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植物害虫刺蛾类
- 格式:pptx
- 大小:658.64 KB
- 文档页数:10
一、黄刺蛾又名洋辣子、毒毛虫。
多食性害虫,为害杨、柳、榆、刺槐、枫杨、重阳木、茶花、悬铃木、樱花、石榴、三角枫、紫荆、梅、海棠、榆叶梅、蜡梅、月季、芍药、紫薇、珊瑚树、桂花、大叶黄杨、丁香、花曲柳等。
幼虫体有毒毛,易引起人的皮肤瘙痒。
该虫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风景区、农田防护林、特种经济林、果树等的重要害虫。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3~ 16mm头胸黄色,前翅内半部黄色,外半部褐色,有两条斜线在翅尖汇合。
卵浅黄色,长约1.4mm,-端稍尖,散产或数粒产于叶背。
幼虫体长18 ~25mm头黄褐色,体黄绿色,体背有一-哑铃形褐色大斑,各节背侧有-对枝刺。
结于树干、枝上,灰白色,有褐色纵宽纹。
2.发生规律:华北1年1代,华东华南2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上结茧越冬,翌年5~6月化蛹。
越冬代成虫6月上中旬出现,6月下旬为幼虫危害盛期。
成虫羽化多在傍晚,白昼伏于叶背,夜出活动产卵,有趋光性。
每次产卵50~70粒。
卵期5~6天。
老熟幼虫在树干、树枝上吐丝缠绕,随即分泌黏液造茧。
羽化时破茧壳顶端小圆盖而出。
第二代幼虫在8月中下旬大量出现。
其为害一般较第一一代为轻。
二、扁刺蛾除危害枣外,还危害苹果、梨、梧桐、枫杨、白杨、泡桐等多种果树和林木。
以幼虫蚕食植株叶片,低龄啃食叶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食成光杆,致树势衰弱。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6mm头胸翅灰褐色,前翅从前缘到后缘有一条褐色线,线内有浅色宽带。
卵初产黄绿色,后变成灰褐色,长椭圆形。
散产于叶背。
幼虫体长22 ~26mm翠绿色,体较扁平。
背有白色线。
腹部各节有向背向腹斜引一一白线,各节有刺突4个。
体侧各有红点一列。
茧长14mm卵圆形,黑褐色,常结于树木周围浅土层中。
2.发生规律:牛南、华东地区每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基部周围土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中旬化虾,5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
幼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至第二年4月。
初孵幼虫不取食,2龄幼虫开始取食卵壳和叶肉,3龄后开始暗叶形成孔洞,5龄幼虫食量大,危害重。
花卉害虫双齿绿刺蛾的防治方法
花卉害虫双齿绿刺蛾的防治方法——双齿绿刺蛾又名棕边青刺蛾、棕边绿刺蛾、大黄青刺蛾、小青刺蛾。
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江苏、江西、台湾、湖南、四川等地;日本。
幼虫危害海棠、樱桃、梅等。
危害特点
低龄幼虫多群集于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残留上表皮和叶脉成箩底状半透明不规则大斑;3龄后陆续分散食叶成缺刻或孔洞,白天静伏于叶背,夜间和清晨活动取食,严重时常将叶片吃光。
生活习性
双齿绿刺蛾在河北中南部、陕西、山西1年2代,以前蛹在树体上茧内越冬。
翌春4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约25天,5月中旬开始羽化。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对糖醋液无明显趋性。
卵多产于叶背中部主脉附近,块生,形状不规则,多为长圆形,每块有卵数十粒,每雌产卵量100多粒。
成虫寿命约10天。
卵期7~10天。
第1代幼虫发生期6月上旬。
老熟后爬到枝干上结茧化蛹。
第1代成虫发生期8月上旬至9月上旬,第2代幼虫发生期8月中旬至10月下旬,10月上旬陆续老熟,爬到枝干上结茧越冬,常数头或数十头群集于树干基部或粗大枝杈处。
幼虫天敌有刺蛾广肩小蜂、绒茧蜂和蠋敌。
双齿绿刺蛾的防治方法
1、入冬至早春,刮除树干基部和枝杈处虫茧;生长季节摘除卵
块和低龄群集危害的幼虫,集中深埋。
