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抗菌实验-18
- 格式:ppt
- 大小:550.00 KB
- 文档页数:54
体外抗细菌实验报告引言抗生素的研发与应用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成为严重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本实验旨在评估不同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菌活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建议。
实验设计材料和方法- 细菌菌株:选择常见的大肠杆菌作为实验菌株。
- 抗生素:选择常用的青霉素、头孢菌素和红霉素作为实验药物。
- 生长培养基:使用适合大肠杆菌生长的营养琼脂培养基。
- 平板计数器:用于计数菌落的数量。
- 培养皿:用于培养菌落。
实验步骤1. 通过接种线接种大肠杆菌菌株于含有足够营养适合培养大肠杆菌的琼脂平板上。
2. 使用接种环将抗生素涂抹在贴近边缘的地方。
每个琼脂平板上涂抹一种抗生素,留有一块区域作为对照组,不涂抹抗生素。
3. 将培养皿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4. 取出琼脂平板,使用平板计数器计算每个区域的菌落数量。
5. 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结果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抗生素区域菌落数量:: :: ::青霉素 A 120青霉素 B 50头孢菌素 C 80头孢菌素 D 100红霉素 E 150红霉素 F 200对照组G 500讨论与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在本次实验中,细菌对红霉素的抗菌活性最强,对青霉素的抗菌活性最弱。
2. 头孢菌素对细菌的抗菌活性居于中等水平。
3. 与对照组相比,使用抗生素处理的培养皿中,菌落数量明显减少。
结论根据本次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青霉素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较弱,使用青霉素抗生素时,需注意其治疗效果和耐药性问题。
2. 红霉素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较强,可以作为治疗选择之一。
3. 头孢菌素在对抗大肠杆菌方面的抗菌活性居于中等水平。
4. 本实验结果可为临床抗生素选择提供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请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参考文献)。
微量肉汤稀释法(borth microdilution method)实验方法:1.用无菌蒸馏水在聚丙烯离心管中将抗菌肽和抗生素溶解制成1280 g/L的储备液,然后用等量无菌的0.02%乙酸(含0.4% BSA)稀释,在用0.01%乙酸(含0.2% BSA)溶液对等量稀释后的溶液在进行一系列的双倍稀释,得到质量浓度为640,320,160……1.25 mg/L的共10个梯度的系列稀释液,4 ˚C下保存备用。
2.将待测细菌在灭菌MH肉汤琼脂平板上过夜培养,挑取菌落接种于灭菌试管中的MH肉汤,37 ˚C,180 r/min过夜培养。
将培养后的菌液稀释至2*10^5-7*10^5 CFU/mL,向无菌的96孔平板中的1-11孔各加入100 µL的菌液,12孔不加入菌液而加入100 µLMH肉汤,然后从1~10孔逐一加入相应的待测抗菌肽,11孔作为扫描对照组不加肽。
37 ˚C,90 r/min培养18-24 h,这样待测抗菌肽的终质量浓度分别为64,32,16,……0.125 mg/L。
(不知道待测抗菌肽添加量是多少,最终抗菌肽的终浓度怎么缩小了10倍)3.最小抑菌浓度MIC(minin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就是能阻止50%以上细菌生长的最小肽浓度。
用酶标仪在490 nm下对平板进行扫描,肽的MIC 的确定按照比对照孔(11孔)的浑浊程度低50%以上的最小质量浓度计算。
4.最小杀菌浓度MBC(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就是能抑制任何残余菌落生长的肽的最低浓度。
从没有细菌生长的平板孔中的内容物中取10 µL 涂布到MH琼脂平板上,37 ˚C培养18 h,以此来确定肽的MBC。
参考文献:【1】汪以真,抗菌肽与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效果比较[J].中国兽医学报,2004,24(3):270-273.抗菌肽的体外抑菌实验(平板法)1.稀释:将一定效价的抗菌肽做6个浓度的稀释,将抗生素按正常使用剂量同样做6个浓度的稀释2.指示菌:指示菌用液体LB培养基培养24 h后稀释至10^6 CFU/mL3.制板:取1 mL指示菌注入培养皿中,倒入灭菌的固体LB培养基摇匀,放冷后制成平板。
苦参提取物体外抗菌实验研究一、概览哎呦这可是个不小的课题啊!不过别着急,咱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个实验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话说这苦参可是一味神奇的中药,据说它含有丰富的抗菌成分,对各种细菌、真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通过提取苦参中的这些抗菌成分,看看它们在物体表面到底能不能起到抗菌的作用呢?这可是一个既有趣又有意义的实验哦!A.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抗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健康保障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苦参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具有很好的抗菌效果。
因此研究苦参提取物体外抗菌的作用机制和方法,对于开发新的药物和保健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B.目的和方法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苦参提取物对物体表面的抗菌效果,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法进行实验。
第一种方法是将苦参提取物涂抹在物体表面,然后观察一段时间后是否仍然有细菌生长。
第二种方法是在不同的温度下分别将苦参提取物涂在物体表面,然后观察一段时间后是否仍然有细菌生长。
