸟类骨骼的中空结构,我们可以设计出更轻量化的飞机机身。
2.2 运动机制生物体的运动机制往往高度精确和高效。
在机械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生物体的运动机制,设计出更高效的机械传动系统。
例如,通过研究昆虫的腿部结构和运动方式,我们可以设计出更灵活、更高效的机器人。
2.3 自适应性生物体具有自适应性,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机械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生物体的自适应性原理,设计出更智能、更适应环境的机械系统。
例如,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机制,我们可以设计出更智能的农业机械,实现精准农业。
3. 仿生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案例3.1 鸟类飞行原理在飞行器设计中的应用通过研究鸟类的飞行原理,工程师们设计出了更轻巧、更节能的飞行器。
例如,将鸟类的翅膀结构应用于飞机机翼设计中,可以减少飞机的空气阻力,提高飞行效率。
3.2 昆虫运动机制在机器人设计中的应用通过研究昆虫的腿部结构和运动方式,工程师们设计出了更灵活、更高效的机器人。
例如,将昆虫的腿部结构应用于机器人的运动系统中,可以实现更自由、更精准的运动。
3.3 植物生长机制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机制,工程师们设计出了更智能的农业机械。
几种植物浮床+仿生植物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植物浮床和仿生植物系统是一种新兴的环境保护技术,通过利用水生或湿地植物的自净能力,结合浮床或固定式生物复合介质等技术手段,对水体中的大量有害物质进行去除和修复,是一种可持续、经济、高效、环保的水处理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植物浮床和仿生植物系统在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和效果。
1. 莲花根系植物浮床莲花根系植物浮床是一种采用水生莲花作为植物浮床和处理装置的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氨氮、硝酸盐、磷酸盐等营养盐和悬浮物等污染物。
研究表明,莲花根系植物浮床对于硝酸盐和氨氮的去除效率分别为86.7%和72.8%,对于总磷的去除效率则可达到71.4%以上。
而且,莲花根系植物浮床还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成为城市湖泊、河道、沿海滨区等地应用广泛的景观水体修复技术。
2. 人工湿地仿生植物系统人工湿地仿生植物系统是一种新型的人工湿地处理技术,通过在人工湿地中建立仿生植物群落,利用植物的吸收、菌群代谢和物理压实作用,实现水体中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
实际应用中,人工湿地仿生植物系统主要采用芦苇、香蒲、菖蒲、水葱等植物,并设有底泥防渗层、人工湿地生境层、生物复合介质层等多重过滤系统。
研究表明,人工湿地仿生植物系统对有机物质和氮、磷等营养盐的去除效率均达到了90%以上,且系统运行成本较低、运维简单,应用前景广阔。
自然湿地仿生植物系统是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建立的人工湿地处理技术,通过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以植物、微生物及环境的协同作用,对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吸附和转化,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相对于人工湿地仿生植物系统,自然湿地仿生植物系统具有更高的生态、景观和社会效益。
实际应用中,自然湿地仿生植物系统主要采用灰三叶草、茭白箬、黄花菜等湿地植物,并设有灌溉系统、浮床过滤层、垃圾拦截装置等过滤系统。
研究表明,自然湿地仿生植物系统对COD和NH4+-N等有机物质和氮、磷等营养盐的去除效率远高于传统物理化学处理工艺,且生态价值高,是污水处理中更加可持续、生态的技术。
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深入。
仿生机器人是指模仿生物体形态和结构,在机器人体内嵌入人工智能和控制系统的一种新型机器人。
它们能够感知环境、自主学习和执行任务,具备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被应用在农业、制造业、医疗和矿山等领域,已经成为人类探索世界和改善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
一、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在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历程中,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已经渐渐凸显出来。
相比传统机器人,仿生机器人拥有更加智能化、自适应和协作性强的优势,它们能够通过机器学习和模仿的方式,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优化自己,提高自身的效率和表现力,可在以下几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优势:1.生物模仿:仿生机器人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生物学,通过模仿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命特性,使机器人具备更为灵活、智能的机械特性,以及更优异的适应能力。
2.自适应性:仿生机器人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适应调整自身形态和能力,在应对不同场景和任务的同时,提高智能自主性。
3.自学习:仿生机器人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环境数据,提高自身决策水平和实现任务的灵活性,满足不同的需求。
4.协作性:仿生机器人与其他智能化设备和人类进行合作,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协同完成项目,实现整个系统的高效运作。
二、仿生机器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农业生产领域一直是人类关注和投入的一个重点领域。
传统的农业生产出现了人工和资源成本高,单一化和低效等问题,而仿生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解决了这些问题,实现了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1.植株监测: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植物病虫害和生长状态等问题,仿生机器人可以在农作物中根据图像和传感器等数据进行诊断和控制,有效提高种植的质量和产量。
