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活检病理
- 格式:ppt
- 大小:27.64 MB
- 文档页数:68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对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刘晓春(安福县人民医院,江西安福343200)【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活检病理对子宫异常出血(AUB)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AUB患者80例,收集其子宫内膜病理活检资料,分析病理诊断结果及诊断符合率。
结果80例患者中功能失调性出血37例,占46.25%,其中内膜过度增生29例,占36.25%;器质性出血27例,占33.75%,其中子宫内膜息肉18例,占22.50%;内膜基本正常16例,占20%。
子宫内膜病理检查诊断功能失调性出血的符合率为75.51%,诊断子宫肌瘤和流产的符合率均为100%。
术前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与病理相符,但漏诊率为50%;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存在假阳性,为57.14%。
结论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子宫异常出血具有准确率高、可明确病理类型等特点,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子宫异常出血诊断子宫内膜活检病理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721(2021)11-1576-02DOI:10.19435/j.1672-1721.2021.11.050子宫异常出血(abnormal uterus bleeding,AUB)是指与正常月经的规律性、周期频率、经期长度、出血时间、出血量等任一项不符的源于子宫腔的异常出血,是一种妇科常见疾病,患者主要有月经过多、过频或经期延长等表现,部分患者有闭经后出血或产后异常出血等现象[1,2]。
临床治疗AUB时首先应通过诊断明确疾病类型及病因,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3]。
本研究以80例AUB患者为对象,探讨子宫内膜活检病理对该病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安福县人民医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AUB患者80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48.59±6.47)岁,产次0~6次,平均(2.43±0.51)次。
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子宫内膜活检病理特点分析【摘要】子宫异常出血是妇科常见疾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扰。
子宫内膜活检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可以为患者提供精准的病理信息。
本文通过对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子宫内膜活检病理特点的分析发现,在病理学上,患者子宫内膜呈现出增生、不典型增生等特点;疾病发展过程中,常伴随有慢性炎症和内分泌失调等情况;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子宫内膜活检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上可以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方式;预后分析则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有关。
结论部分对患者的预后有所展望,同时也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子宫内膜活检病理特点的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疗策略。
【关键词】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子宫内膜活检、病理学特点、疾病发展、诊断方法、治疗方案、预后分析、结论总结、研究展望1. 引言1.1 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子宫内膜活检病理特点分析子宫异常出血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影响着许多女性的生活质量。
子宫内膜活检在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子宫内膜活检的病理特点进行详细分析,以增进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子宫内膜活检的病理学特点主要表现为内膜增生、腺体复杂、腺体异型增生、腺腺绒毛样生长等。
这些特点常常反映了内分泌失调或其他恶性变化的存在,需要及时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
病理学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疾病的发展过程、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总结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子宫内膜活检的病理特点,并展望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希望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2. 正文2.1 病理学特点分析子宫异常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中子宫内膜病变是主要的病理学特点之一。
在子宫内膜活检标本中,常见的病理学特点包括内膜增生、腺体扭曲、腺体不规则和腺腔形态不规则等。
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子宫内膜活检病理特点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子宫内膜活检的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发现了增生期子宫内膜异常、异位腺体增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等病理特点。
子宫内膜异位腺体增生伴出血和囊肿形成是重要特点。
病理特点的分析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结论指出,对子宫异常出血患者进行子宫内膜活检可以提供重要参考,并进一步探讨了临床意义和展望。
这些发现对于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子宫异常出血、子宫内膜活检、病理特点、增生期子宫内膜异常、异位腺体增生、不典型增生、异位腺体增生伴出血、异位腺体增生伴囊肿形成、临床意义、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子宫异常出血是指在不明原因或有明确病因但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持续或周期性阴道流血,特点是周期性发作,出血量多少不同。
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常伴有贫血、腹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子宫异常出血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给患者带来了不良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子宫异常出血病因多样,包括内分泌失调、生殖系统感染、肿瘤等。