2、抓住幼虫3龄前群集危害期喷药防治,可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50%混灭威乳油1000倍液、2.5%功夫乳油35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35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35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等。
刺蛾类害虫防治方法
刺蛾类是园林植物的一大重要害虫,该虫食叶树种较杂。
危害严重时,将会食光全部叶片,使冬芽形成受到影响。
秋季是第二代刺蛾发生高峰期,也是多数刺蛾化茧越冬时期,秋季主要的刺蛾有扁刺蛾、双龄绿刺蛾、褐边绿刺蛾、黄刺蛾等。
防治方法:
1.人工摘虫茧或敲碎树干上的虫茧,减少虫源。
2.幼虫群集为害时,摘除虫叶,人工捕杀幼虫,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
3.在幼虫3龄前可选择生物防治,如施用含量为160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500至700倍液。
4.化学防治。
低龄幼虫可采用25%灭幼脲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或25%除虫脲悬浮剂2000至3000倍液,或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等仿生农药。
幼虫大面积发生,可喷施20%速灭杀丁2000至3000倍液,2.5%敌杀死1500至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至1500倍液,1.2%苦·烟乳油800至1000倍液等农药。
5.保护天敌,如刺蛾紫姬蜂、螳螂、蠋蝽等。
园林绿化常见病虫害防治食叶类害虫危害:刺蛾的小幼虫常群集啃食树叶下表皮及叶肉,仅留上表皮,形成圆形透明斑;3龄后分散危害,发生严重时把叶片吃光,仅留叶脉与叶柄,严重影响植物生长,甚至造成植物枯死.其幼虫体具毒毛,刺痛人的皮肤,会引起红肿剧痛。
因此居民区、公园、行道树等绿化区域尤应防治。
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刺蛾幼虫对药剂抵抗力弱,可喷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50%辛硫磷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1500至2000倍液或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3000至5000倍液进行喷杀.2.生物防治:(1)幼虫发生期施药喷洒青虫菌,每克含100亿孢子1000倍液,可使幼虫感病率在80%以上。
如能混入0。
3%茶枯或0。
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2)用每克含孢子100亿的白僵菌粉0.5至1千克,在雨湿条件下防治l至2龄幼虫。
3。
黑光灯防治:大多数刺蛾类成虫有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设置黑光灯诱杀,效果明显。
2、袋蛾类危害:幼虫取食树叶、嫩枝皮及幼果.大发生时,几天能将全树叶片食尽,残存秃枝光干,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开花结实,使枝条枯萎或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1、初龄幼虫集中为害,剪除虫枝,消灭幼虫;越冬袋囊,高挂树枝,人工摘除消灭.2、幼虫期喷2.5%敌杀死乳油10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50%辛硫磷乳油、5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1500倍液,尤为敌百虫效果好,或喷每克含孢子100亿的青虫菌1000倍液。
危害:关中地区1年3代,5—6月间出现成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产卵于叶背.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能吐丝下垂,3龄后分散为害,幼虫有假死性。
