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72.64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护理对策作者:董翠玲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目的:通过实际调查和临床护理经验,归纳分析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征,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以控制高血压病情减少并发症,提高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方法:通过初次调研、直接运作、最后回访三个步骤的调研,从而把握患者的心理特征,并据此找出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对患者进行有效地心理干预。
结果:通过对50名高血压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发现患者在干预前后出现很大变化,其中血压在干预后较之干预前有稳定表现。
各种不良心理特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有焦虑、急躁、恐惧心理的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比例达到100%。
有猜疑、忧郁、偏执心理的患者症状减轻,渴望被关爱被重视,比例达到97%。
干预前后SDP及DBP均为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加强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消除焦虑、恐惧、依赖等心理障碍,从而使医疗和护理相互促进,最终目的达到患者病症减轻,早日康复。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48-02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10-12月份,我院确诊高血压住院患者20人,社区高血压患者30人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0人,女20人。
年龄30-70岁,平均50岁,病史最短2年,最长40年。
50例高血压病的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的诊断标准[1]。
1.2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2.1心理干预前患者的心理状况2.2心理干预后患者的心理状况2.3心理干预前后心理状况的差异心理干预前后有明显的心理状况差异,各项心理症状均有不同层次的减轻和消失。
见表33讨论3.1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护理人员应掌握心理学知识与技能,实施心理护理。
老年人高血压病人的护理方法高血压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终身疾病,是导致心脏病和中风的关键因素。
疾病发作后不仅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机体健康,严重情况下甚至直接危及生命健康。
有研究表示,高血压还会引起动脉瘤、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多种疾病,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有效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帮助患者有效改善生活质量,提升血压控制效果,实现最佳治疗及预后。
那么老年人高血压病人的护理方法有哪些呢?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高血压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增长。
疾病常见发病原因为大动脉出现粥样硬化。
疾病发作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血压波动大、并发症与合并症多(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等),对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健康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威胁。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落实高血压护理,旨在为患者机体健康提供保障。
1.血压观察及护理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发生一定变化。
一般情况下,脉压逐渐增大;收缩压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舒张压下降(于50-60岁之后)。
除此之外,老年高血压患者在24h之内常见血压波动大、不稳定。
医生不得根据一次血压测量结果判断血压是否正常,每天至少测量两次血压。
如果发现患者有不适,应随时监测血压。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受患者大动脉顺应性下降因素的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会发生以单纯收缩压提升的表现情况。
除此之外,其他对血压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包括患者的情绪、气候、季节、体力负荷变化等。
因此,相关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及时监测血压变化情况,若发现异常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并积极配合其完成相关治疗及护理,为患者机体健康提供保障。
除此之外,对于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需要在给予患者针对性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进行血压测量,最佳间隔时间为2小时左右,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血压监测时间,进而方便及时对患者的血压状况进行观察与记录,为后续针对性治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高血压护理按内科及心血管系统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血压:定时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视病情需要每日或按时测血压,测量前需静坐或静卧30分钟。
2.观察并发症:如患者血压急剧升高,同时有头痛、呕吐等症状,考虑高血压危象等并发症,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配合工作。
3.用药的观察:注意观察降压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
二、护理措施1.休息:早期高血压病人应避免疲劳,劳逸结合。
对血压较高、症状明显,或伴有靶器官损伤表现者应注意卧床休息。
2.饮食:应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及腌制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控制进食量和总热量,戒烟酒。
3.定时测量血压,一般情况下,每天测量1~2次,如出现高血压危重症,急性低血压反应等应做好心电、呼吸监护等,每30~60分钟监测一次。
4.在应用降压药物时,应密切观察疗效及副作用,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5.心理护理,了解患者心理,及时给予安慰解释,提高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维持心理平衡。
三、健康指导1.宣教高血压病的知识,解释引起高血压病的诱发因素及高血压对健康的危害,强调坚持长期规则治疗和保健的重要性。
2.指导病人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肥胖者控制体重,减少每日总热量摄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避免过饱,少吃零食等。
3.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的睡眠,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
4.适当运动:可选择慢跑、快步走、太极拳、气功等运动,以不出现头晕、心慌、气急为宜,避免竞技性运动和力量型运动如球类比赛、举重等。
5.告诉病人及家属有关降压药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副作用,并提供书面资料。
指导病人必须遵医嘱长期服药,按时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突然停药。