通过这两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出苦参提取物对物体表面抗菌的效果。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的出现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们开始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抗菌方法。
苦参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近年来关于苦参提取物体外抗菌实验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在过去的研究中,苦参提取物已经被证明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例如一篇发表在《中国药学杂志》上的研究报道了苦参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等常见细菌的抑制作用。
此外另一篇发表在《中药材学报》上的研究表明,苦参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苦参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然而目前关于苦参提取物抗菌机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一些研究认为,苦参中的生物碱成分可能是其抗菌活性的主要原因。
《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平台》——《抗菌药物的体外抑菌及体内抗菌实验》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小组成员:实验日期:5月27日-5月30日微生物综合实验抗菌药物的体外抑菌及体内抗菌实验班级16级生物技术1、2班姓名学号座位号实验日程安排抗菌药物的体外抑菌及体内抗菌实验一、实验原理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抑菌或杀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
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也可化学全合成。
抗菌药物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药物的体外抑菌实验,是指在体外测定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能力的实验。
它是常用抗菌实验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有系列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
稀释法有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和固体稀释法(斜面法)两种,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测定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是指该药物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通常用ug/ml或U/ml表示。
其结果判断方法为凡无肉眼可见细菌生长的药物最低浓度即为该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琼脂扩散法是将抗菌药物加至接种试验菌的平板表面,抗菌药物在琼脂胶内向四周自由扩散,其浓度随扩散距离增大而降低。
在药物一定的扩散距离内,由于药物的抗菌效应,试验菌不能生长,此无菌生长的范围称为抑菌圈。
抑菌圈的大小与药物的抑菌效应成正比。
琼脂扩散法常有纸片法、管碟法、打洞法和挖沟法。
一般药敏实验常采用纸片法,我们可以根据抑菌圈的大小,来判断菌种对药物的敏感性,是敏感,中度敏感还是耐药。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评定标准,在标准实验条件下根据抑菌圈的大小来判断,如:药物的体内抗菌实验又称为动物实验治疗试验或保护力试验。
当抗菌药物进入机体后,其效力的发挥要受体内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血液及组织内的蛋白质或磷脂、浓汁内的核酸均与药物结合,降低药物的活性;坏死组织内的酸性环境也能影响药物的活性。
抗生素体外抑菌实验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类型抗生素对某一细菌菌种的体外抑菌效果。
实验原理:细菌的体外抑菌实验是评估抗菌药物对细菌生长的影响的一种常见方法。
该实验通过在固体培养基上为细菌划线,将抗生素药物涂布在纸片上,再放置于已划好细菌的平板培养基上。
通过比较不同类型药物涂布的纸片与对照的空白纸片对细菌生长的影响,从而评价药物的抑菌作用。
实验步骤:1.选取一种目标细菌,本实验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
2.准备好含有所需抗生素的培养基。
3.将目标细菌接种在平板培养基上并使其生长至对数生长期。
4.在平板培养基上划线并将贴有不同抗生素药物的纸片置于相应位置。
5.将培养基培养在恰当条件下,通常需要48小时,直到菌落在对照组与不同抗生素组之间的差异变得显著。
6.通过比较不同种类抗生素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利用本实验方法,我们测试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八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的体外抑菌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抗生素的抑菌效果明显不同。
其中,抗菌肽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强,其次是氨基糖苷和磺胺类抗生素。
而抗酸菌素类抗生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显示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较弱抑菌能力,而两性霉素B和卡那霉素则没有表现出任何抑菌效果。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了不同类型抗生素对某一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不同类型抗生素的抑菌效果明显不同。
抗菌肽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强,其次是氨基糖苷和磺胺类抗生素。
