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恐龙
- 格式:docx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5
中国本土恐龙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的国家,而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是中国曾经是恐龙的故乡。
本文将探讨中国本土恐龙的历史以及目前对这些神秘生物的了解。
一、恐龙的发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国家之一。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些西方考古学家在中国的河南、陕西和内蒙古等地相继发现了恐龙化石,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这些发现包括一些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龙化石,如甲龙、早期的鸟脚类恐龙和晚白垩世的马门溪龙。
二、中国本土恐龙的多样性中国本土恐龙的多样性令人惊叹。
根据目前的研究,中国已发现的恐龙种类超过一百种,涵盖了大量不同的恐龙类别。
这些包括兽脚类恐龙、蜥脚类恐龙、甲龙类恐龙和鸟脚类恐龙等。
其中一些化石发现证实了中国本土恐龙在全球范围内的独特性,而其他一些则与其他地方的恐龙有着相似之处。
三、中国本土恐龙的特点中国本土恐龙的一大特点是体型巨大。
例如,四川盆地的巨龙化石发现显示其体长可达到30米以上,是已知最大的陆地动物之一。
此外,中国本土恐龙还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形态特征,如颈部脊椎伸长的蜥脚类恐龙、鸟嘴样的兽脚类恐龙和重甲保护的甲龙类恐龙等。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本土恐龙在恐龙研究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四、中国本土恐龙的研究和保护中国科学家在恐龙研究和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他们参与了许多国际合作项目,共同研究中国本土恐龙的起源、进化和生态学特征。
同时,中国也设立了恐龙遗址和博物馆,以加强对恐龙化石的保护和展示。
这些努力有助于提高公众对中国本土恐龙的认识,并促进恐龙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五、中国本土恐龙的意义和价值中国本土恐龙的发现对于科学研究、生物进化和地质历史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恐龙化石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古生物的多样性和环境变迁过程。
此外,中国本土恐龙的研究也为旅游业和科普教育提供了机遇,许多恐龙主题公园和展览已成为人们了解恐龙世界的重要场所。
结论:总之,中国本土恐龙的研究和发现为科学界和公众带来了许多新的认识和信息。
中国恐龙冷知识
中国恐龙冷知识如下:
1、中国境内已知最原始的恐龙来自侏罗纪早期的云南,如禄丰龙和中国龙。
2、华阳龙是世界上发现证据确凿的最原始、保存最完整的剑龙。
3、蜥脚类恐龙演化成为有史以来最为巨大的种群,其中著名的马门溪龙是侏罗纪时期的优势蜥脚类恐龙成员,其种类繁多,化石在中国的四川、新疆等多地都有发现。
4、中华龙鸟是生活于早白垩世时期辽宁地区的一种小型肉食恐龙,体型轻巧,全身被覆原始羽毛,这些羽毛在生前呈现粟色、或红棕色,尾巴则是橙白两色相间。
5、顾氏小盗龙是第一种会飞的恐龙。
它们的身体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羽毛,脚部、前肢和头部都长有飞羽,尾巴末端长有羽毛扇,它们拥有四翼,能轻松地在林间滑翔。
中国十大最著名恐龙盘点恐龙是地球上已灭绝的史前动物,这些古老生物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中国是恐龙化石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许多重要的恐龙化石都在中国发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盘点中国最著名的十种恐龙及其重要特征。