教会病人或家属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定期门诊复查。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整体护理方法及对策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者的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1年7月——2012年7月期间的60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过正规用药治疗、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等方法使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病情稳定出院。
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采集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延长生存期限。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护理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或特发性高血压,系指排除一切已知原因,而以高血压为主要特征,伴有血管、心、脑、肾等器官生理、病理性改变的一种常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成人血压的正常值为收缩压低于18.7千帕(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12.0千帕(90毫米汞柱)。
成人的收缩压等于或大于18.7千帕(140毫米汞柱)或者舒张压等于或大于120千帕(90毫米汞柱)(二者具备其一者)即为高血压。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我国60岁以上老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9.7%。
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衰竭等,严重者会致残或猝死[1]。
因此,高质量的护理对有效控制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对我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90例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进行分析,并做了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我科于2011年7月-2012年7月共收治高血压病人9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34例,年龄50~84岁,平均年龄68岁,均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一期73例,占16.2%,二期339例,占75.5%,三期37例,占8.3%。
二、护理方法(一)一般护理1.环境提供安全、舒适、便利、整洁的休养环境。
适宜的温、湿度可使病人感到舒适。
避免因外环境的改变而导致血压升高。
2.休息与运动适当休息和运动。
根据年龄、体质状况选择运动方式和时间,运动量不宜过大,量力而行,运动后最宜心率(次/分)=170-年龄。
浅谈老年高血压病人的护理摘要:高血压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它要求护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有相关理论知识和相应的临床经验,还要充当起教育者的角色,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进行健康教育,以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高血压临床护理心理护理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逐年上升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病患病率高达40%--60%,若不及时治疗常导致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并可并发和促进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甚至致残或猝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当今发病率较高的老年人高血压病的康复诊疗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分析了临床护理老年高血压患者较合理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心理护理发病诱因:人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便秘、情绪激动、大喜大悲、焦虑或长期环境噪声下,会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使病情加重。
因老年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易于急躁和情绪激动,导致血压升高。
护理人员需要掌握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性格情趣以及家庭情况,因人而异地给予心理和健康教育指导。
对存在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安慰、解释等心理护理,教会患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应急方式,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通过赠送健康保健手册、杂志、介绍同病病友等,使患者由配合治疗改为主动参与治疗,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2、健康知识指导加强健康教育,包括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并发症的处理、服药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
进行个性化健康知识教育,并且对患者家属进行示范、指导,针对其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防治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建立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体系,使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主动地建立起科学的生活习惯。
鼓励和指导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学习并掌握自我保健、自我护理和自我管理的技巧,做到自我控制血压、定期检查心、脑、肾等脏器功能及眼底状况等。
当代医学 2008年9月总第149期 C ont em pora ry M edi c i ne,Sept e m ber 2008,I ss ue N o.149护理N u r s i n g 3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此外,奥曲肽还能促进急性胰腺炎患者肠蠕动,以保持消化道通畅,降低肠腔内压,减轻腹胀症状,增加肠道血供,改善微循环,减少机械性损伤,减少肠道菌群失调,维持正常的肠道内微生态环境。
目前认为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有效药物,并能有效降低胰腺炎的并发症[3]。
临床表明,尽早合理足量应用奥曲肽配合综合性治疗及细致有效的护理措施,可缩短病程,促进疾病恢复。
参考文献[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 ].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66.[2]袁耀宗,夏璐.胰腺疾病的药物治疗[S].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2007:426-427.[3]张太乐,赵玉沛.第七届全国胰腺研讨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3:5本组资料收治自2006年1月~2007年4月30例高血压病人。
男19例,女11例,40~45岁18例,60岁以上12例。
1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1.1怀疑和否认心理早期患者症状较轻或无症状,身体没有任何不适改变,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有的患者甚至认为诊断有误,拒绝治疗和改变饮食习惯。
但长时间的拒绝则阻止了适当的自我监护从而导致病情发展迅速。
1.2愤怒和悲观心理当患者得知高血压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没有根治的可能,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加之将长期甚至终身依赖药物,常有一种愤怒情感,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1]。
1.3焦虑和恐惧心理由于高血压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不正确认识而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