在面对子宫异常出血的患者时,子宫内膜活检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通过对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为了更好地了解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子宫内膜活检的病理特点,本研究旨在对这些特点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分析子宫内膜活检样本中的病理特点,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直观、准确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子宫内膜活检的病理特点,分析不同类型的内膜异常在组织学上的表现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
通过深入分析子宫内膜增生期异常、异位腺体增生、不典型增生等病理特点,揭示其与子宫异常出血的关联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对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对子宫异常出血应用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的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选择本院在2018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52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对患者应用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和超声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果。
结果功能性出血总例数25例,内膜过度增生发病率为32.69%,远高于内膜不规则脱卸、内膜分泌紊乱和内膜分泌反应不同步;器质性出血总例数16例,占比最大为宫内膜息肉。
功能性出血、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内膜癌和其他疾病类型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B超诊断。
结论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针对子宫异常出血效果明显,整体准确率值得信任,而且可辅助诊断具体疾病类型,具备较大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超声诊断;子宫异常出血子宫异常出血是常见的妇科疾病,没有具体的发病年龄段,临床发病原因相对复杂,不仅会导致患者下腹疼痛,阴道病变,如果流血量较多,还可能引起贫血等并发症。
临床针对子宫异常出血疾病,可应用诸如超声诊断等影像学诊断方法,此外,有资料表明,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同样针对子宫异常出血,展现出一定的诊断价值[1]。
基于此,本文将选择本院在2018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52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为研究样本,对子宫异常出血应用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的效果进行研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在2018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52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年龄介于24-51岁之间,年龄均值(40.22±4.16)岁,病程介于2-5年之间,病程均值(4.11±0.55)年。
纳入标准:符合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标准;对全部研究过程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无缺失。
排除标准:诊断依从性较差;临床资料缺失;存在精神性疾病;合并其他子宫疾病。
1.2 方法对患者应用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和超声诊断。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为患者做身体各项检查,明确患者是否有不适合活检病理诊断的疾病。
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子宫内膜活检病理特点分析子宫异常出血是指女性月经周期紊乱,出血量过多或过少,导致月经不调的一类疾病。
子宫内膜活检是诊断和评估子宫异常出血病因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对子宫内膜活检病理特点的分析,可以明确诊断及确定治疗方案。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特点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厚度:正常的子宫内膜厚度在5-10毫米左右。
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较正常人增厚或变薄。
增厚主要表现为腺体区和间质区增生,形成腺体扭曲、分支状增生。
变薄则与内膜萎缩有关,腺体数量减少、腺体短小。
2. 腺体形态:在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活检标本中,腺体形态异常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正常的子宫腺体是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
而在异常出血患者中,腺体形态常表现为不规则、不对称、分支扭曲、变窄或变宽等变异情况。
3. 细胞异型性: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细胞异型性相对较高。
细胞异型性主要表现为腺体细胞核增大、核染色质不均、核仁明显,细胞核与胞质比例失调等。
这些异常的细胞形态特征可能提示子宫内膜病理性改变存在,如腺体增生、增生不典型等。
4. 炎症反应: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活检标本中常见炎症细胞浸润。
炎症反应可能与子宫内膜病理所致的出血、坏死或萎缩有关。
炎性细胞浸润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5. 内膜间质改变: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内膜间质区可能出现增殖和纤维化的改变。
内膜间质增生表现为胶原纤维增多、分支丰富、间质宽,常伴有增生的平滑肌细胞。
而内膜间质纤维化则主要表现为胶原纤维增生及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这些变化可能影响内膜的血管分布和功能,导致异常的出血现象。
通过对子宫内膜活检标本的病理特点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子宫异常出血的病因,并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子宫内膜活检病理特点分析并不能单独用于诊断,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病理诊断分析发布时间:2021-07-15T07:25:19.221Z 来源:《航空军医》2021年5期作者:金玉梅[导读] 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女性常见的子宫内膜癌,通过刮宫活检可可明确子宫内膜癌分型。
(吴忠市人民医院宁夏吴忠 751100)摘要:目的评估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病理诊断。
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自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50例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HE染色联合免疫组化染色诊断,分析病理结果。