1. 早强龙(Protoceratops)早强龙是一种小型植食性恐龙,生活在约7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
它以其相对较小的体型和短角而闻名。
早强龙是被发现最多的恐龙之一,许多化石在蒙古国和中国西北部地区被发现。
2. 驰龙(Gallimimus)驰龙是一种中型的肉食性恐龙,外形类似一只鸟。
它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首次为人所知。
驰龙生活在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化石主要发现于内蒙古。
3. 鸟脚类恐龙(Hadrosaur)鸟脚类恐龙是一类体型庞大的植食性恐龙,以其鹅嘴的形状而闻名。
它们生活在约7,0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时期,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
其中著名的品种有华阳龙、喙嘴龙等。
4. 翼龙(Pterosaur)翼龙并非真正的恐龙,而是一类具有翼膜飞翔能力的古代爬行动物。
中国是翼龙化石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一些重要的翼龙化石发现在辽宁锦州的兴隆庙组。
5. 山东龙(Shantungosaurus)山东龙是一种巨大的鸭嘴龙类恐龙,生活在约7,0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时期。
山东龙是世界上已知最巨大的陆地动物之一,全长可达15米。
化石主要发现于中国山东。
6. 龙胆龙(Lufengosaurus)龙胆龙是一种早期的植食性恐龙,生活在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
它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恐龙之一,化石主要分布在云南陆丰地区。
7. 长脚龙(Yangchuanosaurus)长脚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恐龙,生活在约1.6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
它的化石主要发现在四川、重庆等地。
长脚龙具有强大的捕食能力,体长可达10米。
8. 恐爪龙(Velociraptor)恐爪龙是一种中型的肉食性恐龙,生活在约8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
恐龙家族的第一名——许氏禄丰龙作者:匡学文来源:《奇妙博物馆》 2019年第7期中国第一龙中国古动物馆的二楼爬行动物展厅内有一具恐龙化石骨架。
它是一具原蜥脚类恐龙的化石,体形中等,样貌也并不威猛。
然而,这看似其貌不扬的骨架,却是中国古动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国第一龙”——许氏禄丰龙。
它作为“中国第一龙”是绝对当之无愧的,因为它包揽了中国恐龙界的数个“第一”的称号。
禄丰龙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第一批恐龙。
它属于一种比较原始的类群——原蜥脚类,生活在距今2亿多年前侏罗纪早期的中国西南地区。
许氏禄丰龙是中国人发掘并研究的第一只恐龙,由中国古生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院士参与发掘并于20世纪40年代率先研究。
杨钟健院士将这条“中国第一龙”命名为“许氏禄丰龙”。
后来许氏禄丰龙化石经过了细致的整理和装架,成为第一具由中国人自行装架的恐龙化石。
1958年,为了庆祝许氏禄丰龙的发现,中国发行了印有许氏禄丰龙的邮票,至此,许氏禄丰龙又成为第一只登上中国邮票的恐龙。
家乡以它为荣在许氏禄丰龙的故乡云南省禄丰县,恐龙作为一个流行的符号广泛地分布在大街小巷。
在禄丰县城区以及周边地区的很多墙壁上都有恐龙的彩绘,广场上也竖立着恐龙的雕像。
恐龙园作为禄丰地区的一大标志,每年吸引着大批的游客。
经过精心研究和策划,当地还史无前例地开办了恐龙文化节。