对治疗过度关心,甚至出现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
1.4药物依赖心理病人入院时对药物的依赖心理较重,如果认为某种药物对他不起作用,或认为效果不佳,则采取不配合的态度,停药或偷偷扔药;如果认为某种药物对他有明显疗效,就会点名要求服用。
高血压病人的心理护理摘要:目的方法研究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心理护理的作用,为有效开展老年高血压病人护理工作寻找辅助方法。
通过将高血压患者分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分析对比两组效果表明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心理护理在高血压的防治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结果结论通过心理护理干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情况明显地趋于稳定状态,患者的心理转变明显,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都有重要影响。
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特别是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护理对策。
1.1背景及意义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字典 - 查看字典详细内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高血压的治疗病程长,患者就会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暴躁等不良的心理,甚至出现拒绝治疗、乱用药品等不良反应。
因此,心理护理在高血压的防治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2高血压病人的心理状况(一)抑郁:部分患者对自身病情认识不足、病后适应调节能力障碍,对疾病的紧张和焦虑,整日顾虑重重,引起惊恐、焦虑或愤怒等消极情绪,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如内分泌紊乱、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二)药物依赖心理,部分患者因长期反复服用某些药物,认定某种药物有明显疗效,对这种药物产生依赖性,而拒绝服用其他类药物。
甚至认为,只要坚持服药,疾病就会好转,从而轻视心理调节。
(三)情绪不稳定型心理,患者服用药物后若症状减轻,则认定药物有效,服用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停药。
而一旦出现身体不适症状,又开始重新全面检查身体,要求换药,对治疗失去信心。
(四)其他不良心理状态,一种是满不在乎,表现为不注重饮食,不严格用药等;另一种是角色强化,表现为过于小心,谈病色变、焦虑等。
2 研究设计2.1研究设计本研究为类实验性设计2.2护理对策1、积极治疗原发病: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针对病因采取治疗措施,遵照医嘱合理服用降压药。
高血压护理论文|高血压护理毕业论文浅谈老年高血压病的康复护理【摘要】目的:总结出对患者采用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扩、心理治疗的康复护理等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方法: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康复护理的理论学习以及临床实践,从高血压病患病机理、危险因素及特点入手,同时结合多年的护理经验和理论知识。
结论:在日常护理过程中,通过充分运用以上环节,不仅可以使老年患者高血压病情得以有效及时的控制和康复,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护士的综合业务素质和技能。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病康复护理老年人高血压指的是年龄在60岁以上人群中,收缩压>21.3kPa(160mmHg)和(或)舒张压>12.7kPa(95mmHg)的高血压患者[1]。
老年人高血压中一部分是由成年高血压延续而来,另一部分是因动脉粥样硬化,弹性减迟,收缩压升高而来。
在美国,老年人因高血压导致脑出血的病人超过60万,其中20万人死亡,因高血压引起心脏病发作的病人约100多万,其中死亡人数高达60万。
在英国,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有高血压的已超过500多万。
我国约有1亿多高血压病人[2]。
高血压病已经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
目前高血压的诊治进展很快,对高血压的康复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资料本组患者均为我市铁路局老干部,自2021年至2021年体检548例,年龄60-84岁,平均68岁。
根据1993年美国JNC制定高血压诊断标准[3],确诊老年高血压病318例,发病率58%,其中单纯收缩性高血压64例,占20.1%,I期高血压80例,II期高血压138例,III期高血压100例,合并糖尿病28例。
2 治疗方法2.1 治疗护理: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引起高血压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及高血压对机体的危害,以引起病人足够的重视,坚持长期的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将血压控制于接近正常的水平,以减少对靶器官的进一步损害。
2.1.1 指导病人减少盐的摄入:老年高血压患者食盐,每人每天3g以下,宜尽量多食新鲜蔬菜,减少食用盐腌制的咸菜,咸鱼等,适当增加些糖、醋、麻辣等不含盐的调料,尽量减少罐装食品、方便食品的使用。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对策[摘要] 目的: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方法:在住院期间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
具体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注重语言沟通,耐心解释并尽可能解决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使患者自觉配合各种治疗,结果:患者由最初对疾病认识不足,通过引导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
结论:良好的心理护理及指导对防止血压升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68-02随着我国医疗条件和社会福利的不断改善,人口平均寿命迅速增长,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随着年龄而增高,其中高血压已成为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积极防治高血压是减少致残和致死率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
1 心理护理1.1 心理指导为使患者对高血压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出现的症状进行耐心而细致的解释,解除患者因疾病带来的不愉快、恐惧心理和各种顾虑,保证劳逸结合、身心均衡,坚持定期服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创造良好环境保持病房舒适,环境幽雅,给患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
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尽量做到轻重患者分住,恢复期患者病房可配置电视或收音机,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其感受到身处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增强对生活的信念,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1.3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尊重患者,爱护患者,耐心宣讲住院规则、周围环境、作息时间等。
对患者隐私要严格保密,解除思想负担,让患者有在家一样的感觉,视患者如亲人、朋友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充分信任、理解;对患者不论身份、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均应一视同仁,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治疗成功的保证。
2 护理对策2.1 积极治疗原发病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要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遵照医嘱合理服用降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