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脑实质出血颅骨骨折的损伤机制及其临床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240.29 KB
- 文档页数:3
颅骨骨折诊断标准
颅骨骨折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颅骨骨折患者常常出现头部外伤史,如撞击、跌落等,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晕厥、耳鸣、血性或清鼻涕、耳聋等症状。
另外,还可以观察到头皮创伤、皮下血肿、瞳孔异常等。
2.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和MRI。
X
线检查可以显示部分颅骨骨折,但对于复杂或隐蔽骨折有限。
CT扫描可准确显示颅骨骨折的位置、类型和程度,是最常用
的诊断方法。
MRI检查对于某些复杂或神经损伤的颅骨骨折
也有一定的价值。
3. 体征和实验室检查:体征方面,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头皮、颅面部和眼球等部位是否有明显的变形、压痛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方面,常常会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颅内出血指标等检查,以评估患者的颅内损伤情况。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信息,医生可以做出颅骨骨折的诊断。
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诊断,避免漏诊或误诊。
因此,颅骨骨折的诊断还需要结合临床医生的判断和经验。
颅骨骨折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颅骨骨折的病理病因,颅骨骨折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颅骨骨折病因*一、发病原因颅骨骨折的发生是因为暴力作用于头颅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结果,如果头颅随暴力作用的方向移动,没有形成反作用力,则不致引起骨折。
颅骨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准静态下,成人颅骨承受压缩时最大的应力松弛量为12%,最大的应变蠕变量为11.5%左右。
同时,颅骨的内、外板拉伸弹性模量、破坏应力和破坏应力对应变率的敏感性亦有一定限度,其抗牵张强度恒小于抗压缩强度,故当暴力作用于其上时,总是在承受牵张力的部分先破裂。
如果打击的强度大、面积小、多以颅骨的局部变形为主,常致凹陷性骨折,伴发的脑损伤也较局限;若着力的面积大而强度较小时则易引起颅骨的整体变形,而发生多发线形骨折或粉碎性骨折,伴发的脑损伤亦较广泛。
*二、发病机制1.颅骨局部变形颅盖(穹窿部)遭受外力打击时,着力部分即发生局部凹曲变形,而外力作用终止时,颅骨随即弹回原位。
若暴力速度快、作用面积小,超过颅骨弹性限度时,着力的中心区即向颅腔内呈锥形陷入,内板受到较大的牵张力而破裂。
此时如果暴力未继续作用于颅骨上,外板可以弹回而复位,故可以保持完整,造成所谓单纯的内板骨折,是为后期外伤性头疼,或慢性头疼的原因之一。
如果暴力继续作用,则外板亦将随之折裂,造成以打击点为中心的凹陷及其外周的环状与线形骨折。
若致伤暴力的作用仍未耗尽或属高速强力之打击,则骨折片亦被陷入颅腔内,而形成粉碎凹陷性骨折或洞形骨折。
2.颅骨整体变形头颅的骨质结构和形态,犹如一个具有弹性的半球体,颅盖部呈弧形,颅底部如断面,恰如弓与弦的关系。
在半球体的任何一处加压,均可使弓和弦受力而变形。
例如,当侧方受压,头颅的左右径即变短而前后径加大;反之,若为前后方向的暴力常使矢状径缩短则横径相应变长。
因此,当暴力为横向作用时骨折线往往垂直于矢状线,折向颞部和颅底;当暴力是前后方向,骨折线常平行于矢状线,向前伸至颅前窝,向后可达枕骨,严重时甚至引起矢状缝分离性骨折。
第二节颅骨损伤颅骨骨折(skull fracture)指颅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颅骨结构改变。
颅骨骨折的伤者,不一定都合并严重的脑损伤;没有颅骨骨折的伤者,可能存在严重的脑损伤。
毕竟,颅骨骨折的存在提示伤者受暴力较重,合并脑损伤几率较高。
颅骨骨折按骨折部位分为颅盖骨折(fracture of skull vault)与颅底骨折(fracture of skull base);按骨折形态分为线形骨折(linear fracture)与凹陷性骨折(depressed fracture);按骨折与外界是否相通,分为开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与闭合性骨折(closed fracture)。
开放性骨折和累及气窦的颅底骨折有可能颅内感染或骨髓炎。
一、线形骨折颅盖部的线形骨折发生率最高,主要靠颅骨X线摄片确诊。
单纯线形骨折本身不需特殊处理,但应警惕是否合并脑损伤;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沟或静脉窦所在部位时,要警惕硬脑膜外血肿的发生;需严密观察或CT检查。