恐龙之所以能对一个地区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除了恐龙本身的魅力之外,无数古生物工作者和博物馆工作者在恐龙的研究和知识传播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禄丰龙最重要的出土地之一大洼山上矗立着一座杨钟健院士的雕像,而这一殊荣不仅仅属于杨钟健院士一人,更属于千千万万工作在中国古生物研究及博物馆第一线的人们。
在一些领域,科学家可以借助强大的科学仪器来进行科学研究。
然而对于古生物学家来说,发现新恐龙物种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加拿大艾伯塔省皇家泰瑞尔博物馆恐龙馆馆长唐-亨德尔森说,“发现恐龙仍需要科学家在实地勘察、寻找,而很大程度上要靠运气。
”以下是美国大众机械杂志点评的8大恐龙考古发现。
1. 难逃泥潭龙难逃泥潭龙2009年古生物学家在中国西北富含恐龙化石的地层中又有新发现。
中国科学家徐星和美国科学家詹姆斯-克拉克发现了一种有喙的植食恐龙,命名为难逃泥潭龙(Limusaurus inextricabilis)。
它显示兽脚类恐龙的生态在侏罗纪期间比以前认为是更加的不同,而且它还提供了关于鸟类的三个手指的手部怎样从恐龙的手部演化而来的重要证据。
这一发现对于揭开鸟类是否是从恐龙进化而来有着重大的意义。
“这个新动物是迷人的,并且它提供了关于鸟类手部的演化证据”,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詹姆斯-克拉克说。
不同于其他兽脚类恐龙,泥潭龙的手部的第一指强烈缩小并且第二指增大。
对发现的化石的详细研究表明,它的上下颌是无齿的,显示出这种恐龙拥有充分发育的喙嘴。
它缺乏牙齿,没有锋利的爪的短前肢和胃石表明它是植食者,虽然它与肉食恐龙有关。
最近发现恐龙的手部外侧的两个手指在演化中缺失了,而内侧的三个被保留了下来。
然而,现存鸟类胚胎却建议鸟类缺失的是最外侧和最内侧的手指。
456游戏 /难逃泥潭龙发现于中国西北的新疆准噶尔盆地的1.59亿年前的沉积中。
克拉克和徐星以前也曾经在发现泥潭龙的化石层描述了多种恐龙,包括最古老的暴龙类五彩冠龙(Guanlong wucaii)、最古老的角龙类当氏隐龙(Yinlong downsi)、剑龙类准噶尔将军龙(Jiangjunosaurus junggarensis)和鳄鱼的亲戚斯氏族准噶尔鳄(Junggarsuchus sloani)。
难逃泥潭龙生存的年代约为距今1.59亿年前,早于迄今已知最早的鸟类距今约1.5亿年的“始祖鸟”。
文/诺伦之石 图/小 哥禄丰龙属于蜥脚类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中国西南部。
禄丰龙在1958年成为中国第一种登上邮票的恐龙。
禄丰龙的化石最早是由中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卞美年和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在20世纪30年代末于云南省禄丰县发现的。
这也是在中国找到的第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
多数古生物学家认为禄丰龙是草食动物,它们的牙齿和鬣蜥的相似。
1941年,杨钟健将他发现的恐龙化石中体形较小的化石标本命名为“许氏禄丰龙”,“禄丰”取自化石的发现地禄丰县,“许氏”是为了纪念杨钟健的老师——德国古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希·冯·许耐;而体形较大的禄丰龙化石标本则被称为巨型禄丰龙。
16杨钟健许氏禄丰龙身长约6米,巨型禄丰龙身长约9米,它们还都属于中小型恐龙。
与其他早期的蜥脚类恐龙一样,禄丰龙的后肢比前肢长很多,因此它们很可能会用后肢站立或行走,再加上相对较长的脖子,禄丰龙可以轻松地够到高处的食物。
大家如果来到天津自然博物馆二楼恐龙厅,就可以看到一具由我们中国的科研人员挖掘出来的巨型禄丰龙骨架化石。
他们在野外经过三个月的辛苦工作,才挖出了这具完整度超过70%的堪称镇馆之宝的恐龙化石!目前我国已发现了至少30只禄丰龙的化石,包含幼年的禄丰龙化石和禄丰龙的胚胎化石等。
让我们想象一下,禄丰龙活着的时候,它们漫步在湖泊或沼泽岸边,多用两足行走,边走边吞食植物的嫩叶嫩枝。
在觅食或休息时它们也可能是前肢着地,弓背而行,这促使它们进一步适应环境而向四足的、巨大的蜥脚类恐龙演化。
禄丰龙的指爪大而锐利,一些学者推断它们是杂食动物。
禄丰龙的指爪除了用来觅食,还可以用来御敌。
胚胎复原图胚胎化石(天津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 供稿)17。