2.自动驾驶收割机:仿生机器人的无人驾驶技术和高级控制系统使收割机拥有操控灵活、效率高的特点,可以完成大面积、高效率的农作物收割工作。
仿生学在设计中的应用:自然界的灵感
在设计的世界里,仿生学如同一股清泉,为创造者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仿生学,这一将自然界的形态、功能和过程应用于人工设计的学科,正逐渐成为创新设计的重要驱动力。
自然界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实验室,无数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形成了各自独特而高效的生存策略。
设计师们从这些生物中汲取灵感,将它们的特性转化为设计元素,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产品。
例如,鲨鱼皮肤的微小结构启发了游泳衣的设计,减少了水流阻力,提高了运动员的速度;蜂巢的六边形结构则被用于建筑设计,以其轻巧且坚固的特性,优化了空间利用和材料使用。
仿生学在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形态的模仿,更在于对自然界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比如,向日葵追随太阳的特性启发了太阳能板的设计,使其能够自动追踪太阳位置,最大化吸收太阳能;而沙漠中的仙人掌则启发了节水技术,通过模仿其储水和减少蒸发的机制,设计出更高效的灌溉系统。
仿生学的设计思维鼓励设计师们从自然中学习,以一种更加和谐的方式与环境互动。
这种设计方法不仅能够创造出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产品,还能够激发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通过仿生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创造,而是一种与自然界对话的过程,一种对生命智慧的致敬。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仿生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设计师们将继续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创造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设计,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绿色、和谐的未来。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仿生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观察和了解仿生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帮助幼儿理解仿生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仿生现象的定义和例子2. 仿生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3. 简单的手工制作活动三、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examples of bionic phenomena and their applications.2. 手工制作材料:如纸张、剪刀、胶水等。
3. 教学PPT或黑板:with key points and diagrams of bionic phenomena.四、教学过程:1.a. Attract the children's attention with a picture or video of a bionic phenomenon.b. Ask questions to elicit their curiosity and understanding of bionic phenomena.2. Presentation:a. Expln the definition of bionic phenomena and provide examples.b. Show more examples of bionic technology in dly life and expln their applications.3. Activity:a. Divide the children into groups and give each group a task to create their own bionic object using paper materials.b. Guide them through the process, encouraging them to think about the function and design of their bionic object.c. Provide assistance and support as needed.4. Exhibition:a. Ask each group to present their bionic object, explning its function and design.b. Encourage the children to ask questions and provide feedback.五、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手工制作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仿生材料在能源转换中的应用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的能源转换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仿生材料的应用被广泛考虑。
仿生材料是通过模仿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创造出具有类似能力的材料。
它们在能源转换中的应用,展现了巨大的潜力。
首先,仿生材料的超级光吸收能力在太阳能转换中起到重要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启发了科学家研究如何设计具有高效吸收太阳光的人工材料。
通过模仿植物叶片的结构和特性,科学家们成功地合成了一种具有高效能量吸收能力的材料。
这种仿生材料可以大大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实用和可靠。
其次,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仿生材料的应用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将有机废物转化为电能的新型技术。
仿生材料可以提供生物体内的微生物所需的适宜环境,从而加速有机废物的降解过程。
同时,仿生材料还可以模拟生物体内电子传递链的机制,促使产生的电子流经过特定路径,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电流输出。
