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变化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秋冬季血压波动大,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做好5件事稳血压“秋冬季最大的特征就是昼夜温差过大,在北方很多地区温差能达到十几度之多,而这季节也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期。
受天气变化影响,常年患高血压的朋友容易出现血压异常波动,特别是在早上起床后,受寒冷气温刺激变化更加明显。
心血管意外就可能因此出现。
如果不想让心血管疾病找上自己,做好以下五件事很有必要:1、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很多地区秋季都有“贴秋膘”习俗,用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来补充夏季的亏空。
殊不知,这对中老年人来说十分必不利,特别是本身就有高血压、高血脂疾病的患者,如果大量进食这类食物,就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出现;所以,秋冬季应保持清淡、健康的饮食水准,多吃应季成熟的蔬菜和水果,同时还要注意膳食纤维的补充,避免便秘找上自己。
另外,大家对盐分摄入需要绝对把控,每天摄入盐分总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
2、适当运动很有必要本身患有三高疾病的朋友,应根据自身病情和体力来选择适合的运动,通过科学的有氧运动能提高身体血液循环速度,对血压控制有一定好处。
高血压朋友,可以选择散步、快步走、慢跑等方式,在锻炼过程中应循序渐进,让身体逐渐适应训练强度,避免身体过度疲惫;对于老年朋友而言,可以选择相对舒缓的运动,比如太极拳、散步等等,尽量将运动的时间安排在血压平稳的傍晚,每天保持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
3、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规律的睡眠是稳定血压的前提,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每天应维持6-7小时左右的睡眠。
如果长期有熬夜、睡眠质量过差等问题,就容易导致血压的异常波动。
所以,建议中老年朋友最好在11点之前入睡,如此才更容易进入深睡眠状态。
4、学会控制情绪很有必要当极度愤怒、焦躁或紧张时,就会导致血压异常升高,从而出现心血管意外,所以调整好自身情绪尤为必要。
特别是对于更年期且患有高血压的女性而言,可以通过听音乐、外出郊游、广交朋友等方式,来控制自身情绪变化;同时,还要定期对血压进行监测,观察用药前和用药后的血压变化,最好是做记录,以此来判断药物是否适合自己。
健康随笔共识·指南高血压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
老年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有特殊之处,其诊断、评估和治疗也与一般人群显著不同,应该重视其群体特征并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继《老年高血压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之后,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老年人高血压防治的指南——《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已经发布。
它针对老年人的血压测量、降压目标、特定人群的治疗、血压管理等问题做了详细阐述。
以下简要介绍该《指南》的要点。
1.老年高血压的定义年龄≥65岁,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SBP )≥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DBP )≥90毫米汞柱,可诊断为老年高血压。
曾明确诊断高血压且正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老年人,虽然血压<140/90毫米汞柱,也应诊断为老年高血压。
2.老年高血压的特点①随年龄增长,大动脉弹性下降,动脉僵硬度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收缩压升高和脉压增大。
②由于血压调节能力下降,老年人的血压水平容易受各种因素,如体位、进餐、情绪、季节或温度等影响,称为异常血压波动。
最常见为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和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等。
③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多种危险因素和相关疾病,如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和脑血管病等。
由于老年人可能具有血压波动大、夜间高血压、清晨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等特点,应鼓励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家庭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定期(如每年)进行双上肢及四肢血压和不同体位(立、卧位)血压测量。
特别注意临睡前、清晨时间段和服药前的血压监测。
家庭自测血压的方法如下:①使用经过国际标准方案认证合格的上臂式家用自动电子血压计,不推荐腕式血压计和手指血压计,不推荐使用水银柱血压计进行家庭血压监测。
电子血压计使用期间应定期校准,每年至少1次。
②家庭血压值一般低于诊室血压值,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135/85毫米汞柱(对应于诊室血压的140/90毫米汞柱)。
霜降节气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影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冬季。
这个时节,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天气变得更加寒冷干燥。
对于心脑血管系统来说,霜降节气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时期,因为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对其产生显著的影响。
首先,寒冷的天气会导致血管收缩。
当气温降低时,人体为了保持体温,会自动调节血管的收缩程度,以减少热量散失。
然而,血管收缩会使血压升高。
对于原本就有高血压的患者来说,血压的波动可能会更加明显,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
比如,血管收缩可能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脑梗死。
而对于心脏来说,血压升高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几率。