化石新知封面故事中国的恐龙王原 金海月 谢丹恐龙骨骼化石:发现于中国22个省区(根据中国古动物馆2019年6月统计),它们是辽宁、内蒙古、四川、疆、甘肃、云南、河南、山东、广西、江西、浙江、山西、广东、黑龙江、河北、重庆、安徽、贵州、林、陕西、宁夏和西藏。
其中辽宁、内蒙古和四川是恐龙骨骼化石发现大省,而辽宁也因为发现众多的带羽毛恐龙而闻名于世界(见封底)。
中国恐龙的生存时代涵盖了从侏罗纪早期到白垩纪晚期的不同时期。
2014年12月,中国古动物馆和啄木鸟科学——种数和产地篇中国的马门溪龙是世界已知脖子比例最长的恐龙【彭光照供图】世界最早被描述的恐龙骨骼——巨齿龙的股骨远端及其出版物封面【来源:Wikipedia】的平假名“恐竜”二字引入了中国。
恐龙蛋化石:发现于中国15个省区(根据王强老师2019年6月统计),它们是河南、广东、江西、浙江、新疆、甘肃、内蒙古、吉林、辽宁、山东、陕西、湖北、江苏、安徽和湖南,其中河南、广东、江西等是恐龙蛋产出大省。
产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时代山东诸城的恐龙足迹(恐龙行进路线发生了大角度转弯)【王克柏供图】代爬行类和鸟类足迹)》(李建军编著)介绍,在国外学者1989年统计的世界规模最大的十个恐龙足迹产地中,中国有四个产地上榜(按单个产地的足迹个数):辽宁朝阳(中侏罗统)、山东诸城(下白垩统)、内蒙古鄂托克(下白垩统)和甘肃永靖(下白垩统),分列第2、3、5、6位。
而2015年的新调查认为山东诸城的产地实为中国最大、足迹最丰富的恐龙足迹化石产地。
在我国大多数恐龙化石产地,有骨骼的地方缺少蛋,有蛋的地方不见足迹。
但也有一些产地,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地理范围内,骨骼、蛋和足迹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区(但不一定是同一个时代或同一个化石层位),比如山东诸城、莱阳,辽宁朝阳、广东河源和浙江东阳等,它们也成为世界罕见的“三位一体”的恐龙化石产地。
此外,在湖南、湖北和江苏省,虽然没有发现恐龙骨骼化石,但却发现了恐龙蛋化石,说明这里也曾有恐龙生存繁衍过,只是尚未发现骨骼化石,值得进一步的寻找工作。
恐龙档案已丰满1超龙2腕龙3马门溪龙4圆顶龙5巨龙6禄丰龙7安琪龙8异龙9腿龙10沱江龙11钉状龙12剑龙未填充13梁龙14三角龙15霸王龙161超龙身高: 15公尺身长: 30公尺体重: 66公吨生存时期: 侏罗纪晚期距今约2亿年前~1亿4千万年前发现地点: 美国科罗拉多州扑朔迷离的身份说超龙的身份扑朔迷离一点也不错, 其实,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 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已经开始找到一些身份不明的、零碎的恐龙化石。
本来, 这些零碎的化石应该一点也不起眼, 不过它庞大的体积却引起了很多人的的独特的注意。
由于只有零碎的化石, 古生物学家不能够倚靠正常的途径替超龙命名, 所以,“超龙”这个名字并不是正式的名字。
超龙的确曾经被视为可能是地球史上最庞大的生物, 直至阿根廷龙被发现。
超龙可以说是特巨型的恐龙, 和大部分长颈素食恐龙一样属于蜥脚类。
在超龙的分类上古生物学家一直存在分歧: 有理论指出超龙并不是一种新品种的恐龙, 而是体型过大的腕龙; 还有古生物学专家指出超龙属于独立的品种, 和现已发现的恐龙并不相同。
但由于证据不足,一切争论至今仍未有定案, 所以我们并不能百分百确认超龙的真正身份。
编辑本段巨型的恐龙虽然只发现过零碎的恐龙化石, 但这些“零碎的化石”却令专家也吓了一跳。
发现过的化石有肩胛骨(2.5公尺长), 骨盆(1.8公尺长), 肋骨也长达3.1公尺。
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超龙跟梁龙、腕龙属于同类型的蜥脚类恐龙。
古生物学家依照现有的化石推测, 超龙至少长27~30公尺。
由于化石类似腕龙而非梁龙, 我们估计超龙跟腕龙一样是把头抬高的, 而且会比较重。
推测体重大概达到了66公吨, 甚至有人推测它重达88公吨, 这几乎可以说是在陆地上生存动物的最大极限了。
而超龙把头抬高高度可以达到五层楼(15公尺)。
2腕龙恐龙名称:腕龙(大陆)、巨臂龙(港台)侏罗纪晚期的巨大草食性恐龙,名字的原意为「有武装的蜥蜴」。
湖南发现的恐龙湖南省是中国著名的古生物遗址,在这里发现了许多恐龙化石。
其中最著名的是湖南省湘潭市发现的南翼龙(Nanshiungosaurus)。