这种仿生材料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为新能源转换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另外,仿生材料对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根系的独特结构和功能激发了科学家们研究如何设计出高效的水分吸收材料。
仿生材料的应用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例如,通过仿生材料提供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设计出一种高效的水滴收集材料,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农业灌溉或城市供水。
这种仿生材料的应用有助于缓解目前全球面临的水资源紧缺问题。
除此之外,仿生材料在能源储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仿生材料可以模拟生物体内的特定结构和过程,例如蜂窝状结构和电离过程。
这些仿生材料可以被用来制造高效的电容器和电池,提供可靠的能量储存解决方案。
同时,仿生材料还可以改善锂电池等传统能源储存技术的性能,提高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
这种仿生材料在能源储存中的应用对于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仿生材料在能源转换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在解决能源问题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
仿生灌溉惠及民生一、节约水资源、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势在必行生命起源于水、发展于水、延续于水。
水是农业的命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证国家粮食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
而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水利强则农业稳,农业稳则天下安,天下安则百姓旺。
由此可见,水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农业的命脉和人民生活的幸福。
我国是一个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国家,整体呈现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局面,人均水资源量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中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2011年我国从北向南连续发生了北方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南地区3次严重干旱过程,波及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耕地受旱面积累计达到4.8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7%,北方冬麦区的旱情贯穿了整个冬麦生产关键期,南方地区的旱情贯穿了整个主汛期。
旱情过程之长、范围之广、时间之久、程度之重历史少有。
2011年全国有2800多万人因旱发生饮水困难,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和内蒙古、甘肃等地,其中西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9月上旬旱情高峰时有1405万人发生饮水困难,是全国多年同期人数的2倍,部分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群众饮水困难时间长达半年以上。
我国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全国有54%的耕地缺少基本的灌排条件,将近2亿多农民饮水存在不安全因素,可见,加快改革发展水利基础薄弱环节,保护节约珍贵水资源、发展高效节水技术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二、中央大力倡导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提出,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国的水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特别是针对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的问题,党中央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
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
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
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
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
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
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
与此同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了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明确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2012年1月10日,水利部农业部签署合作备忘录,陈雷在讲话中强调,促进农业农村长期稳定发展,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
水利部将与农业部携手并肩,齐心协力,认真落实合作备忘录明确的各项任务,并在共同做好的六个方面的工作中强调了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特别是集雨窖灌农业,共同推进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相结合的农业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进一步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
三、高效、人性化节水灌溉技术——仿生灌溉一、仿生灌溉技术原理仿生灌溉技术是根据膜技术渗透压原理,利用渗透压差及植物根系吸力做为驱动力实现灌溉系统自动运行,其核心产品为膜材料灌溉管(MP管)。
工作原理如下:1---MP管2---作物根系图1:MP管工作原理MP管之所以能既是输水器又是灌水器的关键,是因为它是一种具有半透膜性质的功能性膜材料。