其次,霜降时节气候干燥,人体容易缺水。
血液的黏稠度会随之增加,血流速度减慢。
这就好像河流中的水变得浓稠,流动不再顺畅。
黏稠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更容易形成血栓。
一旦血栓堵塞血管,就会引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再者,霜降期间,人们的运动量可能会相对减少。
由于天气寒冷,很多人不愿意外出活动。
然而,缺乏运动不利于血液循环,容易导致血脂升高、血糖代谢紊乱等问题。
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此外,秋冬季节,人们往往更容易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来增加身体的热量储备。
过多的脂肪和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加快。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它会使血管变得狭窄、硬化,弹性降低,进一步影响心脑血管的正常功能。
面对霜降节气对心脑血管健康的这些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来保护心脑血管系统。
要注意保暖。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头部、颈部、手部和脚部等容易受寒的部位要特别注意防护。
外出时戴上帽子、围巾、手套,穿上保暖的鞋袜。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至关重要。
每天至少喝 1500 2000 毫升的水,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补充水分和维生素。
适度运动不可少。
高血压与温度有关吗气候条件与很多疾病的发生和死亡均有密切的关系。
文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大部分急性传染病的发生、死亡呈季节性变化,根本原因还是气候变化的影响。
很多研究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死亡有明显的季节性,决定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气候的变化。
而高血压就与温度的变化有关,针对高血压与气温的变化有关这个问题,具体如下介绍:我国北方气温低,寒期长;南方气温相对高,寒期短。
因此高血压病发病率北方高于南方。
有关中风的发病规律表明在寒冷季节其发病率明显增高,而高血压病是中风的首位危险相关因素。
对于高血压病来说,气温高低都有影响。
由于高血压是全身性疾病,患者容易发生死亡,因此需要明确病因,降低血压。
“高贯欣”主张全方位调理和改善,降压效果明显,无副作用、安全性高。
一、寒冷对血压的影响:人体在寒冷气候影响下,除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等反应外,人体还有一个“冷适应”过程。
冷适应是一个复杂的自身生理生化调节过程,首先表现在交感神经一肾上腺系统作用增强,机体受冷时,通过皮肤末梢到中枢的神经反射而使体内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高,耗氧量明显增加;其次是心血管反应,在受冷后出现的抵抗阶段,此时心率和心输出量增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
实验表明,手和面部受到冷刺激时,血压和心率明显升高,对于经过耐寒锻炼的人,收缩压上升较低,而不适应者上升则较高。
所以,高血压病患者,在秋冬季节,要注意保暖。
如果不注意保暖,血压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有可能发生中风的危险。
对合并有心脏病患者,由于耗氧量增加,则易诱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
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在平时注意进行冷适应训练,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二、高温对血压的影响:在热环境中,心血管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机体为适应散热和供氧的双重需要,体温调节中枢在内、外热刺激作用下,引起皮肤血管的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内脏血管的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因此,皮肤血管网高度扩张,内脏血管收缩,血液重新分配,心脏活动增强,提高了心输出量,使大量血液进入体表。
认清高血压六大危险信号季节更替时天气变化无常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往往随着气温的变化而上下波动,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眼花等症状。
上了年纪的人对此总不以为然,认为人老了有些不适也是正常的。
可有些人刚过40岁,甚至才过30岁,也出现了如上症状。
随着现代人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负担和生活压力日渐沉重,高血压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如不控制好血压,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脑卒中和冠心病。
因此,掌握高血压的早期信号有助于及早控制血压,防止并发症。
高血压六大危险信号1)头痛:部位多在后脑,并伴有恶心、呕吐感。
若经常感到头痛,而且很剧烈,同时又恶心作呕,就可能是向恶性高血压转化的信号。
2)眩晕:女性患者出现较多,可能会在突然蹲下或起立时发作。
3)耳鸣:双耳耳鸣,持续时间较长。
4)心悸气短:高血压会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这些都是导致心悸气短的症状。
5)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踏实、易做噩梦、易惊醒。
这与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6)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脚趾麻木或皮肤如蚁行感,手指不灵活。
身体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麻木,还可能感觉异常,甚至半身不遂。
头痛是高血压患者经常出现的症状,其诱发原因多种多样,有时是高血压本身引起的;有时是精神过度紧张引起的;更为严重的是,它还可能是中风的前兆。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千万别忽视了头痛这个危险的信号。
紧张性头痛,往往发生在高血压早期、血压波动在130-140/85-90mmHg的患者中,多为青壮年人,且头痛多局限于一侧或两侧的前头部及后头部。
这种情况往往由患者长期精神过度紧张,或突然受到强烈的刺激、打击等引起,在血压升高的同时常伴头痛。