南翼龙是一种中型鸟龙,体长约为6米,重约1吨。
它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大约是100多万年前。
南翼龙与其他恐龙不同的是,它的前肢很短,只有约50厘米长,而后肢则很长,可达2米。
这使得南翼龙的身体更像是一只鸟,因此被称作鸟龙。
南翼龙的头部很小,长着细长的鼻子和突出的眼睛。
它的嘴巴里长着锋利的牙齿,可能是为了捕食小型动物。
南翼龙的背部覆盖着鳞片,而腹部则没有鳞片保护。
这可能是为了减轻体重,使南翼龙更容易飞行。
南翼龙的发现对于研究恐龙的飞行能力提供了新的线索。
虽然南翼龙的前肢很短,但是它的后肢很长,而且还有一对像鸟翅一样的翼。
这表明南翼龙可能是一种飞行动物,或者至少可以进行有效的跳跃。
此外,南翼龙还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于南翼龙的发现,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湖南省湘潭市的一个叫做“龙山”的山丘上发现的。
这座山丘是一个恐龙化石富集地,在这里发现了许多种类的恐龙化石。
南翼龙的化石包括头骨、脊椎、胸骨和四肢骨。
这些化石表明,南翼龙的头部很小,长着细长的鼻子和突出的眼睛。
它的嘴巴里长着锋利的牙齿,可能是为了捕食小型动物。
南翼龙的脊椎很长,有许多节,可能是为了支撑它的重量。
南翼龙的四肢很短,但是很粗壮,可能是为了支撑它的重量。
南翼龙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我们了解这种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根据南翼龙的化石,可以推测出它生活在湖南省湘潭市的地区。
这里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土壤肥沃,生长着许多植物。
南翼龙可能是一种食草动物,它们可能会在这里寻找食物。
南翼龙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恐龙生存环境的新信息,也为我们揭示了恐龙的进化过程。
在进化的过程中,恐龙不断地演变,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物种。
南翼龙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独特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恐龙的进化历程。
中国的恐龙分类:
按较保守的估计,目前全世界已命名恐龙800余属,1000余种。
100年来,中国已命名了170多种恐龙,约占世界的六分之一,为世界第一恐龙大国。
由著名古生物学家董枝明等12人组成的恐龙科普科研专家团近日在中国常州首届国际恐龙节上发布了“中国百年十大最著名恐龙”。
中国近代恐龙研究始于1902年,至今已有百年。
按照化石标本的产出年代、保存状况、科学价值以及在公众中的认知度,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枝明等12位恐龙专家选取了“中国百年十大最著名恐龙”。
1.中华鸟龙:
有很多恐龙都是长羽毛的,但是有些根本看不出来。
中华鸟类是第一种被发现化石中带有羽毛的非鸟类恐龙,也是第一种被确定羽毛颜色的非鸟类恐龙。
它生活在早白垩纪的中国,与秀颌龙(最小的恐龙)有着相近的亲缘关系。
照片中这块保存完好的化石显示中华鸟龙全身覆盖皮毛般的十分简单的羽毛尽管有争论说这只是细丝状的胶原纤维残
留物而已。
这些细丝由一种简单的两径结构构成,与现在的几维鸟的第二基羽毛略微有些相似。
中华鸟龙与其他小型恐龙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头颅大腿骨还要长,以及拥有很短很粗的前翼,上肢长度只有下肢的30%。
2.黑龙江满洲龙
1902年,在黑龙江嘉荫,由沙俄上校马纳金从当地渔民那里获得化石,被称为“中国第一龙”。
化石被运到俄罗斯,1925年,由前苏联古生物学家瑞亚宾起名为黑龙江奇齿龙,1930年定名为黑龙江满洲龙。
黑龙江满洲龙正型化石现存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地质博物馆。
3.棘鼻青岛龙
棘鼻青岛龙是我国发现的最著名的有顶饰的鸭嘴龙化石,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完整的恐龙化石。
由于它是在青岛附近的莱阳市金岗口村西沟发现的,头上又有棘鼻状的顶饰,所以得名。