半透膜的一项主要功能是依靠自然渗透压力实现单向渗透性,而这种渗透性是由渗透压差决定并驱动的,即含水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渗透压差。
MP管管壁是半透膜,该膜将其内部的水与外部的干燥土壤隔离开来。
MP管内部灌溉水的含水量为100%,外部干燥土壤的含水量明显低于100%,在二者之间就会产生渗透压差,在渗透压差驱动下,灌溉水穿过MP管壁向干燥土壤迁移,使土壤润湿,含水量增加。
随着土壤中含水量的增加,土壤中含水量与MP管内灌溉水含水量的差值逐渐变小,导致驱动MP管内水穿越半透膜向土壤渗透的驱动力逐渐降低,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水量逐渐减小。
当土壤中含水量逐渐升高,MP管内外含水量一样,即渗透压差为零时,MP管内的水不再向外迁移。
MP管内外处于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灌溉暂时平衡状态。
灌溉暂时平衡状态是灌溉的最佳状态,这时,土壤中的水分状况是:1)土壤毛细管内全部充满水分,是土壤有效水的最高值出现的状态。
2)土壤颗粒间隙内没有水,土壤处于含气量充足的良好状态。
土壤中的这种含水量状态被称为“田间持水量”状态。
此时,灌溉有效水的峰值和与之对应的土壤含气量状态均适合于植物生长,是最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状态。
由于植物的生长及蒸腾需要从土壤中吸水,此时土壤中含水量又降低,原有的灌溉平衡被破坏,MP管内外重新出现渗透压差,使MP管又开始重新向土壤供水,直至达到新的平衡,这是因为:1)植物在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吸收土壤中水分是一个连续不停的过程,由于含水量不同而产生的渗透压差的存在,使得MP管灌溉过程必然呈现出一个连续灌溉过程。
2)灌溉过程是一个自动发生的过程,其灌溉的频率及供水的量值取决于植物对水的消耗速度和消耗数量,MP管灌溉过程完全拟合了植物的耗水过程,这种灌溉过程也是对植物的连续和充分灌溉过程。
其关键是将半透膜工作机制引入到仿生灌溉系统。
二、仿生灌溉技术优点(1)在植物生长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实现了连续灌溉、更具人性化植物吸水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以往的所有灌溉方式均是间歇式灌溉,无论是渠灌、畦灌还是喷灌、滴灌,它们的灌溉曲线均是锯齿形的。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时间T1T2及T3T4二段对应的土壤含水量线AP1及P2A’段,此时土壤含水量不足,低于植物吸水曲线P1P2,植物吸水困难,吸水过程付出较高的能量代价,影响植物的生长及干物质积累。
当灌溉频率较低时,T3T4段很长,植物长期处于干旱状态,将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图2图中,1)A点是灌溉起始点。
随灌溉的进行,土壤含水量不断提高,到达B点后,停止灌溉,一个灌溉周期完成。
在蒸腾、蒸发消耗下,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降至波谷处A’点,又开始第二次重复灌溉2)A至B段为土壤含水量上升线,在正常灌溉情况下,灌水量增加AB段增长。
因此,可将AB段视为每次灌水的灌水量。
3)A至A’段对应的是两次灌水的时间间隔,T1——T4即灌溉频率。
4)P为植物吸收水分曲线,其中P1点为时间T2时植物的吸水量时间T2T3段对应的曲线为P1B和BP2,在这个时间段内,土壤含水量高于植物的吸水量,植物吸水顺畅。
但是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较高,土壤中空气被水挤出,含气量不足,使植物呼吸不畅,影响植物根部的呼吸及代谢过程,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如果土壤水分状况长时间(如3天以上)停留于B点附近,植物呼吸长期受阻,处于受涝灾状态,严重的甚至发生烂根、死亡。
最佳的灌溉方式应该是:1)A、B两点离P曲线越近越好。
这意味着,每次灌溉的灌水量越少越好。
2)T1T4之间的时间之隔越小越好,即灌溉频率越高越好。
大量田间实验观测证明:将同样数量的水一次浇入田间和分多次浇入,效果差别很大,分的次数越多,每次用水量越少(即灌溉频率高,灌水定额小)对农作物生长越有利。
随着农业灌溉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喷灌、微灌等现代灌溉技术的出现,灌溉频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单次灌溉量得到了恰当的控制,使灌溉曲线更接近于理想曲线:图3滴灌将T1至T4的时间之隔由过去渠灌的几天一次降为一天一次,甚至几小时一次。
但是它的灌溉曲线仍是锯齿形的,灌溉方式从本质上讲还属于间歇灌溉,只有当T1T4间的时间趋向于无限小且供水量极小时,AB两点才能落到P线上,达到理想灌溉状态,即连续灌溉状态。
但是,对喷、微灌而言,要想达到连续灌溉状态,必须要水泵24小时连续运行,能耗费用将使灌溉成本高到无法承受的程度。
所以,以滴灌为例,用滴灌设备灌溉一般是每天1~2次,每次1~2小时,但仍属间歇灌溉模式。
间歇式灌溉的要点是以数量换时间,即在一次灌溉中向土壤中灌入大于作物需求量的水,使土壤含水量曲线出现一个峰值(B点)。
多余水量的损耗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在这段时间内土壤可保持一定的湿度和向作物供水能力。
可见,这段时间是水量换来的,是以水的损耗、浪费为代价的。
峰值越高,水的浪费量越大。
滴灌的峰值比渠灌的峰值低很多,所以滴灌是一种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
大量应用实践表明,滴灌可以比漫灌节水60~70%。
仿生灌溉系统实现了连续灌溉,其灌溉曲线为:图4图中S线为用MP管灌溉条件下土壤含水量曲线,它是一条圆滑的,与P曲线拟合很好的曲线,这条曲线上锯齿形的峰值与谷值完全峰值消失意味着灌溉过程没有多余的水进入土壤,进入土壤的水与作物的耗水恰当匹配,是一种非常节水的灌溉方式,大量对比试验表明:仿生灌溉系统可以比滴灌系统节水50%或者以上。
谷值的消失意味着作物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会受到多次间歇式水分胁迫,而是一直受到充分灌溉,从而最大限度保证了作物的正常发育和顺利成长。
某些作物不同的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特点不同。
如生长前期需水量大而后期需水量小,可以通过调节,方便地将供水曲线调节成如下形态:图5连续灌溉是一种精准的可调控性很强的新型灌溉方式。
经国际联机检索,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任何一种其它的灌溉方式可以实现连续灌溉。
(2)实现了一种高效节水的灌溉方法地面灌溉水损失主要有三种途径:蒸发损失、径流损失和渗漏损如前所述,由仿生灌溉系统的供水方式决定,在灌溉过程中,不会产生径流损失。
灌溉水直接到达植物根层区,在土壤中以毛细管水状态存在也不会发生渗漏损失。
蒸发损失是地面灌溉水分损失的主要方式,约占水分损失总量的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