而抗酸菌素类抗生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显示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较弱抑菌能力,而两性霉素B和卡那霉素则没有表现出任何抑菌效果。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抗菌药物选择和用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化合物体外抗菌实验步骤一、准备工作。
咱要先把东西都准备齐喽。
得有咱们要测试抗菌性的化合物,这是主角呢。
然后还需要准备好各种细菌,就像是找一群小坏蛋来看看化合物能不能把它们打败。
细菌的种类可以根据你想研究的方向来选,常见的大肠杆菌之类的就不错。
还有培养细菌的培养基,这就像是给小坏蛋们准备的食物和住所,让它们能好好生长。
另外,像移液枪、培养皿、锥形瓶这些实验工具也不能少,就像厨师做菜得有锅碗瓢盆一样。
二、细菌培养。
把选好的细菌接种到培养基里。
这就像是把小种子种到土里,让它们开始繁殖生长。
把接种好细菌的培养皿放到合适的温度下,一般是37℃,这是大多数细菌感觉很舒服的温度,就像我们人类在20多度的环境里比较自在一样。
让细菌在这个温度下生长一段时间,直到它们达到一定的数量,这样才有足够的“兵力”来和化合物战斗。
三、化合物处理。
从培养好的细菌里取一部分出来,然后把咱们的化合物加进去。
这个加的量得好好控制,就像给菜放盐一样,多了少了都不行。
可以设置不同的浓度,这样就能看看化合物在不同的量下抗菌能力有啥区别。
把加了化合物的细菌混合液再放到合适的环境里培养一段时间,这时候就是化合物和细菌在暗暗较劲的时候啦。
四、观察结果。
过了一段时间后,就可以观察结果喽。
看看细菌有没有被化合物抑制生长,或者有没有被杀死。
如果细菌的生长明显被抑制了,那说明化合物的抗菌能力很强呢。
可以通过观察培养皿里细菌菌落的大小、数量来判断。
如果菌落又小又少,那化合物就立大功啦。
要是菌落还是密密麻麻的,那可能这个化合物对这种细菌的抗菌效果不太好哦。
这就像是一场小小的战争,最后看谁赢谁输,可有趣啦。
实验六、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效试验(药敏试验)各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同种细菌的不同菌株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有差异,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可筛选最有疗效的药物,用于临床对控制细菌性传染病的流行至关重要。
此外,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可为新抗菌药物的筛选提供依据。
药敏试验的方法很多,普遍使用的有滤纸片扩散试验(Kirby-Baueer Dice Diffusion);最低抑菌浓度试验(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试验(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目的要求]1、熟悉体外抗菌试验操作技术。
2、掌握药物抗菌能力体外测定的常用方法及其用途。
[实验原理]常用的体外测定药物抑菌能力的方法有两大类:琼脂渗透法与浓度系列稀释法。
琼脂渗透法时利用药物能够渗透至琼脂培养基的性能,将实验菌混入琼脂培养基后倾注成平板;或将试验菌均匀涂于琼脂平板的表面,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将药物置于已含试验菌的琼脂平板上。
根据加药的操作方法不同而有滤纸片法、打洞法、管碟法及挖沟法等。
经适宜温度培养后观察药物的抑菌能力。
浓度系列稀释法时把药物稀释成不同的系列浓度,混入培养基内,加入一定量的试验菌,经适宜温度培养后观察结果,求得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1、细菌:所用细菌应包括主要致病菌。
革兰氏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与不产酶菌株)、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球菌如淋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流感杆菌、肠杆菌科细菌8~10种,绿脓杆菌与其它假单孢菌属及不动杆菌属等,厌氧菌包括脆弱类杆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
对临床应用有代表性的菌株数量,创新药应不小于1000株。
其它类新药根据新药抗菌谱宽窄可作200-500株。
试验时应包括有国际公认质控菌株(如金葡菌ATCC25925,大肠杆菌ATCC25922和绿脓杆菌ATCC27853等)。
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第十九章第十九章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教学要求.(一)掌握常用的体外抑菌试验(连续稀释法、琼脂扩散法)。
.(二)熟悉杀菌试验(最低杀菌浓度、最低致死浓度的含义及测定的方法,活菌计数法,石碳酸系数测定法);联合抗菌试验(纸条试验、梯度平板纸条试验、棋盘格法),协同、拮抗、无关、累加的概念。
.(三)了解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常用的体外抑菌试验一、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又称药敏试验,主要用于筛选抗菌药物或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最低抑菌浓度(MIC):指药物完全抑制某种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
.优点:方法简便、需时短、用药量少,不需要动物。
.缺点:不能根据体外试验结果肯定或否定一个药物的抗菌作用。
试验菌.细菌、霉菌和酵母菌常用.标准菌株:来自专门机构,我国是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提供。
.临床分离株:经形态、生化及血清学等方面鉴定。
不得有杂菌污染,不宜用传代多次的菌种,最好是重新活化的。
控制培养时间。
.接种菌量的多少的计算培养基.根据试验菌的营养要求进行选择.培养基质量控制供试药物.药物的浓度和总量要精确配制.供试药物用适宜溶剂溶解并稀释至所需浓度,难溶药物加助溶剂。
.中草药或某些生药原粉的样品,应先提取,再浓缩至所需浓度对照试验.试验菌对照:在无药情况下,应能在培养基内正常生长.已知药物对照:已知抗菌药对标准的敏感菌株应出现预期的抗菌效应,对已知的抗药菌应不出现抗菌效应。
.溶剂及稀释剂对照:抗菌药物配制时所用的溶剂及稀释剂应无抗菌作用(一)连续稀释法.方法:液体法和固体法。
.用于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
