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第六章 土壤
- 格式:ppt
- 大小:16.94 MB
- 文档页数:146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第6章土壤圈6.1复习笔记一、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1.土壤含义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1)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的功能①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土壤具有容纳、降解、过滤、缓冲和固定有毒的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及城市污染物质的功能。
②土壤不仅是粮食、纤维、林牧产品等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更是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圈繁盛共荣的基地。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③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④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⑤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3.土壤形态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第六章土壤圈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一、关于土壤的概念1 、土壤: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层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
2 、肥力: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 、土壤质量:土壤在一定生态系统内支持生物的生产能力,净化环境的能力,促进动植物及人体健康的能力。
二、土壤圈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地位:是联络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枢纽,是非生物的无机界和生物有机界联系的中心环节,是四大圈层的交界过渡地带(2)作用:与四大圈层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保持能量平衡。
三、土壤形态1 、自然土壤发生层的划分和命名: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把土壤剖面分为三个发生层,即腐殖质聚积层(A)、过渡层(B)和母质层(C)。
1967年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和母岩层(R)六个主要发生层。
2 、耕作土壤耕作层的划分和命名:耕作土壤是长期受人为耕作、施肥、灌溉、管理和稳定种植农作物的土壤。
其剖面构造与自然土壤不同,基本上划分为耕作层(A11)、犁底层(A12)、心土层(C1)和底土层(C2)。
3 、土壤一般形态特征(新生体、侵入体):(1)新生体:指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聚积的生成物。
(2)侵入体:指由外界进入土壤中的特殊物质。
四、土壤矿物质1 、原生矿物:(1)概念:指岩石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均未改变。
(2)种类和含量,随母质类型、风化强度和造土过程的不同而异。
(3)种类:主要有硅酸盐矿物、铝硅酸盐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硫化物和磷酸盐类矿物。
2 、次生矿物:(1)概念:指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2)类型: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类、次生铝硅酸盐类(黏土矿物:高岭土、伊利石、蒙脱石)3 、岩石矿物分解的阶段性(风化壳发育的阶段性)答: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碎屑型风化壳)在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粉碎,形成碎屑风化壳,风化壳中细土粒很少,主要为粗大岩石碎块,化学风化作用微弱,所以岩石矿物的化学成分没有改变,也未发生迁移。
第6章土壤圈6.1复习笔记一、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1.土壤含义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1)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的功能①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土壤具有容纳、降解、过滤、缓冲和固定有毒的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及城市污染物质的功能。
②土壤不仅是粮食、纤维、林牧产品等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更是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圈繁盛共荣的基地。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③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④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⑤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3.土壤形态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1)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第6章土壤圈1.什么是土壤和土壤圈?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土壤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对生态环境变化、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答:(1)土壤和土壤圈①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②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
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3)土壤圈的物质能量循环的影响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包括生物转化和水循环及环境效应。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包括土壤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土壤对农林牧业适宜性等。
③土壤圈与与自然环境,包括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圈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及生存效应。
2.如何认识地表环境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及土壤对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答:(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①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②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有影响。
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⑤母质因素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第六章土壤2、土壤:陆地上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天然植物和栽培作物的立地条件和生长发育的基地。
3、土壤:岩石圈表面在次生环境中发生元素迁移和形成次生矿物的近期堆积体。
4、土壤:具有特殊的材料理化性质和物理机械性质,并能作为建筑材料和承压基础的物体。
由于土壤圈所处的特殊地位,维持和繁衍地球生命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基本上以有机质形态积累于土壤中,土壤圈成为非生物的无机界与生物有机界联系的中心环节,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二、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1、颜色Type of Mineral Particle Size Range Sand2.0 - 0.06 millimeters Silt0.06 - 0.002 millimeters Clay less than 0.002 millimeters2、质地(机械组成):砂土砂土、壤土壤土、粘土粘土等。
砂壤土 Particle size ranges(一)、自然土壤剖面(二)、耕作土壤剖面(图示)第二节土壤的组成和性质水分和空气空气按不同的配有机质、水分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多相的分散体系。
置和比例组合而成的。
是一种多相矿质化作用 复杂简单简单复杂腐殖质化作用矿质化作用(mineralization)腐殖质化作用(humification)目前研究最多的腐殖质:腐殖酸、富里酸、胡敏素。
腐殖质能与金属离子结合。
土壤中腐殖质的存在使土壤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
四、土壤水分与土壤溶液(一)土壤水分按土壤水分存在的形式和状态及其与土壤的关系,可分为:(二)、土壤溶液:进入土体的大气降水、土壤水对固体物质都有较大的溶解性。
土壤溶液受水热条件、土壤pH值、微生物活动和施肥灌溉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土壤溶液对土壤中固相物质的转化、生物活动、土壤温度和空气的调节,以及土壤其他性质的变化,都有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