结果150例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者经过病理活检,得到子宫内膜样腺癌136例(90.67%),8例(5.33%)为浆液性癌,5例(3.33%)透明细胞癌,1例(0.67%)癌肉瘤。
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女性常见的子宫内膜癌,通过刮宫活检可可明确子宫内膜癌分型。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病理诊断;效果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是临床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是一种上皮性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
根据流行病学分析,每年约有20万的新发病例,同时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第三位妇科恶性肿瘤之一[1]。
其发病与患者生活习惯相关,仅次于肺癌、乳腺癌及结直肠肿瘤者。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本文现将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病理诊断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自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50例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者为此次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临床表现为经量异常增多、阴道不规则流血、经期显著延长;临床资料完整者;自愿参与此次研究。
排除标准:中途退出实验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精神病者;理解及语言障碍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年龄(34-61)岁,平均年龄(51.15±4.61)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15±0.11)年;学历:45例中大专,50例高中学历,55例初中及以下学历。
探讨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对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效果卢红明【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异常出血使用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的临床诊断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接收的79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患者提供了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对该种诊断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接受了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共有33例器质性病变,占总数的41.77%;有16例曾有过流产史,有9例子宫内膜息肉,5例子宫肌瘤,3例宫体癌.共有31例激素水平失调,占总数的39.24%;有11例子宫内膜增殖失调,20例子宫内膜增殖症.15例在正常经期有各期内膜,占总数的18.99%;5例中月经期内膜,6例增生期内膜,4例分泌期内膜.结论子宫异常出血可以选择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可以鉴别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出血情况,和其他诊断方式联合使用还能对卵巢和全身性疾病进行诊断,提升准确度,结果更加可靠,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09)013【总页数】3页(P69-71)【关键词】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子宫异常出血;诊断效果【作者】卢红明【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总医院病理科,黑龙江大庆 16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子宫异常出血是经期持续时间过长、经量过多、经期频繁,非月经期有出血以及绝经后有出血等情况[1]。
此次我院就子宫异常出血使用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有以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接收的79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22~56岁,平均年龄为(37.44±6.22)岁。
年龄22~44岁43例,占54.43%,年龄45~56岁36例,占45.57%。
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临床表现经期延长以及月经过多65例,月经频发间期出血44例,月经紊乱而且不规则出血时间>1个月35例,闭经后出现出血情况20例,产后出现不规则出血33例。
子宫内膜癌p53突变诊断标准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能会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2. 病理学检查:子宫内膜癌的确诊需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包括子宫内膜活检、宫腔镜活检等。
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性质、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是否有转移等情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
4. 血清肿瘤标志物: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如CA125、CEA等,但血清肿瘤标志物不是子宫内膜癌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对于p53突变,它是子宫内膜癌的一个基因突变类型,但并不是子宫内膜
癌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p53突变可以出现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因此不能仅凭p53突变诊断子宫内膜癌。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而p53突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如果您有相关症状或疑虑,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治疗。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一、本文概述《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提供关于子宫内膜癌的最新诊断与治疗策略的全面指南。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和恰当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将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和医学进展,对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本指南还将强调多学科协作在子宫内膜癌诊疗中的重要性,以推动子宫内膜癌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