棘鼻青岛龙化石所处的地层的时代为白垩纪晚期。
它的身长为6.62米,身高4.9米,坐骨末端呈足状扩大,肠骨上部隆起,在荐椎腹侧中间有明显的直棱,后面成沟状,顶饰实际上是在相当靠后的鼻骨上长着的一条带棱的棒状棘,很像独角兽的角,从两眼之间直直地向前伸出,估计它活着时体重为6-7吨左右,但脑子很小,仅有200~300克重,活体重约7吨,它不善于奔跑,又缺乏自卫武器,只适合在淡水湖泊生存。
4.巨型山东龙
巨型山东龙的正型标本,长15米,高8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高大的鸭嘴龙。
巨型山东龙属于恐龙类中的鸟臀目恐龙。
特点是嘴宽而扁,很象鸭喙。
头骨长,顶面较平,头后部较宽,齿骨牙列较长,有六十个齿沟。
以两腿行走,前肢相对较小,后肢粗壮,趾间有蹼,并有一条很长的大尾巴。
5.顾氏小盗龙
顾氏小盗龙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身体上除了发育着绒羽状羽毛外,在其前、后肢及尾后部还发育着非常长的扇形飞羽或尾羽。
其前肢上飞羽的分布形式与现代鸟类的相似,初级飞羽约12枚,次飞羽约18枚;前者明显长于后者,前肢外侧的飞羽羽片呈不对称状而内侧的飞羽羽片对称。
最不寻常之处是其后肢股骨、胫骨及骨上亦发育有很长的羽毛,其中骨上的最长且其外侧的亦呈不对称状,与前肢上的飞羽类似。
第15~18尾椎以及之后的尾椎上发育较长的尾羽,向后逐渐变长。
这种羽毛分布形式表明从兽脚类恐龙向鸟类的演化过渡之中,可能经过了一个四翼阶段,同时也表明这类小型的奔龙类可能已具备了一定的滑翔能力。
科学家推测,它们利用四肢覆盖的羽毛,可以从一棵树飞行到另外一棵树——这有点类似于今天鼯鼠的“飞行”方式。
6黄河巨龙:
是国内最胖的恐龙。
刘家峡黄河巨龙发现于甘肃省刘家峡水库附近。
2002年开始发掘,前后历时3年,2006年完成对黄河巨龙化石的研究。
研究成果显示:黄河巨龙以其臀部宽大和前肢较长为特征,是国内已知最“胖”的恐龙。
黄河巨龙长约20米,荐椎(臀部骨骼的中间部分)不足半米高,却宽达110厘米,123厘米长的肩胛骨最宽处可以达到83厘米,而国内以前发现的最大恐龙——马门溪龙最长可达30余米,但是身材细长,推测其体重不及新发现的黄河巨龙。
据介绍,黄河巨龙属于原始的巨龙型蜥脚类恐龙,其时代为白垩纪早期,而巨龙型蜥脚类是最成功的一类蜥脚类,它取代了繁盛一时的侏罗纪的各类蜥脚类,如马门溪龙类和梁龙类等,主导了白垩纪。
刘家峡黄河巨龙的发现为亚洲早白垩纪巨龙型蜥脚类恐龙再添新成员,对研究巨龙型蜥脚类的起源和早期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7.太白华阳龙:
太白华阳龙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原始剑龙,体长4.3米,其主要特点是头大而厚重,呈三角形,颈子较短,前肢大大短于后肢,但四足着地行走。
背部两列骨板比较小,形状多变,尾端具两对板状尾刺。
现有标本陈列在自贡恐龙博物馆以及重庆博物馆中。
8.师氏盘足龙
师氏盘足龙,1922年至1923年,在山东蒙阴(现新泰市),由奥地利的师坦斯基和中国地质学家谭锡畴发现。
化石被运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1929年由瑞典著名古生物学家维曼研究命名,它是中国第一只蜥脚类恐龙。
9.许氏禄丰龙
许氏禄丰龙是原蜥脚下目恐龙的一个属,生存于侏罗纪早到中期的中国西南部。
化石标本发现于中国的云南省禄丰。
许氏禄丰龙是中国所发掘最古老的恐龙之一。
许氏禄丰龙是中国第一具装架的恐龙化石(1941年在重庆北碚装架展出),由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院士于1941年研究命名,被称为“中国第一龙”,是中国古动物馆的镇馆之宝。
10.合川马门溪龙
合川马门溪龙中国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在宜宾市马鸣溪渡口发现化石,经科学鉴定,属蜥脚类亚马目”。
此属动物全长约22米,体躯高将近7米。
它的颈特别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不仅构成颈的每一颈椎长,且颈椎数亦多达19个,是蜥脚类中最多的一种。
另外,颈肋也是所有恐龙中最长的(最长
颈肋可达12.1米)。
与颈椎相比,背椎、荐椎及尾椎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