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 土壤圈
- 格式:pptx
- 大小:26.56 MB
- 文档页数:96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第6章土壤圈6.1复习笔记一、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1.土壤含义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1)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的功能①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土壤具有容纳、降解、过滤、缓冲和固定有毒的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及城市污染物质的功能。
②土壤不仅是粮食、纤维、林牧产品等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更是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圈繁盛共荣的基地。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③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④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⑤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3.土壤形态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第六章土壤圈1、基本要求⑴了解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⑵掌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⑶熟悉土壤类型以及空间分布规律⑷掌握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土壤的物质及组成特性、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教学难点:土壤的物质及组成特性3、教学学时:6学时4.教学内容6.1 土壤概述1、什么是土壤?回顾:什么是风化壳?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被的疏松表层。
是风化壳表层由大气、水、生物、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讲述]土壤是岩石圈顶部经过漫长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
物理风化的本质是将地表整块岩石物理分解成大量小碎屑的过程;化学风化则是在水和大气中氧、二氧化碳的作用下使造岩矿物分解,形成以粘土矿物为主的松散物质,即通常所说的风化壳。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意义更为关键。
生物的风化作用是通过生物新陈代谢和生物死亡后生物降解作用实现的。
生物腐烂形成腐殖质,增加了N、P、K和碳水化合物等养分,使风化壳最终形成土壤。
•2、土壤的基本属性——土壤肥力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石头上长树的奇观是什么原因?土壤肥力:土壤为植被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资料]我国的北大仓:东北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中国第一大平原。
东北平原以黑土著称。
黑土含有大量有机质。
建国后,经过大规模的开发,把东北平原建成了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北大仓以前叫什么?“北大荒”之称由来已久。
清代一位著名诗人曾赋诗描绘“北大荒”情景:“百里无人断午烟,荒原一望杳无边”。
1947年解放军第一支垦荒部队开进北大荒腹地,创立了第一个“公营农场”,50年代中期王震将军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60年代支边青年、知识青年投身垦荒事业,90年代十数万省内外农民挥汗黑土地,历经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开发建设,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无际,稻麦飘香,城镇相望的北大仓。
大豆和玉米等的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继续举例]这样一组数据,1980年至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提高了34.4%,而同期化肥投入量增长了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