通过本指南的学习和应用,期望医疗专业人士能够提升对子宫内膜癌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通常涉及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多个方面。
临床评估: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包括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等,以及观察是否存在异常阴道出血、腹部肿块、疼痛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能包括全血计数、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以帮助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
子宫内膜活检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关键步骤,可以通过刮宫术或宫腔镜检查获取子宫内膜组织样本。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浸润深度。
其他可能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扫描、MRI和PET-CT等,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肿瘤信息和评估疾病的分期。
组织病理学检查:这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
通过显微镜检查子宫内膜组织样本,病理学家可以观察到细胞的异常增生和恶性转化的证据。
免疫组化染色等技术还可以帮助进一步了解肿瘤的分子特征和预后。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正确的诊断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关键。
三、子宫内膜癌的分期与评估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以及预测预后的重要依据。
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的分期系统,子宫内膜癌分为四期,即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
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危险因素分析邮编:615000摘要:目的:就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抽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于我院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前刮诊提示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基于病理类型的前提下分为子宫内膜癌组(25例)、子宫内膜增生组(35例),对比两组的临床特征,明确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年龄48岁及以上、刮诊病理为重度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是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相较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较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相较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伴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较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与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相比,伴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的增加,可提高子宫内膜癌风险(P<0.05)。
结论:子宫内膜增生患者极易合并子宫内膜癌,尤其是年龄48岁及以上、刮诊病理提示重度的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危险因素子宫内膜增生是一种上皮细胞肿瘤疾病,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命。
在此病的诊断中,诊断性刮宫是常见方法,但此方法会对机体造成一定损伤,且在各类激素药物的使用下,治疗方式也在不断改变,早期展开疾病筛查,明确影响因素,及时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利于避免子宫内膜癌。
本文主要就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于我院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前刮诊提示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患者年龄区间为33-64岁,平均年龄为(46.32±1.98)岁;已生育53例,未生育7例,绝经18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分别为9例、4例。
宫腔镜检查病理报告单
尊敬的患者:
您好!感谢您对我们医院的信任和支持,在此,我们向您呈上您进行宫腔镜检查的病理报告单。
请您认真阅读,如有不理解之处,请及时与医生联系,我们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解答。
报告单结果如下:
1. 检查部位:宫腔
2. 标本所属:您采集的子宫内膜组织
3. 检查结果:子宫内膜增厚,局部异常影响;未见明显恶性肿瘤细胞。
我们的专业医生对您的检查结果进行了认真分析和判断,在未见到明显恶性肿瘤细胞的情况下,我们建议您进行定期随访和观察,同时注意营养和生活习惯的调理,保持身体健康。
如有不适或疑虑,欢迎随时前来就医。
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特此通知。
医院名称:XXXX医院
医生签名:X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攀枝花市米易县人民医院四川攀枝花 617200)【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230-01 1 子宫内膜活检目前,临床妇科疾病诊断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检查项目结果,共同进行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以提高临床妇科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在现如今所有的临床妇科检查项目中,最为常见和使用最多的就是子宫内膜活检,子宫内膜活检检查项目,是从通过腹腔镜或者是宫腔镜协助,在女性患者子宫颈中刮取一些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通过组织细胞形态、大小和类型及成分等检查和观察结果,判断患者到底是患上了什么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临床疾病诊断中需要先进行项目检查,然后通过检验结果对疾病和患病程度进行评估,子宫内膜活检检查项目的诊断准确性是非常高的,正常情况下所有的宫颈疾病都可以通过子宫内膜活检诊断出来,且对女性身体影响不大,一些女性听说要刮宫或者是取一些组织,就认为很痛,所以对子宫内膜活检产生抗拒,这是因为不少女性对于子宫内膜活检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实际上子宫内膜活检并不是很痛,这种检查方式之所以是最为常见以及最为准确的检查方式,是因为其检查准确性和检查安全性较高,且便于操作,不会对女性身体造成严重影响,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安心接受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检查项目,且相信子宫内膜活检检查结果。