血压波动于140-160/90-100mmHg者多为中老年人,其头痛可从颈枕部扩散至前头部、眼眶及太阳穴,头痛多为搏动性痛,常较剧烈。
血压波动在160-190/95-120mmHg之间者经常伴有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高脂血症等其他疾病。
老年人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摘要】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共同的愿望。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有关医药卫生、心里学、行为学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播教育活动,以帮助人们知晓影响健康的行为,并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改变行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卫生服务,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年龄在60岁以上,血压持续或非同日3次以上超过高血压的诊断标准(SBP≥140及/或DBP≥90mmHg)者称为老年人高血压。
有学者认为,血压升高是伴随衰老而来的必然的生理改变。
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是导致老年人充血性心衰、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长寿等生活质量,基于老年人高血压的特殊性,治疗老年人高血压很重要,对老年人高血压的健康教育更是不容忽视。
【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病健康教育1 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1.1老年人心脏的特点老年人的心脏随着人体的老化,在形态学和功能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衰老的改变。
老年人心肌细胞数减少,心肌细胞体积增大,由于收缩压随着年龄增大而增高,心脏后负荷也逐渐增加,致老年人心脏结构最明显的改变是左心室肥厚,使心肌收缩力下降。
除了心肌细胞发生变化外,同时还发生心肌间质的退行性变,胶原的致密度增加,并发生硬化,致使心肌顺应性进一步下降。
心脏瓣膜、腱索在老年人亦发生结构改变,常可出现瓣膜增厚、钙化、腱索缩短、功能下降。
老年人冠状动脉发生迂曲、钙化、管腔内皮功能下降、致使冠状动脉硬化。
1.2老年人血管壁的变化老年人动脉壁特别是主动脉壁发生许多病理改变,包括内膜和中层变厚、胶原、弹性蛋白、脂质和钙盐增加,中层弹性纤维丧失,内膜表层不规则,内膜下间隙的细胞浸润。
这些病变导致大动脉僵硬,弹性减低,使舒张期顺应性下降。
大动脉越僵硬、心脏射血时遇到的阻力就越大,越容易引起左室肥厚、射血时产生的脉搏波速度也就越大,收缩压(SBP)也就越高。
气候因素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研究张真;张天译;李静;朱家旺;武强彬;徐强;王保和【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18【摘要】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与风向、风力级别的关系。
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1月期间676例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发生率与风向和风力级别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偏北风天气下发生血压波动的患者显著高于偏南风天气;3级以上的北风天气发病率最高;3级以下的南风天气发病率最低( P<0.01);47%的患者尽管坚持规律服药,仍不能避免风力变化带来的血压骤升。
结论血压变异性与自然界风力风向变化密切相关,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在坚持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积极避免气候变化引起的血压波动。
【总页数】3页(P2610-2612)【作者】张真;张天译;李静;朱家旺;武强彬;徐强;王保和【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天津 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天津 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天津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天津 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天津 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科教科天津 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办公室天津30015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血压负荷值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相关因素的影响 [J], 曾广途;黄惠容;赖瑞华2.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对老年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伴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 [J], 张钟丹3.焦虑抑郁状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J], 韩振;隋瑜;孙雪林4.贝尼地平对比苯磺酸氨氯地平对清晨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影响研究[J], 尹朝云5.缓解期慢性支气管炎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J], 徐亚男;王钧;杨毅;姜海兵;帅雪芬;孙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血压用药不能凭“老经验”作者:戴朝晖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8年第12期高血压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我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70%的脑卒中、5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相关。
很多高血压患者认为,确定某种药方对自己有效,今后只要凭“老经验”天天吃药就万事大吉,这是极大的误区。
年龄越大血压越高老年患者更需要加强监测78岁的刘老太有20多年的高血压病史,前些年她经常在心血管内科就诊,根据医生开的药方坚持服用,血压稳定控制在正常范围。