骨折线通过气窦者可导致颅内积气,要注意预防颅内感染。
颅底部的线形骨折多为颅盖骨折延伸到颅底,也可由间接暴力所致。
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一)颅前窝骨折(fracture of anterior fossa)累及眶顶和筛骨,可有鼻出血、眶周广泛淤血斑(“熊猫眼”征)以及广泛球结膜下癖血斑等表现。
若脑膜、骨膜均破裂,则合并脑脊液鼻漏(CSF rhinorrhea),脑脊液经额窦或筛窦由鼻孔流出。
若筛板或视神经管骨折,可合并嗅神经或视神经损伤。
(二)颅中窝骨折(fracture of middle fossa)若累及蝶骨,可有鼻出血或合并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蝶窦由鼻孔流出。
若累及颖骨岩部,脑膜、骨膜及鼓膜均破裂时,则合并脑脊液耳漏(CSF otorrhea),脑脊液经中耳由外耳道流出;若鼓膜完整,脑脊液则经咽鼓管流至鼻咽部,可误认为鼻漏;常合并第VII、VIII脑神经损伤。
颅骨骨折的分类
颅骨骨折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导致颅骨发生断裂或破裂的情况。
根据骨折的具体位置和性质,颅骨骨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分类:
1. 线性骨折:最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颅骨出现直线型的裂纹,通常不造成片段移位。
2. 开放性骨折:也称为复合性骨折,是指颅骨骨折伴有头皮或其他软组织的开放性创伤,可能会引起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3. 粉碎性骨折:颅骨在受力下发生多个碎裂片,通常伴有严重的脑损伤和颅内出血。
4. 凹陷性骨折:颅骨局部向内凹陷,通常由较小的外力引起,如头部碰撞固定物体等。
5. 蝶窦骨折:指颧骨和筛骨之间的蝶窦区域发生骨折,可能会影响眼睛、面部神经和听力等。
6. 基底骨折:指颅底骨骨折,常见于头部严重撞击或颅骨受力导致的骨折,可能引起脑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
具体的颅骨骨折类型还需通过医学专业的影像检查和诊断来确认。
1/ 1。
颅骨骨折论文总结范文摘要:颅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脑外伤,由于其病情严重,对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通过对颅骨骨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研究颅骨骨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思路。
一、引言颅骨骨折是指外力作用直接或间接引起颅骨的断裂和移位,是脑外伤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由于颅骨的特殊结构和脑脊液的保护作用,颅骨骨折时往往伴随有严重的脑损伤,且病情危重。
因此,对颅骨骨折的研究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发病机制颅骨骨折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外力作用、颅脑创伤、颅骨韧带和骨质疾病等因素。
外力作用是导致颅骨骨折的最主要原因,常见的外力包括交通事故、工伤以及暴力犯罪等。
颅脑创伤是外力作用直接作用于颅骨的结果,其程度和强度直接影响骨折的形态和临床表现。
颅骨韧带和骨质疾病是导致颅骨骨折的潜在因素,骨骼的破坏或变形使得颅骨更容易发生断裂。
三、临床表现颅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颅内出血等。
另外,还有些特殊的临床表现,如面部骨折伴有面部肌肉功能受损、鼻出血、鼻窦积液等。
四、诊断颅骨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辅以影像学检查。
病史包括外力作用的类型、时间和受伤部位等。
临床表现可以根据病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体征来判断。
影像学检查可以使用X线、CT以及MRI等,有助于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严重程度。
五、治疗颅骨骨折的治疗主要依据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对于非移位性骨折,可以通过休息、冷敷等保守治疗即可。
对于移位性骨折,需要进行手术复位和固定。
骨折合并颅内出血等情况,则需要积极处理脑损伤,如手术减压等。
六、预防颅骨骨折的预防主要包括交通安全教育、职业安全培训以及个人防护措施等。
交通安全教育是减少交通事故的有效手段,应该加强对驾驶员和行人的教育和引导。
职业安全培训可以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