2 女性子宫内膜活检的作用如果女性想要了解自己的子宫是否有病变或者是子宫内膜情况,可以在来月经的六小时之内,或者是阴道不规则出血期间做诊断性刮宫,一般通过获取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依据检查结果提示看到的是月经期内膜,就说明女性内分泌不存在异常,且可以相信子宫内膜没有异常病变,不需要过分担心,若是病理检查结果是不正常的,就会在子宫内膜病理学检验报告中特别写出来的。
以下是对子宫内膜活检以及检查要求,注意事项的阐述。
首先,什么是子宫内膜活检?这个答案用官方的说法是,对女性患者子宫颈中取出一块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依据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诊断疾病,因为取出组织无论是观察和检查,都可以较短时间内完成,活检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诊断更为准确一些。
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病理诊断与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经刮宫活检病理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结果,为疾病临床诊断提供有利参考借鉴。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3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均刮宫活检取病理组织检查,对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结果:刮宫活检病理组织,检查子宫内膜腺样体癌27例,浆液性癌2例,透明细胞癌1例,癌肉瘤1例;子宫内膜腺样体癌27例患者,低分化10例(37.04%)、中分化15例(55.56%)、高分化2例(7.40%)。
结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断,通过刮宫活检病理诊断是有效的手段,在诊断的时候注意对各种病变类型的区分,指导临床合理治疗。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病理诊断子宫内膜癌术后常见的妇科癌症,此类病患的群体多为中老年,而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也呈现年轻化趋势[1]。
由于子宫内膜癌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同一些常见的子宫内膜功能失常及妇科疾病混淆,这样引起漏诊误诊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合理方法进行诊断鉴别。
随着病理诊断技术的发展,刮宫活检的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子宫内膜癌借助刮宫活检病理诊断方式,可达到提高对病变诊断的准确率[2]。
基于此,本次研究中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探讨采取刮宫活检病理诊断方式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3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存在不同程度阴道流血症状、经量异常增多及经期延长,排除严重基础性疾病、恶性肿瘤疾病以及精神疾病者。
患者的一般资料如下:年龄33~62岁,平均年龄(46.12±2.45)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病程(1.62±0.52)年。
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是采取刮宫活检取病理组织检查,刮宫取病理组织:将受检者的外阴以及局部进行清洗,应用专用毛刷进入到宫颈部位,顺时针与逆时针分别转动两圈后取出,将采样毛刷置入到无菌管储存待检。
经验交流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病理诊断观察刘婷 (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甘肃省天水市 741020)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病理诊断。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2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刮宫活检检查,采用HE染色分析病例特点。
结果:25例患者中,确诊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19(76.00%)例,腺鳞癌(即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现象伴有鳞状细胞癌结构)2(8.00%)例,浆液性乳头状癌1(4.00%)例,透明细胞癌1(4.00%)例,浆液性乳头状癌合并透明细胞癌1(4.00%)例,癌肉瘤1(4.00%)例。
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学特点为细胞核有明显变大、变圆,且核仁突出,其子宫内膜腺体无极性,可见染色质较粗(或空泡状),子宫内膜间质明显减少、消失,或排列成筛状,大小与形状均不一致,腺体分支复杂,代之为肉芽或纤维组织,常伴有炎性反应,会累及浅肌层,但无转移情况。
子宫内膜鳞癌表现为双侧卵巢转移,浆液性乳头状癌表现为盆腔淋巴结转移。
结论:子宫内膜癌中最常见的病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诊断时需注重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癌的鉴别,并对子宫内膜增生进行区分。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病理;诊断子宫内膜癌又叫做子宫体癌,主要是指发生在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起源于内膜腺体,是女性生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常表现为子宫异常出血、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1]。
近年来,随着女性老龄化人口增加、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变化、外源性激素滥用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愈来愈年轻化。
因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与子宫内膜功能性失调、常见妇科疾病有较多相似,极易发生误诊、漏诊情况[3]。
故有效的诊断,是临床做到早确诊、早治疗的关键,对疾病尽早治疗有重要意义[2]。
目前临床针对子宫内膜癌常用诊断方法包含B 超诊断、分段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宫腔镜检查、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及磁共振检查等,而分段诊断性刮宫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但该技术属于盲目性操作,对患者的创伤较大,且无法判定肌层受累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情况,亦受到操作者经验、肿瘤面积大小与位置等因素影响,极易出现漏诊或误诊情况,临床应用效果并不理想[4],与免疫组化染色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准确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