.抑菌:药物可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但不杀死它,在药物除去后,微生物又可恢复生长.杀菌:药物能杀死微生物,当药物去除后,微生物不再继续生长。
1、液体培养基稀释法.方法:两倍稀释法.步骤:液体培养基稀释药物成系列递减的浓度每管加入一定量试验菌24-48小时后肉眼观察试管浑浊情况,记录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MIC)将未见细菌生长的各试管内的培养液(各吸取0.1ml)移种到新鲜的琼脂培养基上重新长出细菌的只具有抑菌作用,无菌生长(菌落数﹤5个)具有杀菌作用,记录最低杀菌浓度(MBC)。
试管稀释法体外抗菌实验近年来,各类耐药菌发展迅速。
由于耐药性菌的出现,国内外都更加关注抗耐药菌药物的研发。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种耐药性结核杆菌(MDRMT)等的出现,给临床治疗造成严重困难。
研究具有新型化学结构、新作用机制、新作用靶位的新抗菌药是克服病原菌耐药性的有效途径。
自然性抗菌药物和合成抗菌药物等的出现使有效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成为可能,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
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也出现了细菌耐药性逐年增加,致使一些抗生素疗效降低、甚至无效的情况。
过去已获控制的一些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病等)出现了再次流行的趋势;一些致病菌成为条件致病菌,如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而病毒与深部真菌等感染仍然缺乏良好的防治药物。
这些情况的出现,迫切要求不断地提供新型抗菌药物,并对已有的抗菌药物发展提出了挑战。
1992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资料表明,有13300例住院患者,是因为对所使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细菌感染得不到控制而死亡。
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大量的抗菌药物,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已不下200种之多,而仍以平均每年10种以上新的抗菌药物问世的速度在增长。
一方面多种抗菌药物投入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则是耐药菌株的不断产生。
耐药细菌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为几十年来,人类大量使用抗菌药物的结果。
细菌在大范围选择性压力下,保留了它们中最耐药的菌株,而这种耐药性可以在细菌间传播,耐药细菌又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播散,因而多重耐药菌株的感染导致患者死亡的报道在逐渐增多。
研究细菌的耐药趋势与新的抗菌手段,已成为人类保护自己生存的一个长期乃至永恒的话题。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已正式成立了耐药监测领导小组,开展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宣传和行动。
有关国际性传染病和抗生素会议都将耐药问题与严重传染病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讨论。
服务项目:1、按新药申报标准进行抗菌新药的临床前药效学实验研究。
实验五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药物的抗菌试验是为了检查药物的抗菌能力。
该项试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新药研究和指导临床用药。
如抗菌药物的筛选,提取过程的生物追踪、抗菌谱的测定、耐药谱的测定、药敏试验、药物血浓度测定等各个方面.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在实验室进行,优点是方法简便、需时短、用药量少,不需要活的动物、实验条件容易控制.因此,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已广泛应用各种测定了.药物的体外抑菌试验是常用抗菌试验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用系列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一)稀释法(结果示教)稀释法有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和固体稀释法(斜面法)两种.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测定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是指该药物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通常用μg∕ml或U/ml表示.(二)琼脂扩散法它是将抗菌药物加至接种试验菌的平板表面,抗菌药物在琼脂胶内向四周自由扩散,其浓度随扩散距离增大而降低,在药物一定的扩散距离内,由于药物的抗菌效应,试验菌不能生长,此无菌生长的范围称为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与药物的抑菌效应成正比.琼脂扩散法常有纸片法、管碟法、打洞法和挖沟法.滤纸片法(K—B纸片法)-学生操作滤纸片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新药的初筛试验(初步药物是否有抗菌作用)及临床的药敏试验(细菌药物第三性试验、以便选择用药).滤纸片分湿、干两种,可以在试验时用无菌纸片沾取药物溶液放在含菌的平板表面,也以预先做成一定浓度的干燥纸片。
一般来说预先做成的干燥纸片实用一些而且准确一些.至于干燥纸片的制备方法:选用吸水力强而且质地均匀的滤纸,用打洞机制成6mm直径的圆纸片,120℃干燥灭菌2小时.然后把配制好的各种适宜浓度的抗生素溶液,每100张纸片加入0。
5ml药液,使它均匀浸润,放在无菌平皿中,37℃,使它干燥,分装小瓶中,封口,4℃保存.如果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还要放在—20℃保存.这就制成了干燥的含药液的纸片。
一般药敏试验常采用滤纸片法,我们可以根据抑菌圈的大小,来判断菌种对药物的敏感性,是敏感,中度敏感还是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