于是,刘老太放心了,觉得照这个药方长期吃下去,就不必再担心血压高的问题,多年没有进行过复诊,自己也没有监测。
3天前,刘老太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由120救护车送至医院急救,在急诊科测量血压高达200/120毫米汞柱,所幸头部CT结果显示没有明显的出血灶,初步诊断为高血压脑病。
目前,刘老太已被转入心血管科治疗。
【健康提醒】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动脉硬化情况会逐渐加重,血压随之越来越高,按照过去的药物治疗方案已无法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因此,患高血压多年的老年患者更应注意加强血压监测,发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调整用药方案,以防血压过高而不自知,导致高血压脑病甚至脑出血等急性事件发生。
多种因素影响血压季节变化应注意调整用药80岁的周老太患高血压、冠心病多年,今年1月因头晕、血压高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医生根据她的病情和血压情况开了两联降压药,经治疗血压得到控制。
出院后一个月内,周老太每天监测,血压稳定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老人觉得这个药方效果不错,随后一直按时按量服用,没有再定期测血压。
8月份,周老太经常感觉头晕,自认为是血压增高了,到医院就诊。
医生的检查结果却让她感到意外,周老太的血压只有90/60毫米汞柱,表现为低血压。
【健康提醒】血压受到情绪、睡眠和服药的依从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季节变化也是影响血压高低变化的因素。
本案中的周老太1月份因为血压高住院,医生当时开具的降压药方可能在夏天就不适用了,加上老人最近有些胸闷,服用了硝酸甘油等护心药物,这类药物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也会导致血压降低,所以出现了低血压。
季节变化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作者:张喜成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8期
【摘要】目的总结季节变化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值的影响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
方法对9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行随访观察病情,患者测量血压值每星期2次并记录。
结果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的平均值在冬季高于夏季且差异明显(P
【关键词】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季节性血压变化;应对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常见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高血压包括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者超过半数[1]。
因此,掌握它的早期诊断和变化规律,特别是实适有效地控制治疗,对患者预后及防止靶器官受损有重大意义。
作者多年随访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现血压除受遗传、民族、饮食、过度肥胖、精神紧张、血脂问题(血甘油三酯LDL-胆固醇增高、HDL-胆固醇降低)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四季交替气温波动等因素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06~2012年在本科住院后出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按WHO高血压诊断标准)共96例,男56例,女40例;年龄62~75岁;其中, I期高血压35例, II期高血压42例, III期高血压19例。
1. 2 方法对本组所有患者实行随访观察病情,患者每周测量血压(用上海医疗器械厂生产的标准型血压计)2次,记录血压值。
测量血压时,应是在患者身体、精神相对安静状态下。
四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
1. 3 统计学方法数据以( x-±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由表1看出老年高血压患者冬季平均收缩压/舒张压高于夏季,差异明显(P
4 应对方法
4. 1 注意观测在温差大的季节,增加血压的监测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血压突然变化及相关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悸、肢体乏力、烦躁,并给予有效治疗。
4. 2 健康教育增加患者对于血压受季节影响的认知。
利用社区服务,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开展专题讲座宣传老年高血压病的防控知识。
4. 3 日常干预积极宣传健康的生活观,如平衡膳食(限盐是高血压饮食治疗的关键)、戒烟限酒(饮酒越少越好)、减少脂肪摄入(脂肪占总热量比例少于30%)、保持乐观心态提高应激能力(心理平衡保持良好乐观心境几乎可以拮抗其他内外所有不利因素使机体免疫能力处于最佳)、适当锻炼、并针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做重点宣教。
4. 4 治疗调整血压会随季节的改变而变化所以高血压患者除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外,口服降压药应根据血压情况做出及时合理的调整。
要注意循序渐进切忌增减过快。
主张用药从小剂量开始、推崇长效制剂,如单一用药效果不佳时及早采用联合治疗。
改变用药方案应考虑药物最大疗效所需时间,防止过于频繁改变治疗方案,坚持终身服药。
如调整方案不当血压波动明显易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
冬季气温越低血压易增高,降压药的调整越重要。
建议,可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确保血压正常平稳。
注意口服长效药物时不要随便改短效药物,在夏季前逐步减少计量或给药次数确保血压平稳正常。
参考文献
[1] 方宁远,龚玮琦.老年人高血压诊疗进展.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2, 21(2):154-157.
[2] 张习东,杨晓辉,李凌云.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与季节关系.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5,5(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