10月初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选用高效低毒药剂,进行交替喷雾防治,避免产生抗药性,根据夜蛾类害虫活动特点,在下午4时后喷药防治效果最佳.(1)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00倍;(2)苜核•苏云菌悬浮剂600倍;(3)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乳油1000倍;(4)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500倍液等高效低毒药剂防治.危害:国槐尺蛾是食叶害虫,成虫有趋光性,夜晚活动,喜在树冠顶端产卵,卵散产于叶面、叶柄和嫩枝上,幼虫危害叶片,严重时将整株叶片一夜吃光。
如何防治中国扁刺蛾月季、蔷薇、黄刺玫、红叶石楠、西府海棠、垂丝海棠、紫叶李、桂花、梅花、枙子花、油茶、茶树、石榴、珍珠梅、樱花、牡丹、桃树、柑橘、栎、板栗、柿树、乌桕、枫香、枫杨、杨树、大叶黄杨、丁香、柳树、榆树、槐树、喜树、白蜡树、香樟、银杏、悬铃木、苦楝、杜仲等等的多种类的花卉、林木和果树一直以来被大量的培育在各地的苗圃上,很多花卉树木也应用在园林绿化项目上。
但是这其中很多的花卉苗木常常是受到一种杂食性害虫——中国扁刺蛾的侵害。
中国扁刺蛾,分布地域很广泛,所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园林绿化、风景区、农田防护林、特种经济林、果树等等的重要害虫之一。
另外,由于这类刺蛾幼虫身上的毒刺里含有毒素。
所以在当毒刺触及人体皮肤后,就可能会导致人的皮肤出现红肿刺痛等等的诸多的异常症状。
因此,很多的人又将刺蛾类害虫,称之为痒辣子、火辣子、刺毛虫等等。
中国扁刺蛾,别名:扁棘刺蛾、黑点刺蛾、辣子,是鳞翅目,刺蛾科,扁刺蛾属的一个物种。
在江苏,其一年会发生2代至4代。
中国扁刺蛾的生长分:卵、幼虫、成虫、蛹四个发育阶段。
其是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树干、枝叶间,或者是在表土层的土缝中结茧越冬的。
一般在暖冬天气,很是有利于该虫的越冬。
通常待到翌年的春天,中国扁刺蛾就会化蛹和羽化为成虫。
大多数羽化后的刺蛾类的成虫有着比较明显的趋光性,特别是对电灯光有着明显的趋性。
通常,中国扁刺蛾,是在5月底、6月初,开始羽化产卵。
6月中旬开始出现第1代幼虫,至7月的下旬,老熟幼虫结茧化蛹。
8月上旬,中国扁刺蛾成虫羽化。
8月中旬为羽化产卵的盛期。
8月下旬出现幼虫,大部分幼虫会出现于9月底10月初,老熟之后,沿树干爬下或者是直接坠下,然后寻找适宜的场所,结茧化蛹,越冬。
其通常一般多喜夜间结茧于疏松表土层中、草丛间、树叶垃圾堆中和石砾缝中。
而在10月的中、下旬以后,我们就仅仅可以见到个别的中国扁刺蛾在活动。
中国扁刺蛾成虫多半是昼伏夜出。
白天其一般是蛰伏在叶背的小枝条上,或者是树干的基部上,直到晚上才会出来活动。
“毒虫”刺蛾进入严重危害期,不仅食叶,还能伤人!刺蛾类害虫是园林主要食叶害虫,在叶片背部群集啃食,于每年的7-9月份危害最重。
其幼虫俗称“洋辣子”,身体覆盖着有毒刺毛,触及人体皮肤后,引起红肿和灼热剧痛,因此,在居民区、公园、行道树等绿化区域尤其需重视对刺蛾类害虫的防治。
危害特点分布广泛,遍及全国,食性杂,主要危害榆叶梅、海棠、三角枫、白蜡、刺槐、悬铃木、大叶黄杨、香樟、石楠、梅花、月季、紫薇、杨、柳等120多种植物。
低龄幼虫群居叶背危害,啃食叶片下表皮及叶肉,仅存上表皮,形成透明枯斑;龄后,分散为害,取食全叶,可将叶片吃光,仅留叶脉与叶柄,严重影响园林植物的生长。
刺蛾种类园林植物上发生的刺蛾种类较多,危害较重的主要有黄刺蛾、桑褐刺蛾、扁刺蛾、丽绿刺蛾、褐边绿刺蛾、两色绿刺蛾等。
↑黄刺蛾→褐色绿刺蛾↑丽绿刺蛾→桑褐刺蛾扁刺蛾发生规律北方地区一年发生1代,长江下游地区2代,少数3代。
以老熟幼虫在枝叉等处结茧越冬。
年发生1代地区,5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发生期不整齐,6月中旬至8月上旬均可见初孵幼虫,7、8月份危害最重。
年发生2-3代地区,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一7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一9月中旬;第3代幼虫发生期为9月上旬一10月。
以末代老熟幼虫结茧越冬。
(常见刺蛾的危害和生活习性)防治方法药剂喷杀幼虫当虫害发生时,选择低毒高效药剂叶面喷雾快速杀虫:方案1、“蛾螟清”20毫升兑水15公斤,每瓶兑水150公斤均匀喷雾,对抗性害虫、暴食性害虫特效。
方案2、“斯叶例除”30毫升兑水15公斤,每瓶兑水100公斤均匀喷雾,高效防除各类食叶害虫。
方案3、“全贯旺”或“蛮功”15毫升兑水15公斤喷雾防治,广谱高效杀类各类害虫。
因虫体多在叶背危害,喷药防治时注意对叶背进行充分喷施。
(园林高效广谱杀虫剂)黑光灯诱杀成虫大多数刺蛾类成虫有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设置黑光灯诱杀,效果明显。